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总结专题2011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博苑03-03 0620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基础题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源李白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旭《桃花溪》的首句描写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景致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桃源》一诗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桃花溪》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2)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
(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句中有一字用得自然贴切,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开头两句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人眺望江上秋景,看到江水浩淼无边,秋满人间,天地一片静谧。
二句写晴空明净,白鸥翻飞,以动景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
两句组成一幅江上秋色图。
(2)“系”字用得好,请求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要等它枝条茂盛时系住自己的扁舟。
符合柳枝修长的特点,又表达出不愿再漂泊异乡,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突破有法——以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

骄 妾 妇 ” 句 出 自《 子 》 《 人 一 孟 之 齐
题 暗示 了诗歌 体裁 是 咏物 诗及 其
本 诗 中 除 了 要 注 意 标 题 中 有 一 妻 一 妾 》, 的 是 齐 人 在 坟 前 说
应 有 托 物 言 志 的 基 本 写 作 特 点 , “ 古 ” 提 示 作 用 外 , 确 把 握 乞 求 祭 品 充 饥 ,反 在 其 妻 妾 前 夸 怀 的 准 进 而 可 以 推 知 ,全 诗 应 是 借 歌 咏 注 释 ② 中 对 首 句 “ 魂 ” 词 的 理 耀 有 富 贵 人 家 请 喝 酒 ; 士 甘 焚 死 消 一 “ 山 泉 以 表 达 诗 人 的 某 种 独 特 情 解 ,可 以 有 效 帮 助 考 生 确 定 全 诗 不 公 侯 ” 则 是 春 秋 时 晋 人 介 之 推 怀 。 全 诗 看 , 诗 表 现 出 了 山 泉 的 感 情 基 调 为 哀 怨 的 “ 古 伤 宁 被 烧 死 亦 不 下 山 做 官 的 故 事 。 从 本 怀
[ ] 周 邦 彦 ( 0 6 1 1 : 穿 插 , 卒 章 显 志 , 等 , 突 出 注 ① 1 5 —1 2 ) 或 等 以 字 美 成 , 清 真 居 士 , 塘 ( 浙 诗 歌 内 容 , 显 诗 歌 主 旨 。 诗 歌 号 钱 今 彰 从 声 、 叶 声 、 鸣 声 等 。 雁 : 人 解 诗 歌 内 容 ,探 寻 诗 歌 主 旨有 重 落 虫 ③ 古
诗歌鉴赏
突破有法
以 21 0 高 考 诗 歌 鉴 赏 1年 ◎ 特级 教 师/ 陈金 华
一
、
标 题 突破法
二 、 解 突 破 法 注
然。
标 题 诗 歌 鉴 赏 的 选 材 ,大 多
三 、 故 突 破 法 典
2011诗歌鉴赏语言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为什么?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字的含 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 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 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 二,描述句中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意境或感情)。
【例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 意?请作简要说明。(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分析: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 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 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六、从文化知识入手
•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 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 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 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 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 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 右逢源。
【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 全国题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之处(即 “诗眼”)的理解,实际就是炼字的考查。 •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 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从“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 关键。
• 【例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11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

艺 2 表现手法 术 手 3 修辞方法 法
4 结构技巧
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 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 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 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 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 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 景物的情态面貌。
•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满面 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 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 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 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 和衰老。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
•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 游《书愤》)
•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 往事。
•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 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思想情感鉴赏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
古人云:“诗言志。
”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
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感时伤世、思乡怀人、羁旅愁绪、生活杂感等几大类,鉴赏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分析,分析时可抓住关键的情绪词切入。
【真题示范 1】(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分)【命题剖析】应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来理解: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参考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词的上阕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出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
下阕叙述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
