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玉器特征和鉴别
浅析东周楚国玉器龙元素的特征

变和楚 国玉器 与传统龙纹之 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 词 :楚 国;玉பைடு நூலகம் ;龙元 素
中图分 类号 :J 1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4 1 4 X ( 2 0 1 4 ) 0 5— 0 0 3 1 —0 4
变 为涡 纹 ,因 为它 的尾 端拖 的较 长 ,形 似 弯钩 。 战 国末
期发展成为千篇一律的旋涡状 。谷纹是龙纹的简化 ,说 明谷物在当时与龙在人们心 中的地位是等同的。
幕。战国时 ,中原文化的涌入使传统龙纹成为楚玉中最 常用的题材 ,其表现内容 、方式、数量多于其他纹样 。 深入研究楚国玉器艺术与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关系 ,探讨 龙纹在楚玉艺术中的应用价值对继承和弘扬传统龙纹样 并在现代艺术 中推陈出新都具有重要意义。龙作为历史 上唯一具有传承性的图腾 ,以其独特 的艺术魄力贯穿 了
身” , 中国 的龙 文 化与 玉文化 完美 有机 的结合 正式 拉开 帷
闪发光 ,十分悦 目。谷纹在战国时期一度繁盛 ,龙形玉 佩上也多装饰谷纹纹样。在谷纹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 ,
形似 蝌 蚪 的尾 巴 ,方 向并不 固定 ,似乎 是玉 工 随意 雕刻
出来的。其装饰效果较好 ,常装饰于玉龙上 ,增强了龙 的动感 ,后来这种纹样被称为蝌蚪纹 ,蝌蚪纹随后又演
(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 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摘
要: 楚 国玉器 的龙雕是 中原文化 与楚文化集大成 的雕 塑艺术 。在战 国时期 中原文化的流入使 得龙形纹样在 楚
地上得 以很好 的发展 与延伸 ,楚 国玉器 艺术 中的龙形纹样造 型代表着 南北 文化 的交流 与融合 ,也使 楚人开始有 尊
东周玉璧简析

东周玉璧简析作者:丁哲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3期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其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社会的大变革。
由此,思想文化、生产力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同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玉璧便是东周玉器最常见的器类之一。
学界对东周时期的玉璧有过一定的关注:杨建芳先生在《先秦两汉的饰纹玉石璧》和《龙凤纹玉璧之演变》中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饰纹玉璧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周南泉先生在《论中国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中,将战国至两汉时期定为玉璧发展的鼎盛期,并对战国和两汉玉璧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概要性总结。
此外,在一些综述性的文章中,也可见到对春秋战国玉璧的一般提及。
但是迄今为止,尚缺乏建立在考古资料基础之上的系统研究,加之近年来诸多新资料的积累,都使我们有必要对玉璧——这一东周玉器的重要器类,做些总结和归纳。
下面依据一些年代较为明确的科学发掘资料,对东周玉璧的形制纹饰、分期年代、区域特征等问题略陈管见。
笔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望方家指正。
古文献中对璧的明确定义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尔雅·释器》所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
”另一出自《说文解字·玉部》,书中将璧释为“瑞玉圜”,段注:“边大孔小也”;释瑗为“大孔璧”,段注:“孔大于边也”;对环的解释则为“璧肉好若一谓之环”。
根据《说文》的解释,璧是圆形扁平状且中部有孔的瑞玉,瑷、环都是璧的一种。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绝大部分玉璧肉径和好径的比例是不符合《尔雅》所记载的;夏鼐先生也指出,《尔雅》中对于玉璧的定义“是汉初经学家故弄玄虚”和“儒家系统化的结果”。
而《说文解字·玉部》中的表述则比较准确,故下面的讨论以此为准。
一、东周玉璧的特征和演变序列东周时期的玉璧根据形制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正圆形扁平体。
以器表纹饰之有否及主体纹饰的分区情况,大致划分为三型。
春秋战国制玉特征

春秋战国制玉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宝玉制作技艺高度发展的时期,制作的玉器精美绝伦,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玉器材质、制作工艺、纹饰图案以及象征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特征。
一、玉器材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多以产自中国东部的和田玉为主要材料。
和田玉质地细腻坚硬,具有极高的韧性,适合雕琢各种精细的纹饰。
此外,还有部分玉器使用神秘的墨玉、绿玉和白玉等材质,赋予玉器不同的质感和色彩。
二、制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主要采用透雕、浮雕、堆雕和线刻等技法。
透雕工艺是将玉块从内部进行雕琢,打磨出精细的纹饰,使其形成立体感;浮雕工艺则是将纹饰雕刻在平面上,通过高低层次的巧妙组合,展现出瑰丽的效果;堆雕工艺通过将玉块上下堆积出雕塑形状,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作品;线刻工艺则是运用细小的刀具进行纹饰的雕刻和细节的表现。
这些工艺都需要制作者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才能完成精美的玉器作品。
三、纹饰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图案十分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神兽、神龟、凤凰、鸟兽等神话传说中的动植物形象,也有云纹、雷纹、尘纹等天然元素的表现。
这些纹饰图案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线条流畅,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感。
纹饰的图案设计多是寓意吉祥、祈福和辟邪的象征,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神秘力量的追求。
四、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除了作为珍贵的饰品外,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玉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神圣的象征,被认为是王权的象征,因此玉器常被用作贵族身份的象征物品。
同时,玉器也有着祈福、驱邪等功能,人们相信佩戴玉器能够保佑平安、健康和吉祥如意。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精湛,材质上多采用和田玉,制作工艺繁复精细,纹饰图案丰富多样,象征意义深远。
这些特征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艺术上和文化上都具有了重要地位,为后世的玉器制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工艺美术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鉴定.jsp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鉴定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年—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相互争夺,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
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工业的玉器、铜器、陶器、金属货币、纺织、漆器、铁器等,获得极大进步。
东周玉器是继西周之后的高峰发展期。
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也有新变化,形式和标准大大提高。
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
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
故此,装饰品占主导地位,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史称春秋。
春秋玉器的发掘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及中原两大区域。
(一)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1、种类。
生产工具有玉斧、玉环;装饰品有璧、环、璜、罐、斧形饰、竹节形饰、璋形饰、玦、梳、襟钩、串饰、笄、贝形饰、璇玑、管、珠、剑首、双系拱形饰、双鸟首拱形饰、双龙环形饰。
动物形玉饰有玉龙佩、虎、鸭首、鱼、蚕、蝉、双鸟形玉柄、兽形佩、兽面形饰、龙鳞形饰、龙虎合体佩。
人物形玉佩有人首形佩、玉人、人形饰;礼仪器有圭、戈、琮、璋、璜、璧等。
2、造型。
器物造型分几何型、人物型、动物型。
纹饰造型以阴线龙首纹最多见:龙纹、谷纹、勾云纹、凤纹、龙鳞纹、蟠螭纹等为主要纹饰;谷纹的纹饰造型与布局的特点是满密均细。
3、工艺。
玉器的材质主要是透闪石软玉,包括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内含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与甘肃酒泉玉等。
