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论文
地震研究论文

《关于地震研究的新思路的探讨》从近日土耳其地震造成的灾难的思索,我看历史资料发现,人类对于地震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是从地球本身的结构研究的!我是研究周易国学文化的!我深刻的思索感觉,为什么不从太空的角度研究地震呢!为什么不从太阳系的运行中,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找原因呢?为此提出一下新的思路!从地震的研究历史看,我们回顾;预测地震什么时候发生,是科学界的世界难题。
或许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历史上)地震发生的规律,对于预判未来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帮助,这是地震科学家首先想到的解决地震预测难题的方法。
而这个方法我被认为,忽略了站在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去研究地球,忽略的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从地球围绕着太阳的运转中,从太阳的运转中去研究地球与太阳的物理力学的关系运动中寻找答案!首先就要解决以前的“事儿”,弄清楚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地震,再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这种方法是地震科研工作基础中的基础。
学术界对历史地震的记载通常分为两类:一、按朝代编年进行断代研究;二、对某次大地震展开综合全面系统的研究。
其中第一种由于受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相当程度的缺失,使得历史地震记载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其详尽记载的程度会出现千差万别!历史的脉络是这样的: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700年左右:时间跨度1600多年时间内,仅有数次地震记载,地震记载基本上缺失;公元前700年-公元15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但不连续,地震资料缺失情况依然严重;公元1500年-1900年:时间跨度4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记载也相对连续,与明朝以后我国地方志兴起有关,但依然存在地区上的不均衡,存在较多的遗漏;公元1900年至今,从仪器记录地震开始出现,地震记录由仅有文字记录转向仪器和文字记录并存,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区域地震台网基本成型,4级以上地震基本能够监测到,地震资料数量有了飞跃式的增长,该阶段的地震资料,充分反映出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地震离子现象论文

地震中的离子现象地震时有好多现象发生,象震区电离层发生异常,地表电流变化明显,震前有地震云产生。
人们对以上各样现象做了深入研究,却无法自圆其说,何谈把几者联系起来。
光电效应可将其联系在一起。
物理学中的光电效应,公式为e=hy-w,变形后得hy=e+w,可知入射光能量是逸出功与自由电子能量和。
概念有逸出电子功,入射光能量,自由电子能量。
如果某元素的物质产生光电子,部分原子变成正离子和负电子,从而使中性原子减少,正离子、电子增多。
当正离子(气态物质)、电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围绕此物质形成一条电路,其中有中流。
把各元素的光电效应制成一个表,此表项目为原子半径、元素序数、逸出功、自由电子能量、入射光能量,hy入射光。
可以发现,在同等光频率下,原子半径小的,逸出功大,光电子能量小,与元素序数关系不大。
元素半径大的电子云密度低,反之高,它与元素半径成反比(表自己制)。
地球结构为大气、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如果把地核、地幔看作原子核,大气、地壳是电子云,那么地球结构与原子结构类似。
还可以把地核当作原子核,其它部分当电子云。
地球结构便与原子结构类似。
这根据需要采用第一种。
如果阳光照射在地球这种元素上,光电效应现象发生,我们把这个光电效应叫地球光电效应。
物理学中的光电效应规律对其,也就适用。
地球这种元素的电子云密度相差很大,不同部位且光电效应不一,这样在地球的电子云中,便出现了电势和电路,电子、离子与中性原子分布不均现象。
人类在其上生活,且甚弱,无感觉。
地震时明显变化。
下面对这几种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多次地震报到,地表电流,有一段时间内地表电流增强,震前几十天内地表电流降低。
夜晚变化不大。
白天持续晴天,一连好几十日。
震时电流会突然升高不少,平时不存在这种现象。
震前震中及周围有雨量减小的现象,震后出现大范围降雨。
大范围内地电阻率下降。
地震云研究者指出:震前出现,长达千里,呈明显方向性,有时在震上方,有时与其一线、有时与其呈十字线,与震中距离长短不一。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关于地震研究方面的论文

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
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 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地震工程学论文地震需求论文

地震工程学论文地震需求论文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对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研究现状摘要:在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中,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用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表示)的变异性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最大。
震害经验表明,各类结构的震害均表现为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此,从地震工程学和结构抗震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结构地震需求分析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包括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影响因素等,重点论述了地面运动三要素对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尚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桥梁工程;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地震需求;地面运动强度参数;频谱特性;持时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1)01-0075-060 引言在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中,需要预计在工程场地处的特定地震灾害环境下,待建或已建结构可能遭受到的最大地震反应以及相应的破坏规律,并将这种预计结果进行量化。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对预计结果产生影响,对这些不确定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并尽量减小其对结构地震需求预计的影响,从而提高精确性和计算效率。
