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中药抗癌偏方集锦

中药抗癌偏⽅集锦⼩编收集整理了⼀些抗癌的中药⽅,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并建议⼤家在医师指导下参考使⽤。
1,⼴谱抗癌中药⽅:⑴,⽑草龙根(⽔丁⾹头)40克,⼤本鱼伞⼦头,六⽉雪头各75克,煎服。
《台湾药⽤植物志》。
⑵,⽼⿏簕30~120克,瘦⾁60~120克,加⽔适量煎6个⼩时以上,煎成⼀碗,分2次服。
《⾹港中草药》。
⑶,红车轴草,堇菜叶,钝叶酸模根等量混合,煎服。
《抗癌本草》。
⑷,通光散15克,胡椒4克,煎服,也可研末,每服1.5克,⽇三次。
《常见抗癌中草药》。
⑸,叉枝鸦葱,苦菜各500克,熬膏,服时可酌加蜂蜜,每次3克,开⽔送服。
《内蒙古中草药》。
⑹,通光散9~120克,⽔煎3⼩时以上,⽇三次。
《全国中草药汇编》。
⑺,蒲葵⼦30克,⽔煎1~2个⼩时后,服。
⼴州部队《常⽤中草药⼿册》。
2,⿐咽癌:⑴,⽑冬⽠根(⽑花杨桃根,猕猴桃根)鲜者75克,煎服,15~20天为⼀个疗程,休息⼏⽇后再服。
《福建中草药》。
⑵,半边莲,鲜⽼鹤草各60克,煎服。
《武汉草医展览汇编》。
⑶,虾辣眼(⽶碎花)30克,⽩眉⾖45克,⽔煎,代茶,以作辅助治疗。
《⼴东省惠阳地区中草药》。
⑷,皂刺和皂⾓树枝360克,煎汤⾄黄酒⾊,⽇三次,分2⽇服完。
《抗癌本草》。
⑸,鲜野荞麦全草,鲜⼟⽜膝,鲜⽊防⼰各30克,煎服。
另取灯⼼草捣烂⼝含,同时⽤覆盆草捣烂外敷。
《青岛中草药⼿册》。
⑹,树⾆,蒲葵⼦各30克,⽔煎分三次服。
《中国民间⽣草药原⾊图谱》。
⑺,紫硇砂⽤⽔溶化成饱和液,然后⽤磁缸过滤,再将滤过后的硇砂液400毫升,加醋200毫升,⽤炭⽕锻制成硇砂粉,每次服0.9~1.2克,⽇三次。
《全国中草药汇编》。
⑻,⽯上柏30~60克,猪瘦⾁100克,炖熟,汤⾁同服。
《湖北中草药志》。
3,肠癌:⑴,每⽇餐后⽣⾷5枚鲜⽆花果,或者⼲果20克煎服。
《抗癌本草》。
⑵,三尖杉根60克,⽔煎服。
《福建药物志》。
⑶,喜树根⽪研末,每次3克,⽇三次,或者喜树果研末,每次6克,⽇⼀次。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主编:杨思进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辉汪静张琼廖代祥钟红卫李志刘鹏王俊峰晏新张广文刘旭程刘海前言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本小册子。
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
本手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
本书的编辑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第二节辛凉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第三节清热解毒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第五节清虚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第二节润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第五章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第三节利湿退黄药………………………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驱虫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第二节活血调经药………………………第三节活血疗伤药………………………第四节破血消瘀药………………………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第一节化痰药…………………第二节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第二节熄风止痉药…………………第十六章开窍药…………………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第二节补阳药…………………第三节补血药…………………第四节补阴药…………………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第二节敛肺涩肠药…………………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第十九章涌吐药第二十章外用药及其它第二部分常用方剂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第二节辛凉解表第三节扶正解表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第二节温下第三节润下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第二节调和肝脾第三节调和寒热第四节表里双解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第四节清脏腑热第五节清热祛暑第六节清虚热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第二节回阳救逆第三节温经散寒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第二节补血第三节气血双补第四节补阴第五节补阳第六节阴阳并补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第二节涩精止遗第三节涩肠固脱第四节固崩止带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第二节补养安神第九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第二节降气第十