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NO.11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美学原理NO.11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1、亚里士多德
在美学史上第一次对悲剧下定义的 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希腊 灿烂的悲剧艺术。希腊悲剧最早起源于 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中的合唱, 即“酒神颂”。
• 在雅典卫城建造了能容纳数万人的半圆形 露天剧场,执政官伯利克里向群众发放观 剧津贴。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都举办盛大的 戏剧比赛。国家的大力提倡和人民的普遍 参与使希腊悲剧在公元前五世纪达到空前 的繁荣,出现了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埃 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2、黑格尔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
“过失说”以索福克 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为主要依据,那么,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则 建立在索福克勒斯的 另一部代表作《安提 戈涅》的基础上。
• 《安提戈涅》这部悲剧的主要情节是:俄狄浦斯和生母 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埃忒奥克勒斯、波吕涅克斯和两 个女儿:伊斯梅涅和安提戈涅。次子波吕涅克斯借用外国 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忒拜,同大哥埃忒奥克勒斯争夺父亲 留下的王位,结果两兄弟自相残杀身亡。新国王克瑞翁下 令禁止埋葬波吕涅克斯的尸体,违令者要被处死,因为他 焚烧祖先的神殿,吸吮族人的血。但按照希腊人的宗教信 仰,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 此亲人有埋葬死者的义务。安提戈涅不顾国王的禁令为哥 哥收了尸,因为违反国家的法律,安提戈涅被囚禁在墓室 里最终自杀身亡。听到这个消息后,和她订过婚的王子、 即克瑞翁的儿子殉情身亡,他的母亲、即王后也自杀了。 希腊人仍然以命运解释这部悲剧。按照希腊人的宗教信仰, 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此亲 人有埋葬死者的义务。然而,安提戈涅如果为哥哥波吕涅 克斯收尸,就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这样形成了无法解决的 矛盾,这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绘画作品中的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2)非功利性。
人遭遇一个事物的时候,对它们会有多种态度。而通常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一种是现实功利的态度,一种是审美的非功利态度。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对事物的结构、构成和功能等做实事求是的客观地分析、调查研究,寻找其规律和原理。而现实的功利态度就是考虑这个事物和我的直接的利害得失的现实关系,对于我有什么用,非功利性的态度就是只着重于事物的形象给我的整体的感官的感觉,而不去看它对我有没有实际的现实得失关系,也不去对它的细节做详细清楚的深刻的科学认识。从科学的态度下解放出来,从实际利害得失的考虑中解放出来,人就会得到一种自由的心态,而这就是一种审美的心态。
(另有说法:1.人文性:人是美存在的根基,正是因为人之于美的重要性,所以美一定会烙上属人性的烙印。2.形象性:美的形象性是诱发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可以说美食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3.客观性:美一旦成之为美,则必然是客观性的。4.运动性:美是一种物质,则有物质的基本属性---运动性。美的运动多种多样,有的可以看得见感受得到,有的则看不见然却又真实存在。5感染性:美是靠形象调动人们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审美是人的一种亲自的体验,审美主体完全沉浸在对象中,如醉如疵,获得一种忘我的彻底的身心愉快。6.社会性:表现在对生活的依赖,社会功利性,欣赏性和普遍性。7:稳定性和普遍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三、论述:
美学史上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悲剧性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为悲剧,但悲不等于哭。(1) 命运悲剧:索福克斯《奥狄浦斯王》,希腊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2) 性格悲剧: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新古典主义《哈姆雷特》。(3)社会悲剧:8、19世纪出现,巴尔扎克《高老头》,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玩偶之家》。(4) 生命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5) 荒谬悲剧。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的内涵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怪兽[法]波德莱尔灰蒙蒙的天空无边无际,广袤的原野灰扑扑的,没有一块草坪,寸草不生。

这儿,我遇见了几个弯着背的行人。

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

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

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

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

这是件奇怪的事儿!他们不仅没有对缠绕在他们脖子上、贴在他们背上的凶猛怪兽感到生气,反而把它们看做自身的一部分。

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

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

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

这队伍从我身边经过,没入天际,与那阴郁交融,而地球圆形的表面也避开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

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

(选自波德莱尔《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1)“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怪兽”象征什么?(2)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

【答案】(1)沉重,不安分,压迫和束缚着人们,驱使人们行走。

人生的欲望、追求等。

(2)疲惫而严肃;盲目而坚定;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3)人无法真正冷静而清楚地认识、控制自己的欲望:当一个人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时,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解析】【分析】(1)本题中,从“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可见其:沉重;从“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可见其:不安分;从“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可见其:压迫和束缚着人们;“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驱使人们行走。

华东师大版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华东师大版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华东师大版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当代诗歌有过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它以囊括了当代生活的胜利和挫折的全部丰富性而宣告这一发展的极致。