而且,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简称PBEE)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所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均可视为随机变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预计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和破坏规律,如易损性曲线等。
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中,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变异性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最大(Lee,Mosalam,2006)。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主要可以用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三个基本要素来表示。
震害经验表明,各类结构的震害表现是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解丽等,2008)。
1 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预计研究在结构抗震研究中,已有大量结果(Muto,1960;Sozen,1980;Moehle,1992)表明,当结构屈服并进入非线性阶段时,结构的破坏更直接地与变形有关而不是与侧向力的水平有关;大量试验研究结果(Krawinkler,Zohrei,1983;Chai et al,1995;ElBahy et al,1999)表明,采用累积破坏参数和能量参数来预计结构的地震需求和能力更为合理,它们能够对可能的破坏水平提供更好的指示作用。
初中议论文作文:地震情

地震情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高楼发生电梯失事,十几个人中只有一人生还,生还的是个小孩子,生还的原因是他的父母高高地把他举起,因此他没有承受太大的重力冲击,因此他的生命得以保全。
无独有偶,这次四川地震又听到个类似的消息,一家三口被压在屋墙下,只活下了一个小女孩,是他的父母用自己的肩膀给她支撑了一个安全的可以避难的港湾,让他能够死里逃生。
这样的故事总是能够击中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当父母们这样的作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已经没有了自己,也没有对方,有的只是那个孩子,他们托起的,是自己全部的希冀,无论如何,只希望孩子能够活下去。
活下去,这是一个母亲的呐喊,这是一个父亲的渴望。
活下去,无论前路多么的坎坷,只要活下去就好。
是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扛住危险,用自己的生命托起明天的太阳。
不知道有多少个父母默默的,前仆后继的这样做着,于危难之际演绎着人间至美的真性情。
都说母爱无私,在无法预料的灾难面前,父爱也毋遑多让呢。
这样能够付出生命的爱,让做子女的无以为报。
唯
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坚强的,不屈不挠的。
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世界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更加美丽,将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这已经是为人子女的所能给出的最好的回报了吧。
祝福所有伟大的父亲、母亲。
地震勘探论文

【引言】:21世纪的能源来与海洋,地震勘探正是探测海洋油气资源的先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震勘探----海洋油气资源的探测先锋【内容提要】:由于海洋特殊的环境,海上油气勘探的难度大幅增加,一般是陆地油气勘探投资的3~5倍。
海洋油气勘探以海上拖缆地震勘探为主要手段。
【关键词】:海洋油气资源海洋地震勘探速度快成本低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探明率在30%左右,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由于海洋特殊的环境,海上油气勘探的难度大幅增加,一般是陆地油气勘探投资的3~5倍。
我们应该怎样有效的探测海洋油气资源呢?由于海洋异于陆地的地质构造,其物理勘探难度很大,大海以其神秘、深奥与浩瀚,给征服者小于—道道难题,给人类设置于—个个障碍。
在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无法承受的高成本,难以突破的技术,适用装备的滞后,环境污染的困扰……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制约着海洋油气资源的探明与采掘进程。
因此需要以电磁法与遥感技术为辅,地震勘探为主的探测方法。
海洋地震勘探以其独特的方法和对自然环境的相对较小破坏而一枝独秀。
海洋地震勘探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
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
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
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海洋地震勘探是在海水中进行人工地震的调查方法,具有4个特点:①多数使用非炸药震源;②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水听器装在船后拖缆(浮缆、电缆、等浮电缆)上;③走航连续记录;④资料由计算机处理,工作效率高。
在海上航行时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在没有任何标志物的情况下,分不出东南西北,也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危害论文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危害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往往处于最容易受损的位置,因此了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危害至关重要。
本论文通过分析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危害以及减轻地震危害的措施,为建筑设计和灾害防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引言地震是地球上自然发生的一种地壳运动现象,它是由岩石断裂引起的地表震动。
