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近海M9.0地震之前的地表位移-论文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日本强震与核泄漏

[课外阅读]日本强震与核泄漏

[课外阅读]日本强震与核泄漏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

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

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

灾情介绍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

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三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

根据后续研究表明海啸最高达到24米。

北京小部分区域偶有震感,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太平洋,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只有极小的辐射,完全造成不了任何伤害。

但应该注意环太平洋地区由此引发的海啸。

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日本气象厅最初定级为7.9级,随后立即更正为8.4、8.8、8.9,又回调到8.8级,最后定级为9.0级;中国地震局网一开始发布的是里氏8.6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是8.8级,当天不久随后美国地质勘探局将西太平洋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8级改正为里氏8.9级,3月14日最后定级为9.0级。

据日本《产经新闻》的报道,官方确认12596人死亡,14747人失踪,共计27343人。

此次地震导致地面下沉,致日本岛地震震区沿海部分地区沉到海平面以下,沉没部分面积相当大半个东京。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变化分析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变化分析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变化分析的报告,
600字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一次可怕的地震。

地震之前,
电离层出现了异常变化。

本报告将尝试分析这些异常变化。

首先,地震发生之前,电离层的密度和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电离层是很薄的,至少在日本可用空间中它是如此。

然而,2011年3月9日,遥感发现电离层开始变厚,而
且在2011年3月10日更加明显。

这说明地震发生之前,电离
层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次,地震发生前,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也发生变化。

遥感数据显示,2011年3月11日,电子密度急剧上升,比起平常的电
子密度要多出约10%。

这说明地震发生在前,电离层已经发
生了重要的变化,电子密度急剧上升。

最后,电离层在太空中散射出超过正常水平的X射线能量。

在2011年3月11日,这种X射线能量达到一个峰值。

这表明,地震发生前,电离层会向太空散射出大量的X射线能量,以及异常变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
生地震前,电离层出现了异常变化,包括密度变化,电子密度变化以及X射线散射。

这些变化可能成为未来研究地震学的
基础,并了解地震发生之前空间环境的变化。

混合重力监测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的日本列岛重力变化

混合重力监测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的日本列岛重力变化

86 混合重力监测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的日本列岛重力变化张新林1,2) 田中爱幸2) 大久保修平2) 今西裕一2)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2)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日本东京 1130032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的太平洋沿岸日本东北地区的M W 9.0地震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强地震,也是全世界过去一个世纪的第四大地震。

由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和强地动对广大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特别是太平洋沿岸的许多城镇。

但是,到目前为止,由巨大地震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仅在1964年的阿拉斯加和2010的智利地震中被研究和报道过,此外,对于以上地震事件的重力观测数据在时空分辨率上都不足以描述位于俯冲带上如此巨大空间(大于1 000 km )上的同震重力变化。

本研究利用混合重力监测揭示了独一无二的日本列岛的同震重力变化。

混合重力监测实施于地震前后的一年内,监测点位包含基本覆盖日本全境全部13个绝对重力观测点和日本东北区域的16个相对重力观测点(图1)。

图中的重力观测结果剔除了因地质和环境变化对重力的影响。

观测结果同基于考虑自重分层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图2),且在东北地靠近太平洋区域的重力变化呈现出随震中距增加而由正到负的变化特征。

模拟计算中考虑了球形地球、弹性结构和密度模型的使用。

此外,计算使用的同震断层滑动由GPS 观测数据反演所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GPS 观测显示俯冲的区域重力观测结果为负,该结果无法简单使用地壳的垂直形变来解释,因震导致的地下质量重新分布影响不可忽略,由此也证实了2004年GRACE 监测的苏门答腊地震的因震地壳膨胀导致的重力变小结论。

图2 观测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比较图(横轴为测点编码(1~10为绝对点,11~26为相对点);黑线为观测值,红线为模拟计算值)图1 重力观测点位分布与重力变化图(红点为绝对点,蓝线为相对点,重力等值线单位为微伽)。

日本2011.3.11地震核辐射污染路径

日本2011.3.11地震核辐射污染路径

第十四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论文日本2011.3.11地震核辐射污染路径作者:李睿涵学校:北京育才学校班级:高二二班指导教师:王申旺本人郑重声明:所成交的数学应用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的成果,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论文作者签名:2011年月日摘要: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

15日早6时10分,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剧烈爆炸,此后的几天里,该核电站其他机组相继出现爆炸及核泄露事件。

