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合集下载

《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

《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

《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多变的句式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导入:华夏创新篇三十五年前君视名利如粪土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二、检查预习(6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根据你所掌握的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其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2023年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精)一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本书的单元布局转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文体学问的要求,更加注意学生的人文体验。

以下是单元安排: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其次单元:人与自我之二(抱负信念)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二、学生状况分析所教班级七年级二班共47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难,盼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把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把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育学生语文朗读力量,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育学生语文语感打下根底。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首先、要留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留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深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留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公平、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公平、互动转变。

邓稼先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邓稼先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邓稼先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邓稼先获奖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邓稼先获奖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邓稼先获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型:新授课教法:朗读、合作探究教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正如大家材料收集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拓展练习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邓稼先》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邓稼先》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邓稼先》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和崇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2.介绍邓稼先的生平,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让学生体会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讨论a.邓稼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科学界的楷模?b.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邓稼先的生平和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邓稼先的生平和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哪些写作手法让你印象深刻?b.你认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三、写作训练1.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读后感。

2.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感悟。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邓稼先的读后感。

2.学生收集身边的科学家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手法:“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句子结构?比如,作者在描述邓稼先工作时,用了哪些特别的表达方式?”三、课堂练习1.教师提出仿写任务:“现在请大家尝试用对比和排比的句式,描述一个你钦佩的人物。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
优质课教
邓稼先教案是指关于邓稼先的教案。

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为中国的核武器和原子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份邓稼先教案的参考:
教学目标:
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

2. 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爱国情怀。

3. 学习邓稼先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 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

2. 邓稼先的崇高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 理解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有谁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谁研制的?
2. 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二、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

2. 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段,并进行分析。

三、深入探究
1. 提问:文章中提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你认为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邓稼先的崇高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归纳总结
1.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探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2. 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优秀5篇)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优秀5篇)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优秀5篇)《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1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

2.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改变中国屈辱史,使-、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课堂实录一、知识卡片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二、积累字音和词义1.字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鲜xiǎn为人知2.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明确:1.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一位科学家。

课上小结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下1.邓稼先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篇文章热情讴歌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表现了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教材。

从写作上讲,点面结合的记叙,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腻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等等,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手法。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味感情,领会主旨。

【教学目标】1. 了解人物生平,了解传记的特点,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 掌握本文写法,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内涵。

(重点)3. 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学生观看视频:1964年,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过渡】这些辉煌的时刻,都离不开国防科技专家们的无私奉献。

在我国经济极端困难的岁月里,他们在茫茫戈壁荒原,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课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认识其中的一位——“两弹元勋”邓稼先。

1.认识人物:邓稼先、杨振宁2.了解体裁:传记3.正音正字【过渡】杨振宁在文中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这是为什么呢,我么一起来读一读《中国男儿》。

(学生齐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注意读出气势激情)一、识奇人【追问】这首歌可谓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那么,奇丈夫邓稼先,究竟奇在何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学生默读课文,简要概括每一节内容,并仿照示例,说说奇丈夫邓稼先,奇在何处?明确:2.教师提问:从上述六节内容,任选一个方面,并用下列句式说一说:【小结】邓稼先真是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是个伟丈夫、奇丈夫!怀着这样的赞颂与崇敬,我们再来读一读《中国男儿》。

1邓稼先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邓稼先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邓稼先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1 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 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1.字音字形。

选聘.(p nì) 元勋.(x ū n) 邓稼.先(ji )à 至死不懈.(xi )è 鞠躬尽瘁.(cua )ì无垠.(y ní) 奠.基(di àn) 彷徨.(hu áng) 鲜.为人知(xi ǎn) 锋芒毕露.(l )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感受邓稼先的伟大品质。

2、学习表现人物的写法。

重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选取杨振宁评价邓稼先的语句展示在屏幕上,学生齐读。

活动一:说说“我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为什么写奥本海默?
2、文中写了邓稼先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3、作者引用两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展示“我的理解”,学生相互交流评价。

活动二:谈谈”我的建议”。

杨振宁向导演推荐了《邓稼先传》的背景音乐,你会建议导演采用邓稼先哪些故事,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邓稼先的故事,进一步深入了解邓稼先。

活动三:倾吐“我的心声”
播放邓稼先相关视频。

邓稼先问“三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今年恰好是邓稼先逝世30十周年,我们忘记哪些为了国家,默默奉献,至死不渝的人们吗?当那声“不知道”想起的时候,你的心抖了吗?请写一段话表
达对邓稼先的敬意!
学生写,指名学生读。

结语: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的校歌中有这样两句话“千秋耻,终当雪;中业兴,须人杰”,邓稼先是人杰,为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今我们国家日益昌盛,需要更多的人杰——有担当能奉献的人。

毛主席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希望同学牢记重任在肩,生当作人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