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能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如真实性、简练性、抒情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鲁迅自传。
(2)学会对比分析,将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进行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培养对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二、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 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如真实性、简练性、抒情性等。
三、教学难点1. 鲁迅自传中所体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2. 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鲁迅自传的相关资料,如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介绍。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鲁迅自传,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他的自传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
(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归纳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所体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对比分析(1)学生找出其他自传作品,与鲁迅自传进行对比分析。
(2)讨论: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的异同之处。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2)学生选择其他文学家自传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掌握阅读自传的方法和技巧。
3. 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2. 鲁迅自传的结构和特点。
3. 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3. 阅读理解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鲁迅自传。
2.2 教学手段1. 教材:鲁迅自传文本。
2.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讲解鲁迅自传的特点和价值。
3.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20分钟3. 分析讨论:30分钟4. 总结讲解:1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积极参与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度高。
2. 阅读理解:内容准确,感悟深刻。
3. 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有说服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鲁迅自传文本。
5.2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5.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教学拓展活动设计2. 引导学生进行鲁迅自传相关的课外阅读,如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3.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悟。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一篇:《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教学教案《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想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
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一八八一年出生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五、布置作业1。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鲁迅自传》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简要介绍《鲁迅自传》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他的简介,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的作品?3. 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的片段,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章节二:文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2. 分析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章节三: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鲁迅自传》的文风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包括语言、叙述方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如鲁迅的童年经历和他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特点,如语言简洁、叙述直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章节四: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知识分子的责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 通过学习《鲁迅自传》,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3. 引导学生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理解和记忆。
2. 自传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准备教材:《鲁迅自传》原文辅助材料: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鲁迅作品。
2. 提问: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印象?他的作品给你留下了哪些思考?Step 2: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原文,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自传的写作特点。
Step 3: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教师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如真实、客观、生动等。
Step 4:小组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理解。
2. 讨论自传的写作特点,如何体现在《鲁迅自传》中。
Step 5: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精神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Step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鲁迅自传》原文。
2. 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作文,可以是评价、感悟或介绍。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自传的写作特点,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讨论的活跃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自传写作技巧的掌握。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语文教案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掌握自传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鲁迅自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鲁迅自传的背景介绍。
2. 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分析。
3. 自传的写作特点及方法。
三、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事件。
2. 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鲁迅自传中涉及的复杂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2. 自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3. 内容分析:讲解鲁迅自传的主要情节和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写作特点讲解: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自传的写作方法。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鲁迅自传的启示和影响。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鲁迅自传中的重大事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鲁迅自传,提高阅读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鲁迅自传的内涵和价值。
3. 研究学习: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鲁迅及其自传。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读后感)评估学生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感悟。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进步。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鲁迅及其自传,阅读理解鲁迅自传。
第二周: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讨论自传的启示。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了解鲁迅及其自传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掌握自传的特点和结构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自传的定义和特点自传的结构和要素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1.3.2 讲解自传的定义和特点解释自传是一种个人传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强调自传的真实性和主观性1.3.3 分析自传的结构和要素介绍自传的一般结构,包括序言、和结尾讲解自传的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感受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鲁迅的《自序》一文,了解鲁迅的自传特点和结构章节二: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2.1 教学目标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2.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2.3.2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的语言、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探讨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如讽刺、批判和反思等2.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倾向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倾向,并写成短文章节三:探讨《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3.1 教学目标探讨《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理解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2 分析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描写,探讨其主题和意义讲解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追求真理、批判现实和关注民生等3.