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邓稼先》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邓稼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邓稼先》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邓稼先》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邓稼先》的基本内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课文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贡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邓稼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邓稼先》的基本内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2)分析课文的结构,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科学态度。

(2)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邓稼先》,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2)准备相关资料,如邓稼先的照片、简历等,以供课堂展示。

2. 课堂导入:(1)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简历,引导学生关注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科学态度。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邓稼先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科学态度,进行交流和分享。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与邓稼先相关的科学论文或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邓稼先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邓稼先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邓稼先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邓稼先》【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的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也造就了一些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显高尚和伟大。

二.人物简介1.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曾经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邓稼先:安徽省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结合资料谈谈“我心中的邓稼先”事例一: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事例二: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

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事例三: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

《邓稼先》教案(精选7篇)

《邓稼先》教案(精选7篇)

《邓稼先》教案《邓稼先》教案(精选7篇)《邓稼先》教案1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学习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学习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相,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根据以下段意划出段落起止: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播放相关视频。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四、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五、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六、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第二课时一、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二、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三、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四、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五、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含义深刻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邓稼先》一文的内容,包括生字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一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邓稼先》一文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贡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汇报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师纠正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邓稼先的科学贡献、人格魅力等。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邓稼先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他的贡献。

2.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邓稼先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 完成与邓稼先相关的观察日记或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家的伟大和奉献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1邓稼先 (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2. 了解邓稼先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3. 理解并重视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的重要性;4. 提高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2. 邓稼先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的贡献;3. 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2. 如何从邓稼先的事迹中体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进行介绍;2. 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学习科学、探索精神;3. 需要课间配合阅读,了解邓稼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课前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邓稼先的初步认识。

2. 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必要阅读,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加深对邓稼先的理解。

3. 活动环节Activity 1:聚焦邓稼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索邓稼先相关的文献和图像,并利用课堂时间,展示所发现的事实。

Activity 2:探究精神学生自主探究邓稼先的主要成就,深度评价他在科学探索中的精神。

Activity 3:恰当的表达方式在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之后,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

每组分为邓稼先和采访者,邓稼先需要准备一份简要演讲,采访者需要提问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4. 总结环节通过对“探究精神”的讨论,引领学生反思清楚科学、探索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爱国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单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爱国思想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邓稼先的学术成就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通过多样化教育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于邓稼先的生平、成就和探索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活动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邓稼先》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共3篇

《邓稼先》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共3篇

《邓稼先》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共3篇《邓稼先》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1《邓稼先》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回答并解释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方法,用科学的思维与态度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将有理想、有担当作为自己的追求。

二、知识讲解邓稼先,无所畏惧的科学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

他的伟大功劳不仅仅是自己取得的荣誉,而更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邓稼先在建国后,利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掌握的核心技术,积极投身原子弹研究,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邓稼先的主要贡献有:1.继续发展原有的研究工作,使得“两弹一星”计划得以成功实现;2.研制出了国家最先进的加速器稳定技术;3.一直积极参与其他重要科学工程,例如载人航天工程。

邓稼先的事业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奋、坚持、敬业精神与顽强毅力。

他站在了科技前沿,强调科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并将之作为自己的工作方法。

他不光有远大抱负,还有富有激情、发扬自身的勇气。

被誉为“国之栋梁”的邓稼先,为新中国的辉煌壮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教学流程1.热身:问答环节,让同学们尝试回答邓稼先等名人作出的贡献,并回答掌握相关知识。

2.正文知识讲解: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贡献,让同学们了解到邓稼先所取得的成就及科技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3.互动讨论:同学们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探讨科技怎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崇拜邓稼先的创新精神。

4.课堂练习:针对知识讲解中的重点知识,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要点。

5.拓展练习:课堂作业,从练习多方面巩固邓稼先相关知识,考虑邓稼先如何影响未来。

四、教学方法1.通过实例来引入话题,让学生在对某个话题有兴趣。

2.采取课内讲解、小组讨论、问答互动等方式,以建构主义、学生主动性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探索名人足迹”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训练朗读,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评价人物的精神品格,品味语言的灵动精妙,学用写作技巧描述人物。