全词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以及把握青春年华,尽情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真题示范 2】(2011 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2011语文诗歌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1.《如梦令》作者:李清照这首词讲述了夏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竹里馆》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3.《终南别业》作者:王维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出了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4.《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写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歌咏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5.《饮酒》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诗人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7.《浣溪沙》簌簌衣襟作者:苏轼宋代豪放派词人代表通过描写了农村静谧、祥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看到亲切、和蔼、自然、清新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8.《破阵子》作者:晏殊北宋婉约派词人之一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
二思乡怀亲诗9.《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作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10.《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可以称作是写给妻子的情诗。
诗人倾诉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11.《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12.《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诗人借登楼吊古,以景寄情,抒发了思乡之情。
13.《苏幕遮》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思想、军事和文学家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浓重的离愁别绪。
14.《商山早行》作者:温庭筠唐代诗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这是一首抒发诗人旅途中的辛苦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题诗歌鉴赏杜甫:春日忆李白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题诗歌鉴赏杜甫《春日忆李白》赏析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天宝三年(744)夏,一个33岁、寂寂无名、进士落第近十年的落魄书生,一位44岁、名满天下、刚被赐金放还的失意天才,在东都洛阳相遇了。
他们齐游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次年(天宝四年·745)再游齐鲁(今山东省),无情的历史居然网开一面,给了两位寂寞的俊才两次惺惺相惜的机会!年龄的差距、声名的悬殊、气质的迥异,丝毫没有影响两颗高贵心灵的交流,短暂的相聚之后,杜甫与李白为世人留下了一段堪比“子期伯牙”般永恒伟大的知音佳话。
诗人间的情谊自然要用诗歌来表达,杜甫专为李白写过十首诗,这首《春日忆李白》写于天宝六年(747),当时杜甫在长安谋求汲引,李白在越中(浙江绍兴)、金陵(江苏南京)一带漫游。
诗人对李白由衷的赞佩以及真挚的想念之情,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怀而神往——“李白啊!你奇伟的诗作无人能敌;你飘逸的才思卓尔不群。
诗风清新,堪比北周的庾信;诗格俊逸,有如南宋的鲍照。
如今,我们渭北、江东天各一方,遥相思念之情,就像这春天的绿树一般葱茏,像天边的暮云一样踊聚。
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桌共饮,再次把酒论诗呢……”诗人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天才:“白”,李白;“无敌”,无人能比得上;“飘”,豪放飘逸;“不群”,超凡脱俗;“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因果分明,决非诳语。
这样热情洋溢的夸赞,如果在泛泛之辈,就显然是无耻的阿谀奉承了。
但是,言者是性格沉稳的杜甫,对方是名扬海内的李白,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是由衷的钦佩,是绝不能出如此直白的赞语的。
相知之深,感情之诚,脱口而出之际,便已明矣。
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庾开府”,指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的著名诗人庾信,其晚年作品一扫绮丽之风而显“清新”之风;“鲍参军”,指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的著名诗人鲍照,其诗赡远遒丽、“俊逸”多姿。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炼字

相传,苏东坡有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 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试题。小妹说出:“轻 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 字,作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 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 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 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扶 “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 风失 细柳,淡月 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 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 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 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 “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 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分)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 配得上“摇”、“舞”这类动作幅度较大的 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 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 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填“映”、“隐 ”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 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 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一个“失”字,就 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 诗歌的感染力。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 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鹊声“喧” 为“喧闹、喧哗”之意(析字义),借喜鹊 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描景象)。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析字义), 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描景 象)。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 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点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总结专题(2011.5)
一.考点
二.命题
(一)内容方面的命题
1.人物形象?
如:《塞下曲》: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括出)的将军形象。
又如: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②。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③。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陆鸿渐形象?作品从哪两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隐士形象。
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他的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他的潇洒疏放。
2.描绘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特点用词?描绘意象务必全。
意境特点用词:
静的方面:恬静、幽静、宁谧
空间方面:雄浑壮阔、高远、旷远、空阔
色彩:萧瑟、凄清、冷清、冷寂、荒凉、苦寒、苍凉、绚丽、清丽、淡雅、优美如《湖寺清明夜遣怀》“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简要赏析。
(审题)
描绘了一幅凄清旷远的月夜将图:旷野上空飘着将要下雨的云,月亮在云层若隐若现,沙洲上的鸟儿鸣叫着飞向遥远的天际。
(“赏析”可加一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烘托了诗人凄凉愁苦的心情——写法及作用)
3.概括主要内容?