此次核电站爆炸事件将导致一定规模的核泄漏,如今这次核泄漏的等级已升至7级,本文将在理想状态的背景下研究此次核污染物通过洋流进行扩散及污染的范围和时间,为各国沿海地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污染物,洋流,范围,时间正文: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

15日早6时10分,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剧烈爆炸,此后的几天里,该核电站其他机组相继出现爆炸及核泄露事件。

此次核电站爆炸事件将导致一定规模的核泄漏。

由于此次核泄漏事件较为严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3月18日宣布将在近日内派出工作组,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地区辐射水平进行监控,并将于3月21日就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召开特别会议,可见世界对这次事故的重视和这次事故的严重性。

(一)关于核泄漏1、核泄漏是指由于反应堆故障或爆炸引发的核能泄露,核泄漏分为7个等级(1~7分别是:偏差、异常、事件、重大事件、没有明显场外风险的事故、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产生的影响按等级递增。

2、核泄漏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核辐射。

核辐射是指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一般来说以α、β、γ这三种射线为主。

日本地震论文

日本地震论文

日本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

地震不仅引发了海啸,还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引发严重的核泄漏事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目前,核泄漏事故的处理虽然有所进展,但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核辐射污染物仍在继续扩散。

日本大地震不仅对本国,而且对亚洲乃至全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作为日本的邻国之一,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日本地震不仅给中国带来了难题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日本大地震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一是日本企业停产将导致下游的中国加工企业面临关键零部件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的问题,对中国加工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供货能力形成负面冲击,并助推中国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二是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日本经济萎缩将降低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

日本大地震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一是核泄漏和大地震给日本农业、食品工业造成巨大破坏,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食品出口将会增加。

二是日本灾后重建将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特别是建材产品。

三是日本经济萎缩将导致矿石资源和贱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短期下跌,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为应对日本东北大地震的冲击,中国应采取如下对策:一是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降低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二是实行适度紧缩性货币政策,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三是调整现行能源政策,审视核电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能源定价话语权;四是引导国内加工企业构建分散化的零配件采购渠道,防范供应链中断风险;五是加强食品行业监管力度,引导和鼓励国内食品企业开拓日本市场;六是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日本企业将部分先进零配件和机电设备的产能转移至中国。

纵观日本此次大地震,其中很多方面很值得人们总结、反思。

日本福岛核电机组厂房在地震中发生爆炸并泄露,方圆二十公里人员紧急疏散。

这为人们提了一个醒:在自然灾害高发时期,人类在发展能源与公共安全间该如何协调与制衡。

日本9级地震前后五大连池流体异常分析

日本9级地震前后五大连池流体异常分析

日本9级地震前后五大连池流体异常分析王刚【摘要】通过对五大连池流体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在日本2011年3月11日9.0级地震前后,流体观测数据不论是震前、震时、震后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同一地震的反应,不同测项水位、水温反应不相同,同一测项水温不同深度亦不相同。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udalianchi fluid data, it was found that before and after Japan M9.0 large earthquake, the fluid observation data appeared variation in different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different observation items, such as 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erature, showed different reactions for the same earthquake. The depths of the same observation item were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s.【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年(卷),期】2012(028)003【总页数】6页(P67-72)【关键词】水温;水位;对比分析【作者】王刚【作者单位】五大连池地震火山监测站,黑龙江五大连池164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P641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及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造成了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

地震也引起我国很多流体测项的地震异常反应,五大连池数字化流体水温、水位观测记录到了明显的震前异常及地震效应,不同测项记录到的地震反应各不相同,我们截取2010年至2011年两年的数据,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流体测项在地震前后的不同变化,这对以后地震预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前后GPS基线时间序列分析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前后GPS基线时间序列分析

2011年日本9。

0级地震前后GPS基线时间序列分析作者:张风霜占伟孙东颖来源:《地震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利用1999年初至2011年9月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及中国大陆周边包含日本境内的IGS基准站的资料,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级地震前日本境内及周边IGS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

讨论了该地震对中国大陆GPS基准站的同震影响,并对地震后中国大陆GPS基线时序结果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通过分析认为,日本大震后我国东部地区部分GPS基线开始转折拉伸,因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基线的趋势性缩短,但是东部地区仍然有部分GPS基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受日本地震的影响,近几年以来的趋势性异常至今仍然存在。