这一诗的时代因历史原因而消隐。

之后,迎来的是全面更新诗歌的新的诗潮的兴起。

新诗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诗的朦胧性的呈现,是触发诗坛情绪激动的动因之一。

这原是现代艺术潮流中并不新鲜的话题,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对此都有过精彩的论述。

他们确认准确的描绘并不等于真实,描绘可见的东西并不说明艺术家的独创;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往往说明才能。

至于诗的主题的模糊性和多重性,更得到现代科学的有力佐证。

科学的发展启示我们,对象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有难解之缘。

系统科学承认,凡与人有关联的各种系统,均存在模糊性。

当代诗歌既然把人的复杂存在作为表现的基本对象,诗作为人的复杂精神的对象化,当然就具有朦胧的特性。

封闭的时代业已结束。

随着时代的开放而来的,必然是艺术的开放。

陌生的、让人惊诧的“古怪”诗风的出现,使许多诗失去传统的明朗色调,而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氛围。

诗变得费解或不可解了。

它意蕴甚深却不求显露;它适应当代人的复杂意识而摒弃单纯;它改变诗的单一层次的情感内涵而为立体的和多层的建构。

模糊性使诗歌的错综复杂的内涵的展现成为可能。

急速的节奏,断续的跳跃,以及贯通艺术诸门类手法的引用与融汇如电影蒙太奇的剪接与叠加,雕塑的立体感,音乐的抽象,绘画的线条与色彩。

这些“引进”,都使新诗艺术有一个突进的扩展。

这更加重了这些新诗潮对于已有新诗的挑战性。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筱敏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

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

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

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

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

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

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

——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⑥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

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

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

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

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

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

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

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

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朱光潜从西方戏剧发展史来看,我感到把悲剧和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不妥当。

希腊罗马时代固然把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划得很严,其中原因之一确实是阶级的划分。

上层领导人物才做悲剧主角,而中下层人物大半只能侧身于喜剧。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所谓“中层阶级”)已日渐登上政治舞台,也就要求登上文艺舞台了,民众的力量日益增强了,于是悲剧和喜剧的严格划分就站不住了。

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意大利的瓜里尼(G·Guarini)不约而同地创造出悲喜混杂剧来。

爪里尼还写过一篇《悲喜混杂剧林诗的纲领》,把悲喜混杂剧比作“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相结合的共和政体”。

这就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城邦一般人民要和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要求。

莎士比亚的悲喜混杂剧大半在主情节(main plot)之中穿插一个副情节(Sub-plot),上层人物占主情节,中下层人物则侧居副情节。

如果主角是君主,他身旁一般还有一两个喜剧性的小丑,正如塞万提斯的传奇中堂·吉诃德之旁还有个桑柯·邦查。

这部传奇最足以说明悲剧与喜剧不可分。

堂·吉诃德本人既是一个喜剧人物,又是一个十分可悲的人物。

到了启蒙运动时在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之下,市民剧起来了,从此就很少有人写古典型的悲剧了。

狄德罗主张用“严肃剧”来代替悲剧,只要题材重要就行,常用的主角不是达官贵人而是一般市民,有时所谓重题材也不过是家庭纠纷。

愈到近代,科学和理智日渐占上风,戏剧已不再纠缠在人的命运或诗的正义这些方面的矛盾,而要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于是易卜生和肖伯纳式的“问题剧”就应运而起。

近代文艺思想日益侧重现实主义,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严格区分为悲喜两个类型。

就主观方面来说,有人偏重情感,有人偏重理智,对戏剧的反应也有大差别。

我想起法国人有一句名言:“世界对爱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测评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测评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希腊神庙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对于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

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利普斯反对从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

他举古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

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

利普斯把这种印象叫作“空间意象”,认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

利普斯的这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同属移情派而与利普斯对立的是谷鲁斯。

他侧重移情作用的由物及我的一方面,用的是生理学观点,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模仿”,他在他的名著《动物的游戏》里举过看跑马的例子: 一个人在看跑马,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但不肯放弃座位,而且有许多理由使他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只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去享受这种内模仿所产生的快感。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的观赏了。

他认为审美活动应该只有内在的模仿而不应有“货真价实”的模仿。

如果运动的冲动过分强烈,例如西欧一度有不少的少年因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模仿维特自杀,那就要破坏美感了。

正如中国过去传说有人看演曹操老奸巨猾的戏,就义愤填膺,提刀上台要把那位演曹操的角色杀掉,也不能起美感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

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

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

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

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

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

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

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

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

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

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

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

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

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

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

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

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

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

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

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

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

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

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

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B(3分)(颠倒因果。

“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说反了。


2、A(3分)(说法绝对。

作者只是说可从研究“儿戏”入手了解一些审美常识,并未说“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


3、D(3分)(曲解文意。

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尚待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