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MRI表现
脊髓损伤的影像诊断

脊髓损伤的影像诊断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主要有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外伤性脊髓损伤通常伴有脊柱的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脊柱的功能同时受损;非外伤性的脊髓损伤包括炎症性、肿瘤性、血管性和放射性损伤等。
外伤性脊髓损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根据临床体征和常规X线照片作出快捷、初步的定位诊断,而CT及MRI能够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而详细的影像学信息,这无疑对脊髓损伤的定性、定位和损伤的评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脊髓创伤影像学表现1.损伤分期(1)脊髓创伤急性期:急性脊髓创伤常伴随不可逆性脊柱结构破坏,如撕裂伤、横断伤或严重挫伤,也可由内在的可逆性损伤如震荡或轻微挫伤引起,还可以由外来的可逆损伤如脊髓受压引起。
脊髓震荡伤(脊髓休克)产生短暂性神经缺陷,却不能发现脊髓本身形态或微观结构的改变。
最初神经损伤症状可能十分严重,可被认为是神经化学或神经内分泌水平的改变而造成,一般可在24~48小时之内恢复。
颈髓经常最易受累,可能与先前颈椎存在的损伤所致的椎管狭窄或运动度过大有关。
脊髓挫伤是脊髓内在的损伤,具有由坏死、血肿和水肿所致的整体或(和)微观结构的改变。
它能引起可逆性或通常不可逆的神经缺陷。
早期的挫伤只是少数小的中央血肿,之后逐渐扩大并通过周围水肿互相融合。
如果只是轻微的挫伤,则在影像和临床表现上很难相鉴别。
即使是在理想的成像技术条件下,微小的点状血肿也可能很难发现。
脊髓撕裂伤和横断伤是由神经索的失连续性引起的不可逆性损伤。
脊髓十分坚韧很少被撕裂或是断开,即便是在大量骨折错位的情况下。
若在受伤几天之后作检查,则很难区分横断伤和严重挫伤。
严重挫伤之后脊髓发生降解而自溶,典型的这种变化发生于伤后24~48小时,与完全性脊髓破裂表现相似。
与横断伤不同的是,挫伤的患者具有潜在的神经恢复能力。
(2)脊髓创伤慢性期:先前条件较稳定的病人在急性损伤后长时间内也可发展为神经功能缺陷。
这种新的功能缺陷的发展或先前损伤难以解释的病程需要合理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干预。
临床脊髓空洞症起源和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临床脊髓空洞症起源和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起源和分类①交通性脊髓空洞症:扩张的脊髓中央管与第四脑室相通;②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扩张的脊髓中央管与第四脑室不相通;③原发性实质内空洞:即中央管外空洞,空洞在脊髓实质内,与脊髓中央管及第四脑室均不交通。
另外还有两种空洞:①萎缩性脊髓空洞:出现于脊髓软化后;②肿瘤性脊髓空洞。
发病机制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中央管的通畅性及其在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引起争议。
临床症状临床中,脊髓空洞症发病年龄通常为20-30岁,偶尔发生于儿童或成年以后,文献报道发病年龄最小3岁,最大60岁。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病程进展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常早节段性分布,首先影响上肢,当空洞逐渐扩大时,由于压力及胶质增生的作用,脊髓白质内的长传导束受累及,在病变以下出现长传导束功能障碍,两个阶段之间可间隔数年。
脊髓空洞症的主要症状有:感觉障碍:最早的症状常是单侧的痛觉、温度觉障碍,如病变累及前连合时可有双手、臂部尺侧或一部分颈、胸部的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部感觉完好或轻度减退,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为脊髓空洞症特殊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运动障碍:当脊髓前角细胞受累后出现受累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如手部小肌肉(骨间肌、鱼际肌)及前臂尺侧肌肉萎缩、无力,且有肌束震颤,逐渐波及上肢其他肌群及肩胛带和一部分肋间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力减退,以后在空洞水平以下,出现锥体束征,肌张力增加及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并出现病理反射空洞如在腰低部则在下肢出现运动及感觉障碍。
自主神经及营养障碍等其他症状:病损节段可有皮肤营养障碍,溃疡经久不愈等,局部出汗过多或过少,晚期可有神经源性膀胱及大小便失禁,半数以上有脊柱侧弯畸形、脊柱裂、弓形足等畸形。