其他材质有大理石、滑石、绿松石、玛瑙、石髓、水晶、煤精等。
说明玉料采选地域较广。
装饰品玉器的开料,如凤翔秦国的璧,厚度仅为0.1至0.35厘米。
此种精薄的玉器,唯用很薄的金属工具旋切方可奏效。
装饰品绝大多数都刻纹饰。
礼仪器多数无纹饰。
纹饰的刻法,以单阴线和双阴线为主,线条细密匀称。
所用工具是直径很小且很薄的金属工具。
所刻出的线条,一般不足0.1厘米的宽度,线条圆转柔丽,工艺技巧颇熟练。
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艺术特征

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艺术特征
质材美:近40年来,在全国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约数千件。
虽然都是软玉,但就其质地而言,有许多应属于上乘玉料。
其中有新疆的羊脂玉,半透明,洁白,细致而又光泽。
这种和田籽料玉有如凝脂,使人爱不释手。
某些碧玉碧绿得像深海的蓝色。
也有青白色的玉器,青中泛白,质地异常柔和。
某些墨玉版雕,漆黑发亮,可以鉴人。
极少数的黄玉,色调接近鹅黄色,虽然不完全像蒸栗,但也十分可爱。
除了玉材以外,还有彩石,五光十色,引人注目。
红色、鸡血石色、橘红色的玛瑙制品,质地细润,制成色彩的珠子与无色水晶、绿松石和石髓珠管串连在一起,更显示色彩斑斓的艳丽颜色,给人以美的感受。
形象美:有了上述的色彩富丽的质材,还不能构成完美的艺术作品。
经过玉人精心地加工,通过他们巧妙地形象思维,并运用他们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玉料进行精雕细琢,加工成各种艺术造型,这种作品充分地显示质材与艺术形象的和谐统一。
从而成为珍贵的玉雕作品。
战国时代玉器造型的艺术手法,为后代中国玉雕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复合材料作品美:随着礼制的崩溃,东周列国境内青铜礼器制造业日趋衰弱。
金、银细工、丝织、漆器、琉璃制品逐渐兴起。
琢玉业和金银细工结合起来,将金、银、铜、铁、绿松石、琉璃多种材料相继使用,创造了错金银镶嵌术新工艺。
玉器的艺术特征象征了一个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鉴玉思史。
东周玉器特征和鉴别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 7.7cm,宽2.2cm,厚0.3cm。清 7.7cm,宽2.2cm,厚0.3cm。清 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 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 虎伏状,整体呈“ 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 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 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 尾大而上卷,虎身饰“ 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 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二 战国玉器图片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 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 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 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 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 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 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 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 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 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 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 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 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 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 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 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 致。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 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 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 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 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 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 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 形态准确。“ 形态准确。“人”字形虎 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 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 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 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 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 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 虎更为珍贵。
三春秋玉器器形、制作、 三春秋玉器器形、制作、玉质特征
一 器形特征 1 双龙首璜发生变化 具体 形象 概括 方形龙首 2 觿的广泛使用 3 柄形器开始消亡 4 出现龙纹虎佩 5 卷云纹龙形佩 6 出现谷纹 7 出现玉具剑饰
古玉界:东周秦汉玉龙的时代特征

古玉界:东周秦汉玉龙的时代特征龙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
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的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尤其是与和田玉文化结合后,龙形纹饰更是成了历代玉器上的主要创作题材之一。
春秋时期的玉龙多为佩饰,继承了西周玉龙的装饰意味的,并创出自己特有的时代风格。
造型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
纹饰繁简结合。
雕琢时阴阳线并用但以阴刻线为主。
春秋早期龙纹玉珩春秋中期的龙首玉珩春秋晚期龙形玉佩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晚期龙形玉佩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玉龙佩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博物馆藏春秋晚期龙形玉佩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战国玉龙的龙身很长,婉蜒曲折,造型呈s形状;一般成对出现,龙身上的装饰以谷纹或连云纹为主。
也有云雷纹、柳条纹、前状滴水纹、丁字纹、工字纹等辅助纹饰。
还出现了一条阴刻线,横穿在两三个小圆圈中间的极为特殊的纹饰。
战国中晚期的玉龙或玉虎,口形相似,均为大张口,形象凶猛,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
另外龙身躯为S形的,头部近似马头;龙眼多琢雕成圆形代梢、菱形、腰圆形等几种。
▲战国双龙形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绞丝龙形玉佩洛阳金村出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龙凤纹佩洛阳金村出土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双龙纹玉组佩珩洛阳金村出土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双龙玉佩洛阳金村出土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汉代玉龙的龙身向盘形发展,一龙的四足吸收瑞兽的特征呈尖爪状;龙的头部似马头,龙角似马鬃,细长尤如宽带;龙耳极小;汉代玉龙的眼睛基本是外方内圆。
其形状多种有方圆形眼、带梢椭圆形眼,不论何种龙眼,均炯炯有神,可谓画龙点睛。
此时龙身上还出现了飞翼。
有的龙近似蟠螭纹,龙尾呈单尾或分岔尾。
而龙纹与其它纹饰组合的图案频频出现也成为汉代玉器的一大特点。
▲西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博物馆▲西汉龙形佩现藏于安徽天长博物馆藏春秋战汉时期的玉龙如何区分?本月30号晚上八点 刘云辉老师将通过微信群讲座的形式,向大家讲述春秋战汉时期玉龙的时代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蟠螭纹饰 玉器的蟠螭纹,始见于春秋。 5 蟠虺纹饰 6 龙鳞纹饰 7 谷纹饰 谷纹与玉龙的结合,始兴于春秋晚期。 三 玉质特征 除了蛇纹石玉、绿松石、玛瑙及少量水晶、 紫晶、玉髓、滑石、琥珀、煤精、琉璃等外, 大量玉料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和田玉。
