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救援应急预案论文

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地震救援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从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构建与实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当前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引言地震救援应急预案是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地震救援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救援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应急预案不完善、救援力量不足、救援物资匮乏等。
因此,对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构建与实施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地震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构建1. 组织机构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救援队伍的职责。
组织机构应包括: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后勤保障组等。
2.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明确不同地震灾害等级的响应措施。
如地震发生时,根据震级、震中位置、灾害程度等因素,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救援力量调度制定救援力量调度方案,确保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根据灾害程度和救援需求,合理调配救援队伍,提高救援效率。
4. 救援物资储备建立健全救援物资储备体系,确保救援物资充足。
储备物资包括:帐篷、食品、药品、救援设备等。
5. 消防救援措施制定消防救援措施,对火灾、次生灾害等进行有效处置。
三、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实施1. 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地震救援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演练内容包括: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救援队伍的调度、救援物资的调配、医疗救护等。
2. 信息发布与沟通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与沟通机制,确保救援信息畅通。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及时发布地震灾害信息、救援进展情况等。
3. 救援队伍培训加强对救援队伍的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4. 社会动员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地震救援,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构建与实施是提高地震救援能力的关键。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篇一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预防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含义辩析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
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
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
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抗震救灾论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摘要:抗震救灾是过去了,然而,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震救灾精神。
它的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并且,对我们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内涵意义启示五月十二日的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七个月多了,从它的发生至今这段漫长时间里,从最初的救援到现在仍在进行的灾后重建工作,即使我们远在千万里之外,也共同经历了难以言表的生死历程,痛苦、悲伤、振奋、揪心、行动、感动……而在与灾难抗争的历程中,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首雄壮感人的抗震救灾壮歌,抗震救灾精神也一直贯穿整个过程。
那么,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它是高度集体化的团结互助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而且还是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可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行各业的人们,全新演绎着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教师、工人、农民、甚至是捡破烂的老人也都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胞之间的互爱互助,是中华民族在任何灾难面前屹立不倒的灵魂。
更要歌颂的是无数的军人,他们始终是抗灾第一线的中流砥柱。
他们为了抗震救灾徒步行军、高空跳伞,还有众多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全世界!并且,“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得很充分。
以人为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坚持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1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把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精神用24个字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它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抗震救灾精神论文篇1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悲伤,常使我们泪满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常使我们热泪流。
悲伤让我们更坚强,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
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多如繁星数不清。
最让人感动的是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生死考验时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幸免于难,可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位群众,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及亲属,结果他失去了儿子、二姐、侄儿等15位亲人。
记者问他伤心吗?他回答:“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在这次地震中象谭千秋、王洪发这样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谭千秋是舍己救人,王洪发是舍亲救人,他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事迹可歌可泣,令天地动容。