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第二节止血第十一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第二节健脾消食第十二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第二节清热祛湿第三节利水渗湿第四节温化水湿第五节祛湿化浊第十三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第二节清热化痰第三节润燥化痰第四节温化寒痰第五节化痰熄风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第二节平熄内风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第二节滋阴润燥第十六章驱虫剂附录附一十八反附二十九畏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麻黄3-10g 桂枝3-10g紫苏3-10g 生姜3-10g香薷3-10g荆芥3-10g 防风3-10g羌活3-10g白芷3-10g 细辛2-5g 藁本3-10g葱白3-10g 胡荽3-6g柽柳3-10g紫苏梗3-10g 苍耳子3-10g辛夷[包煎]3-9g[歌诀] 辛温解表麻桂香,苏荆防活芷藁姜;葱白胡荽和柽柳,二辛苍耳十七强。
玉屏汤-临床指导手册

汉方经典临床指导手册——玉屏汤(原名玉屏风散) “玉屏风”为中药名方,出自元代医家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一书,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现代临床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收载于《中国药典》。
建议用药1、甲类OTC及甲类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
2、2013年, 江苏省、北京市、湖北省(武汉市)、福建省、甘肃省、云南省卫生厅地发布中医药预防方案,制定并发布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建议用中成药玉屏汤预防禽流感。
4、2012年,《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指出,玉屏汤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临床应用于自汗、体虚易感冒等症状。
5、2012年《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玉屏汤作为治疗小儿哮喘、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推荐用药。
6、2012年中华中医学会出版《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玉屏汤入选该诊疗指南,作为瘾疹(慢性荨麻疹)的推荐治疗用药。
临床应用摘自《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临床应用】1、自汗多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2、体虚易感冒由表虚不固所致,症见神疲乏力,自汗恶风,反复感冒,舌淡,脉虚。
此外,玉屏汤还有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文献报道。
【注意事项】1.热病汗出慎用。
2.阴虚盗汗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选清淡之品,忌油腻食物。
【药理作用】本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禁忌】无特殊禁忌。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方剂方解诸药合用,补中有散,共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补气虚,固表虚,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有云:“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故名玉屏风。
”用药心得一、预防感冒,呼吸道反复感染、哮喘、气虚感冒预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及哮喘,可根据不同年龄,每次用玉屏汤,一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
关于中药学的一些书籍

关于中药学的一些书籍:中药学权威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药海》、《中国药材学》、《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华本草》中国关于中药药对书籍:《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手册》(王立群,学苑出版社)、《中药药对190种》(沈敏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中药药对大全》(胥庆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施今墨对药》(吕景山,人民军医出版社)。
中国中药化学成分书籍:《植物活性成分辞典》(共三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编:陈蕙芳,副主编:马永华,卞学玮。
2001年1月第一版)、《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
藏医药名著:《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祖先口述》、《(四部医典)蓝琉璃》、《晶珠本草》。