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事件,分析其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写成短文章节四:解读《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4.1 教学目标解读《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理解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4.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4.3.2 解读象征和隐喻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具体象征和隐喻,如“铁屋子”的象征意义等讲解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如通过象征和隐喻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4.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其他象征和隐喻,并解读其深层含义4.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象征或隐喻,解读其深层含义,并写成短文章节五: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和思考过程5.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总结学习和思考过程的反思章节六:对比分析与时代背景6.1 教学目标对比分析《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文学作品的异同了解《鲁迅自传》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6.2 教学内容自传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鲁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关系6.3 教学步骤6.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之前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鲁迅自传》更深入思考6.3.2 对比分析与学生一起对比分析《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讨论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生活经历6.3.3 时代背景研究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分析鲁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如何相互影响,塑造了他的自传作品6.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篇其他自传文学作品,与《鲁迅自传》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写成比较分析文章。
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鲁迅自传

语文课堂教案设计鲁迅自传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自传的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发展。
2. 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色,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鲁迅自传的写作特色的体会。
教学难点:1. 鲁迅自传中一些历史背景的理解。
2. 鲁迅自传的写作特色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鲁迅自传的文本。
2. 与鲁迅自传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理解文本内容。
2.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了解鲁迅自传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三、内容理解(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鲁迅自传的内容进行讨论,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自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写作特色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色,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2. 学生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并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自传的内容理解和写作特色的体会。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提出疑问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鲁迅自传的内容和写作特色,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与鲁迅自传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结合鲁迅自传的内容,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七、小组讨论(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鲁迅自传相关的话题。
2. 学生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形成小组的共同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语文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二、设计理念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发现问题,自主的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体的个性得以充分表现。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合作或与人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5、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初中第四册第十三课《鲁迅自传》,在这篇千字左右
的自传里,鲁迅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经过,著述情况。
因为是自我介绍性的文字,因此语言比较平实,没有一点夸饰,即便是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生平大事,或是遭遇到的童年挫折,反动政府迫害,也着笔轻淡力避主观情绪的流露。
这也体现出鲁迅谦逊求实的人格精神,学习时应细心领会。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自传的特征,掌握自传的写法。
⑵了解人物的经历,再现活的鲁迅形象。
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和乐于求知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1、在阅读、赏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觉悟:
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鲁迅爱国,坚强的精神和谦逊的品质。
2、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3、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
1、了解鲁迅成长的主要经历。
2、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过程,感悟鲁迅坚定执着的思想个性和赤诚的爱国之心。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品味文章简洁平实的语言,体会文章隐含的思想情感,
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
六、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
创新点:通过探究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感悟鲁迅坚定执着的思想个性和赤诚的爱国之心。
德育点: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培养爱国情怀,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
空白点:分析问题、练习、收获和感受
七、学法
1、听读: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
2、体会简练语言,含有感情的表达效果。
3、探究鲁迅性格与精神
4、采用读、评、析、议相结合的方法。
八、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带、彩色粉笔。
九、教学过程与步骤
㈠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文学家被排入世界十大文豪之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是鲁迅先生。
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你们想了解这位伟人成长的经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去追寻伟人闪光的人生足迹吧?
㈡漫话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成就最大的是杂文,有杂文集多部。
㈢释题:先由学生说后,教师简单归结
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叫“自传”。
自传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自传叫“小传”。
《鲁迅自传》就是写自己的小传。
㈣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全文。
思考:
⑴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自己的生平事迹?
⑵画出作者从出生到作传时各阶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的语言标志(直接或间接的)
⑶画出你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2、学生填表(小黑板或纸制作)
3、师生点评图表
4、小结:
本文按时间顺序从经历(家境、求学、工作)和成就两方面介绍自己的生平事迹。
并围绕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选材。
㈤研读课:
1、研读课文(1—3)段,解读鲁迅精神
㈠齐读(1—3)段
㈡讨论、探究
学生先同桌讨论,教师巡堂参与,然后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悟。
㈢教师小结鲁迅的一生经历许许多多不寻常的事,作者着重选取影响他走上文艺道路的事来写,让我们不但了解他的成长过程,还能感受到他的伟大思想个性。
2、研读最后一段
㈠指定学生读。
㈡教师补充《狂人日记》的影响及鲁迅“笔名”之意。
㈢揣摩作者对自己成就评价的关键词语,“不好”、“一点”,体悟鲁迅谦逊的品质。
㈥突破:
1、听读(或默读)课文,获取信息。
2、了解鲁迅人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学生讨论、归纳)。
⑴盛衰家世、出外求学。
⑵出国学医、弃医从文。
⑶回国任教、辗转奔波
⑷小说短认、启蒙思想。
3、特色欣赏
⑴短小精悍,语言简练
鲁迅近50年的经经历,只用一篇千字文并介绍得清清楚楚,语言的简练可想而知,但也并不排斥生动的刻画,关键的地方还
是不惜笔墨,读来倍加感人。
如关于家境和筹措学费的描述。
第三自然段几个“走出”的连续使用,不仅使人真切感受到鲁迅行色匆匆,辗转频繁,而且让人感到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和一个革命作家的战斗历程。
⑵不铺陈细节,感情含蓄
鲁迅少年家道中落的凄苦,青年求学的艰辛,人生道路的抉择,为事业而奋斗的坎坷,这一切都隐含在看似平淡实则浓烈的语言当中。
连遭人陷害,身处险境的白色恐怖,他也轻描淡写地用一句话“说我不好,要捕拿我”带过,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坦然与蔑视,没有大胸怀、大气度是做不到的。
关于自己的著作和成就,就像一名学生向教师报告一样,更见其具有诚实谦虚的美德。
(以上可概括为自传特点)
㈦探究: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对鲁迅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但对鲁迅的性格和精神又有哪些认识呢?(学生按小组讨论后概括)
1、坚定的信念与意志。
家道的衰落,但鲁迅却不肯做幕友和商人,实质是不愿做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也不愿做唯利是图的商人。
他所选择和追求的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出路,而是找一条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
2、坚强不屈,奋斗到底。
回国后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右冲左奔,正是鲁迅先生不屈从反动势力、奋斗到底的精神体现。
3、勤奋
丰硕的成果正是因为先生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勤奋的结果。
㈧拓展与延伸
㈨学生谈收获和感受
㈩布置作业:写一篇《我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