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
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
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
我们虽然不在灾区,但需要学习、“复制”这种大爱。
我们没有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考验,同样需要这种大爱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多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少想自己的位子、票子、孩子等,把更多的爱献给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送温暖,使干群关系更融洽,使我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申论抗震救灾之我见作文

申论抗震救灾之我见作文我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看法自古以来,中国位于地震带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我们常年面临地震灾害的威胁。
然而,如何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是一个人们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和改进的问题。
我认为,提高抗震救灾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数秒或数十秒发出警报,让民众有足够时间进行避难和逃生。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改进地震预警技术,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还要加强地震预警信息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其次,进行持续的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活动。
通过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普及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具备自救自护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各类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监测,确保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符合地震安全标准,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存机会。
此外,建立健全的救灾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需要提前制定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的职责和组织方式。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救援物资储备系统,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提供救援物资和医疗资源。
此外,还要完善灾后重建机制,帮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和生活。
最后,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是一个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共享科研成果和应急救援经验,共同提高全球抗震救灾能力。
总之,抗震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建立救灾体系,同时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民创造更安全、更稳定的生活环境,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范文(三篇)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范文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提高人们对地震的应对能力,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地震应急措施。
本文将针对地震应急措施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提高公众的地震应对能力。
首先,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地震应急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个人地震应急措施:1. 安全自救:地震发生时,我们要首先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
如果在室内,应迅速躲到桌子、床下等坚固的避难物品下面,保护好头部,以免受到物品的碰撞。
如果在室外,应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易倒塌的物体,并迅速找到开阔的地方。
2. 疏散逃生:在地震发生后,我们要迅速有序地进行疏散逃生。
应尽量选择逃生时可以减少人员密集度的出口,并遵循“先下楼再出门”的原则。
逃生途中要保持冷静,不要推搡和踩踏他人,以免引发更大的伤亡。
3. 勤练体能和应急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灵活性,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各种情况。
同时,我们也要定期参加地震应急演练,掌握正确的逃生技巧和自救方法。
其次,从社会角度出发,地震应急措施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地震应急措施:1.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地震灾害的预警能力对于减少损失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并及时发布地震灾害的预警信息,以便人们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 建设抗震设施和应急物资储备:地震发生后,很多地方会出现断水、断电、断粮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和应急物资的储备。
这包括建设抗震房屋、地下避难所、紧急救援设施等,以及储备足够的食品、水源、医疗和救助物资。
3.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地震救援是一项艰难而危险的任务,需要专业的队伍和装备来进行应对。
地震救援应急预案论文

摘要: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地震救援应急预案是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两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必要性、制定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引言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频发。
为了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实施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必要性1. 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可以提前规划救援行动,明确救援力量、物资、设备等资源,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
2.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可以提前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救援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三、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1. 科学性: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应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
