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17.1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知识讲解课件

合集下载

18年4月19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018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含解析

18年4月19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018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含解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河北省石家庄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加坡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地形单一,平均海拔不足15米,最长的河流不足16千米。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频发。

为此,从1970年开始,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如加冷河)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

但随着时代发展,混凝土河道已不能满足社会基础设施功能的需求。

2006年,新加坡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

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加冷河修复前后景观。

(1)分析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说明将加冷河修建为混凝土河道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

(3)说明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新加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新加坡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硬化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少,汇水速度快,地表径流量大,洪涝灾害频发。

(2)将弯曲的天然河道改造为笔直的河道,混凝土河道对流水阻碍小,提高水流速度;拓展河道宽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御洪涝灾害。

(3)通过修复天然河道和河岸,恢复动植物栖息地,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蜿蜒的天然河道和河道中的植物群落增强了河流水源涵养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美丽的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使人们和水亲密接触,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程度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详解详析】(1)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是新加坡的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地势低平导致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是新加坡城市化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大,影响下渗,汇流快,地表径流量大,两个原因叠加导致洪涝频发。

(3)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可恢复生态,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河道和河道中的植物群落增强了河流水源涵养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美丽的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改建措施增进了人、水接触机会,增强了亲近度,增进环保意识和责任。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是什么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是什么

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是什么在高考地理的学习和考查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它的成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

地球的地壳由多个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不断地运动、碰撞、挤压和拉伸。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极限,就会突然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此外,火山活动、地下核爆炸等也可能诱发地震。

洪涝灾害通常是由暴雨、持续性降水或者河流湖泊水位上涨等因素引起的。

在一些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或者河道弯曲、狭窄,水流无法及时排出,容易形成洪涝。

另外,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增加,雨水下渗减少,也会加重洪涝灾害的程度。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其形成需要广阔的高温洋面,以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

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使得气流能够旋转起来。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会形成台风,并可能给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

干旱的主要成因包括长时间的少雨天气、气温偏高导致蒸发量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用水等。

在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加上过度开垦、水资源浪费等因素,使得干旱问题更加严重。

滑坡和泥石流则多与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有关。

陡峭的山坡、破碎的岩石地层、丰富的松散堆积物,在暴雨、地震等因素的触发下,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人类的工程建设、采矿、砍伐森林等活动也可能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增加灾害发生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洪涝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基础设施;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能摧毁建筑物、破坏交通和电力设施;干旱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导致粮食短缺和饥荒;滑坡和泥石流会掩埋村庄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御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掌握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灾害、保护自己和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地震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它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火山喷发则是岩浆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常常伴随着高温、火山灰和气体的释放。

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则是在山区或者沟谷中,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一)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发生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

地球的地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

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挤压或者拉伸。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就会突然断裂和错动,从而引发地震。

此外,火山活动、地下核爆炸等也可能引发地震。

(二)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通常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寻找薄弱的地壳部位喷发而出。

岩浆上升的原因包括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俯冲等。

当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时,会聚集在火山口附近,形成岩浆房。

随着岩浆的不断积聚,压力逐渐增大,最终冲破地壳,喷发而出。

(三)滑坡的成因滑坡的形成通常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

地形地貌是一个重要因素,如陡峭的山坡、深切的河谷等容易发生滑坡。

岩土体的性质也很关键,松软、破碎的岩土体更容易滑动。

此外,地下水的活动、地震、暴雨等也会增加滑坡的风险。

地下水的增加会使岩土体的重量增大,同时降低其抗剪强度,从而促进滑坡的发生。

(四)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的水源和陡峭的地形。

在山区,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会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以下是自然灾害知识点,请考生认真学习。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自然灾害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考生复习有帮助。

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滑坡、泥石流一、滑坡1.成因(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水集中、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新2018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17.2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知识讲解课件

新2018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17.2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知识讲解课件

辽鲁沿海。冬季这类台风的转向点很偏南,有可能
影响菲律宾和我国台湾一带。
2.洪涝 (1)洪水 洪水类型 暴雨洪水 融雪洪水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西北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主要在黄河的上游与部分下游河段,其次 是松花江的部分河段
冰凌洪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洪水和涝渍
类型 形成原因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 洪水 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 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 多发地区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 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 直接威胁区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 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海—华南、海南一带登陆。这条路径的台风对我国华南 地区影响较大。 ②西北路径(向西北方向移动 ):菲律宾以东海面—台湾 和台湾海峡—华南沿海、华东沿海登陆。这条路径的台
风常常侵袭我国大陆,对华东、华南均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有人称之为“登陆型台风路径”。
③转向路径 ( 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 ) :菲律宾以东 海面—西北方向移动—转向东北,在日本登陆或向日 本以东方向移动。该路径是最多见的路径,如台风 在远海转向,主要袭击日本或在海上消失;如台风 在近海转向,大多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朝鲜,但 有一小部分在北上的后期会折向西北,登陆于我国
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 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 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
南岛。
涉引作用,如大兴安岭,西部缓坡涉引冷空气很容易
爬上山顶,之后长驱直下,加剧东部地区降温幅度。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 地区受到寒潮影响。东北地区发生频次最多,华北次 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我国青藏高 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 潮影响。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高三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地震、火山、台风、洪水、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断层活动: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内力作用,产生断裂,形成断层。