瑶药学关于著作:《中国瑶药学》《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草药学》等。
方剂现代应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临证用药配伍指南参考:《临证用药配伍指南》(由杨济、季绍良、冀春茹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全部为中药单味药配伍方法。
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
有毒中药与合理应用:《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一书(本书由杜贵友、方文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第3版(主编孙定人、齐平、靳颖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主编欧明、王宁生,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张鉴、魏爱英、李彦博,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中药不良反应概论》(主编张冰、徐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年)。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疾病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治法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红藤_百科词条》"治心腹绞痛,赤白痢疾。
" ⑥广州部队《 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肢节酸痛,麻木拘挛,水肿,血虚头昏。
" ⑦《陕西 中草药》:"抗菌消炎,消肿散结...概述 - 考证 - 药品简述 - 药材 - 中药化学成分核桃楸_百科词条;青果2~3钱,浸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搽患处。
【摘录】《全国 中草药 ...》)【异名】楸树皮(《甘肃中药 手册 》),楸皮(《中药志》)。
【来源】为...】苦,寒。
核桃楸果实①《河北药材》:"味苦,性寒。
" ②《河北中药 手册 ...基本概述 - 现状 - 分布范围 - 形态特征 - 植物形态南蛇藤叶_百科词条、臭花椒(《湖南药物志》),穿山龙(《泉州本草》),老牛筋(《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的藤茎。
原形态 落叶攀援灌木...舒张期。
性味《 常用中草药 配方》:“微辛,温,无毒。
” 功能主治 祛...方剂1 - 来源 - 化学成分 - 功用主治 - 用法与用量福寿草_百科词条。
③《辽宁 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心悸。
④《吉林 中草药 》:治心力衰竭。
⑤《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严重心悸症,充血性心脏代偿机能不全,心房纤维颤动...4~5月。
生于疏林下或阴湿山坡的灌木丛中。
分布 东北 等地。
此外,新疆地区... 形态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临床应用 - 功用主治山野豌豆_百科词条。
性味:①《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甘苦,温。
" ②《北方 常用中草药手册 ...。
"③《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舒筋活血,祛风止痛。
治腰腿疼痛,大骨节病关节痛...牧草植物》),山黑豆(《 东北药植志》),透骨草、草藤(《吉林 中草药 ...基本信息 - 植物形态 - 分布 - 药用价值白屈菜_百科词条、住宅附近。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黄煌经方是一种传统中草药配方,具有多种功效,广泛用于中医领域。
本手册将向您介绍黄煌经方的基本信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您正确有效地使用黄煌经方。
1. 黄煌经方的基本信息黄煌经方是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方剂。
它主要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它具有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黄煌经方的配方经过多年临床验证,安全有效,并且不易产生依赖性。
黄煌经方的主要成分包括:•黄柏:具有抗菌、抗炎、止血等作用,对胃肠道炎症有一定疗效。
•炙甘草: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和增进食欲。
•秦艽: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效。
•苦参:可清热解毒,对胃肠道感染有一定疗效。
•陈皮:有理气消食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
2. 黄煌经方的使用方法黄煌经方通常以口服剂的形式使用。
每剂黄煌经方的服用量为3克,建议每日2-3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将3克黄煌经方倒入杯中。
2.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
3.等待数分钟,使药物充分溶解。