2. 全面性: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应涵盖地震灾害应对的各个方面,包括救援、疏散、医疗、通讯等。
3. 可操作性: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救援队伍在实际救援过程中执行。
4. 可持续发展: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够适应地震灾害的发展变化。
四、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对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影响等进行评估。
2. 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地震救援应急指挥部、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等组织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3. 应急物资储备: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包括救援队伍装备、医疗救护设备、食品、药品等。
4. 应急救援行动:明确地震救援行动的程序、方法和措施,包括疏散、救援、医疗救护等。
5. 通讯保障:确保地震救援过程中的通讯畅通,包括救援队伍内部通讯和与上级、地方政府、媒体的通讯。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范文(二篇)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范文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急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并最大程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一些地震应急措施的范文,以供参考。
1. 安全避难在地震发生时,首要任务是寻找安全避难处。
尽量远离易坠落物品和玻璃等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
如果在室内,推荐选择结实的家具或墙角作为避难处。
如果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和大树,尽量找到开阔的空地。
切记不要使用电梯,应选择使用楼梯下楼。
2. 防止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常会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如火灾、断电、断水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注意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如果发生火灾,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扑灭火源或尽量将自己远离火源。
如果断电,应尽量使用手电筒等照明设备。
同时,还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食物和饮水供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恐慌。
3. 紧急救援在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应该尽量提供帮助给需要救援的人群。
可以通过组织群众清理道路,帮助被困人员脱险,提供简单的急救措施等方式进行紧急救援。
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向救援部门报告地震情况,以便他们能够及时展开救援工作。
4. 做好心理疏导地震发生后,很多人会感到恐慌、害怕和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互相支持,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恢复信心和勇气。
另外,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放松的活动,如瑜伽、冥想等,来缓解压力和恢复情绪。
5. 安全撤离在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困在了危险的建筑物中,我们应该尽量安全地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一定要远离建筑物外墙和玻璃等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
如果没有条件安全地离开建筑物,可以选择找到坚固的结构物避难,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6. 整理物资地震发生后,我们可以整理周围的物资。
比如将易碎、易倒的物品放置在安全的位置,确保自己的生活用品和食物水源得到充分的保障。
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紧急救援的工具,如手电筒、口罩、急救包等,以备不时之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结课论文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131学号:***********名:**2015年 6月 14 日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
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
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
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
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筑物某些非承重部分设计成效能杆件或通过装设效能装置来减震;此外比较新颖的是通过在地基与柱子之间加钢板橡胶垫的方法来隔震。
随着建筑物智能抗震装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应用与发展,建筑物自身大大增强了抗震性能,达到大震变小、小震变了的目的。
这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物抗震研发设计的传统思路,使人们形成对建筑物智能减震柔性抗震的新思路,增强人们对建筑物智能防震新技术的理解意识。
河南某科技公司根据建筑物自身惯性特征与地震运动的自然规律,参照了人体骨骼结构平衡原理,研发并制造出了第一代建筑物智能抗震节能防护装置。
地震发生时,该装置使地基基础在建筑体的下光滑表面主动滑动,主动受到地震运动能量的切割;避免了建筑体的被动切割、切割破坏呈放大趋势的被动抗震局面。
完成了对地震运动能量初级截流吸收与阻尼消耗的第一步,再通过一系列深层次能量阻尼消耗与中和缓冲,以及建筑物重心的智能配重与智能控制,确保了建筑物自身在大地震运动中的独立平衡效果,避免了建筑物的损坏与倒塌。
在抗震性能相对提高的同时,也解决了抗震原材料不必要的浪费问题,节约了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
解决了现有抗震技术既浪费资源且抗震性能得不到有效提高的现实问题,避免了地震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的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对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实际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及节能环保事业的同步发展。
2008年5月12日下午,近大半个中国都为之一动,一场突如其来的七点八级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国,在大灾难过后如何救援就显得非常重要。
地震后道路破坏,交通堵塞,会导致救援人员进不去。
我们因此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统一指挥部,制定统一的救援预案。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会很快组成救援队伍开赴灾区,许多志愿者也会自发的去灾区,如果组织不好,反而会造成有限的交通更加堵塞,影响救援有效展开。
另外,医疗救援队应当编配训练有素、具有急救经验的医生,以便能够迅速在现场组织抢救伤员。
以往重大灾害救援的经验证明,如果参加救援的人员缺乏应有的训练,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伤员的伤情甚至导致伤员死亡。
