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求仁得仁又何怨》

合集下载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论语》选读背诵段落译注评析1、弟子问仁(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注释】(1)施:旧读shì,动词(2)众:指众人(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5)夫:句首发语词(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2、立身处世(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注释】(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5)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评析】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8)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注释】(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评析】“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3、发愤进取(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1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13)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注释】(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1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1)篑:音kuì,土筐【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5)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5、君子三戒(16)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1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评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6、乐在其中(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22)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7、行己有耻(2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释】(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评析】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2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4)与:在一起的意思(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2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注释】(1)校:音jiào,同较,计较(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评析】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26)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1)见:音xiàn,同现。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

【导语】《论语》作为孔⼦及门⼈的⾔⾏集,内容⼗分⼴泛,多半涉及⼈类社会⽣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理素质及道德⾏为起到过重⼤影响。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仁篇第四原⽂。

欢迎阅读! 【论语·⾥仁篇第四】 ⼦⽈:「⾥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唯仁者能好⼈,能恶⼈。

」 ⼦⽈:「苟志于仁矣,⽆恶也。

」 ⼦⽈:「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朝闻道,⼣死可矣。

」 ⼦⽈:「⼠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放于利⽽⾏,多怨。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不患⽆位,患所以⽴;不患莫⼰知,求为可知也。

」 ⼦⽈:「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君⼦喻于义,⼩⼈喻于利。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 ⼦⽈:「古者⾔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欲讷于⾔⽽敏于⾏。

」 ⼦⽈:「德不孤,必有邻。

」 ⼦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原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原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俗语1,犯上作乱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第一》)2,巧言令色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第一)3,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第一)4,温良恭俭让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得之。

5,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6,三十而立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7,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举直错诸枉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见义勇为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1,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12,获罪于天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3,力不同科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4,既往不咎自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5,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16,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四)17,见贤思齐子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父母在,不远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9,德不孤,必有邻子曰:德不孤,必有邻20,听其言,观其行子曰: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第五)21,无欲则刚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22,不耻下问子曰:敏而勤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三思而后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4,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雍也第六)25,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敬而远之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全文及解释

《论语》全文及解释

《论语》全文注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有得道的人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

根本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孝顺和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是讨人喜欢的伪善颜色,(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不够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掌握得是否不够熟练?”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地对待各项工作、讲信诺;节省开支、爱护人材;顺应农时节气调用百姓。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孔子说:“年少后生,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严谨守信,博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子夏说:“(对妻子)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豁出姓命,结交朋友讲话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也要说他学习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曾子说:“慎重对待死亡,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归淳厚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有子说:“礼的用处,和是最宝贵的。

先王的道之所以美好,大小事都根据它。

有不遵守的,知和而和,不用礼去对待它,也是不可行的。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述而第七⑬-⑭⑬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段话讲了孔子在齐国的一段经历,孔夫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了《韶》这首乐,《韶》我们之前讲过是舜帝所作,孔夫子称赞《韶》尽美又尽善矣!说它至美又至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圣人之道。

我们再来看一个人的创作,比如说一个人作乐、作曲、写书、写字、画画、作诗,我们可不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的风格,看到这个人的智慧,看到这个人的思考方式。

比如说我们听一首歌,你会发现一个作者,或者一个作词人,一个作曲人,他所写的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种风格,而这种风格就包含了他,个人的思维和个人的经历,他当下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包括我们去看一部电影,我们可以从电影之中看到导演的个人风格,和他个人的思考在其中。

比如说我们读诗也是一样的,我们去读李白的诗,可以了解到李白的为人,可以了解到李白的性情。

比如说我们读苏东坡的诗,我们可以读到苏东坡的性情,和他个人的思维在其中。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在学习《论语》,是不是可以看到孔夫子的言行,孔夫子的思维,我们通过他日常的喜好,通过他所讲的话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思想,孔夫子的境界,这是他在作品当中所呈现出来的。

同时还需要一个条件,就需要我们自己和其相应,我们才能感受得到,我们学习了《论语》学到现在,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思维,可以感受到他的价值观,可以感受到他的仁德。

但是我们没有学习《论语》之前,我们没有感受,因为没有相应,故而叫同气相感,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孔夫子听到了《韶》这首乐,他感受到了舜帝其中的仁德,舜帝所讲的和,故而说尽美又尽善,他看到了里面蕴含的圣人之道,听到了这首乐以后,孔夫子就开始不停地学习,因为孔子本身也好礼乐,非常重视礼和乐,并且自己很喜好,他就会不停地去研习。

《论语》选读仁、德二章细解

《论语》选读仁、德二章细解

《论语》选读仁、德二章细解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4.4.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内在的仁德是善美的人性。

如果不以仁德的准则而选择,怎么会获得智慧呢?”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厚诚信。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1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说:“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

”1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选读.求仁得仁》

《论语选读.求仁得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闻知
语气词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 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表推测,大概
国家, 一定能听闻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到底是我们的 老师自己去四处打听而求得的?还是人家主动告 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我们的老师是靠他的温 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五种美德得来的。 就算是我们的老师是去求得的,这种求法大概也 是和别人的求法有所不同的吧。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 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 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 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 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分开的。
“义”是中国独有的人格伦理范畴。如义 薄云天。在这一伦理原则指导下,人为了别 人或者公共的正当利益可以竭尽所能,甚至 可以牺牲自己。把讲诚信上升到道义的高度 要求,可见诚信的重要和珍贵! 以礼行事,方能远离不必要的耻辱!做 事认真固然可取,但要约束在道德的框架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 语 》 选 读
一部《论语》与一个民族
一部书竟然指导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民族岿然屹立2000多年! 东方,儒家文化圈也!一部书竟然让整 个东亚展现出共同的文化风貌,从而与西方 世界决然有别! 一部书,历经百年劫难,竟然依旧浴火 重生!在信息时代依然为迷茫的人们能指导 人生,并让我们这个民族重新看到文化复兴 拐棍,看到文化复兴的希望!
当代世界迷茫中的皈依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 里汲取智慧。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宣言(1988)
(做人做事的)知己
时时处处践习
通“悦”,高兴
恼怒,怨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积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时 时处处去践行,不是很愉快吗?(在做人做事上)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 有德的君子吗?”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 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 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 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 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 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 山。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 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 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 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 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 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 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 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 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 哪!”(《孔子家语· 致思》)

