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与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高分子合成诺贝尔化学奖

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
格哈特·埃尔特 Gerhard Ertl 德国马普弗利兹-哈伯研究所
为表面化学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怎样用不同的实验步骤来描绘 出一个完整的表面反应画面:通过高真空的实验装备,用来观测单层原 子和分子在金属等材料极纯表面上发生的行为,为现代表面化学研究奠 定了基础。
开发了人造肥料制造方法:不仅仅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用氢和从空 气中提取的氮来直接合成人造肥料中包含的氨)的研究,他同时利用铁 的表面作为催化剂。
以色列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美国伊尔温-罗斯 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
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 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美国科学家阿格里和麦克农
对细胞隔膜的研究
对细胞隔膜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本的生命进程。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两位发现盐和水是如何 在人类细胞内进出的科学家。这一发现使我们对分子的活动有了基本的理 解,例如,我们的肾是如何从尿液中吸取水分、我们神经细胞内的电信号 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研究了一氧化碳在铂表面催化下的氧化反应:现在汽车中利用催化剂实 现一氧化碳的清洁排放正是基于该项研究的成果。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今年是诺贝尔奖颁发第115周年,在今年圣地亚哥举办的美国化学协会(ACS)年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化学家讲了十个科学奖的故事。
这十位科学家本应该拿到诺贝尔奖,但因为种种原因(私人恩怨,坏运气,早逝等)最终与诺奖失之交臂。
本文选取其中五位诺奖遗珠的故事。
一、门捷列夫作为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人,俄国人门捷列夫的贡献不用多说了。
他没得奖实在是诺奖的失误。
在1904年诺贝尔奖颁给了惰性气体元素之后,门捷列夫拿诺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在1905年他被第一次提名,但是没拿到最终的奖。
随后在1906年,门捷列夫再次被提名,在诺奖委员会投票中,他以4:1票胜出,然而,瑞士皇家科学院不接受这个结果,他们又召集了四名评委,重新组建了诺奖委员会,最终以5:4的结果将诺奖授予了分离氟化学的亨利莫瓦桑(死于1907年)。
学界认为,在这次评选中,瑞典皇家科学院重要的成员,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的提出者)对阻碍门捷列夫起到了重要影响。
这是因为,阿伦尼乌斯的离子解离理论在当时收到了俄国学界长期尖锐的批评。
因此阿伦尼乌斯以门捷列夫的工作太老为借口否定了他的工作。
随后在1907年,门捷列夫也去世了,再也没有机会获奖了。
二、华莱士·卡莱瑟斯大约在1930年左右,卡莱瑟斯在杜邦工作并发明了缩合聚合。
在1935年之前,他就成功发明了尼龙。
然而由于杜邦公司的原因,尼龙直到1939年才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虽然在1930年之后学界已经广泛认可卡莱瑟斯的工作。
但没有任何人提名他为诺奖的候选人。
在当时高分子界,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施陶丁格(加成聚合的发明者)。
施陶丁格在1931年至1935年间一直被诺贝尔奖提名,但从未获奖。
在1936年,卡莱瑟斯与施陶丁格一起获奖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但当时最有资格来提名他们的朗缪尔(Langmuir,193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界面化学家)并没有提名卡莱瑟斯。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1936年用几率方法得到缩聚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见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现称弗洛里分布。1942年对柔性链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提出混合熵公式,即著名的弗洛里-哈金斯晶格理论,由此可以说明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相分离和交联高分子的溶胀现象等。1965年他提出溶液热力学的对应态理论,可适用于从小分子溶液到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在柔性链高分子溶液方面,1949年找到了溶液中高分子形态符合高斯链形态,溶液热力学性质符合理想溶液性质的温度-溶剂条件。此温度现称弗洛里温度或θ-温度,此溶剂通称θ-溶剂。1951年得出著名的特性粘数方程式。1956年提出刚性链高分子溶液的临界轴比和临界浓度,在此浓度以上将出现线列型液晶相。在高分子聚集态结构方面,他1953年就从理论上推断高聚物非晶态固体中柔性链高分子的形态应与θ-溶剂中的高斯线团相同,十几年后为中子散射实验所证实。他还建立了高聚物和共聚物结晶的热力学理论。他在内旋转异构体理论方面补充了近邻键内旋转的相互作用,使构象的计算达到实际应用所需的精确性,可以从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定量地计算与高分子链构象统计有关的各种数值。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等。
分子生物学研 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2000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输”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1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人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artwell)、英国人保罗-诺斯(Paul 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共同获得。
三位科学家在有关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做出重要发现,他们确认了控制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真核细胞在内的主要分子。
