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涵盖了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还融合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心理学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团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即强调团体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意识形态体现为团体意识。

典型的例子就是“天下为公”的思想,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体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体意识融入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形成了一种国民基因,这种基因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亲情观念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庭关系也是中国人关注的重点。

亲情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对于亲情关系非常重视,无论是儿子对父母、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间的互动,都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关系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人也特别注重孝顺,讲求“以孝治家”,认为孝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高尚品德。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崇高的美德之一,始终是世人所推崇的行为。

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人们都会在重大的节日和假期回家尽可能地和父母相聚,表达自己的孝顺之情。

三、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视礼仪的传统,这也可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礼仪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需要遵循不同的礼仪规范,这种表现反映了中国人的和谐、平等、尊重的待人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四、权威文化“君权神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权力源泉始终被归于天命,而天命则被赋予给皇帝,由此形成了权力的神圣化。

权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

五、修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修身养性,即强调人们需要自我调节和塑造自己的内在品质。

这种修身文化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通过自我调整和修养,人们可以改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步入21世纪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信仰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价值观念所替代。

然而,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仍然是生活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特点、信仰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国信仰的复兴。

中国人的信仰多样丰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信仰体系。

传统的中国信仰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儒家强调家庭、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道家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佛教注重个人修行与超脱凡尘,而民间信仰则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神佛信仰等紧密结合。

这些信仰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画卷。

中国人的信仰在社会和个体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信仰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与和谐、佛教的慈悲与善行等信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信仰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并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和秩序。

在个体层面,信仰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安抚。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信仰给予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希望,成为人们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信仰在近代中国逐渐衰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信仰受到限制和打压,大规模的文化革命更是加速了信仰的边缘化。

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信仰复兴的浪潮。

这种复兴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信仰的回归。

在改革开放以后,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复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新兴宗教的崛起。

随着民众对精神满足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新兴宗教开始在中国社会崭露头角。

例如,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也在逐渐增长。

最后是个人化信仰的兴起。

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化的信仰方式,例如通过禅修、瑜伽和心灵成长等方式来实现心灵的寄托。

沙莲香第三版第十一章宗教心理

沙莲香第三版第十一章宗教心理
传统的、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的最高权威 受到挑战时,对这种挑战毫不妥协,仍反复重 申原信仰的权威性,对挑战和妥协予以坚决回 击,一旦有必要,甚至用政治和军事手段进一 步表明其态度。所以,原教旨主义有极强的保 守性、对抗性、排他性及战斗性。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宗教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宗教意识 第三节 宗教情感
二、宗教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动态 (一)宗教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宗教心理学的诞生是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 民族心理学》一书作为标志的。美国心理学 家霍尔和斯塔伯克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学” 一词。 • 1古典宗教心理学发展时期 • 2宗教心理学的深层发展时期 • 3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 心理的时期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宗教心理
授课人: 吕红梅 学院:政法学院
应用社会心理学
传播心理
经济心理
宗教心理
临床心理
司法心理
……
宗教心理学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
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是介于心 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宗教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描述、 解释并探究宗教信仰的本质、功能以及人类生 活中的灵性的学科。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宗教, 所凸显的是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 宗教生活中的意义。
(三)成熟的宗教行为 • 成熟的宗教行为具体表现为: 1、不断扩大自我的界限 2、具有自主的和有效的动力。
第三节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宗教情感
二、宗教情感的变化发展及其特点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 • 宗教情感是与宗教信仰相联系的,人们对超自 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是在 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逐渐熏陶出来 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宗教情感作为个体独特 的心理体验,是由宗教神学意识形态诱导而产 生的一种心理条件反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与禅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两个主要宗教信仰以及禅修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的内涵与意义。

一、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起源于古印度,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以超越苦难、追求解脱为核心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觉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如佛像、经书、卷轴等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元素。

佛教的教义体系和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

对于中国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合乎佛教思想的理想追求。

二、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炼方式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炼方式。

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追求道的境界,通过修炼来达到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道家修炼方式主要包括内观和外观两方面。