由于关节感觉缺失引起关节磨损和畸形,关节肿胀,形成Charcot关节。
皮下组织增厚、肿胀及异样伴有局部溃疡及感觉缺失称Mervan综合征。
“MRI脊髓结构影像剖析及诊断方法课件”

通过这个课件,我们将剖析和介绍MRI脊髓影像学及其诊断方法,让大家更好 地了解和识别脊髓结构的正常与异常图像。
MRI脊髓影像剖析
1
图像采集
使用MRI技术获取高质量的脊髓影像,包括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
2
图像解剖
准确定位和标记脊髓的不同解剖结构,包括灰质和白质区域。
常见的脊髓疾病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来初步判断脊髓疾病的可能性。
2 MRI检查
MRI成像是诊断和评估脊髓疾病的关键检查方法,能提供详细的图像 信息。
3 脊髓穿刺检查
脊髓穿刺可以获取脊髓液进行化验,以检测炎症和其他异常。
4 神经肌电图
神经肌电图用于评估脊髓疾病对神经传导的影响。
3
图像评估
通过分析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的信号强度和结构特征来评估脊髓的正常和异常情况。
脊髓结构的正常图像
正常脊髓
白质区域
灰质区域
脊髓的MRI图像显示正常的解剖 结构,灰质和白质区域清晰可见。
白质区域在MRI上呈现较高信号, 代表神经纤维束及传导通路。
灰质区域在MRI上呈现较低信号, 包含神经细胞体。
脊髓结构的异常图像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导致神经纤维破坏和水肿,造成信 号异常和形态改变。
脊髓炎症
炎症性疾病引起的脊髓炎症可能导致信号强度Fra bibliotek和脊髓轮廓的改变。
脊髓肿瘤
肿瘤在脊髓内或附近生长,可以导致脊髓受压 和异常信号的观察。
脊髓膨出
脊髓膨出是脊髓组织向脊髓管外突出,能够在 MRI图像上清晰地观察到。
MRI诊断的优势
非侵入性
脊髓MRI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二节脊髓一、正常脊髓脊髓在T1WI和T2WI均呈中等信号,T1Wl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低于脑脊液信号,呈带状,上端起于脑底水平,圆锥部成人止于L1水平,婴儿止于L2水平。
T11~12水平脊髓逐渐变细,连接终丝,止于盲囊,其移行处为脊髓圆锥部。
脊髓周围覆以软脊膜,软脊膜外为蛛网膜,二者之间为蛛网膜下腔,内可有脑脊液。
蛛网膜外有硬脊膜,二者之间为硬膜下腔。
为一潜在性腔隙,和其下方的脑脊液区别不开。
脊髓中央有中央管,一般不易显示,有时显示时在矢状面呈长T1长T2很细的带状信号。
【病例】正常脊髓1.脊髓MR平扫(图3-2-1) .2.报告书写要点正常脊髓走行、粗细移行自然,在T1WI和T2WI呈中等信号,圆锥末端位于L1~L2水平。
观察时应注意脊髓的走行,局限性增粗或变细,脊髓是否左右前后偏移和下端的位置,脊髓内有无异常高低信号。
还应注意蛛网膜下腔的大小及有无信号异常。
注意硬膜外有无异常信号及引起的相应占位效应,都是应该注意的。
3.报告示范脊髓在T1WI和T2WI均呈中等低信号,未见限局增粗、变细及其内异常信号。
脊髓位于椎管略偏后方,未见前后移位。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呈长T1长T2信号,其内无异常信号占据。
硬膜外未见异常信号。
二、脊髓肿瘤脊髓肿瘤按其发生位置分为髓内、髓外硬膜下及硬膜外肿瘤。
(一)髓内肿瘤1.室管膜瘤室管膜瘤占髓内肿瘤的55%~65%,常见于20~60岁,男性居多,发生于脊髓中央管和终丝室管膜细胞。
由于生长缓慢,症状相对较轻,故发现时均较大。
室管膜瘤病程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易发生脊髓空洞,二是因为肿瘤多发生于脊髓薄弱的后部,易向后侵犯周围组织。
【病例】室管膜瘤1.脊髓MR平扫+增强(图3-2-2)2.报告书写要点室管膜瘤虽然可发生于脊髓任何节段,但60%位于圆锥、终丝、马尾部。
肿瘤中心囊变部呈明显的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有明显的强化。
诊断时应注意肿瘤易发生于圆锥、终丝、马尾部位,肿瘤范围较大,一般呈数个锥体节段,肿瘤由囊实变两部分构成,多合并脊髓空洞、种植转移及合并出血等特点。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与诊断描述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脊髓空洞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脊髓空洞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脊髓空洞症概述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指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在脊髓中央管附近或后角底部有胶质增生或空洞形成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病变多位于颈髓,亦可累及延髓。