梳理圈点仔细,不遗漏(可根据分值判断有几点,一般至少三个层面)
蒋捷《浪淘沙重九》
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
掩琴无语意忡忡。
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
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
一尊重九又成空。
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意忡忡”的原因有哪些?(3分)
秋景伤人前程渺茫孤独漂泊思念亲人
(二)情感方面的命题
1.概括主要情感?(南京一模二模)
梳理圈点仔细,不遗漏(可根据分值判断有几点,一般至少三个层面)
表达规范,用情感表达的词(对…的什么感情)
湖寺清明夜遣怀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结合全诗概括“遣怀”的具体内容(3分)
(审题:“遣怀”指排遣思绪、情怀;具体内容:排遣什么情怀?)
答: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弟妹的愧疚之情
对自我漂泊孤独的愁苦之情
2.情感变化?一般三个层面,分层概括为上策,每层找关键词句
小重山(汪藻)
月下潮生红蓼汀。
浅霞都敛尽,四山青。
柳梢风急堕流萤。
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
别语寄丁宁。
如今能间隔,几长亭。
//夜来秋气入银屏。
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诗人情感变化。
(3分)答:心烦意乱乐观豁达遗憾孤寂
(三)写法(表现手法方面的命题)1)修辞?
常考的有:比喻、借代、比拟(拟人)、对偶、夸张,其他还有:设问、反问、排比、用典等
如:王安石《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运用哪种修辞?
答题策略:答“拟人”为上策;稳妥起见,可加一“设问”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中“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代)
“斜红叠翠”?
2)描写方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修辞?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视听、动静、虚实、远近、高低等);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3)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如:南京三模卷“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
有什么异同?”
4)其他(虚实、联想想象虚写、象征、用典、对比、衬托烘托或反衬、从对方落笔//结构上写法:悬念、抑扬、对比照应、卒章显志)
5)写法上综合分析
如:湖寺清明夜遣怀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反衬、视嗅角相结合、情景交融
又如:蒋捷《浪淘沙重九》
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
掩琴无语意忡忡。
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
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
一尊重九又成空。
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富有表现力,简要赏析。
(4分)
(审题: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其写法,表达效果。
)
规范答为:运用拟人、细节描写的方法。
(明确指明写法)
将秋风拟作不解愁情的人,抓住秋风吹落帽子的细节,(说明前述写法)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浓烈的愁绪。
(表达效果)
再如:《在长安听百舌》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有人认为,“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情感的表达比较特别,请简要赏析。
(3分)
(审题:“情感表达特别”,显然要答写法;并且要答到感情上)
答:运用拟人手法(1分),埋怨鸟儿在远客面前故意发出故乡鸟儿一样的声音,无理却有情(1分)。
曲折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1分)。
“如何表现”类命题都在考方法
“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不同
于!!!“景物有什么特点”
(四)作用类命题(“表达效果”就是作用,表现手法命题已经包括其中)
首联作用?
概括内容奠定基调?统领全诗?(有诗眼)
景物描写的作用?
1.点明时间、地点等
2.与题目、上下文关系
3.渲染氛围
4.奠定情感基调
5.景为情作铺垫
6.烘托形象
7.象征意义
词的过片的作用?(上景,下情,写景为抒情作铺垫)
过片在两片之间,有连接两片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转折、设问或作答
(五)综合类命题
1.炼字?
2.诗话,证明性赏析《小重山》3
诗歌的比较阅读
二诗一定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所以比较阅读。
审清题目要求,回答不同时注意有思辨性,有明显区分度。
宁三模卷
在长安听百舌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塞下曲》: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塞上曲戎昱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贫居秋日
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
贫家烟爨稀,灶底阴虫语。
门小愧车马,廪空惭雀鼠。
尽室未寒衣,机声羡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