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老王》公开课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老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老王》,使学生了解老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老王》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年人,他面临着生活的艰辛和困境,但依然保持乐观和善良。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老王的生活困境以及他乐观的心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老王的生活背景,引起学生对老王的关注和同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老王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和他的乐观心态。

3.4 课堂讲解对老王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总结与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老王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老王》文本5.2 辅助材料:有关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图片、视频等资源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事先阅读《老王》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讲解要点。

6.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老王》文本,了解老王的生活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对老王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7.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7.3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有关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王的生活环境。

《老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老王》,了解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老王》是著名作家杨绛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与老王相识、相处的过程,展现了老王善良、诚信、谦卑的品质。

2. 人物分析:老王是一个穷苦人,身患残疾,生活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诚信、谦卑的品质。

3. 情节梳理:作者一家与老王的相识、相处过程,包括老王为作者家送冰、送香油等事件。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作品分析,把握老王的形象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作品,感受语言的美感,体会作品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分析作品主题。

3. 写作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关爱他人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杨绛及其作品《老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作品,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

3. 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老王的形象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关爱他人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所展现的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6. 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关爱他人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学生能熟练掌握《老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创作。

初中语文《老王》教案

初中语文《老王》教案

初中语文《老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老王》,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老王的关爱与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关爱与尊重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文《老王》、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板书课题《老王》,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杨绛及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性格特点、生活状况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关爱与尊重的价值,分享自己身边的关爱故事。

2. 教师总结,强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王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老王》的读后感。

2. 观察身边的人,发现关爱与尊重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老王》,分析了老王的人物形象,体会了作者对老王的关爱与尊重。

在课堂拓展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身边的关爱故事,培养了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关爱与尊重的价值,避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老王教师教案

初中语文老王教师教案

初中语文老王教师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老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4. 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老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老王》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老王》的标题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2. 提问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老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老王的形象特点,如他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描写,深入理解老王的形象特点。

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2.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老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初中课文《老王》教案

初中课文《老王》教案

初中课文《老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老王的关爱和尊重。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身边总会遇到一些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关爱弱势群体的课文《老王》。

2. 板书课题:老王二、自主学习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划出生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讲解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四、课堂讲解1. 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析课文结构,指导学生学会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互相交流练习答案,讨论解答过程中的疑问。

六、总结拓展1. 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课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阅读训练。

同时,学生对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老王》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老王》教案语文版

8老王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美德。

假如每个人以真的感情善待、关同在一片天下的他人,那么人间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忍。

去关吧! 即使是一句、一个眼神、一个微笑⋯⋯1.理清文章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作者取材于平时生活事的手法。

2.整体感知文内容,掌握故事情。

3.领悟重点句的含,品味作者的言格。

4.学人民的良品,并以相同和人道主的精神关注他的疾苦。

1一、新入有一位老人,她穿越了云多的一个世,了火、疾病、政治暴、生离死。

年一百,她的子在地考虑,她的笔在地耕作。

她就是我国闻名女作家、文学翻家、学者。

我熟悉和喜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之手。

今天,我就共同学她的一篇文章《老王》二、自主学——与显现1生字注音( yǔ)塌(tā)..翳( yì)骷(kūlóu)...( bēnɡ)愧怍(zuò)..偏僻(pì).2解塌:塌陷破。

滞笨:死板笨拙。

取: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愧。

迁就:迁就。

扶病:着病。

《堂吉德》当前最好的本就出自。

取( dì).滞笨( zhì).嵌(qi àn).:弯。

3作者名片( 1911— 2016),代女作家,文学翻家、家。

原籍江无,生于北京。

之妻。

著有小《倒影集》《洗浴》,散文集《干校六》《将茶》等,有西班牙名著《小子》《堂吉德》等,表的作有《满意如意》《弄假成真》等,文学集有《春泥集》等, 2003 年初版了述自己家庭的回《我仨》4背景追忆文章写于1984 年,是一篇回性散文,作者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正是“文化大革命” 期,是一个荒唐乱的年代,作者夫被是“反学威” 。