脊髓空洞症与延髓空洞症可单独发生或并发,典型临床表现为双上肢和胸背部痛温觉减退或缺失等感觉障碍;肌肉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肌肉张力下降等运动障碍;皮肤增厚、皮肤和手指苍白等神经营养性障碍。
英文名称:syringomyeli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脊髓。
常见症状:双上肢和胸背部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肌肉无力、肌萎缩、皮肤增厚、皮肤和手指苍白。
主要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血液循环异常。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X线、延迟脊髓CT扫描、MRI、肌电图。
重要提醒:脊髓空洞症发病较隐匿,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以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临床分类:根据Barnett的分型,临床上可将脊髓空洞症分为以下四型:1、脊髓空洞伴第四脑室正中孔堵塞和中央管扩大;2、特发性脊髓空洞症;3、继发性脊髓空洞症;4、单纯性脊髓积水或伴脑积水。
二、脊髓空洞症的发病特点三、脊髓空洞症的病因病因总述:脊髓空洞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脊髓空洞症不是一种单独病因所引起的一种独立疾病,而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血液循环异常等多种致病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基本病因:1、先天性发育异常本病常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脊柱裂、脑积水、颈肋、弓形足等畸形,故认为脊髓空洞症是脊髓先天性发育异常。
有人认为是由于胚胎期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或脊髓内先天性神经胶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心变性所致。
2、脑脊液动力学异常颈枕区先天性异常影响脑脊液自第四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脑室压力搏动性增高,不断冲击脊髓中央管使之逐渐扩大,导致与中央管相通的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

第三节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本病为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征是脊髓灰质内的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
临床表现为受损节段内的浅感觉分离、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长束体征。
如病变位于延髓者,称延髓空洞症;如病变同时波及脊髓和延髓者,称球脊髓空洞症。
[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后者罕见,是指继发于脊髓肿瘤、外伤、炎症等引起脊髓中央组织的软化和囊性变,一类脊髓空洞症的病理和临床均有与前者有所不同。
本节主要介绍先天发育异常所致者,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颈肋、脊柱侧弯、环枕部畸形等其它先天性异常支持这一看法。
二、胚胎细胞增殖:脊髓灰质内残存的胚胎细胞团缓慢增殖,中心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三、机械因素:因先天性因素致第四脑室出口梗阻,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受阻,脑脊液搏动波向下冲击脊髓中央管,致使中央管少数民族扩大,并冲破中央管壁形成空洞。
[病理]空洞部位的脊髓外观可正常,或呈梭形膨大,或显萎缩。
空洞腔内充满液体,通常与中央管相通,洞壁由胶质细胞和胶质纤维构成。
空洞常位于脊髓下颈段及上胸段的前后灰质连合及一侧或两侧后角基底部。
空洞可限于几节段、也可上及延髓下达脊髓全长,横切面上空洞大小不一,形状也可不规则。
在空洞及其周围的胶质增生发展过程中,首先损害灰质中前角、侧角、后角和灰白质前连合,其后再影响白质中的长束,使相应神经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和缺失。
延髓空洞症由颈髓扩展而来,通常位于延髓后外侧部分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疑核部位,以后才影响周围的长束,使之继发变性。
[临床表现]多在20~30岁发病,偶可起病于童年或成年以后,男多于女。
起病隐潜,病程进行缓慢常以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或感觉迟钝而引起注意。
临床症状因空洞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