特蕾莎,塞尔维亚人,1928年到印度加尔 各答救助穷人。 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帮助印 度穷人,印度穷人不穿鞋,她就打赤脚,几十 年如一日。最后她来到了生命的尽头。当她合 上双目、永远地离开了印度时,人们不知道是 该给她穿上鞋子,还是让她打赤脚。后来人们 做了一个决定,不给她穿上鞋子,因为她自从 和印度穷人一起生活时,就不穿鞋子了。特蕾 莎修女,就这样赤脚走进了天堂。戴安娜王妃 会见特蕾莎修女时,看着她的赤脚,再看看自 己脚上的高跟鞋,说了一句话:“羞愧啊!我 脚上穿了双白色的高跟鞋!”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授予她。 1997年特丽萨走完了87岁的人生历程,印度政 府为她举行了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享有的 国葬,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要参加了 她的葬礼,其中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

有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喜好 犯上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 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做人的 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 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 啊!”
启发:
孝悌是以一个人道德的根本,人人孝悌 是家庭和谐的根本,家家和谐是社会安定的 根本。 华夏自古以孝悌立国,中国两千年封建 社会的稳定和昌盛源自对孝悌的提倡! 一个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的人,很难真 正地爱别人,爱社会,爱天下!不爱父母却 奢谈对别人的爱,千万警惕其虚伪! 人别鸟兽,夫惟孝乎!提倡孝道,成为 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文化品质之一!

一代圣人,泽被千秋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 2、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宰相赵普 3、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法•魁奈 4、 “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 指 !”“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在东方所有的发现,只知 道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的与 物质的世界。”“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 徒弟“,“我们不能像中国人那样生活,真是太不 幸!”“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 就不会有什么战争 了。” ——伏尔泰
给我们的启发:
1、道德修养的完成是学习文化的前提!没有
道德做底色的知识积累就好比没有根系的树 苗! 一切道德都源于爱!孝是爱父母,悌为爱兄 弟,谨为爱自己,信是爱朋友,仁是爱众生! 没有爱的人即使学习了知识也不能对人类有 真正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厚重的道德教育!
爱的天使:特蕾莎!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 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一次沦落期,几乎都 是巧言令色之徒大行其道的时代!比如杨国 忠,李莲英。 作为领导,莫让巧言令色遮望眼!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忠诚 老师传授的道理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实践 乎?传不习乎?”
主不可怒而动师

三国时的蜀国, 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 仇,大怒之下发兵于 孙权,结果中计,火 烧连营,元气大伤, 最终落了个白帝城托 孤的可叹结果。
友爱兄弟
少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 做人处 事之道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致力于 宾语前置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临沂七孝,彪炳千秋!
1、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 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 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 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 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 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 二老大笑。
鹿乳奉亲
多 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 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 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 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 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仁者,爱人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替人谋划,做事

曾子说:“我每天以三者(多次)反省 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 传授给我的道理是不是践习了呢?”
陈省身,美籍华人, 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吾日三省吾身

陈省身

刘铭传,台湾第一巡抚,字省三。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启发:
人生最大的学问藏匿在普 通人闪光的人性中,身边人美 好的心灵里,善良人朴实的行 为内!而非书本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作动词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倾尽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 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改变容颜, 肃然起敬
子夏说:“一个人亲近贤德而生出敬意; 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对待君主,能够倾 尽身心;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 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 他已经学习过了。”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 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 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 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 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 满面,思念父母。
学而时习之
学什么?
1、如何做人? 2、如何做事?
不愠与制怒

清代林则徐对“制怒”最有心得, 他一生以“制怒”作为座右铭。他 自幼性格急切,走上仕途后遇不平 事常迁怒于人,为此常常适得其反。 任江苏巡抚后,痛切意识到这一弱 点,也深深体悟到担当封疆大吏, 如果不能自我克制,则贻误更大。 因此,进驻巡抚衙门的第一天,就 亲书“制怒”二字悬挂在听事堂, 当“怒”则“徐”,徐者,慢也 一是自我监督,二是让僚属监督。 “久之,人亦服其有雅量”,终成 一代名臣。其父为之取名“则徐”, 也有制怒之意。
孔子说:“治理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要工作勤勉认真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 约用度而又爱惜体谅人民,征调百姓、使用人 才要不逆时而动”。
领导,管理 做事兢兢业业 用人、使民在时节上要恰到好处, 不逆时而动

使民以时,做领导的大智慧!
1、1958年的秋收时节,本来是收获的时候,可当 时上面要求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劳力都去炼钢了, 好多庄稼无人收。直接导致三年困难。 2、对搞管理的人来说,“使民以时”的管理原则 永远不会过时。比如,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让下属工 作,这是使民以时;如果在星期六、星期天或者国 家法定的节假日让员工加班,这就不是使民以时。 不使民以时往往失去人心! 3、新的《劳动法》规定,节假日加班是要付双倍 或者三倍工资的。这实际上是在强制推行使民以时。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在孔门 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 骞!”(《论语· 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 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 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 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 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 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 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 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 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