可是,任何歪邪气老王都没有毫影响,他照敬爱作者夫。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海之中⋯⋯三、合作学——研究与沟通(一)整体感知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索,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你把它找出来。

【点明确】文开四段先写老王的、生理弊端、居住条件极差等情况。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老王》教案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老王》教案1

《老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⑵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⑵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⑶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3、德育目标: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难点】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

【教学方法】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

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治性情。

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探究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二、指导自读,把握文意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⑴注音:塌败(tā)取缔(dì)伛(yǔ)翳(yì)骷髅(kū lóu)绷(bēng)滞笨(zhì)愧怍(zuò)⑵释义: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2、学生所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听读中发挥想像,头脑中再现鲜活的人物形象。

【K1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老王教案语文版

【K1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老王教案语文版

《老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老王的不幸。

2. 把握老王、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过程和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会“我”的平等观念。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领悟“我”平等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通过预习,你能从文章哪一句话看出杨绛对老王的感情?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3、文中“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不幸者”指的是谁?三、合作探究(一)认识不幸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4段,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老王的不幸。

(二)寻找美德跳读课文1-16段,分别找出体现老王善良和我及家人善良的事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1)老王的善良第一件事:送冰(冰大价等,费用减半)第二件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不放心)第三件事:改装三轮(乘客不会掉落)第四件事:送鸡蛋、香油(不要钱,送我们)(2)杨绛及家人的善良(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送老王大瓶鱼肝油。

(3)老王再客气作者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

(6)担心老王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三)品味善良。

请同学们速读8-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1.老王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2.老王说了不要钱,为什么又接过了钱?他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面对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应和感受?四、感悟情感领会主题杨绛一家一直关爱老王,帮助老王,可为什么在老王去世几年后,她还觉得愧怍呢?老王究竟最需要什么?杨绛给予老王的是同情,老王给予杨绛的是感恩。

老王需要的是真诚、平等和尊重!五、拓展延伸老王离世已经很多年,可像老王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不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准确把握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通过对人物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3、感受作者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学习重难点:1、通过对人物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重点)2、感受作者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难点)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配乐朗诵诗歌《人力车夫》四季的斑谰悄然地在你奔波的车轮中演绎你生命的履历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携着夕阳隐没每一条蜿蜒的崎岖都弹奏着你铿锵的跫音你的足迹涂满东西南北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你擎起人生的火距挺进于时光的隧道为了生存的精彩为了生活的热爱问:同学们,这首诗勾勒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人力车夫是的,这首诗勾勒了车夫奔跑的身影,生活的艰辛、劳顿,而诗作者怀着激情对他进行了赞颂。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众多车夫中的一位——老王。

板书课题→作者杨绛简介——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丈夫钱钟书是著名文学研究家和作家。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唯一的女儿、一生的伴侣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知识积累1、识记字词伛()身攥()着惶()恐取缔()滞()笨眼翳()骷髅()()愧怍()()塌()败2、关于杨绛:二、整体感知阅读文本,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主要信息这是一篇回忆类的散文,写于1984年3月。

文章回忆的是文革期间“我们”与车夫老王交往的一些小事。

1、关于老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的形式把自己对老王的印象表达出来。

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

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

例如: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

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

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一辈子很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可加入品味老王:师:全文写的内容很多,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

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听录音听录音。

师:请同学们找出最感动或最欣赏的细节。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

夸张手法,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

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例如:“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话用神态和外貌描写,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其中“强笑”表现了作者看见老王直僵僵的身体时压抑不住的悲酸和感动。

教师相机引导: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

“恩”“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

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

——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

为什么?(老王怕让我捎,给我添麻烦)“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

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老王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

