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长期留置导管、化疗、输液等情况下。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以及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供参考。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在留置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等。
同时,要确保插管技术正确、操作无菌,避免导管插入过深或过浅。
2.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留置导管是否通畅,避免导管堵塞。
如果发现导管堵塞,应及时处理,如冲洗导管、更换导管等。
3. 保持导管周围清洁:每天定时清洗导管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或消毒剂,以免引起皮肤过敏。
4. 规范输液操作:输液前,要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且佩戴手套。
输液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导管或输液瓶。
输液完成后,要及时拔除导管,避免导管长时间留置。
5. 避免局部压迫:避免导管周围的局部压迫,如穿紧身衣物、使用紧束带等,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 观察症状: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留置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注意观察导管是否有血栓形成,如有必要,可进行抗凝治疗。
3. 局部护理:根据医嘱,进行局部护理,如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皮肤感染。
同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4. 疼痛管理:如果患者有疼痛不适,可以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局部冷敷、疼痛药物等。
5. 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定期更换留置导管,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其对静脉炎的焦虑和恐惧感。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保持导管通畅、保持导管周围清洁、规范输液操作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静脉内插管的患者中,如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相关的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插管部位,如肘部、手背等。
避免选择肿胀、瘀斑、伤口等部位。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保证操作环境的洁净。
3.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应对插管部位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方法,确保消毒达到预期效果。
4. 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对预防静脉炎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如钢针、蝶针等。
5. 观察插管部位:在插管后,护士应随时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理措施:1. 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袋中的液体应定期更换,避免液体滞留过久导致细菌滋生。
2. 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护士应定期清洁插管部位,保持其干燥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3. 观察输液情况:护士应随时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输液速度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管路内细菌滋生。
5. 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6. 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告知他们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定期更换输液袋,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观察输液情况,定期更换输液管路,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穿刺、输液、静脉注射等操作后。
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应选择清洁、无创伤、无明显静脉炎征象的部位进行穿刺。
避免选择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异常静脉。
2.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应将患者的皮肤清洁干净,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和消毒剂的适应症来确定。
3. 使用合适的穿刺器具:选择适合患者的静脉穿刺器具,如针头尺寸、长度、角度等。
过大或过小的针头都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4. 注意穿刺技术:穿刺时应遵循无菌操作,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内。
穿刺后要确保针尖在静脉内,避免针尖穿透静脉壁。
5. 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6.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一般每72小时更换一次。
长时间留置的输液管路易滋生细菌,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7. 静脉注射药物的稀释: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适当稀释后再进行静脉注射,以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定期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穿刺部位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2. 静脉输液的护理: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输液过程中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静脉注射药物的护理:对于静脉注射药物,应按照医嘱进行注射,注意药物的稀释和注射速度。
注射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留置导致细菌感染。
更换管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5. 维持静脉通畅:定期检查静脉通畅情况,如有静脉堵塞应及时处理。
可以通过轻轻按摩、热敷等方法促进静脉通畅。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静脉穿刺、输液、输血等操作后,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并发症。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手卫生: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操作相关的工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手卫生。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彻底清洁手指、掌心、手背、指甲缝及手腕。
2. 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部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部位。
避免选择静脉曲张、感染、血栓形成等异常的静脉。
3. 使用无菌器械: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时,必须使用无菌的器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器械的正确使用和处理。
4. 皮肤消毒: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必须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
可以使用含氯己定或碘酒等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消毒方法进行操作。
5. 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时,必须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避免操作中的污染和错误。
6.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是静脉炎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避免管路内的污染物引发感染。
7. 加强患者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预防知识,告知他们如何正确使用静脉导管,注意观察导管是否有异常,及时就医等。
二、静脉炎的护理方法1. 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护理人员应每日观察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情况,包括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检查输液管路:护理人员应每日检查患者输液管路的情况,包括是否有渗液、漏液、气泡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并向医生报告。