一、感觉障碍本病可见两种类型的感觉障碍,即由空洞部位脊髓支配的节段性浅感觉分离性感觉障碍和病变以下的束性感觉障碍。
脊髓疾病影像

影像学表现
lX线平片多无阳性发现。 l脊髓造影表现为对比剂柱中出现粗大
弯曲走行的透光条影,有时可呈多囊 状充盈缺损。 l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可直接观察到畸 形血管的部位和范围,判定供血动脉 的来源,畸形血管和脊髓的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
CT表现
l病变部位脊髓局限性增粗,有时可见斑点状 钙化灶或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见到异常 血管强化。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l平扫见髓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CT值 同脑脊液,相应脊髓外形膨大。部分病例空 洞内压力低,脊髓呈萎缩状态; l增强扫描无强化。有助于与脊髓肿瘤鉴别。 l造影CT延时24小时扫描见造影剂进入脊髓 空洞内。
MRI表现
l在矢状面T1WI上显示脊髓为中等信 号,空洞呈管状低信号;
lT2WI上空洞转呈亮白高信号,脊髓 受压变薄为低信号。
脊髓疾病影像
一 椎管内肿瘤
l椎管内肿瘤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5%, 按生长部位可分为脊髓内、,脊髓外硬 脊膜内和硬膜外三种。
l以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最为常见,约占 60%~75%,其他两类各占15%。
l平片诊断价值有限,主要靠CT和MRI, 脊髓造影亦为一种诊断手段。
l其中,MRI 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和定 性诊断是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骑跨椎间孔的哑铃状全貌。
(四)脊膜瘤(menin膜细胞,靠近神经根的近段,常 位于硬膜囊中。临床上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 于男性。70%以上发生在胸段,颈段次之,腰骶段 极少。典型临床表现位脊髓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l 椎管增宽、肿瘤邻近骨硬化;沙粒型脊膜
(一) 室管膜瘤 (ependymomas)
l占髓内肿瘤的60%。 l起源于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发脊髓空洞的发病机制
❖流体动力学说。
❖ Gardner等认为后颅窝解剖异常。导致第四脑室正中孔阻 塞.脑脊液流出受阻,由于脑室脉络丛搏动形成的冲击力 向下传递,使得脊髓中央管扩大,形成脊髓空洞。枕大孔 区的蛛网膜下腔梗阻,导致枕大池压力升高.使得第四脑 室脑脊液冲开中央管上口进入中央管。反复的冲击中央管 并向外膨胀,破坏室管膜进入脊髓实质,从而形成与中央 管相通的多房空洞。
MRI表现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伴Chiari(Ⅰ)畸形
小脑扁桃体下垂 脊髓空洞
MRI表现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伴髓内肿瘤
• 脊髓不规则膨大增粗
星形细胞瘤
• 常有囊变和继发空洞 • T1WI呈不均质低信号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颈髓及上部胸髓最多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
范围大,常累及多个脊髓节段
鉴别诊断
脊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脊髓转移瘤
肿瘤近端或远侧 继发有脊髓空洞
• 空洞范围广,但颈髓正常 • 空洞范围短,且呈结节状 • 脊髓膨大区无空洞 • 空洞内液体信号与脑脊液不同
T1WI呈不均质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 MR增强检查 肿瘤实质呈显著强化 肿瘤囊壁及附壁结节显著强化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脊髓空洞与第四脑室不相连续 • 中央管空洞壁由室管膜细胞构成 • 前柱及后柱空洞壁由神经胶质增
生所致
病因&发病机制
先天性发育异常 流体动力学说 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其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先天性发育异常
本病常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 脊柱裂 脑积水 颈肋 弓形足
胚胎期神经管闭合不全 脊髓内先天性神经胶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心变性
分型(Ⅳ型)
罕见。为严重小脑发育不全或缺如,脑干 发育小,后颅凹扩大,充满脑脊液,但不 向下膨出。婴儿期发病。