考古挖掘得知,外国料制品(琉璃或玻璃, 有专家认为,不排除国内制作的可能性) 早在西周早期,已经传入我国,春秋战国 时期屡见不鲜。1988年,在山西省太原南郊 时期屡见不鲜。1988年,在山西省太原南郊 金胜村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出土有13颗玻璃 金胜村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出土有13颗玻璃 珠,俗称”蜻蜓眼“ 珠,俗称”蜻蜓眼“。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 7.4cm,端宽1.5cm,厚0.3cm。 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 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 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 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 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 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 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 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 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 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 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 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 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 的风格。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 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 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 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 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 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 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 形态准确。“ 形态准确。“人”字形虎 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 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 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 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 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 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 虎更为珍贵。
春秋玉器
一 春秋玉器出土遗址和种类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公元前770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公元前770 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史称 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史称 春秋。春秋玉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出 土地点,河南、陕西为主,其次有山西、湖南、 甘肃个别地点;中期主要有陕西、江苏、云南、 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省个别地方;晚期主要 有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山东、吉林省等一 些地方。 引用和使用出土玉器史料时要特别注意资料 来源。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 盘径10.2cm,足径5.9cm。 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 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 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 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 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 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 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 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 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 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 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 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 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 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 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目前所知, 此灯为孤品。
战国玉器
一 战国玉器出土遗址和玉器种类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姬仁元年)至公元前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姬仁元年)至公元前 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因各诸侯国竞 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因各诸侯国竞 相纷争,战事连绵不断,故史称战国。战 国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从目前考古 资料看,战国出土玉器分布比较广泛,说 明诸侯国地方势力强大,促使玉器制造在 各诸侯国发展壮大。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 宽10.9cm,厚0.9cm。 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 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 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 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 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 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 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 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 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 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 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 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 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 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 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 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 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 的cm,宽2.2cm,厚0.3cm。清 7.7cm,宽2.2cm,厚0.3cm。清 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 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 虎伏状,整体呈“ 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 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 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 尾大而上卷,虎身饰“ 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 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东周玉器特征和鉴别现状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年),包括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 年),包括春秋(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和 战国(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 东周经历了549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东周经历了549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的过渡时期。 东周玉器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 和工艺技巧比前朝都有显著的提高。 有些学者按照诸侯国的地域特点分为成周玉 器、楚国玉器、赵国玉器、虢国玉器、卫国玉器、 晋国玉器、魏国玉器、秦国玉器、郑国玉器等等 进行研究是一个新方向。