4.口服药物,并用温水冲服。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建议在饭前30分钟服用黄煌经方,这样可以在食欲最好的时候促进消化。
3. 黄煌经方的注意事项在使用黄煌经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黄煌经方仅用于短期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请咨询医生。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红肿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远离阳光直射。
结论黄煌经方是一种传统中草药配方,具有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本手册介绍了黄煌经方的基本信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正确有效地使用黄煌经方,并取得满意的疗效。
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生。
中医典籍目录

神农本草经 生命本能系统论-郭生白[1] 实用秘验方集萃 实用偏方验方大全.5000种滋养身体的生活 实用中药炮制学 手到病自除·杨奕 水蛭在男科病中应用经验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素问-王冰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液本草-王海藏 铜人针灸经 头痛辨治10法──颜德馨教授经验介绍 图像诊脉法 外台秘要-王焘 万病单方大全(王唯一.史定文.林晶.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汪石山医案 王济民老中医防治癌症的学术观点和 望舌识病图谱 卫济宝书 温热经纬 温热论 瘟疫论 五运六气诊法大观 先醒斋广笔记-缪希雍 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 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续名医类案(1) 续名医类案 宣明方论-刘完素 薛氏湿热论歌诀 薛氏医案 颜德馨教授从气血失调辨治失眠的经 颜德馨教授运用毒性药物的经验举隅 颜德馨教授治疗前列腺肥大经验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颜德馨治疗脑梗塞的经验 颜德馨治疗中风的经验 一句话背单词词根版 一味中药祛顽疾(李世文) 医方囊秘(颜德馨.方春阳.云南科学 医贯 医行天下-萧宏慈 著 医经秘旨 医经溯洄集 医经原旨-薛雪 医垒元戎-王海藏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验方分册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经方实验录经方使用标准老年人便秘验方类经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临床辩证施治备要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临证指南医案灵枢经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旅舍备要方麻瑞亭治病验方王堆医书脉经慢性胃炎的中医特色疗法郭海英秘传奇方清着者佚名民间偏方验方汇篇民间中医治疗癌症的三大秘方偏方民族医药报验方汇编19891991名老中医之路名医类案正续封面名医类案名医奇方秘术
皮肤病中医外用散剂(粉剂)75处方

皮肤病中医外用散剂(粉剂)75处方散剂(粉剂)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掺入膏药或者直接撒布在疮面上的一种常用的外用药剂型。
传统的散剂因为常与膏药配合应用,又称为“掺剂”。
皮肤科现在通常称散剂为“粉”、“面”、“丹”、“散”等,一般将由单味药制成的细面称为“面”或“粉”,如:黄柏面、枯矾面、滑石粉等;将复方研制成的药粉称为“散”,如:二妙散、如意金黄散;也有将散剂称为“丹”的,如:红升丹、白降丹、八宝丹等。
中药散剂的主要来源是植物和矿物,也有用虫类动物干燥的尸体制成的。
散剂的制成通常采用机械物理的裁截、研磨等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药物研磨成不同粗细的粉末,再过绢罗或马尾罗。
现代制药工业通常采用过样筛的方法制成散剂,即按每平方厘米筛眼的目数,形成不同粗细的粉末。
一、散剂的要求皮肤科外用散剂必须首先将药粉混合均匀,量取准确。
由于散剂直接作用于皮肤上,这就要求散剂过80~120目的样筛,保持干燥,以避免物理、化学性的刺激和药物因受潮而变质。
为了保证复方药物混合均匀,含量准确,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如处方中含有红升丹、轻粉、雄黄等药物时,要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将药物混合均匀,质量重的中药要同质量轻的中药混合均匀,可采用过样筛的方法配制。
二、散剂的功能(一)收湿拔干将散剂撒布于皮肤表面,能将皮肤表面的汗液、皮脂及一定的渗液收湿拔干,从而起到干燥的作用。
但对于渗出液较多的皮损应忌用这种方法,以防止形成药痂。
(二)散热作用散剂的结构是不同程度的颗粒,极小颗粒的干燥药粉撒布于皮肤表面,可扩大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加上中药的清凉解热的药理作用,可降低皮肤炎症部位的温度,使小血管收缩,红肿迅速消退,起到清热消炎的作用。
散剂的颗粒愈小,其散热的作用愈大,如痱子粉便可用于痱子的治疗,以协助散热消炎。
(三)防止感染在无渗液的皮损上撒布大量散剂,能使患处少受或免受外界摩擦刺激,并能折射光线,从而使皮损免受光线的损伤,防止感染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主编:杨思进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辉汪静张琼廖代祥钟红卫李志刘鹏王俊峰晏新张广文刘旭程刘海前言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本小册子。
