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III课件
合集下载
凝血因子与常用抗凝药物ppt课件

激活
Xa
激活
激活
Va
磺达肝癸钠
IIa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化学合成肝素类似物 磺达肝素是首个化学全合成的肝素类特异戊糖序列类似 物,是FXa选择性抑制剂,磺达肝素通过对 ATIII活化, 高效增强其FXa的抑制( 可高达300倍) 而发挥作用,在 血浆中,磺达肝癸钠并不与其他血浆蛋白结合,不会引 起HIT(血小板减少)。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为 100%, 以原型从肾脏排泄。
TF/VIIa
X
IX
VIIIa IXa Va
Xa
II
达比加群酯
IIa
Dabigatran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2008年
达比加群酯 达比加群酯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 药物。是一种新型、非肽类、竞争性、可逆的凝血 酶抑制剂。
.
特点: 前体药物代谢为达比加群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6% 浆达峰时间为2h,半衰期长 14-17h 主要由肾脏清除。 对游离和结合的凝血酶都有抑制作用 还可以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不依赖于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因此
高 15-30% 强
强 1% 常规 高 网状内皮/肾脏 2h
需要
低 90% 弱 弱 0.1% 非常规 低 网状内皮/肾脏 3-5h
需要
无 100% 无
无 0% 不需要 无 肾脏 17h
不需要
11. 鱼精蛋白中和
可以
部分
不可以
.
水蛭素
天然水蛭素
重组水蛭素( 来匹芦定)
.
水蛭素类似物 (比伐芦定、 RGD-融合水蛭 素)
新鲜血浆中,F 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 维生素K参与。 ③ 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血液中,经其他 酶水解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有活性,这一 过程称凝血因子的激活。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 角标上“a”
抗凝剂的合理应用ppt课件(共56张PPT)

应用鱼精蛋白要注意
首先要做体外中和试验,即1mg肝素需要多少克 鱼精蛋白中和,一般肝素:鱼精蛋白=1:1.2-1.5。
用鱼精蛋白前询问有无过敏史,静脉注射时应稀 释后缓慢注入,否则可引起呼吸抑制或过敏性休 克。
鱼精蛋白本身无止血作用,故不使用肝素的患者 不应用鱼精蛋白止血。过量给鱼精蛋白反而有出 血危险。
护理要点
在做无肝素透析时要选择好血管途径,保证足够的血流量,避免因血流量不足造成的凝 血。
透析中适当增加机温,大量输入生理盐水,温度过低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不足造成凝 血。
作好病人解释工作,少饮水及少食含水分多的食品,控制体重增长。大量超滤可造 成滤器凝血。
根据透析器、管路情况随时调整冲盐水时间。在用盐水冲滤器时,机器应在准备状态, 血流量应减至100ml/min,滤器冲洗完毕,先将血流量增至所需量后在将机器调至透析状 态。
常规穿刺后抽血,测试管法凝血时间借以决定盐水冲洗时间, 对凝血时间在5-8分钟,每隔15分钟冲盐水200ml,凝血时间 在8-15分钟每20-30分钟冲盐水1次。
血一旦引出体外,立刻加快血泵转速至200ml/min,透析时间为 3-4小时血流量为250-300ml/min。
超滤应根据病人耐受情况而定,以先快后慢,除水逐渐增加,直至出 入平衡为原则。超滤=体重-干体重+冲盐水的量。
它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又减少出血倾向,半 衰期为3-4小时,因此小分子对血小板的功能 明显小于肝素,目前被广泛应用。
抗凝作用
主要是抑制Xa活性,对凝血时间影响较 小,抗栓作用以抗Xa活性为指标。
用法
单剂量5000u可有效维持4小时透析而不 产生凝血,应用小分子时,要用0.9%生 理盐水给予稀释,一次性推入即可,直 到透析结束。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ppt课件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2、PT缩短: ①DIC早期(高凝状态); ②先天 性FⅤ增多; ③口服避孕药; ④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 增多。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 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INR。一 般值为2 ~4时作为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 适用范围。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正常情况下,组织损伤后形成的止血栓在 完成止血使命后将逐步溶解,从而保证血管的 畅通,也利于受损组织再生和修复。止血栓的 溶解主要依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 解。简称纤溶。
P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纤溶系统亢进。 增高或阳性主要见于: ①运动和紧张; ②血 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形成、肺栓塞; ③原发性纤溶亢进或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但不能鉴别; ④恶性疾病、感染、妊娠高血 压综合症、器官移植; ⑤溶栓治疗。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PT---凝血酶原时间:
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 否异常。
PT的测定原理: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的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 乏(﹤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K缺乏、血循环抗凝物质增 多等。
血液透析的抗凝课件

素剂量应依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
第15页,幻灯片共32页
低分子肝素
对于临床上没有活动性出血性疾病, 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在 50%以上, 脂代谢和骨代谢的异常程度较重, 血小板数量基本正常,或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轻度延长 具有潜在出血风险的患者。
第16页,幻灯片共32页
第23页,幻灯片共32页
不同抗凝剂的检测指标 以肝素作为抗凝剂时,推荐采用活化凝血时间
(ACT)进行监测;也可采用部份凝血活酶时 间( APTT)进行监测。理想的状态应为血液 净化过程中,从血液净化管路静脉端采集的样 本的ACT/APTT 维持于治疗前的1.5~2.5 倍, 治疗结束后从血液净化管路动脉端采集的样本 ACT/APTT 基本恢复治疗前水平。
出血
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第28页,幻灯片共32页
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1、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病因:机体产生抗肝素-血小板 4 因子复合物抗体所致。
诊断:应用肝素类制剂治疗后5~10日内血小板下降 50%以 上或降至 10万/μl 以下,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最常见) 以及 HIT 抗体阳性可以临床诊断HIT;停用肝素 5~7日后,
< 50% 的患者,不宜直接选择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应适当补充抗 凝血酶 Ⅲ 制或新鲜血浆,使患者血浆抗凝血酶 Ⅲ 活性 ≥ 50% 后, 再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 素 。
肝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加速对凝血酶 等的灭活
第10页,幻灯片共32页
枸橼酸钠 1 、严重肝功能障碍。 2 、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 60mmHg )和 /
化”抗凝。 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无肝素透析三种是目前主
第15页,幻灯片共32页
低分子肝素
对于临床上没有活动性出血性疾病, 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在 50%以上, 脂代谢和骨代谢的异常程度较重, 血小板数量基本正常,或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轻度延长 具有潜在出血风险的患者。