2002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奖的原因是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和约翰-苏尔斯顿。
他们因为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的基因规则。
2003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阿格里和麦克农因为对细胞隔膜的研究而获得了2003年度化学奖。
对细胞隔膜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本的生命进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和即将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
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高分子材料] 三位科学家因发展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获诺贝尔化学奖
![[高分子材料] 三位科学家因发展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获诺贝尔化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5e2bfa6831126edb6f1a1078.png)
2017-10-04北京时间10月4日17时45分许,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
图片来源:诺贝尔官网。
获奖人简介约阿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德裔生物物理学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他因发明单粒子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而闻名,此外他对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弗兰克 2006 年入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美国国家科学院两院院士。
2014 年获得本杰明·富兰克林生命科学奖。
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苏格兰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他是电子显微镜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1975 年,他与 Nigel Unwin 通过电子显微镜研究AHAHAGAHAGAGGAGAGGAFFFFAFAF膜蛋白、细菌视紫红质,并由此揭示出膜蛋白具有良好的机构,可以发生α- 螺旋。
近年来,亨德森将注意力集中在单粒子电子显微镜上,即用冷冻电镜确定蛋白质的原子分辨率模型。
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 1942 年生于瑞士,1973 年博士毕业于日内瓦大学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瑞士洛桑大学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
Dubochet 博士领导的小组开发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速投入冷冻制样技术制作不形成冰晶体的玻璃态冰包埋样品,随着冷台技术的开发,冷冻电镜技术正式推广开来。
革命性的冷冻电镜技术细胞里面的生命活动井然有序,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结构,承担不同的功能。
生物大分子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它们主要是核酸和蛋白。
核酸携带了生命体的遗传信息,而蛋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课件

研机构和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高分子学术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的高分子科学家
共同推动高分子科学的发展。
03
产业应用
我国的高分子科研成果在产业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高分子材
料在新能源、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THANKS
1996年
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和理查德·施罗克(美国),对 烯烃复分解反应催化剂的发现和改进 作出了贡献。
罗伯特·柯尔(美国)7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对 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2009年
高锟(中国香港),在光学通信 领域,特别是光导纤维方面的开 创性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姓名:周翔 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
主要成就: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聚合物膜分离材料和功能性高分子材 料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院士姓名:朱光亚
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
主要成就:在聚合物反应工程、聚合 物流变学和聚合物加工强化等领域做 出了杰出贡献。
01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与发展趋势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 者及国内院士介绍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介绍 • 我国高分子领域院士介绍 •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我国在高分子领域的科研成果与贡
献
01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 奖者介绍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74年
伊里亚·普里高津(比利时),对非平 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 耗散结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B.Merrifield(1921- ) 美国生物化学家 1984年获Nobel化学奖