关键词:GPS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构造形变场;日本级地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2)02-0190-110引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北部以东海域发生级地震,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严重的人员伤亡。

据日本官方统计,实际死亡人数超过2万7千人,本州岛东北部地区大量沿海村镇被地震引发的海啸卷入海中。

地震对福岛核电站4个核反应堆造成破坏,导致大气和海水遭受放射性污染。

由日本境内GPS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同震位移场结果显示,本州岛北部地区存在显著的东向位移,水平位移量最大达5~6 m(尹继尧,朱元清,2011)。

日本级地震对我国的GPS基准站同震影响有多大?日本境内及周边的IGS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是否包含了此次大震的孕震形变信息?本文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积累的10年多的GPS连续观测资料以及中国大陆周边包含日本境内的IGS基准站数据,分析此次地震对中国大陆GPS基准站产生的同震影响,对地震前日本境内及周边IGS基准站基线时序结果的趋势性异常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中国大陆内部GPS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近期变化情况的总结分析,初步探讨日本级地震对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的影响。

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东北亚区域震后位移及其机理分析

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东北亚区域震后位移及其机理分析

(1)震后3年内:统计1.0年内发震的有7次,1.1—2.0年发震的有7次,2.1—3.0年发震的有3次,合计约61%的8级左右地震的间隔在3年内(其中50%在2年内)。

研究认为,震后3年内8级左右地震容易成丛发生,可能是受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持续作用于欧亚板块的影响,该地区积累了大量能量,仅1次8级左右地震并不能完全释放。

震后3年内发生成丛8级左右地震,可能属于一次板块作用的同场效应,只是破裂的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已。

(2)震后5—7年:统计5.1—6.0年发震的有2次,6.1—7.0年发震的有3次,合计约18%的8级左右地震的间隔在5—7年。

研究认为,震后5—7年易于再度发生7.8级以上地震,可能是经过较长时间的震后调整,该地区再度积累了能够发生8级左右地震的能量,是一次新的能量释放。

总之,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发生8级左右地震后,3年内多次发生8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最高,可能为一次能量积累的多次释放;震后5—7年再度发生8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高,可能为能量再积累后的一次新的释放。

Ⅰ-1552011年日本M W 9.0地震引起的东北亚区域震后位移及其机理分析赵 倩※ 付广裕 刘 泰 苏小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027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板块边界的9.0级大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也是被现代测量仪器监测到的最大地震之一。

该强震发生在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带上,邻近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之后所引发的海啸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011年日本强震后,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观测资料和反演算法反演出该强震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矩震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震的发生机理及后续产生的各种影响。