3. 维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冲洗时要注意使用无菌的冲洗液,按照正确的冲洗方法进行操作。
4. 保持导管固定: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固定情况,确保导管不松动、脱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常见于静脉穿刺、输液、静脉注射等医疗操作中。
它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和组织坏死等。
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于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至关重要。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PICC。
合理选择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或静脉注射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戴手套、消毒穿刺点等,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规范穿刺技术: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角度,避免多次穿刺和过度插管。
穿刺后,应固定好导管,避免移位和摩擦。
4. 定期更换导管: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引发感染和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导管类型,制定合理的更换计划,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5.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情况,避免导管阻塞。
如果发现导管阻塞,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冲洗导管、更换导管等。
6.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包括如何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以及如何正确保护和清洁穿刺部位。
在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定期观察: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静脉通路,包括导管插口周围皮肤的情况、导管固定情况以及有无异常症状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在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无菌技术,避免感染。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不当容易导致导管移位和摩擦,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导管固定牢固。
4. 保持皮肤清洁: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导管插口周围的皮肤,避免细菌感染。
清洁时应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注意不要过度摩擦皮肤。
5. 注意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有无静脉炎的症状,如红肿、疼痛、渗液等。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炎,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或插管等操作后,如果护理不当或感染,就会引发静脉炎。
其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发热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建议。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学习静脉穿刺技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掌握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是预防静脉炎的首要举措。
使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并确保穿刺针、导管等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2.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遵守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包括洗手、戴手套、口罩和无菌操作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3.选择与病情相符的静脉插管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位置,减少静脉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更换导管: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导管内细菌的滋生,可以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更换的时间。
5.合理选择静脉插管材料:选择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静脉插管材料,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6.注意静脉插管部位的保护:插管后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多次接触和局部摩擦。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患者的局部静脉插管部位以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如红肿、疼痛、渗出、体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确保导管的完整性:定期检查静脉插管的导管是否完整,并保持导管的通畅性。
3.定期更换敷料:通过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降低感染的风险。
4.静脉插管部位消毒:根据医院相关规范,定期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
5.保持适度活动:适度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预防静脉炎。
6.做好疼痛管理:若患者出现疼痛不适,应根据医生指导提供适当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措施,以减轻不适。
总而言之,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都离不开正确的操作技巧、感染控制措施、定期检查以及适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避免插管部位过于挨近关节、肌腱、皮肤皱褶等易受压迫或者磨擦的区域。
通常选择静脉较粗、表浅、血管通畅的部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戴好手套,并采用无菌巾包扎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注意插管技术:护士在插管时应轻柔、稳定,避免插管过深或者过浅,以免损伤血管壁。
4.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或者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教授正确的静脉插管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护理措施1.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发现有阻塞或者血栓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避免导管脱落或者移位,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3.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红肿等感染症状。
4.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遵循医嘱,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5.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护士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
7.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反抗力。
8.定期观察血液检查结果: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9.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医疗操作中。
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避免频繁更换导管。
3. 导管插入技术要娴熟: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导管插入技术,减少插管操作对静脉壁的损伤。
4. 导管固定要牢固: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确保导管稳定不移位,避免摩擦和拉扯导致静脉炎。
5. 输液速度要适中: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
6.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输液装置,避免污染和导管堵塞。
7. 定期观察导管和插管部位:每日检查导管和插管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8. 给予足够的液体: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9.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告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主动配合程度。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凝固和导管堵塞,保持导管通畅。
