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2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2学生分享对邓稼先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2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惑。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4.2教师重点解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7.课后作业7.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2.教师讲解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提高了表达能力。
4.课后作业环节,加强了家校联系,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邓稼先》2.多媒体课件3.网络资源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2023年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精)一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本书的单元布局转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文体学问的要求,更加注意学生的人文体验。
以下是单元安排: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其次单元:人与自我之二(抱负信念)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二、学生状况分析所教班级七年级二班共47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难,盼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把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把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育学生语文朗读力量,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育学生语文语感打下根底。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首先、要留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留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深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留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公平、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公平、互动转变。
七(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知识⽬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字形、词义,并学会运⽤。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标: ⑴掌握本⽂以⼩标题连缀,⾃成⼀体、相对独⽴⽽⼜彼此关联的⾏⽂特征,逐步提⾼写作能⼒。
⑵了解本⽂语⾔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恰当的运⽤语⾔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增强语感。
3、德育⽬标: 学习邓稼先把⼀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名利,鞠躬尽瘁、死⽽后已的⽆私奉献精神,争做⼀个⼤写的⼈。
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平、贡献放在⼴阔的社会⽂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表现⼈物的作⽤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贡献。
⑵揣摩语⾔,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间的深情,理解⽂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导⼊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将搜集的资料展⽰,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课件的形式展⽰出来。
3、阅读课⽂,⾛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整体感知 弄清⽂章各部分的侧重,任选⼀部分阅读并交流⾃⼰的感受。
⑵思读课⽂,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部分:全⽂的引⼦。
第⼆部分:由第⼀部分引出,简单介绍邓稼先的⽣平经历和主要贡献。
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1邓稼先 (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2. 了解邓稼先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3. 理解并重视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的重要性;4. 提高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2. 邓稼先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的贡献;3. 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2. 如何从邓稼先的事迹中体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进行介绍;2. 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学习科学、探索精神;3. 需要课间配合阅读,了解邓稼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课前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邓稼先的初步认识。
2. 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必要阅读,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加深对邓稼先的理解。
3. 活动环节Activity 1:聚焦邓稼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索邓稼先相关的文献和图像,并利用课堂时间,展示所发现的事实。
Activity 2:探究精神学生自主探究邓稼先的主要成就,深度评价他在科学探索中的精神。
Activity 3:恰当的表达方式在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之后,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
每组分为邓稼先和采访者,邓稼先需要准备一份简要演讲,采访者需要提问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4. 总结环节通过对“探究精神”的讨论,引领学生反思清楚科学、探索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爱国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单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爱国思想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邓稼先的学术成就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通过多样化教育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于邓稼先的生平、成就和探索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活动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

《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_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_与氢弹的爆炸成功。
_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2、介绍文体知识*是一篇人物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四、初步感知全文1.概括*内容*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_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_、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六、小结归纳: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共3篇

《邓稼先》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共3篇《邓稼先》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1《邓稼先》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回答并解释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方法,用科学的思维与态度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将有理想、有担当作为自己的追求。
二、知识讲解邓稼先,无所畏惧的科学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
他的伟大功劳不仅仅是自己取得的荣誉,而更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邓稼先在建国后,利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掌握的核心技术,积极投身原子弹研究,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邓稼先的主要贡献有:1.继续发展原有的研究工作,使得“两弹一星”计划得以成功实现;2.研制出了国家最先进的加速器稳定技术;3.一直积极参与其他重要科学工程,例如载人航天工程。
邓稼先的事业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奋、坚持、敬业精神与顽强毅力。
他站在了科技前沿,强调科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并将之作为自己的工作方法。
他不光有远大抱负,还有富有激情、发扬自身的勇气。
被誉为“国之栋梁”的邓稼先,为新中国的辉煌壮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教学流程1.热身:问答环节,让同学们尝试回答邓稼先等名人作出的贡献,并回答掌握相关知识。
2.正文知识讲解: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贡献,让同学们了解到邓稼先所取得的成就及科技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3.互动讨论:同学们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探讨科技怎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崇拜邓稼先的创新精神。
4.课堂练习:针对知识讲解中的重点知识,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要点。
5.拓展练习:课堂作业,从练习多方面巩固邓稼先相关知识,考虑邓稼先如何影响未来。
四、教学方法1.通过实例来引入话题,让学生在对某个话题有兴趣。
2.采取课内讲解、小组讨论、问答互动等方式,以建构主义、学生主动性为主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5篇语文课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一定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第1课时学习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文章速读,整体感知1.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精选4篇)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精选4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谈话导入: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过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
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1、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
2、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指导。
3、掌握课文结构,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
三、师生互动1、结构特点(1)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
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
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2)提问: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教案
一、运用直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几代热血男儿的奋勇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多媒体展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盛典)。
这些可歌哥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傲骨铮铮,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男儿”
(多媒体展示《中国男儿歌》,“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生齐读。
)
其中有一位“奇丈夫”,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谈谈邓稼先的“奇”
首先,明确“奇”的含义。
(此处“奇”并非“奇怪、奇特”,应理解为“特别”,超出我们一般人,与普通人不一样。
引导学生找出邓稼先与普通人不同、超出一般人、非同寻常的地方,或者是我们做不到但是邓稼先能做到的。
)
要求:生用速读法来读课文,500字/分钟,快速捕捉文中信息。
用下列句型品读邓稼先“奇”在何处:(按照课文写作顺序,逐个部分分析)
PPT 用“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邓稼先的“奇”,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默默奉献,不居功,不张扬。
从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可以看出:邓稼先心系祖国
此部分插入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贫穷落后的背景,国外优越的环境,以及杨振宁在美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以突出邓稼先的非同寻常。
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功勋卓越。
此部分插入张爱萍(时任中国国防部长)在邓稼先追悼会上的挽联: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记叙工作……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人格魅力,毫无私心,让人信任。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
提问:两个“竟”字可以去掉吗?(不能,强调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
【此部分引导学生比较奥本海默与邓稼先:
相同之处:都是著名物理学家,都是原子弹的研究者,原子弹工程的领导者
不同之处:用以下句式说奥本海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邓稼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的,而邓稼先是最不要引人注目的;奥本海默是妇孺皆知的,而邓稼先是鲜为人知的;奥本海默是有不少人不喜欢的,而邓稼先是人们绝对都信任的;奥本海默是高高在上的(打断别人的报告),而邓稼先是忠厚平实的。
】
【他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纯”字都可以组成哪些代表品格的词?纯粹、纯正、纯真、纯朴、纯和、纯厚、纯洁、纯色、纯正无邪、纯一不杂、炉火纯青。
PPT展示。
】
5、“民族感情?友情?”部分学生可能自己分析不出“奇”处,将对话修改对比,让学生对话体会。
PPT 杨:最近如何?邓:在外地工作。
……
杨: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邓:我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我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你。
修改杨:最近如何?邓:在西北工作。
……
杨: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邓:没有,绝对没有!
6、“我不能走”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会是什么心情呢?有什么想法呢?)
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手会不会颤抖?)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让学生体会如何读?慷慨激昂还是沉静平和?
邓稼先为什么不走?他不走意味着什么?——进行更深入更有价值的研究,不走意味着意外、甚至牺牲。
)
此处插入事例:有一次实验中,原子弹爆炸失败,邓稼先自己冲上去抱住原子弹碎片,
而不让其他人上前。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
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当后来邓稼先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
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
7、再次齐读《中国男儿》,读出仰慕,读出赞叹,读出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