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重点知识总结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简介作者。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2.了解背景。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3.理解古诗中的重点知识:(一)、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
①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
(“秋”)②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夜晚即将结束黎明即将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
(“秋夜将晓”)③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迸发写作灵感的地点是在篱笆门外。
(“出篱门”)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有感”)⑤当时的陆游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样一位老人在天刚亮的时候走出自家的篱笆小院,他要去做什么呢?(“迎凉”)。
⑥联系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说说那么高龄的作者为什么那么早要“出篱门迎凉”?(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我会写:仞:万仞壁立千仞心游万仞岳:五岳山岳岳父岳母三山五岳摩:抚摩按摩摩天观摩摩拳擦掌遗:遗民遗失遗忘遗憾路不拾遗涕:涕零鼻涕感激涕零巫:女巫、巫师、巫术、巫婆、巫神多音字: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舍:shè宿舍shě舍不得形近字:仞(万仞)刃(刀刃)岳(山岳)兵(士兵)摩(摩天)磨(磨炼)问题归纳: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
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为什么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完美版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东入海
三万里:形容很长。 河:指黄河。
译文:漫长的黄河东流入海。
五千仞(rèn)岳上摩天
五千仞:形容很高。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译文: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
课文朗读,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青海 长云 暗雪山, 孤城 遥望 玉门关。 黄沙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楼兰 终不还。
连绵不断的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 肃敦煌西北。
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 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 玉门关。
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西域古国名,这 里泛指西域地区 的各部族政权。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 都磨破了,不打败楼兰他们誓死不回。
细读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青海湖、长云、雪山、 孤城、玉门关
边塞条件艰苦 将士思念家乡亲人
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繁 敌军之强悍 决心之强大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 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写大好河山, 后点明其陷于敌手,以“望”字为诗眼,表现 了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达 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jì
tì cháng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 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 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句诗,其急如飞……生平第一快诗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课堂小结
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 百多首诗,记录着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透过他的诗 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然深切地感 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qīn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自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同学读过相关资 料吗?
安史之乱
9.古诗三首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诗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听说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那里是 被安史叛军占据之地。不同于今天的河南河北。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诗句
要求: 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初读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组讨论:喜从何来?喜在何处?
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 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 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9 古诗三首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篱门 B.遗民 C.王师
楼蓝 纵酒 涕泪
剑外 清海 蓟北
雪山 黄沙 孤城
9 古诗三首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课文原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_________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_________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_________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知识点归纳知识点我会写:仞:万仞壁立千仞心游万仞岳:五岳山岳岳父岳母三山五岳摩:抚摩按摩摩天观摩摩拳擦掌遗:遗民遗失遗忘遗憾路不拾遗涕:涕零鼻涕感激涕零巫:女巫、巫师、巫术、巫婆、巫神多音字: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舍:shè宿舍shě舍不得形近字:仞(万仞)刃(刀刃)岳(山岳)兵(士兵)摩(摩天)磨(磨炼)问题归纳: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
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板书:百战 穿金
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
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
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板书:不破 终不还)
(6)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 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一
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 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 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 ( 今浙江绍兴 ) 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 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 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边
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 塞荒凉的地理环境, 感
【出示课件 13】 (出示图片)
悟戍卒的离愁别恨。 以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 “遥 “读”为依托,引导学
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 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
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齐读课题,指导学生将
课题读通 、 读顺。 4. 理解课题。 (1)小组交流理解诗题,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感)说说自己对题目 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想、感受、感慨。) (3)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凉)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秋天夜 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 分伤感。) 5. 谈话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6. 了解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4】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
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 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导入 3. 教师评议, 相机出示古诗。 【出示课件 2】田园诗:《乡
小学生在学习和
( 8 ) 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分钟 4. 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
塞》《凉州词》《塞下曲》
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8. 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 感受课文中戍卒的怨
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 情打好感情基础。
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
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
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
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 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
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
五、拓展交流。
边将士的心里话, 学生
(1)征人思亲人:
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
①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 物,读写结合, 对学生
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 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
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 训练。深化古诗内涵,
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 感。 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
了解玉门关。 【出示课件 14】出示 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 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 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 最深?(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 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 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 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 让人感受到 “孤城” 中的人 “孤”,这“孤 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 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板书:孤城 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 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 【出示课件 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 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如此冷清和寂寞的 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 的?怎么想的呢? 3. 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 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 (戍边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繁, 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 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 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 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
阅读中接触到的边塞 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
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 史、地理情况了解也很
园诗。
少。我们要针对学生现
5. 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 状,通过田园诗和边塞
诗。
诗的对比,引导学生了
6. 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解边塞诗。从几首反映
7. 教师评议, 相机出示古诗。 【出示课件 3】边塞诗:《出 战争的边百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暗雪山 孤城 穿金甲 不破
玉门关 终不还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 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
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 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样的情感? 【出示课件 18】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
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
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 【 出示课件 19】: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
充分挖掘文本内
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
3. 导入课题: 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 之一,生前即有“小 学习兴趣。
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
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
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 68 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 (板书
9.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 课时
1. 会认“仞、岳”等 6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
教学 目标
摩、遗”等 6 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4 )分钟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现在,我们拥有 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 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 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2. 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 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 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4. 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
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说一说: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
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
了什么? 【 出示课件 12】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师生评议, 教师相机小结。 暗,
荒凉,阴沉。 (板书:青海 暗雪山)
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
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
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 (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 争,维护和平” ,赋予
(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了古诗新意。
(2)亲人思征人:
①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
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 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 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 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说一说。 ②学生自由发言。
比赛读。
2.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
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