本文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具有诗人情怀,文如“史诗”般豪壮深沉,写作手法巧妙。

教学此文可运用诗意教法,营造诗意氛围,用五种阅读方法去把握文章特色、品评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导入“诗意”背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朗读,读出满堂“诗情”1、精选文中富含感情的句段,教师作示范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语调、语气、感情)等。

3、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满堂“诗情”: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爆炸“两弹”,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稼先的赞语,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齐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

4、教师评说。

三、浏览,探究“诗”的“眼睛”1、师:下面我们运用“浏览法”来读课文的小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探索名人足迹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训练朗读,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评价人物的精神品格,品味语言的灵动精妙,学用写作技巧描述人物。

本文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具有诗人情怀,文如史诗般豪壮深沉,写作手法巧妙。

教学此文可运用诗意教法,营造诗意氛围,用五种阅读方法去把握文章特色、品评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语,导入诗意背景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朗读,读出满堂诗情
1、精选文中富含感情的句段,教师作示范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语调、语气、感情)等。

3、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满堂诗情: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爆炸两弹,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稼先的赞语,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
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齐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

4、教师评说。

三、浏览,探究诗的眼睛
1、师:下面我们运用浏览法来读课文的小标题。

浏览法就是大略地看一看,把握大致的内容。

小标题,就像这部史诗作品的诗眼,请大家浏览各个标题,说说这些标题各有什么特色。

2、同学们活动。

3、教师明确:
标题一:对比历史;标题二:引用赞语;标题三:人物对比;标题四:发出疑问;标题五:引用原话;标题六:引用唁电。

4、教师小结: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拟写标题的方法,如对比、引用等。

四、速读,理清诗人思路
1、师:下面我们运用速读法来读课文。

速读法就是1分钟500字,快速阅读,快速捕捉文中主要信息的方法。

请大家速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节内容。

2、同学们活动。

3、教师评说并明确:
⑴略说背景,引出人物;
⑵纵观一生,鞠躬尽瘁;
⑶横向比较,无私奉献;
⑷澄清谣言,自强不息;
⑸环境艰危,生死度外;
⑹元勋千古,永恒骄傲。

五、精读,评说诗中形象
1、师:评说邓稼先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下面我们运用精读法来评说人物形象。

精读法即对文中精段进行多角度精细的品味。

就本文而言,就是从精段中提炼人物灵魂精髓;评说人物形象,要聚焦人物身上的亮点,评出人物的特点,语言要简洁,评论要中肯,形式要多样(可用排比、对联、引用等)。

2、教师示范:
(精读一、二节)两弹一雪百年耻,一星放飞千秋梦。

横批:民族精魂。

3、同学们精读,评说邓稼先:
(精读第二节)呕心沥血造两弹,鞠躬尽瘁报国家。

横批:血荐轩辕
(精读二、四节)两弹之父,民族之子
(精读二、五节)两弹元勋,精忠报国
(精读第三节)他比奥本海默更拔尖
(精读三、六节)忠诚纯正,坦荡大度,无私奉献
4、教师小结。

六、比读,发现诗之神韵
1、师:把握文章特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们可用比读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比读法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2、师:请同学们从人物、选材、组材、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课文与徐焰的《邓稼先小传》写法之不同(注:《邓稼先小传》课前先发给学生)。

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研讨。

3、同学们活动。

4、教师评说并明确:《小传》按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清晰,资料翔实,但选材庞杂,人物是平面型。

课文的神韵在于创新:
⑴底蕴深厚。

课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深厚友谊为基调,开篇写百年国耻,中间引古文、歌词,增添了文化的厚度。

⑵诗化材料。

作者从情感角度酝酿、渲染、营造了一个诗意氛围,烘托邓稼先的精神情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形象。

⑶课文采用片断式结构,各节环环相扣,气韵贯通。

⑷语言平实,饱含深情,读来荡气回肠。

全课收束。

【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诗意盎然、细节精美、逐层渐进、手法新颖的特点。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
个教学环节目标明确、易于操作,让这篇三千余字长文的教学有了抓手,落实了单元教学重点;学生对五种阅读方法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全课的教学思路严谨,自然、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