第16页,幻灯片共32页
第23页,幻灯片共32页
不同抗凝剂的检测指标 以肝素作为抗凝剂时,推荐采用活化凝血时间
(ACT)进行监测;也可采用部份凝血活酶时 间( APTT)进行监测。理想的状态应为血液 净化过程中,从血液净化管路静脉端采集的样 本的ACT/APTT 维持于治疗前的1.5~2.5 倍, 治疗结束后从血液净化管路动脉端采集的样本 ACT/APTT 基本恢复治疗前水平。
出血
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第28页,幻灯片共32页
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1、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病因:机体产生抗肝素-血小板 4 因子复合物抗体所致。
诊断:应用肝素类制剂治疗后5~10日内血小板下降 50%以 上或降至 10万/μl 以下,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最常见) 以及 HIT 抗体阳性可以临床诊断HIT;停用肝素 5~7日后,
< 50% 的患者,不宜直接选择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应适当补充抗 凝血酶 Ⅲ 制或新鲜血浆,使患者血浆抗凝血酶 Ⅲ 活性 ≥ 50% 后, 再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 素 。
肝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加速对凝血酶 等的灭活
第10页,幻灯片共32页
枸橼酸钠 1 、严重肝功能障碍。 2 、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 60mmHg )和 /
化”抗凝。 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无肝素透析三种是目前主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检测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3
• 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的, 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 再溶解即血栓,但是它可被纤溶酶降解, 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产生多种复 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 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指标之一, 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 指标。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 高,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 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4
内源凝血 外源凝血 凝血酶
FXIII FXI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的单体
FPA、FPB
纤溶酶
交联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gDPs)
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bDPs)
D-二聚体生成示意图
5
D–二聚体临床意义及应用
• 1、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特异指 标 。几乎所有的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 均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 阴性可以排除深 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 检测的临床应用
1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 定义 • 血浆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水解
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能准确的反映体内 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
2
D-二聚体 的产生机理
• D-二聚体 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在凝血过 程中,经过纤溶酶降解而产生的。在凝血过 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 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和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物,经凝 血因子ⅩⅢα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 稳定的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20
• 3、 ATⅢ消耗增加导致活性降低 见于血栓 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凝血系统活化,消耗 ATⅢ ,增加血栓风险和加重血栓性疾病的 程度。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DIC、外科 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梗死、妊高征时, ATⅢ活性显著降低, 其降低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的, 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 再溶解即血栓,但是它可被纤溶酶降解, 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产生多种复 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 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指标之一, 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 指标。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 高,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 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4
内源凝血 外源凝血 凝血酶
FXIII FXI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的单体
FPA、FPB
纤溶酶
交联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gDPs)
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bDPs)
D-二聚体生成示意图
5
D–二聚体临床意义及应用
• 1、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特异指 标 。几乎所有的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 均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 阴性可以排除深 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 检测的临床应用
1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 定义 • 血浆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水解
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能准确的反映体内 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
2
D-二聚体 的产生机理
• D-二聚体 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在凝血过 程中,经过纤溶酶降解而产生的。在凝血过 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 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和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物,经凝 血因子ⅩⅢα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 稳定的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20