地震的主要危害来自于震动引起的地面破裂、坍塌和地壳变动,这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毁灭性的地震,这些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
2.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水平震动造成的结构震动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发生水平震动,通过底部连接到地基的建筑结构会受到相应的水平力。
这种水平力会导致建筑结构发生震动,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就会造成结构损坏和倒塌。
2.2 建筑结构的共振效应当地震频率接近建筑结构固有频率时,就会引起共振效应。
共振效应会使结构增加振幅并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例如,当地震频率与建筑结构的固有频率相近时,结构中的应力会显著增加,从而导致结构的破坏。
2.3 建筑结构的侧向位移地震产生的水平震动会引起建筑结构发生侧向位移,即结构倾斜或偏移。
这种侧向位移会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结构失稳和倒塌。
2.4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还会引发许多次生灾害,如火灾、土壤液化和山体滑坡等。
这些次生灾害会对建筑结构产生进一步的破坏和威胁。
3. 减轻地震危害的措施针对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3.1 抗震设计和建造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结构时,应考虑抗震能力并采取相应措施。
抗震设计和建造涉及到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使用抗震材料、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等。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和建造,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分析论文题目:“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姓名:陈富伟院系: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班级:093541学号:09354101 指导老师:余修日日期:2011/11/11目录0 引言 (1)1 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常见结构型式及其破坏分析 (2)1.1 砖混结构 (2)1.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2 建筑结构的主要安全隐患 (4)2.1建筑特点 (4)2.2结构形式的安全隐患 (4)2.3无圈梁一构造柱体系 (5)3 小结 (5)参考文献: (6)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陈富伟(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09354101)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严重破坏或完全坍塌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
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砖混结构缺乏必要的整体连接措施;建筑体型不对称加剧了地震中建筑的倾倒。
建议高烈度地区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应重视剪力墙的设置,砌体结构的窗间墙采用组合砌体: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方案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重视对建筑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分析5.12汶川地震中建筑的破坏特征,研究其破坏特征与结构型式、结构构造特点之问的关系,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从震害中提炼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措施。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建筑工程破坏研究经验教训0 引言根据有关资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一次千年不遇的特地震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
此次地震震级8级,震源浅10km 左右,烈度高达1l度,断层带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为中心,向东北方向一直延续至广元市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一带,向西南方向一直延续至成都市都江堰一带,竟然造成长达300多km的地表破裂,破裂时间持续约80秒,地震裂缝、地震鼓包、同震隆起等地面破坏现象随处可见,最大地面隆起达到6米。
断层穿过之处山河为之改观,道路、桥梁、房屋等各类建筑物更是损失惨重。
初步调查统计,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2 300多万间房屋损坏,: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夷为平地。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就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因素进行分析论述,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从震害中提炼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措施。
若有不妥请老师批评指正。
1地震灾区工程建筑的常见结构型式及其破坏分析1.1砖混结构竖向为砖砌体墙承重、水平承重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结构体系称为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在汶川地震灾区非常普遍。
1990年以后建造的大部分砖混结构教学搂大都能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和施工,其中也不乏表现较好的建筑.一部分按7度设防设计的教学楼,在汶川地震烈度达到8度、9度的情况下.有的基本完好,有的轻微损伤。
确有一部分学校建筑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此类建筑震害非常严重。
砖混结构的震害主要有以下几种:1.1.1窗间墙承载力不足引发的破坏。
大量严重受损或完全坍塌的教学楼的破坏特征表明,纵向窗间墙承载力不足是导致建筑严重受损或完全坍塌的重要原因。
窗间墙的裁面尺寸一般较小.再加之某些砌筑砂浆的强度较低(建筑施工质量不合格),窗间墙在压力或拉力、剪力共同作用下极易发生破坏。