内观是通过静坐冥想、打坐修行来提升个体的修养,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外观则是通过身体锻炼、气功功法等来强化身体素质,以求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道教的修炼方式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家的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禅修的精髓与价值禅修作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禅修强调个体内心的觉察和修炼,通过坐禅、静心冥想等方法,达到超越世俗欲望、追求内心平和与觉醒的目的。

禅修注重个体的内在体验和直接觉知,通过对思维和感官体验的觉察,实现对自己和环境的深刻洞察。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超越分析性思维的局限,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从而达到超越欲望束缚的境地。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文化从起源上来讲有两个源 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 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 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犹太教,它 信奉至高无上的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神。而后犹太 人经由诺亚、亚伯拉罕以及摩西和神订立公约。这个 公约的标记是安息日,彩虹是立约的象征和证明,犹 太教的经典《圣约》又被成为《旧约全书》。
讨论:
由于儒家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所以在中国文化史的 研究中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成为至今 仍然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你认为儒教是宗教吗?
讨论: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教, 因为它具备基本的祭祀天地的礼仪,祖先崇拜甚至宗庙香 火供奉等形式,以及完整的纲常名教的宗法观念与道德信 条。
中国——泛神论的多元信仰
在上古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用各种概念来表示神。 (比如“神”、“帝”、“天”) 唐代以后,中国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 “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 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 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和 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 化和泛神论的天人体系。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历史发展到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 海广为传播。这支宗教信仰继承了犹太教的“立约” 之说,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类重新立约,这就是 “新约”的由来。耶稣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所以这支宗教又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要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 要留恋和贪求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圣经》 告诫基督徒:“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 的事。”

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浅谈中国人的信仰大家好,我叫王凤妮,第四组演讲人。

请大家看荧幕,信仰。

说到信仰,在众人的认知里,TA是一个大的话题,不论是在时间上的跨度,还是在思想上的深度。

所以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很难对TA做出比较精确的阐述。

是以,我演讲的真正主题是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首先,【现场小统计】我们大家来了解一下‘信仰,TA到底为何物’。

信仰1.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现象[这就是人与动物不同。

人是有意识、有精神的生命存在;而动物没有意识,没有精神,不可能有对生命的思考与意识,因而对于动物信仰问题也无从谈起。

]2.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家在思修中已经有过深刻了解了。

]3.统摄、指导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的意识形式[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心理活动等其他意识形式都与信仰相了解。

] 这些是比较有学术性的信仰内涵,若要更易理解,也可从这4点来看:1.信仰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生命需要信仰,这无论对谁来讲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信仰什么和如何信仰,心理需要是人的信仰产生的心理基础。

例如,人们信仰上帝,根本上是人们希望从上帝那获得恩赐和保护。

]2.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的追求。

[简单来说,信仰是一种价值追求,它追求的终极价值即最高的人生价值是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

有了确定的信仰,也就有了确定的价值和明确的人生目标。

毛泽东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信仰是对确定价值的追求,信仰不同,人生的价值追求也就不同。

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实现共产主义;宗教信仰追求的价值是神人同一、永恒不朽;对科学的信仰,其价值追求是自然界的秩序与和谐,是科学本身所显示出的力量与展现出的壮美。

]3.信仰是一种情感的投入与意志的坚定。

[情感的投入信仰是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

离开了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已有的信仰也会僵死起来。

宗教信仰的心理学分析

宗教信仰的心理学分析
比重 有 所 增 高 。
以其 为行 动的准 则。从 心理学 的角度 来理解 , 仰 指人 信 们对 一定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等 的信奉 和遵 循 。信 仰 属于 人格 心 理学 的研 究 范 畴 , 穿并影 响 着人 的知 、 贯 情 、 、 等心理 过程及 个 性特 点。从具 体 表现来 分析 , 意 行 个体 的信 仰可能通过 意识 规范 个体 行 为 , 也可能 进 入潜 意 识 , 不 自觉 的过 程 中 影 响 着 个 体 的 人 格 结 构 。 在 信仰通 常包括 个人信 仰 、 治信 仰和 宗教 信仰 。只 政 有宗教信 仰是对于某 种超 自然 力量 的信 服 和崇拜 , 种 这 超 自然 的力 量 很 容 易 被 某 些 不 良意 图 者 利 用 , 而 出 现 从 宗教信仰过热 、 迷信 邪教 盛行 甚 至恐怖 主义 等信 仰异 化 现 象 。所 以 , 心 理 学 的 角 度 研 究 宗 教 信 仰 具 有 重 要 的 从
苎= l