三春秋玉器器形、制作、 三春秋玉器器形、制作、玉质特征
一 器形特征 1 双龙首璜发生变化 具体 形象 概括 方形龙首 2 觿的广泛使用 3 柄形器开始消亡 4 出现龙纹虎佩 5 卷云纹龙形佩 6 出现谷纹 7 出现玉具剑饰
二 制作特征 1 双阴线纹技艺的发展 西周晚期始兴的宽窄双阴线纹,在春秋 时沿用,但宽窄比例扩大,即宽线加宽,底 呈凹圆形,在宽线的一侧加刻极细的单阴线。 2 勾云纹与卷云纹复合型工艺 3 “游丝刻”新工艺与新风格 游丝刻” 春秋玉器上有极细密的阴刻线,细到如 同游动或飘动的蚕丝,古称“游丝刻” 同游动或飘动的蚕丝,古称“游丝刻”。
玉玦直径3.1厘米。玉色呈鸡骨白,扁平环形,有一缺口。两面有线刻的变形 玉玦直径3.1厘米。玉色呈鸡骨白,扁平环形,有一缺口。两面有线刻的变形 龙纹,与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相类似,春秋时期《荀子·大略》 龙纹,与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相类似,春秋时期《荀子·大略》中提 到:"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到:"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在春秋时期,玉玦除作耳饰外,可能也是一种 信物。
春秋时期玉器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以装 饰类为主,礼仪类一般,工具类玉器明显 减少,葬玉类明显增多。装饰类有璧、方 璧、璜、玦、瑗、觿、兽形饰、扇形饰、 虬龙饰、夔形饰、双龙环形饰、方形饰、 片形饰、牙形饰、斜长方形饰、棱形饰、 半月形饰、弧形饰、牌形饰、细腰形饰、 联尾和连体形饰、鹦鹉首拱形饰、斧形饰、 贝形饰、璇玑、坠、管、珠、串饰、剑饰、 柄形器、韘等
玉镂雕双凤式璜,战国,长 13.7cm,高6.2cm,厚0.3cm。 13.7cm,高6.2cm,厚0.3cm。1977 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 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 有较亮的玻璃光泽。器呈扇面形, 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 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 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 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 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 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 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 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 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 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 加装饰。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 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 璜中是仅见的。
春秋晚期 剑首长4.8厘米 3.5厘米 剑首长4.8厘米 宽3.5厘米 厚3.8 厘米 剑格与青铜剑连成一体。 剑首正视呈倒长梯形,剖面为 长方倭角形。顶端、两侧各有 三道凹槽,底端有一穿而不透 的圆孔以置剑柄。遍体饰蟠虺 和卷云纹,剑格呈椭圆体,中 为菱形穿孔,便于青铜剑柄, 剑身插入,周边环琢八道凹槽, 遍饰卷云纹。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 高2.2cm,宽5.5cm,厚 2.2cm,宽5.5cm,厚 1.7cm。清宫旧藏。 1.7cm。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 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 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 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 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 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 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 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 径5.3cm,厚0.7cm。清宫 5.3cm,厚0.7cm。清宫 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 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 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 一周6 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 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 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 内区素而无纹,有3 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 外区饰“ 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 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 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 厚0.3cm。清宫旧藏。 0.3cm。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 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 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 处,其中3 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 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 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 处,其中3 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 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 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 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 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 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 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 瑗更显珍贵。
二 战国玉器图片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 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 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 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 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 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 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 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 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 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 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 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 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 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 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 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 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