高分子材料以多功能化的面貌出现
高分子冲破了绝缘 体的界线具有了金 属独有的导电性
美国的艾伦.黑格尔,艾伦.马克迪 尔米德和日本的白川英树由于在导 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 2000年Nobel化学奖。
白川英树从事聚乙炔 聚合机理研究 韩国研修生出现几个 幸运的失误,使白川 得到膜状聚乙炔 偶然的机遇, MacDiarmid首先注意 到白川的聚乙炔膜, 三人在美国合作研究 为了说明聚乙炔的导 电性,Heeger提出孤 子的概念
W.H.Carothers (1896~1937) 美国科学院院士
对高分子合成贡 献卓著但未获奖
1937年4月29日在美国费城一家饭店 的房间里饮用了掺有氰化钾的柠檬汁 而自杀身亡 (未获Nobel 奖)
W· H· Carothers 的学生------P· J· Flory整理了导师的 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聚合反应的等活性理论及聚酯 动力学和连锁聚合反应的机理。 五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Flory出 版了《高分子化学原理》一书。 Flory在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和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统计学研究方 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科学成果包 括导致工业化的尼龙与合成橡胶的 研究和开发,以及对于聚合物形成 过程及其本体和在溶液中的性质研 究。
奠定了高分子合成工 业的基础并合作获奖
Natta(1903-1979) 意大利高分子化学家 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尼龙之父W.H.Carothers(卡罗瑟斯)
192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有机化学 博士学位,在该校任教两年后到哈佛 大学任教
1928年起,在美国杜邦公司任职9年, 领导基础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其间 于1935年发明尼龙66,合成出氯丁二烯 及其聚合物 193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一生中 发表过60多篇论文,取得近70项专利
高分子与诺贝尔奖
高分子学说基本思想的孕育
1893 年,E· Fischer 曾设想纤维素 是一种由葡萄糖单元连接而成的 长链,但并没有被证明。 他详细研究了糖和氨基酸的化 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将氨基酸逐 个连接成多肽,直到分子量超过1 000 。 E.Fischer(1852-1919 ) 1906 年他报告说,他所合成的 德国有机化学家 十八肽是由许多氨基酸单元通过 1901年获Nobel化学奖 正常的CO —NH —化学键相连而 成的线型长链分子。 并非因高分子方
热纳以软物质为核心的著作有: 《软界面--1994年狄拉克纪念讲座》 《固、特、异的软物质》
热纳生平:1957年获博士学位,曾在法 国萨克雷原子能委员会、美国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从事中子散射与磁性物质的 研究,后来在法国欧塞国家科学研究中 心建立了著名的超导研究组。1968年起 开始了液晶、聚合物物理、浸润动力学 、附着机制的化学物理研究,并成为这 些领域的开创者。
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三十年后因创造性的提 出高分子的概念而获奖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 Germany 天然橡胶应该
1920年创造性的提出
具有线性直链 的价键结构式
Polymer ≡ Macromolecule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3. “for his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of 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高分子物理学基本形成 !
Ziegler(1898-1973) 德国有机化学家 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1953年发明了齐格勒催化剂以及低压聚 乙烯合成方法,使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取 得了重大进展 1954年-1956年纳塔改进了齐格勒催化剂, 使其能适用于聚丙烯的生产,从而建立了 有规立构聚丙烯的合成方法 Ziegler-Natta催化剂 Ziegler催化剂:三乙基铝-四氯化钛混合 物 Natta催化剂:三氯化钛代替四氯化钛 发现聚丙烯聚合法 形成假说:物理性质与高分子链的立体规整 性相关 创造性地提出:有规立构高分子的概念
面的贡献而获奖
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 - Hermann Staudinger (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 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聘为卡尔
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
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化学教授 1920年,发表《论聚合》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 1926年后在弗赖堡任教 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Pierre-Gilles de Gennes (1932-2007) 法国科学家 1991年获Nobel物理奖
获Nobel物理奖,说 明高分子离不开物理 与化学交叉与融合
高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 ------高分子生物学使人类对生命奥秘的 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
R.B.Merrifield以交联高分子 为载体合成聚肽,多肽的人工 合成是高分子时代的辉煌成果。
P.J.Flory(1910-1985) 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4年获Nobel化学奖
整理了导师的研究 成果并将之发扬光 大而获奖
对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发明“软物质”一词以代替美国人所称 呼的“复杂流体”,推动这门跨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发展 ,并使凝聚态物理学向新世纪转型的第 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