教 信 仰 的 心 理 学 分 析
阴 军 莉

摘 要 : 国有 宗 教 信 仰 的人 数 在 飞 速 增 长 , 经 成 为 一 个 不客 忽视 的 群 体 。 试 从 心 理 学 的视 角研 究 这 我 已 群 体 , 过 对 宗教 信 仰 者 的分 析 , 现 其 成 为 信 徒 的 四 个 心 理 学 动 因 , 别 是 满 足 强 好 奇 心 、 得 归属 需 通 发 分 获
意义 。 二 研 究 宗 教 信 仰 的心 理 学 意 义
方 面 , 国有宗教 信仰 的人数在 迅速增 加 , 我 另一方 面, 别人利用宗教 实现个体政治 或其 他企 图 , 社会产 个 对 生各种危 害 , 让社会普 遍对有宗教信 仰者敬 而远之 , 这 从 而对多数 宗教信仰者造成心理 压力 。这就 需要社 会共 同 关 注 占我 国人 口总 数 将 近 四分 之 一 的 这 个 群 体 。 如 果 能 探 索 出宗 教 信 仰 者 从 不 信 仰 到 信 仰 这 一 过 程 中 的 内 在 驱 动力 , 不仅能更好地 引导 以免被少数极 端分子 利用 , 而且 可 以对信 仰异化现象进行有效 的预防和管理 。

宗教心理

宗教心理

中国宗教心理的研究历史
宗教心理学被中国学者关注由来已久,纵观其发展历 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是民国初期,以谢颂羔的《宗教心理学》。和夔德义的 《宗教心理学》为代表,标志着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 端;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宗教心理 学研究进入停滞期,代表著作为姚继民译《科学和宗教论 心理现象》(麦德维杰夫著); 三是改革开放至今,沈翼鹏译《宗教心理学》(乌格里诺维 奇著)和世墁的《宗教心理学》。在中国出版,标志着改革 开放后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 目前,最新成果为陈永胜的《现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 流派》。近百年来,该学科在中国仍处于以引进和介绍西 方宗教心理学流派为主,处在“拿来”阶段,本土实证研 究较少,“为我所用”之风气尚待形成。顾家山以中国期 刊网为平台,分析出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宗教心 理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梁丽萍在对汉民族宗教信仰的研究中指出,王 权社会、儒教中国的特点造成中国传统社会汉民族 淡泊的宗教价值观; “宗法社会”、“ 巫术残余” 的状况导致汉民族痴狂的宗教情绪; 而中国哲学 的政治化与人伦化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小传统直接影 响了汉民族的宗教信仰素质,具体表现为: 汉民族 的百姓见神就拜见神就信,宗教崇拜达到了痴迷的 程度; 汉民族对神有着强烈的依赖,甚至形成了随 意造神的传统;汉民族不仅在神祗认同上具有随意 性的特点而且在实际的宗教活动中也表现出散漫的 倾向;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性契约性;汉民 族的宗教行为具有外在化简单化的倾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中国人没有宗教需求吗?其 实不然,中国人的宗教需求是很强烈的。无论什么宗 教,只要传入进来,都有人信,有信道的、有信佛的 、有 信基督的、有信真主的。除此而外,中国人更 多是民间信仰,山神、土地、精怪、鬼魂、天上的星 星、地上的草木、活着的好人、死去的坏人……只要 灵验,中国人 什么都信。常常是刚刚拜完菩萨,马 上又拜老君,在回家的路上可能还要去一趟土地庙, 回到家以后,先在财神、关公像前敬一柱香,然后转 身又跪倒在祖宗的灵位前。 当中国的宗教意识找不着合适的表现形式的时候 ,反过来就会崇拜实实在在的自己。在中国人的心里 ,总是回荡着这样一个声音:心外无神,我即神圣! 中国人崇拜的人。因此在道家的神谱中,几百位神仙 都是死去的人,其实都是鬼魂。中国无神,大鬼即是 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这本书的全名是《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书名比较长,说得却相当清楚,作者梁丽萍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宗教认同。