断层一侧的岩层受到挤压,另一侧受到拉伸,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岩石突然断裂,释放出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3.人员伤亡: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4.财产损失:地震会导致房屋、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次生灾害: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防范措施1.建筑抗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地震预警: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逃生时间。

3.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教授防震知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

火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强烈释放方式。

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碎屑物和有害气体等从火山口喷出,对周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1.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多发生在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的活跃地带,如环太平洋火山带。

2.地壳运动: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积聚在地面以下,形成岩浆库。

当岩浆库压力超过地壳承受能力时,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

3.人员伤亡: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火山灰和气体等会对附近居民造成严重伤害。

4.环境污染:火山喷发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火山灰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大类自然灾害及其主管部门
灾害类型
主要灾种
主管部门
气象灾害
暴雨、干旱、寒潮、热带气旋、龙卷风、雷暴、雹 灾、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冷害、霜冻等
国家气象局
海洋灾害
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入 侵、海平面上升等
国家海洋局
洪水灾害
洪水、雨涝等
水利部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矿井突 地质灾害 水突瓦斯、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 国土资源部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 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是地震,而地震又往往与板块 的交界地区联系在一起,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 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再加上地形较为平坦,因 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
(3)非洲的生物类灾害发生次数所占比重较大,试分析 其原因。
第一讲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012福建)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 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 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 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崩塌、滑坡、泥石流。
失、土壤盐碱化等
地震灾害
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种种次生灾害,例如沙土液化、 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国家地震局
农业灾害
农作物病虫害和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 害等
农业部
林业灾害
森林病虫害和鼠害、森林火灾等
国家林业局
例1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5~2001年自然灾害次数统计(%)
灾害包含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 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是并列关系,互不包容。可用 下图表示:
例2(2011上海)读某飓风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飓风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给沿海人 民带来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了解飓风发生、发展的 过程和特点,有利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生物灾害往往与气候联系在一起,由于非洲的气候较 为干热,特别适宜生物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解析】(1)亚洲主要的气象灾害,在这些气象灾害中 最典型的应该是台风。 (2)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而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地震。 (3)非洲生物灾害的发生与该地区气候干旱关系密切。
考点2 自然灾害的成因 成因:灾害是由自然作用或人类活动或两者叠加所 造成的,按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可以将各种灾害划 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考点3 自然灾害的地区差异 1.世界上的干旱类型:世界上的干旱地区范围比较广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 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 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 亡。
【解析】(1)红层地貌多陡崖,岩性又具有软硬互层的特 点,因此在暴雨的诱发下特别容易出现崩塌、滑坡、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
灾害、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危及人类生 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各类现象和过程可以统称为灾害。 导致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异变, 二是人为影响。根据成因的不同可以将灾害分为两种: (1)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风暴潮等;(2) 人为灾害,如人为火灾、交通事故等。随着人类活动 对自然界改造程度的增强和影响范围的扩大,自然灾 害的成因变得日益复杂。一些灾害的表现形式为自然 灾害,但主要是由人为影响所产生的,比如过量采伐 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 降等。
【解析】台风和飓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 形式,即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 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称台风,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 洋上称飓风。
第(1)题,飓风属于气旋,发生在夏秋季节。
第(2)题,图上飓风是发生以北大西洋上,气流呈逆 时针由四周向中心汇聚,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
第(3)题,根据飓风呈逆时针旋转可推出此时的B地位 于飓风的迎风岸,而A地劲吹离岸风,因此B地更容 易遭受风暴潮的正面袭击。
(2)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层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 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泥石流造成的危害非常相似。
考点1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 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它具有明显的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 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 生危害。从这个意义上也可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 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 例如,降水很少、雨量适中、连续大雨,都是正常的天 气现象,但对于人的生产、生活来说,只适于“雨量适 中”的情形,降水很少则会出现旱灾,连续大雨则会发 生洪灾。
(1)飓风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属于哪一类天气系统? 发生在夏秋季节,属于气旋(低压系统)。
(2)简述飓风的气流运动状况。
水平方向的气流沿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 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 (3)飓风往往导致沿岸遭受海浪、海潮的袭击。若图示 的飓风向西移动,中心到达C地时,A、B两地哪里更 容易遭受风暴潮的袭击?分别说明两地遭受风暴潮袭 击程度差异的原因。 B地。因为B地位于飓风的迎风岸,而A地劲吹离岸 风,因此B地更容易遭受风暴潮的正面袭击。
灾害类型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各类型统计
气象灾害类型 11.9 19.0 27.1 10..9 3.7 7.8 2.7 0.9
16.0
生物灾害类型 6.7 1.2 3.1 0.5 0.2
11.7
各大洲统计 19.5 23.9 38.0 13.2 5.4
100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 比重。
(1) 亚 洲 的 气 象 灾 害 发 生 次 数 在 各 个 大 洲 中 位 居 首 位 , 说出发生在亚洲的主要的气象灾害,并选取其中典型 的一种气象灾害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寒潮 等,最典型的应属台风。亚洲距离台风产生最频繁 的地区——西北太平洋最近,最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