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
本手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
本书的编辑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第二节辛凉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第三节清热解毒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第五节清虚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第二节润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第五章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第三节利湿退黄药………………………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驱虫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第二节活血调经药………………………第三节活血疗伤药………………………第四节破血消瘀药………………………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第一节化痰药…………………第二节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第二节熄风止痉药…………………第十六章开窍药…………………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第二节补阳药…………………第三节补血药…………………第四节补阴药…………………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第二节敛肺涩肠药…………………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第十九章涌吐药第二十章外用药及其它第二部分常用方剂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第二节辛凉解表第三节扶正解表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第二节温下第三节润下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第二节调和肝脾第三节调和寒热第四节表里双解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第四节清脏腑热第五节清热祛暑第六节清虚热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第二节回阳救逆第三节温经散寒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第二节补血第三节气血双补第四节补阴第五节补阳第六节阴阳并补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第二节涩精止遗第三节第四节固崩止带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第二节补养安神第九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第二节降气第十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第二节止血第十一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第二节健脾消食第十二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第二节清热祛湿第三节利水渗湿第四节温化水湿第五节祛湿化浊第十三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第二节清热化痰第三节润燥化痰第四节温化寒痰第五节化痰熄风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第二节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第二节滋阴润燥第十六章驱虫剂附录附一十八反附二十九畏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麻黄3-10g 桂枝3-10g 紫苏3-10g生姜3-10g 香薷3-10g 荆芥3-10g防风3-10g 羌活3-10g 白芷3-10g细辛2-5g 藁本3-10g 葱白3-10g胡荽3-6g 柽柳3-10g 紫苏梗3-10g苍耳子3-10g 辛夷[包煎] 3-9g[歌诀] 辛温解表麻桂香,苏荆防活芷藁姜;葱白胡荽和柽柳,二辛苍耳十七强。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蝉蜕3-10g 桑叶5-10g 菊花10-15g柴胡3-10g 升麻3-10g 葛根10-15g葛花3-15g 浮萍3-10g 木贼3-10g薄荷[后下]3-6g 牛蒡子3-10g蔓荆子5-10g淡豆鼓10-15g[歌诀] 辛凉薄牛桑菊根,柴蔓淡蝉贼萍升。