由于数据来源及反演方法的差异,不同学者获得的2011年日本强震发震断层详细滑动分布各不相同,最大滑移量由25—60 m 不等,对应的矩震级也有明显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地 表位 移 ; 全 球 定 位 系统 ;希 尔 伯 特 一 黄变换 ; 东北一 近海 地震 中 图分 类 号 : P 3 l 5 . 7 2 5 。P 2 2 8 . 4 ; 文 献 标 识 码 :A;d o i n . 0 2 3 5 — 4 9 7 5 . 2 0 1 4 . 0 6 . 0 0 3
日本 , 并在 距 离震 中 7 5 k m 的地方 形成 了一块 受阻 的 区域 ( 4 2 。 N, 1 4 2 。 E ) 。本研 究还 将水
平位 移 与从残 余 GP S资料得 到 的垂 直 位 移 结合 构 建 全 面 的 图像 ,用 来判 断俯 ) 中带破 坏
性 地 震 的地 表 形 变 。
2 )国 家 地 震 工 程 研 究 中 心 ,台 北 1 0 6
3 )国立 中央大 学太 空科 学研究 所 ,中坜 3 2 0 4 )太 空及遥 测研 究 中心 ,国立 中央大 学 ,中坜 3 2 0
5 )千 叶大学科 学 研究 生 院 , 稻毛 , 千叶 2 6 3 — 8 5 2 2 ,日本
全 相反 的 旋 转 ,并 与 地 震 弹性 回跳 理 论 一
这个地 震发 生在鄂 霍 次克海 板 块 和太 平洋 板 块 的边 界 , 被 科 学 家们 称 为 东 北一 近海地震。
震 源 机制 解 显 示 东 北一 近 海 地 震 是 逆 冲 型 地 震 ,断 层 走 向 为 2 0 2 。 ,倾 角 为 1 O 。 ,斜 度 为
剧 烈 的下沉 。大地震 引起 的同震 和震 后 效 应 应 该保 持 很长 一 段 时间口 ∞ ] 。然 而 ,在 7 . 3 级 前震 的情 况下 ,明显 的 同震 和 震后 效 应 迅
速 减轻 了。这 种突然 的减 轻 可能 来 自于 即将 到来 的更大 的 9级地震 ,亦 或来 自于使 用 数
1 2 4 3 个 地 面 GP S台站 E l 2 0 1 0年 1 月 1日至 2 0 1 1年 3月 1 0 日间 的地 表 位 移 资 料 ,检 验 及 了解 东 北一 近 海 地 震 孕 震 过 程 中的 应 力 扰 动 。由 C h e n等 口 提 出 的这 个 方 法 被应 用 来
6 )电气 通信 大学 信息 工程 研究 院通 信工程 及信 息学 系 , 调 布 ,东京 ,日本
7 )电气 通信 大学 地震 电磁 研究 站 ,调 布 ,东京 ,日本
8 )中央研究 院地 球科 学研 究所 ,台北 1 1 5
9 )国立 台北 大学 不动 产 与城 乡环境 学系 , 新 台北 2 3 7
近的方 向,且 与即将 发 生 的逆 冲型 地震 的最 大水平 应力 轴 角 度 一致 。同时 , 这 个 方 向与 逆 断层 的走 向正交 并且 在震 前 和震 后 产生 完
窗。 计 算空 间 移 动 窗 内 ,每 两个 观 测 站 之 间
的 GP S方 向 角 之 差 的 平 均 。计 算 所 得 的
了大 量垂 直方 向 的残 余 GP S数据 , 并 进一 步 结合水 平方 向角 得 到 全面 的图像 ,并 以此来 比较 东 北一 近海 地震 的震 源 机 制 参 数 及 了解
与俯 冲带 地震相 关 的地壳 运动 的演 化过程 。
G P S是 一种 观测 应力 扰动导 致地 表形 变 的常见 测 量 方 法 。C h e n等口 胡用 2 0 ~1 5 O天 周 期 的 带 通 滤 波 器 ,采 用 希 尔 伯 特一 黄 转 换[ 】 。 ,以下 简称 HHT( 译者 注) ,有 效 减
2 0 1 1年 3月 1 1日 日本 东北一 近海 M9 . 0 地震 之 前 的 地 表位 移 *
陈界宏" 温 士 忠 刘 正彦 。 ’ 服 部 克 巳 韩 鹏
芳 原 容 英
汪 中和。 叶大纲” 颜 宏 元
1 )国立 中正 大 学地球 与 环境科 学 系 , 嘉义 6 2 1
示 ,由残 余地 表位 移推 断 出的南 向运 动 与东北一 近 海地 震 断层 的走 向一致 ,并且 在震 前第
6 5天 变得尤 为 明显 。这项 观 测 显示 剪 应 力在 东 北一 近 海地 震 的潜伏 期 非 常重 要 。在 震 前
第4 7天 , 西 向的地 壳运 动 与最 大水平 压 应力 轴 的角度 一致 , 该 向西运 动范 围涵盖 了整个
引 言
日本 坐 落 在 环 太 平 洋地 震 带 的西 北 缘 。
五大 板块 间 强烈 的 相互 运 动 ( 即欧 亚 大 陆板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4 — 1 0 。
块 、阿穆 尔 板块 、鄂 霍 次 克 海 板 块 、太 平 洋 板块 、 菲 律 宾 海 板 块 ;见 图 1 ) [ 。 形 成 复 杂
部 和 东 北 部 分 可 以发 现 残 余 G P S的方 位 角 分 别朝 向东 南 、南 和 西 南 方 向 。在 同 一 时 期 ,图 3显示 跨越 鄂霍 次 克海 和 阿 穆尔 板 块 的显著 隆起 。这 些分 析 结 果 表 明 ,向南 应 力
的海 啸 ,并夺 走 了超过 l O 0 0 0人 的生命 。
时 ,残余 位 移 的变化 与地 下 水 水 位 的上 升 ∞∞ ∞∞∞ ∞∞∞ ∞
0 0 0
㈣0 珊芎 ; 亏 } 铷 瑚咖
及/ 或 下降有 关 。 本 研究 中 , 我们 使 用 E t 本 国土 地理 院 的
现 ,1 9 9 9年 9月 2 0日台湾 集集 7 . 6级 地 震
许 多研 究报告 指 出 ,同震 位 移 主要 在
l本 的东部 ( E 即≥ 1 3 9 。 E ) ] 。日本海 上保 安
厅估计 此 次 同震 位 移 是 东 向 2 2 m,南 向
1 0 ml 】