• 3、 ATⅢ消耗增加导致活性降低 见于血栓 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凝血系统活化,消耗 ATⅢ ,增加血栓风险和加重血栓性疾病的 程度。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DIC、外科 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梗死、妊高征时, ATⅢ活性显著降低, 其降低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抗凝血酶III课件

与
A
T
的
结
合
,
PPT学习交流
8
•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
PPT学习交流
5
T• 遗
缺传
乏性 :A
T
缺
乏
是
一
种
PPT学习交流
6
平 增 • 高A :T
Ⅲ
活
性
增
高
见
于
PPT学习交流
7
与 A• 肝 T素
I I I
PPT学习交流
1
介 • 抗
凝
血
酶
I
I
I
(
Hale Waihona Puke anPPT学习交流
2
原 • 发 理色
底
物
法
:
A
T
能
和
PPT学习交流
3
意 • 生 义理
性
:
•6
个
月
前
幼
儿
PPT学习交流
4
T 缺 乏 :•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
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
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A
T
的
结
合
,
PPT学习交流
8
•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
PPT学习交流
5
T• 遗
缺传
乏性 :A
T
缺
乏
是
一
种
PPT学习交流
6
平 增 • 高A :T
Ⅲ
活
性
增
高
见
于
PPT学习交流
7
与 A• 肝 T素
I I I
PPT学习交流
1
介 • 抗
凝
血
酶
I
I
I
(
Hale Waihona Puke anPPT学习交流
2
原 • 发 理色
底
物
法
:
A
T
能
和
PPT学习交流
3
意 • 生 义理
性
:
•6
个
月
前
幼
儿
PPT学习交流
4
T 缺 乏 :•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
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
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抗凝药 ppt课件

PPT课件 18
利伐沙班
注意事项:
• • • •
有明显肝脏损害或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预防使用不推荐联合用药。 当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后出血并危及生命时,最佳处理方 案可能是选用大剂量新鲜冻血浆或重组活化VII因子 接受X a因子直接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避免或谨慎使用所 有CYP3A4诱导剂或抑制剂(例如利福平、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苯妥英钠、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抗抑郁药、钙 拮抗剂、类固醇和吡咯类抗真菌药)以及P-糖蛋白类药物 (例如地高辛、胺碘酮和免疫抑制剂等)。
PPT课件 13
一、直接凝血酶( IIa )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TF/VIIa
X VIIIa
IXa
IX
Va Xa
II 达比加群 Dabigatran 纤维蛋白原
PPT课件
IIa 纤维蛋白
14
达比加群酯
达比加群酯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药物。 是一种新型、非肽类、竞争性、可逆的凝血酶抑制剂。 特点: 前体药物代谢为达比加群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6% 浆达峰时间为2h,半衰期长 14-17h 主要由肾脏清除。 对游离和结合的凝血酶都有抑制作用 还可以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不依赖于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因此在治疗剂量 下,本品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达比加群酯比华法林可显著减少出血和卒中事件,且没有 肝毒性
抗血小板聚集
尿激酶 链激酶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嘧达莫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阻止纤维蛋白形成抗凝血药种类 1、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2、肝素
3、低分子肝素
4、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 5、X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
利伐沙班
注意事项:
• • • •
有明显肝脏损害或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预防使用不推荐联合用药。 当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后出血并危及生命时,最佳处理方 案可能是选用大剂量新鲜冻血浆或重组活化VII因子 接受X a因子直接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避免或谨慎使用所 有CYP3A4诱导剂或抑制剂(例如利福平、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苯妥英钠、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抗抑郁药、钙 拮抗剂、类固醇和吡咯类抗真菌药)以及P-糖蛋白类药物 (例如地高辛、胺碘酮和免疫抑制剂等)。
PPT课件 13
一、直接凝血酶( IIa )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TF/VIIa
X VIIIa
IXa
IX
Va Xa
II 达比加群 Dabigatran 纤维蛋白原
PPT课件
IIa 纤维蛋白
14
达比加群酯
达比加群酯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药物。 是一种新型、非肽类、竞争性、可逆的凝血酶抑制剂。 特点: 前体药物代谢为达比加群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6% 浆达峰时间为2h,半衰期长 14-17h 主要由肾脏清除。 对游离和结合的凝血酶都有抑制作用 还可以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不依赖于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因此在治疗剂量 下,本品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达比加群酯比华法林可显著减少出血和卒中事件,且没有 肝毒性
抗血小板聚集
尿激酶 链激酶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嘧达莫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阻止纤维蛋白形成抗凝血药种类 1、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2、肝素
3、低分子肝素
4、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 5、X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
抗凝治疗ppt课件

最新编辑ppt
3
凝血生理学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之间保持着动态平 衡,以确保血液循环正常运行。
维持凝血、抗凝血之间平衡的基本要素:
1)血浆成分(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相关因子)
2)血细胞质和量
3)血管结构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4)血液流变学是否正常。
在以上相关因素中,任何一方面异常就会造成凝血 与抗凝血以及纤溶之间平衡紊乱。但是,凝血与抗凝 血平衡的核心是机体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之间的功 能平衡,以及血管内皮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最新编辑ppt
4
凝血因子
组织因子 TF
维生素K依赖因子(FII , FVII , F IX , F X), 这些凝血因子在合成后期需要维生素K参 与。
接触活化因子(FXII, F XI, PK, HMWK) 血 浆暴露在各种带负电荷物质表面时,这
些因子参与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其他因子(FI ,F V , F VIII , F XIII, vWF,
最新编辑ppt
14