分型(Ⅰ型):
最多见 小脑扁桃体疝入上 颈段椎管内,延髓 和四脑室位置正常; 多见于儿童和成人
分型(Ⅱ型):
小脑扁桃体及后颅窝 内容物包括脑干,第四 脑室,小脑蚓部均下疝 至枕骨大孔下,常合 并有脑积水 多见于婴儿
分型(Ⅲ型:)
最严重的一型,为 Ⅱ型伴有枕部或颈 部脑或脊髓膨出, 常合并脑积水。多 见于新生儿或婴儿。
提纲
定义 发病机制 分型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定义
又称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ACM),是因后颅脑先天发 育异常,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或/和延髓下 部甚至IV脑室,经枕大孔突入颈椎管的一种 先天性发育异常。是引起脊髓空洞的最常见 原因。
发病机制
基本MRI征象
• T1WI呈低信号 • T2WI上呈高信号 • 空洞内可有间隔
小结
鉴别诊断
脊髓内肿瘤所致的脊髓囊变和空洞积水
• 空洞内液体信号与脑脊液不同 T1WI呈不均质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 MR增强检查 肿瘤实质呈显著强化 肿瘤囊壁及附壁结节显著强化
Chiari malformation
流体动力学说
颈枕区先天性异常影响 CSF自第四脑室进入蛛网 膜下腔
脑室内压力搏动性增高, 冲击脊髓中央管使之逐渐 扩大, 导致与中央管相通 的交通型脊髓空洞
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脊髓内血管异常或血循环异常 引起脊髓缺血\坏死\软化, 形成空洞&脊髓积水
其他
脊髓肿瘤囊性变 损伤性脊髓病 放射性脊髓病 脊髓梗死软化 脊髓内出血 坏死性脊髓炎
星形细胞瘤
MRI表现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伴髓内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 颈胸段脊髓膨大增粗 • 肿瘤大部或完全囊变 • 囊变区有附壁结节
(常位于囊的背侧) • T1呈低或混杂信号 • T2呈高信号 • 附壁结节显著强化
血管母细胞瘤
MRI表现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外伤性脊髓空洞症
外伤性脊髓空洞症
非交通型 继发性脊髓空洞
病理
脊髓外形: • 梭形膨大 • 或萎缩变细 基本病理改变: • 脊髓内空洞形成 • 脊髓积水 • 空洞周围有神经胶质增生
临床特点
年龄: 通常20~30岁发病 表现: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
障碍 病变节段支配区
肌萎缩&营养障碍
MRI表现
脊髓空洞症基本征象
• T1WI呈均匀低信号 • T2WI上呈高信号 • T2WI上高信号空洞中可见梭形或斑
脊髓转移瘤继发脊髓空洞
星形细胞瘤
CE-T1WI
小结
概念:
• 累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病
分类:
• 交通型--脊髓空洞与第四脑室相通 交通型多系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与第四脑室不想通 非交通型多系肿瘤、蛛网膜炎及外伤所致
小结
基本病理改变:
• 脊髓内空洞形成 • 脊髓积水 • 空洞周围有神经胶质增生
脊髓空洞症
概念&分类 病因&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特点 MRI表现 鉴别诊断 小结
概念
累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病 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内外有液体积聚 病变多位于颈、胸髓 累及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 脊髓与延髓空洞症可单独发生&并发
分类
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脊髓空洞与第四脑室相连续 • 空洞壁由室管膜细胞构成
片状低信号,为脑脊液流空现象 • 空洞内可有间隔。
延髓空洞症
MRI表现
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中央管扩张症)
• 伴有脑积水
脑室扩张 脊髓空洞
MRI表现
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中央管扩张症)
• 伴ChiariⅡ畸形
小脑扁桃体下垂 延髓、四脑室同时下移 脊髓脊膜膨出 脊髓空洞
伴Chiari Ⅱ畸形
伴发脊髓空洞的发病机制
❖颅内与椎管压力分离学说。
❖ Williamst认为由于枕大孔区蛛网膜下腔梗阻,造成颅内、 椎管内压力失衡。引起脑脊液循环的垂直运动(抽吸样效 应),促使脑脊液向中央管分流而导致脊髓空洞形成。
❖脑脊液脊髓实质渗透学说。
❖ Oldfield等认为脑脊液流出枕大孔区梗阻时.高位颈髓蛛 网膜下腔产生的压力波作用于颈髓表面.脑脊液通过脊髓 血管间隙渗入脊髓实质内产生空洞。挤压髓质中央管内的 脑脊液向下运动引起空洞向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