海 底 强 烈 的 同震 位 移 引起 了 巨大
消 除所 有 台站南 北 、 东 西 和垂 直 3轴 的 GP S
数据 中 的长 期板 块 运 动 、短 期 噪音 以及 与频 率( 即半 年及年 周期 ) 相关 变 化 的影 响 。南 北
及东 西 方 向 的残 余 G P S数 据用 来 计 算 水 平 方 向角 的方 向( 即 GP S方 向角) 。同时也 分析
第 6 期( 总第 4 2 6期 )
2 0 1 4年 6月






No. 6( Se r i a 1 No .4 2 6)
Rec e nt De v e l o pm e n t s i n W or l d Se i s m ol o gy
J u n e ,2 0 1 4
1 0 )国立 中央大 学地球 物 理研究 所 ,中坜 3 2 0
摘 要 本研 究利用 1 2 4 3个 架 设 于 日本 地 面 的 GP S台站 所 取 得 的每 日地 表 位 移资
料 ,来揭 示 2 0 1 1 年 3月 1 1 日毁 灭 性 的 M9东 北一 近 海 地 震 前 的地 表 位 移 。研 究 中用 HHT( 希 尔伯 特一 黄) 带 通 滤 波 扣 除 长 期 板 块 运 动 、短 期 噪 音 及 与频 率 相 关 的 变化 的影 响 ,所得 的 残余位 移 资料 与东 北一 近 海地 震 相 关 的震 源机 制参 数 进 行 比对 。分 析 结 果 显
图1 日本 1 2 4 3个 G P S台 站 的 位 置 。本 文 使 用 的 GP S台 站 ( 红点 ) 标 于 地 表 高 程 底 图 之 上 ,震 源机制从 U S G S报 告 中 取 得 。 根 据 R o b i n s o n 和 Mc G i n t y  ̄ 的方 法 , 主轴 P ( 压缩 轴 ) 大约为 1 1 5 。
9 0 o I

致 ] 。C h e n等 使 用 台湾 1 0 0个 G P S观测
站 数据 推导得 到 的残 余 位 移方 向 ,构建 了地
表残 余 位移 的时 空地 图 , 用 以全 面 了解 孕震
过 程 中的应力 扰 动 。在 台湾 的许 多逆 冲型 地 震 中,能反 复观 测 到水 平 残余 运 动 与地 震参 数( 即断 层 走 向 、地 震 位 置 、最 大 压 应 力 轴 等) 之 间 的一 致 性 。同 时 ,透 过 物 理 机 制 发
GP S平均 角 度 差 的 倒 数 ,并 用 于 建 立 G P S
第 6 期
陈 界宏 等 : 2 0 1 1 年 3 月 1 1日 日本 东 北 一 近 海 M9 . 0地 震 之 前 的地 表 位 移
t a等人 研究 日本 地 表 位 移 资 料 的 时 间 序 列 变化 ,发 现 2 0 1 1年 1月 水 平 分 量 有 明 显 的异 常变 化 。原始 数据 中 出现异 常 变化 的时 间( 即2 0 1 1年 1月 ) 与 那 些从 残 余 数 据 中得 到 的异 常 时 间是 一 致 的 。
的地 质 构 造 ,并 且 产 生 了 许 多 毁 灭 性 的 地 震 。在 2 0 1 1年 3月 1 1日 0 5 : 4 6 : 1 8 UT,一 个毁灭 性 的 9 级 地震 发生在 日本本 州 岛 的东






北 海岸 ,宫城县 附 近 ( 3 8 . 1 0 。 N,1 4 2 . 8 6 。 E ) 。
值 得一 提 的 是 ,与地 震 参 数 ( 即 断层 走 向和最 大水平 压应 力轴 ) 相 关 的 GP S方 位 角
的涵盖 范 围要 比利用 同震效 应所 估计 的范 围 大 很多 。 Do b r o v o l s k y等I 3 朝 利 用 地 表 形 变构
建 地震 孕育 区 的半径 和震级 大小 之 间的关 系 表 明 ,一 个 9级 的 地 震 对 应 的 半 径 约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