1.1.2 预制板坍塌。
汶川地震中建筑物预制板坍塌导致的人员伤亡非常惨重。
地震发生后,要求禁止使用预制板的呼声非常强烈。
经过调查收集的资料来看,地震中可怕的不是预制板本身,而是支撑预制板的墙体破坏。
台湾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1999年集集地震后,预制构件在台湾的使用并没有受到影响和限制。
预制构件自身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问题的本质应该是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预制板和竖向承重构件之间缺少必要的拉结和整结措施(建筑质量不合格),建筑物的空间整体性差。
1.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汶川地震极震区少数新建教学楼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位于汶川映秀镇的漩口中学、位于绵竹市的绵竹中学。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在此次地震中较好地做到了“中震可修”。
但是,很多都没能实现“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
此次地震成都的烈度大约为6度,而成都的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中一部分框架结构教学楼的填充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震后的维修工作非常艰巨。
相反,成都的很多砖混结构教学楼完好无恙。
位于震中映秀的漩口中学的几乎所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坍塌,学生伤亡惨重。
值得注意的是,该中学的所有砖混结构教工宿舍很好地实现了“极震不倒”,对于传统观念“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砌体结构”值得反思。
此次地震中框架结构的破坏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2.1“弱柱强粱”是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主要的破坏特征之一,教学楼也不例外,因框架柱上下端承载力不足,除顶层以外,下部四层呈柱子全部折断,建筑物倒塌成三明治状。
漩口中学几乎所有框架结构教学楼的坍塌均源于柱子的折断。
类似的破坏现象在土耳其Bingol地震中也有发生。
1.2.2 位于地震烈度为7一10度区的框架结构教学楼,其主要破坏形态为框架上下端出现塑性铰.以及填充墙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
在烈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框架结构教学楼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填充墙的破坏。
1.2.3 结构的整体性差是导致大量建筑严重破坏或坍塌的重要原因大量震害表明,建筑物的严重震害或坍塌,与其整体性差有着密切的联系。
汶川地震发生后,有专家称预制板为“棺材板”,要求禁止使用预制板的呼声很高。
其实,正如赵西安的观点,预制板伤人是表面现象,实质问题是砖墙倒塌飞散,墙之不存,板将焉附?调查表明,大量坍塌的预制板楼屋盖砖混结构房屋中,预制板楼屋盖基本没按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缺少必要的拉结和整结措施,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的数量也达不到规范的相关要求,甚至连砂浆的强度也达不到基本的要求。
楼屋盖对建筑物空间整体性提高所起的作用甚微,导致整个建筑物的整体性差,且竖向承重构件墙体的承载力偏低.因此,地震中这类建筑物极易发生严重破坏或完全坍塌。
由此可见,缺少连接和加强措施,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整体性低而降低其抗震能力。
2 建筑结构的主要安全隐患2.1 建筑特点在城市中,多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形式。
而在广大村镇地区,则多采用砖混结构的形式,而且往往没有正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本次地震中,因倒塌而造成伤亡的也多属于此类建筑物。
2.2 结构形式的安全隐患由于所有的横墙都与楼板(现浇或装配整体)连成一体,只要其中的一堵横墙倒塌,就可能因拉结作用而引发连续倒塌。
2.3 无圈梁一构造柱体系根据规范要求,在地震区砖混结构的砌体墙中必须有完整的圈梁一构造柱体系。
对此,《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要求。
调查发现,在灾区凡是倒塌的教学楼都没有按规范的要求设置圈梁一构造柱;有些教学楼虽然每层都有圈梁,但不设构造柱,因此砖砌墙体中仍未能形成完整的圈梁一构造柱体系。
由于未能受到有效的约束,墙体不能形成整体受力,难以抗拒地震的作用而破坏,倒塌就是必然的后果了。
3 小结汶川地震中建筑物倒塌特别是教学楼倒塌以及引起师生的伤亡,已成为舆论的焦点。
媒体、小报和网上一些专家、权威纷纷表态,大多是指责工程质量问题(豆腐渣工程),并要求取消或限制预制圆孔板和砌体结构。
对此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还特别仔细、详尽地进行过专门的分析、研究。
是否“豆腐渣工程”,只能在系统的检测、鉴定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后,才能作出公正、客观的结论。
其实教学楼倒塌的问题并不像当时舆论所述的那样简单,远不是处理几个当事者或取消某种构件形式就能够解决的。
许多质量相似的混合结构住宅、办公楼并未倒塌。
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对比,就肯定教学楼倒塌是“豆腐渣工程”。
至于要追究其中的人事责任,则已属非技术问题。
过分追究个人的责任已无多大意义,因为这是当时历史条件造成的。
经过网上查阅资料分析后,我不同意对预制圆孔板和装配式楼盖以及砌体结构的无端指责。
造成倒塌伤亡的不是这种构件或结构形式,而恰好是由于无视唐山地震以来工程界对此已经作出的改进。
按规范、标准图的要求采取加强连接构造措施的大量砖混结构教学楼,经历了大震的考验而并未倒塌,证明其完全可以做到“大震不倒”。
当然,这次地震意外地强烈,这是造成许多教学楼倒塌和人员伤亡的根本原因。
在网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也曾仔细看过几所倒塌学校教学楼的废墟。
虽然已经过去那么久,但那种惨烈的场面依然催人泪下。
一些痛失亲人的人们认为这就是“豆腐渣工程”,坚持要清查有关的贪官和奸商。
我对他们充满了同情,但并不认可他们这种表达方式,也难以同意其中的许多观点。
特别是某些心怀叵测境外媒体的记者乘机兴风作浪,以达到歪曲和丑化我国形象的目的,这就使事情更加复杂化了。
食肉者鄙,专家们可以百倍夸大文革丑恶,以达到歪曲和丑化我国形象的目的,丧失亲人的百姓却不可以清查贪官和奸商,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再反思的,对于我们即将从事工程建筑的同志们来说更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3]/view/63c36e0ff12d2af90242e63a.html[4]/thread-18218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