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知母6-12g 芦根15-30g竹叶6-15g 栀子3-10g莲心2-5g [碎先煎]石膏15-60g密蒙花6-10g 夏枯草10-15g决明子10-15g 谷精草6-15g青葙子3-15g 西青果5-10g木蝴蝶天花粉10-15g鸭跖草15-30g 寒水石10-15g淡竹叶10-15g[歌诀] 清热泻火玉知芦,花粉竹叶夏枯伍;寒水鸭子谷精草,密蒙青葙味甘草。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黄芩3-10g 黄连2-10g 黄柏5-10g苦参3-10g 椿皮3-10g 秦皮3-12g龙胆草3-6g 白鲜皮6-10g[歌诀] 清热燥湿芩连柏,龙参三皮无逊色。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连翘6-15g 贯众10-15g 红藤15-30g射干6-10g 拳参3-12g 马勃3-6g蚤休5-10g 漏芦3-12g 白蔹3-10g绿豆15-30g 熊胆[入丸散]山豆根3-10g 北豆根3-10g白头翁6-15g 马齿苋30-60g地锦草15-30g 半边莲10-15g山慈姑 3- 6g 土茯苓15-60g四季青15-30g 绿豆衣6-12g枳具子金银花10-15g忍冬藤15-30g 紫花地丁15-30g野菊花10-18g 穿心莲3-6g大青叶10-15g 板蓝根10-15g青黛[入丸散]鱼腥草15-30g金荞麦15-30g 败酱草6-15g墓回头6-15g 蒲公英10-30g鸦胆子[不入煎剂]10-15粒白花蛇舌草15-60g[歌诀] 解毒慈姑银翘青,牛黄蚤拳半边心;二马二白四种草,鸦胆藤漏熊射根。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生地10-30g玄参10-15g 丹皮6-12g赤芍6-15g 紫草3-10g[先煎或锉末冲服]水牛角6-15g[歌诀] 清热凉血牛生地,玄参丹芍紫草依。
第五节清虚热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青蒿3-10g 白薇3-12g 地骨皮6-15g 银柴胡3-10g 胡黄连3-10g[歌诀] 虚热地白银胡青。
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名称及用法用量]大黄[后下]5-10g 芒硝[冲服]10-15g蕃泻叶[后下]5-9g 芦荟[入丸散]1-2g第二节润下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火麻仁[入丸散]10-15g 郁李仁6-12g[歌诀] 攻下黄芒蕃芦甚,火麻郁李燥润神。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甘遂[入丸散]京大戟[入丸散]巴豆[入丸散]千金子[入丸散]商陆5-10g 牵牛子3-9g芫花[歌诀] 峻下逐水遂戟芫,巴陆牵牛千金团。
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独活5-15g 蕲蛇5-15g 蛇蜕2-3g碎蛇3-10g 松节10-15g 木瓜10-15g蚕沙[布包煎]5-15g 伸筋草10-25g寻骨风10-15g 海风藤5-15g老鹳草10-30g 路路通5-10g徐长卿[后下]10-15g 威灵仙5-15g乌梢蛇5-10g 雷公藤[内服宜慎][先煎]川乌3-9g [先煎]草乌3-9g金钱白花蛇[研末服][歌诀] 除风除湿散寒凝,雷公乌蛇路独行;老仙蚕风寻骨筋,松节木瓜徐长卿。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秦艽5-15g 防己5-10g 桑枝15-30g豨莶草15-20g 臭梧桐5-15g海桐皮5-15g 络石藤5-15g穿山龙15-30g 丝瓜络6-10g[歌诀] 祛风除湿消热肿,秦艽海桐臭梧桐;桑枝防己豨莶草,丝瓜络石穿山龙。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五加皮5-15g 桑寄生10-15g 狗脊10-15g千年健5-10g 鹿衔草9-15g[歌诀] 祛风除湿强筋骨,狗皮千年寄生鹿。
第五章化湿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藿香5-10g 佩兰5-10g苍术5-10g厚朴3-10g 砂仁[后下]5-10g草果[碎]3-6g砂仁壳 5-10g 白豆蔻[后下]3-6g豆蔻壳3-5g 草豆蔻 5-10g[歌诀] 芳香化湿藿佩砂,二蔻草果苍朴加。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茯苓10-15g 猪苓5-10g 泽泻5-10g葫芦15-30g 泽漆5-10g 蝼蛄5-9g荠菜15-30g 冬瓜皮15-30g冬瓜仁10-15g 玉米须30-60g 香加皮3-10g 薏苡仁10-30g[歌诀] 利水渗湿药分三,消肿茯苓猪苓先;泽泻泽漆薏苡仁,冬瓜葫芦荠菜添;香加皮和玉米须,蝼蛄入药用生干。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通草5-10g 瞿麦10-15g 扁蓄10-30g 萆解10-15g 石韦5-10g 地肤子10-15g车前草10-20g 冬葵子10-15g灯心草车前子[布包煎]10-15g滑石[布包煎]10-15g 关木通3-9g海金沙[包煎]6-12g[歌诀] 利尿通淋关木通,萆薢萹蓄车前功;二草二子滑石用,石韦海金功能同。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茵陈蒿10-30g 金钱草30-60g虎杖10-30g 地耳草15-30g垂盆草15-30g[歌诀] 利湿退黄用茵钱,虎杖地耳草垂盆全。
第七章温里药[名称及用法用量]干姜3-10g 炮姜3-6g 花椒2-6g丁香荜茇3-6g 胡椒2-4g肉桂[后下]2-5g 吴茱萸小茴香3-6g 高良姜3-10g荜澄茄2-5g 红豆蔻3-6g[先煎半小时以上]附子3-15g[歌诀] 温里附姜肉茱良,二椒二荜豆二香。
第八章理气药[名称及用法用量]橘皮3-10g 青皮3-10g 枳实3-10g枳壳3-10g 木香3-10g 香附6-12g薤白5-10g 柿蒂6-10g 刀豆10-15g甘松3-6g 佛手3-10g 香橼3-10g乌药3-10g 沉香[研末服]1-3g檀香[后下]1-3g 川楝子3-10g羌活鱼3-10g 青藤香3-6g 玫瑰花3-6g 绿萼梅3-6g 青木香3-10g 大腹皮5-10g 九香虫3-10g 荔枝核10-15g [歌诀] 理气二皮八九香,枳佛枸橘乌楝襄;荔枝薤白柿蒂甘,婆罗八月玫萼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