2. 保持导管清洁: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及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4. 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6.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
7.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8. 导管拔除后的护理:导管拔除后,观察插管部位有无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
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
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
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
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
GAGGAGAGGAFFFFAFAF
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
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
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
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GAGGAGAGGAFFFFAFAF
二、静脉炎的预防
GAGGAGAGGAFFFFAFAF
患者不宜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准确、熟练,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将针头及输液导管固定牢固。
对长期卧床者应鼓励其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并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必要时由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以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清洁
每天用温水和中性、刺激性较小的肥皂洗脚,用毛巾彻底擦干,尤其对趾缝间。
擦拭动作要轻柔,以免擦伤皮肤,造成溃疡。
(二)皮肤滋润
为尽量避免足部潮湿,应穿吸湿性好的棉织袜和透气性较好的鞋,并每日更换,忌穿容易使足部出汗的帆布鞋或胶鞋。
防止皮肤干燥,勿在阳光下曝晒,脚太干燥时,可涂一薄层羊毛脂或含水分的润滑剂,轻轻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料的润肤液。
(三)安全
应尽量避免外伤和末梢组织受压。
要坚持在无障碍物的
GAGGAGAGGAFFFFAFAF
平地上练习行走;勿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穿宽松舒适的鞋,
不穿高跟鞋,穿鞋以不挤压脚趾为度。
穿鞋前应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不要光脚行走,夜间可穿保护性袜子;夏季防止蚊虫叮咬,皮肤瘙痒时,可用止痒剂,切勿用手抓挠;修剪指甲,应先将趾(指)甲在温水中泡软,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用指甲刀将趾(指)甲剪平,畸形变厚或糖尿病患者更应小心修剪;洗脚以温水(32℃左右)为适宜,以防烫伤。
也不能用热水袋或电热褥等直接接触患肢病变局部;注意保暖,不要把病变局部暴露在冷空气中,更不要用冷水洗手、洗脚或在冷水中游泳。
(四)练习
体位和足部的运动练习可促进血液循环,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
对下肢供血不足的患者,为减轻患肢疼痛,增加患肢的侧支循环,改善下肢的血液供应不足,应坚持定时做Allen—Buerger运动。
方法是:病人平卧床上,抬高双下肢45°以上,坚持至足部皮肤苍白。
这样可将下肢的积血排空。
抬高患肢的时间,30~60s。
然后病人坐起,双下肢下垂于
床下,同时双足做内收、外展或屈伸踝关节的活动。
活动时,
GAGGAGAGGAFFFFAFAF
幅度不要过大、过快,直到患肢皮肤潮红或发紫为止。
下垂时间一般2~3min。
最后病人平卧休息1~3min,重复以上运动。
GAGGAGAGGAFFFFAFAF
(五)足部皮肤检查
在采光良好的环境中,每日仔细观察,记录末梢皮肤有无红肿、水泡、胼胝体或小的破口。
血管周围有无肿胀,红硬和疼痛。
静脉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输液治疗的并发症,目前静脉注射的患者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其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索条状改变和结节甚至形成溃疡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干扰了正常的临床治疗,因此探讨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显得特别重要.
三、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后引起的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我们对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治疗介绍如下。
1.预防性护理
GAGGAGAGGAFFFFAFAF
静脉炎多是由于选择静脉血管不当,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未执行无菌操作,或者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因此,我们在护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2.静脉的选择
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应从远端向近端,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每周更换2次。
一次性棉签在有效期内使用,打开棉签时开口不宜过大,能取出即可,开包后应在短期内使用,避免使用开包时间过长的棉签。
消毒时棉签蘸消毒液不宜过多,以湿透棉花一半为宜,剩下部分让其自动浸湿,然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旋转涂擦,直径在5cm以上。
4 .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
GAGGAGAGGAFFFFAFAF
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min用热毛巾湿
热敷穿刺部位及穿刺部位近心端,也可以在穿刺前5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
也可将甘露醇加热至28℃左右,输入恒温的甘露醇可使血管受热后管腔增大,液体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加快,也是预防机械性和医源性损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有研究表明,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同一局部静脉血管次数有关。
因此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
5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外周静脉留置套管时,在穿刺前应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禁止使用有破损及过期的留置针。
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穿刺完毕用透明胶布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和及早发现静脉炎。
留置针期间隔日按外科换药法更换胶布1次,胶布不粘或被污染时,应随时更换。
在输液过程中穿刺肢体持续用热疗法,采用干热疗法,尽量不用
湿热疗法,以免浸湿床铺,用热水袋水温60℃~70℃能使患
GAGGAGAGGAFFFFAFAF
者感觉舒适,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新陈
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
6.治疗和护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将静脉炎分为3度: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7.根据静脉炎的分度不同进行不同的护理治疗。
Ⅰ度静脉炎采用红外线灯照射疗法,每日2次,每次20~30min,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乳头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使免疫能力加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
Ⅱ度和Ⅲ度静脉炎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疗效较好,镁离子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舒张。
将硫酸
镁持续外敷,每日更换1次,治疗静脉炎疗效确定。
或者用
GAGGAGAGGAFFFFAFAF
精品文档
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每3~4h1次,并将患肢抬高,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15~20min,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429 4FCD 俍36865 9001 送33462 82B6 芶DH35695 8B6F 譯31145 79A9 禩30699 77EB 矫+"28828 709C 炜29444 7304 猄
GAGGAGAGGAFFFFA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