在地震受伤人员救治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其一是在救援和搬运脊柱骨折伤者时,因方式不当,极易引起脊髓损伤。
其二是挤压伤未能得到及时识别和适当处理,导致挤压综合征的发生。
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在搬动过程中切忌采用横抱、“一人抬胳膊一人抬脚”等方式,因为这可导致骨折的脊柱对脊髓造成损伤。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用硬质担架或木板搬运,疑有颈椎骨折时应立即用颈托固定。
若情况不允许也尽量将伤者“背朝上抬出来”或一人托腰部以避免腰部突然弯曲。
挤压伤的识别并不难,其特点就是疼痛与体表伤口不符,即伤者肢体体表伤口较轻甚至没有伤口,但其疼痛严重,特别是运动时疼痛更重。
对于这些伤者,如不及时行筋膜切开减压,就可能发生挤压综合征。
对这类手术要越快越好,不要等送后方医院再做。
地震后最主要的是如何将埋压在倒塌建筑废墟下的伤员尽快抢救出来。
抢救过程中,各医疗队一定要搞好组织分工,以使抢救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实施。
很多获救的伤员,由于脱水,几天未进食物,长时间被压挤、多处创伤或精神紧张往往未能获得休息,从废墟内获救后,可能会有循环紊乱,必须及时处理。
胸部和腹部受到过重物冲击或压迫时应及时检查和处理,注意有无内脏实质性器官或消化道破裂,同时特别注意肾功能衰竭表现。
房屋倒塌时如伤者正在床上睡眠,可能引起骨盆骨折(邢台和唐山地震时很多见),严重的骨盆骨折,可发生大量腹膜后出血,须及时治疗。
在灾害救援转运伤员时,有几个要点必须掌握。
用担架转运时,要注意让伤员头向前,以利于后方担架员观察伤员病情变化。
采取汽车转运时,伤员最好横放,可减少汽车加减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如果竖放,汽车加减速应缓慢,因加速可使头部缺血,减速可使头部充血。
采取船舶转运时,因船会左右摇摆,伤员固定很重要;同时要注意暈船的问题,可预防给晕车药。
在所有转运方式中,直升机是最有效的,采取直升机转运时,伤员应横放,并使用良好固定以防坠落伤。
2013年4月20日早上8点02分,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灾区很多人被夺去生命,这让我们不禁又要提起那个普通但却重要的问题,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城市中的建筑物一般可以抵御六级的地震,一次六级以上的地震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分钟,最初的十二秒钟为上下的纵向震动,然后是破坏力极大的横向左右震动,建筑物的倒塌损毁都发生在这一时段。
所以说,地震发生只有头十二秒钟。
地震发生时,当人们从恐惧中清醒过来,再作出如何逃生的决定大概也就剩下几秒钟的时间了,尤其是居住在层建筑物中的居民,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跑出楼外是不可能的,况且最初的上下震动常使房门变形很难打开,底层的居民即使有时间逃出楼外也容易被倒塌的坠落物砸伤;而打开窗户跳楼无异于自杀;此时最佳的自救方法是克服恐惧、就地隐敝。
比如小孩可蹲伏在写字台下、课桌下或趴伏在床下以躲避坠落物的砸伤;大人钻桌子、钻床比较困难,可蹲在沙发背后、冰箱旁边等高大坚固的家具旁,在较大较空旷的房间内无处躲藏时,可躲在墙角处。
因为这些地方在房屋倒塌时会形成倒塌物砸不到的死角,人躲在这里或卫生间内,快速关闭电源和煤气管道的阀门,然后躲在墙角。
因为厨房和卫生间的房顶跨度较其他房间小,且有上下水管道和暖气管道穿行其间增加了抗震性,故不易倒塌伤人。
注意在屋内躲避时不要选择房屋的中央或靠近窗户的地方,以防砸伤。
在寻求躲避时不要顾及任何财产。
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随手拿起一瓶水和食物再行躲避,一旦被倒塌物掩埋拥有水和食物也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地震发生时,如果是在户外,应迅速远离高大的建筑物、立交桥、电线干、树木和狭窄的街道,跑到空旷的地方,以防被倒塌的坠落物砸伤。
如果是在车里,要立即停车、熄火,汽车周围如无较大的建筑物则可停留在车中。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地震发生时要远离海边,因地震可同时引发海啸;居住在山区的居民地震时要远离山坡边的小路,以防山体滑坡造成的伤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技术在地震救援中异军突起,成为搜寻被埋人员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它利用空中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传感器收集地面上的数据信息,不断监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及时的把信息传输到各级抗灾指挥机关,从而能迅速准确的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为一名建筑人关于建筑结构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问题就不得不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框架结构的房屋比混合结构的房屋(这里的混合结构是指板、梁、柱必须是现浇的)抗震,事实究竟如何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家有关部门综合各方面信息与历史记录以及区域经济水平等相关技术理论制定出来的。
除非建设单位提出更高要求,设计师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设计。
也就是说,不管是框架结构的房屋还是混合结构的房屋,在同一地区,它们的抗震级别是一样的。
如果都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它们的抗震性能没有区别。
而且,在地震后前往重灾区的专家还发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在地震后幸存下来的还能继续使用的房屋中,框架结构的房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墙面裂痕,而有些混合结构的房屋竟未发现裂痕。
同样的现象在地震影响区成都还比比皆是,很多框架结构的房屋在震后墙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而混合结构的房屋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裂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和房屋的结构类型有关的。
框架房屋的墙体是后砌墙,在墙体与梁、柱之间从结构上是分离的;而混合结构的房屋刚好相反,其墙体与梁、柱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受力。
这就好比一个人,框架结构的房屋的“骨”和“肉”是分开的,而混合结构的房屋的“骨”和“肉”是紧密连接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谈论框架结构的房屋和混合结构的房屋哪个更好,那就见仁见智了。
关于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在地震中受到的不同影响问题。
地震的影响范围之所以很广,是因为地震产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扩散。
有人把地震波分为横波、纵波和面波。
其实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所以,地震波的传播形式其实就只是横波和纵波。
纵波是推进波,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在地震发生后,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受到的纵波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区别在于它们受到的横波的影响不同。
高层建筑重心高,在地震时,受横波的影响,其摆幅较大,也就是说晃动范围较大,越高的楼层越明显。
关于这点,在这次地震中也能反映出来:不少高楼层的住户,家里的家具、电器在地震时被摔倒、破坏,也就是这个原因。
地震在这些年越来越频繁,这与我们人类改造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唯有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测防治的投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面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