(生答略,师明确“善”和“苦”——生活艰苦和精神凄苦)2、关于“我”:面对老王的境况,“我”是怎么做的?找出“我”的善良之举。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说明“我们一家”也是善良的。

我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三、问题探究1、文章结尾写“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她的“愧怍”从何而来?谈谈你的看法。

——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和老王最后一晤时,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不肯收钱。

他是想表达很想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久的时候。

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

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

作者是把自己放在老王同一层面上了,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好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杨先生作为一个的知识分子能关注到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2、杨绛真的“幸运”吗?老王是不是“不幸者”?谈谈你的看法。

[穿插杨绛的情况介绍:大跃进时,我家三口人,分散三处。

我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下放农村,十二月底回京。

锺书当时还在城里定稿,他十二月初下放昌黎,阿瑗下放工厂炼钢。

文革中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揪出来了”,然后是无休无止的陪斗。

在一次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当时在社会上被剃了阴阳头的,就象过街的老鼠人人都会喊打。

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

红卫兵来了,她就躲入女厕。

杨绛先生《丙午丁未年纪事》师小结:杨绛一家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艰苦不易,受了许多苦,一般知识分子经历的苦难他们都经受过,而杨绛面对老王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博大胸襟和宽容态度,同时更看出她人性中的善良光辉:那就是忘却自己的痛苦,牵挂别人的不幸。

从作品所介绍的老王的生活质量看,他的命运很不幸,但老王或许没认识到自己的不幸,他只注意到别人苦难,自己食不果腹、病入膏肓了仍去关心别人,保持善良的本色,难能可贵!四、延伸拓展1、假如老王还活着,他是你的邻居或你身边一个熟识的人,你如何看待他?面对照杨绛先生的善心善举,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教师示范:老王,因为你眼睛不好使,我就从来不坐你的三轮车,还背后叫你“田螺眼”,我对你的关照太少了。

假如你还活着,我会动员很多人去坐你的三轮车,让你的生活好起来。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了你价。

对不起。

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

……)(意在激发学生的对不幸者的愧怍,为下面升华情感张本。

)——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先生一样对更不幸者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

关注他们,理解他,帮助他,平等的对待他们,甚至要仰视他们,或许自己在那种处境中不一定比他们强!2、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有很多的“老王”吗?请回想类似老王的一个人或一个场景、片段,大家一起交流经历和体会。

学生讲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小结:杨绛先生身边的老王已经去世多年,但我们身边无数个“老王”都还艰难地活着。

我们的目光要能够像杨先生一样从高处降下来,关心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有不幸的遭遇的人。

起码不要鄙视他们,因为或许那个在雨中骑车收废书的大姐姐又是另一个感动中国的李灵,她是用自费收来的书去给留守的孩子们打开外面的世界。

或许那几个在烈日中垒砖头的小伙子就是将在明年春晚亮相的另一组“旭日阳刚”。

社会需要爱,社会呼唤爱,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五、课文总结:读杨绛的《老王》,从文中看到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

的确,送人玫瑰,历久犹有余香。

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下面以一首小诗结束今天的新课:献给老王哦,老王孤苦无依的身影还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演绎着你不幸的故事雕刻着你的孤独和忧伤哦,老王你倒下的是病体挺起的是脊梁身子纵然佝偻眼神纵然迷惘廉价而优质的冰块却折射出你那腔炽热的心肠哦,老王病魔啮噬着你的心脏就是全身直僵也要把香油和鸡蛋连同身体最后一点余温把感恩送进恩人的心房哦,老王你的凄苦和倔强你的忠厚和善良给我们一股撞击的悲怆面对幸与不幸匆匆人世,该如何书写人们啊,以善良对待善良五、当堂检测1、句式仿写:假如我只是一团火,也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只是一朵花,也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只是,也要。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只是一颗星,也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只是一片云,也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假如我只是一滴水,也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师:希望同学们心口如一,把愿望落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乞丐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