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学案

表现手法学案
表现手法学案

诗歌表现手法专题

一、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抒怀)、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等。

2、描写角度:包括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3、一般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双关、设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设问方式: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如借景抒情,象征,动静结合等,给1 分)

2、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给1 分)

3、有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燕子的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等。诗人的闲适,愉悦,郁闷,烦恼,凄苦等2 分)

四、示例及练习

1、动静结合: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包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哪里是动,哪里是静。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示例:诗人在后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手法)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宿在月照

下的沙滩是静态,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是动景。(哪里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景物特点)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情感)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简析后两句的表达技巧。

2、虚实结合:虚: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设想未来之景。实:眼前之景,之事。

※判断虚实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

写了两次“巴山夜雨” ,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示例: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答:⑴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⑵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请从虚实角度来赏析这首词。

3、托物言志(象征):多用在咏物诗中,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牡丹”象征富丽;“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松”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

※仁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示例: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1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 ),(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1分)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①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花开不

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露湿秋香

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②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菊》《画菊》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4、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手法。

例1: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 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例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示例: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蕴含了诗人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①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⑵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4)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衬托或烘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正衬:主体与衬体相似。反衬:主体与衬体相似。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舌L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示例:《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①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②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将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③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诗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表现了诗人对采莲女的喜爱与赞美。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

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5)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简析。

6借景抒情: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

小重山(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示例: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答: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 哀景。哀景写哀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7、扬抑:诗歌中出现了褒扬、贬抑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最终只突出或表现一种情感。包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示例:试从抑扬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①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②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这是扬。后两句写闯入眼帘的柳色,弓I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 这是抑。③通过少妇微妙的感情变化,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席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7)请从扬抑的角度赏析诗歌。

8、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或借用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多用于怀古诗中。

解题思路: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渡口)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平海:滔滔江水与海平。

示例:谈谈这首诗中作者的感情。

答案:①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迷津欲有问”句用孔子问津典故抒发自己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想法②。当时诗人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③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夹杂着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8)下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谈谈你对“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的理解

9、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包括的情感有:昔盛

今衰、物是人非、借古讽今有所寄托

金陵图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示例:借古讽今。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绣岭宫词

李洞春日迟迟春草绿,夜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注:绣岭,长安著名风景区,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乐之所。李洞,生活于晚唐,是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国势风雨飘摇,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

9-1)诗歌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副怎样图景?

9-2)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10、白描: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如“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示例:白描手法。描绘了落日、青山、茅屋、柴门、狗叫、风雪、旅人等自然景物和人物内

心世界,构成了一幅由暮到夜,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由无声至有声,迷茫凄清的“风雪夜归图”。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指解脱柴门的扣子

(10)请简要鉴赏分析诗中白描的手法。

五.修辞手法积累

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

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例3 :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3.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行即兴》)

4.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例2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 借代: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例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7. 反问: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8. 对比: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不仅是修辞手

法,还是表现手法。

例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 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 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例2 :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 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 顶真: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 反复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