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ICU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在DVT的发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有着 显著的特殊性。DVT的预防在国内外已 有多个共识或指南,但目前还没有针对 ICU患者DVT预防的指南。
最新编辑ppt
15
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为血管壁改变、血液 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液的 正常状态是通过血管内皮系统、凝血和 纤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来完成, 其中任一因素发生异常均可能出现病理 性出血或血栓形成。
F IV )
最新编辑ppt
5
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 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 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瀑布”样的反应链直 至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 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 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
• 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 • 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
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9
2
检测原理
• 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 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 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 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活性呈负相关。
3
临床意义
• 生理性: • 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 • 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下降。 • 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抗凝血酶III
1
简介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AT 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 一,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相对分子量约58.2kD的糖蛋白,属于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通过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 、 IX、X、XI及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其作 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肝素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 变,使其更易于凝血酶结合,可大大提升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
5
遗传性AT缺乏:
•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 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 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可分为两型,分 别为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CRM+型(抗原正常, 活性下降)。
• CRM-患者血浆中AT生物活性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的50%左右; 6
AT水平增高:
• AT 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 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治疗 抵抗,可用AT Ⅲ活性检测来确定。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 首选AT III检测进行监护。
7
肝素与AT
• 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 AT的抗凝活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的活性 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 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
•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
• 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 • 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
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9
2
检测原理
• 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 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 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 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活性呈负相关。
3
临床意义
• 生理性: • 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 • 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下降。 • 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抗凝血酶III
1
简介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AT 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 一,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相对分子量约58.2kD的糖蛋白,属于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通过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 、 IX、X、XI及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其作 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肝素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 变,使其更易于凝血酶结合,可大大提升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
5
遗传性AT缺乏:
•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 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 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可分为两型,分 别为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CRM+型(抗原正常, 活性下降)。
• CRM-患者血浆中AT生物活性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的50%左右; 6
AT水平增高:
• AT 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 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治疗 抵抗,可用AT Ⅲ活性检测来确定。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 首选AT III检测进行监护。
7
肝素与AT
• 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 AT的抗凝活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的活性 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 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