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哪个名词有固定的定义,往往都是莫衷一是,作者在第一章便对相关的概念的释义与界定给予描述。

“宗教”一词的定义亦是相当丰富。

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①而“认同指的是个人以群体中的一份子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②宗教的认同又不同于皈依,宗教认同意味着宗教作为人们的认同而存在,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皈依则是个人信仰的变化过程。

本书的上篇同时还介绍了量化与质化研究的概念,而实证研究(包括量化与质化研究)正是作者的研究方法,是本书的重点,在后两篇中有着重记载。

量化研究部分借助于问卷调查资料,对宗教徒认同的过程,认同的层次以及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型塑进行了量的统计和客观性的描述,量化研究让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徒认同中的一般性特点。

在质化研究部分,作者借助于个案访谈资料,对宗教徒认同过程中一般性特点背后的隐蔽的细腻的宗教心理特点进行描述,也对宗教徒认同的呈现与形塑中无法概念化的事物加以揭示和补充。

量化研究对认同的呈现与形塑状况的分析表明:宗教徒对其作为宗教徒身份认同具有内涵地特点,大多数宗教徒均将其宗教信仰视为其精神生活的归属而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身份的象征,也少有人视宗教信仰为一种文化体系。

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相比,多数宗教徒认为其信仰生活使其生活充满更多的喜悦与快乐,宗教徒均认为宗教信仰是其生活与生命的支柱,宗教信仰为他们解答了许多人生问题,使他们有生活目标。

他们肯定其信仰人格的成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逐渐由表面的信仰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精神的皈依,宗教信仰使他们变得更加乐于助人,宗教信仰使其思想与个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性格的转变和心灵的升华”。

同时,以上各特点也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性别而存在差异。

质化研究中从访谈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到:宗教徒的宗教认同在其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信仰的宗教的基本精神与理念不仅成为宗教徒日常行为的准则,而且成为他们家庭生活和家庭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③宗教对其教徒心理与人格的重塑,总体上是正向的,信徒有求真向善的趋势,尽管这种趋势的深层仍有功利性的动机。

也许正如书中所说:这就是人,有对美善的追求,有他的需求和愿望,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有限与无奈,因而需要一个支点——一个在他看来超越的,神圣的,力量的支点。

在我看来,宗教对个人以及社会都有影响,而对社会那一方的影响主要还是源于受到了影响的人。

无论是社会唯名论还是社会唯实论,都承认了人在这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宗教是许多人心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的社会化,宗教也变成这个社会的心理和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任何一个努力求生存的社会,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人们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与困惑,人们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

宗教通过其宣扬的学说通过教育给人以心灵的寄托,甚至是
生活下去的理由。

④而且同时“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

”⑤我认为通过这两方面,既可以维持人们内心的平衡稳定同时又能维持社会的平衡稳定。

夸张一点说,我们的任何一种信仰都或多或少地与宗教信仰类似,亦都有这两方面的作用,即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是相当的空虚的,而且社会在很多方面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应为当今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人缺乏信仰,或者是所谓的信仰变得庸俗了(崇拜金钱或地位等)。

因为没有了信仰,便不知道要做什么,即便在做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要做。

这样,心里便存在着越来越多的疑惑与恐惧,人与人的疏远,不信任,进而导致犯罪的产生,社会的不稳定。

我们常常说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期,不是很稳定,总是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往往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他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其症结的所在源于其内心的空虚,没有真正的信仰,并非仅仅是制度的不完善。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人们的内心出发,通过教育或是信仰的制度上的完善抑或是其他具体方法,使人们找到自己的信仰,减少疑惑与恐惧,进而内心得到平衡与和谐,由个人的稳定来带动社会的稳定。

①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教程》P239
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P11
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P179
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P1
⑤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教程》P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