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三道题经典专练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网络构建】知识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如下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知识点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1.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似性: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但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受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在个别地区呈现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例证及原因分析见下表:知识点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常考点一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常考点一

常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构造运动可以使河流发生迁移和变形。

汾河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下图为“紫金山隆起与汾河改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汾河在改道前的流向是()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2.紫金山隆起的原因是()A.褶皱上升B.板块挤压C.断块上升D.火山活动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汾河改道后可能导致()A.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大B.两岸植被类型大量增加C.河中鱼类种类大量增加D.河流侵蚀作用增强答案 1.B 2.C 3.D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及古河道的位置可知,紫金山北侧有河流流经,说明汾河改道前是由北向南流的,紫金山隆起使汾河被迫改道向西流。

B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紫金山岩层发生断裂,并且出现明显位移,位于断层构造处,是断层相对上升一侧隆起形成的断块山。

C项正确。

第3题,汾河位于山西省,其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补给,径流量不会因河道改向而明显增大,A 错误;植被类型主要受气候影响,河流两岸植被类型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发生大的变化,B错误;河中鱼类种类也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大量增加,C错误;汾河改道后,河流弯曲程度改变,且其流经的地势发生了变化,河流侵蚀作用可能增强,D正确。

关键原理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18·广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矮曲林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矮曲林树木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中国矮曲林总体可分为寒温性矮曲林和常绿苔藓矮曲林两类。

下图示意中国矮曲林分布及分布区气候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结合材料可推测,中国矮曲林()A.分布范围北方比南方宽B.分布地区年降水量稀少C.全部由常绿阔叶林长期演化形成D.长白山寒温性矮曲林树种组成比较单一2.矮曲林的形成是由于所在地()A.全年寒冷、干燥B.持续大风,土层瘠薄C.多云雾,冬季气温低D.太阳辐射强,土层肥厚3.矮曲林一般分布在()A.山顶或山脊B.山谷或山顶C.山脊或山麓D.山麓或山谷答案1。

近年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21年整理)

20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全部内容。

专题强化训练(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2017·湘潭模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左图示意研究区范围,右图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 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2.2001~2010年间,研究地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解析:东南丘陵与洞庭湖平原气候类型、地带性植被类型相同,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洞庭湖平原区以种植业为主,是农田植被。

所以年NPP最大的地区是东南丘陵.气候决定着植被类型及生产量大小,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主要是水热条件变化影响。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课件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课件

域,结合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草原
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每年1月
份,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这里,因此 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稀树草原呈现一派草木葱绿的景象, 斑马、长颈鹿等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7月,信风带控制这里, 受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形成干季,
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
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及影响。
[悟 · 方法技巧]
【典例】
[2017· 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
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 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 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 小的原因。(6分)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
B.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 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 C.光照 D.土壤
B.降水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常绿灌木是按当地同一标准栽种
的绿化树木,而杂树才是当地的自然树种。照片拍摄于3月25日,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 考纲原文呈现 ]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 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地理2.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地理2.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基础梳理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基础梳理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基础梳理
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基础梳理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群岛______________。
考情分析
纬度性地域分异规律考查知识Fra bibliotek干湿度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分布的差异
基础梳理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两大功能 (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 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两大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基础梳理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C,因 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 ”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 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2.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二轮复习
考情分析

最新-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精品

最新-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精品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
影响因素。第11题,阴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基带是温带草原带,东西走向,南坡是阳坡及迎风
坡,水分变化由山脚到山顶是少→多→少。第12题,
热量、降水量差异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答案 11.A 12.C
中国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常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地理
异是由位于山地的阴坡和阳坡的不同造成的。这种
差异属于同一个自然带内的差异,因此,前三项都
是错误的,D正确。第4题,L1线位于山脊的附近,等 高线比较密集,坡度较大;L2线位于山谷附近,等高 线相对密集,坡度较大;L3线位于山谷附近,等高线 相对稀疏,坡度最小;L4线附近地形比较复杂,工程 难度大,综合以上条件,L3线较合理。
学案1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核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核心点二 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比较
分层 规律
图示
具体表 现形式
概念
成因
分布



道 到
平两
地 域

分的

地 域


沿纬线 地表景
延伸 (东西
观和自
(2)
①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③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山体的高度和所处纬度。 山地自然带的基带是指山脚处的自然带,这是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域分异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
(3)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高;纬度高,雪线低。 ②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讲义: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讲义: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

[网络建立][名师点拨]整体性和差别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大特色。

在复习过程中应本着理解原理、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利用整体性原理,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关系剖析地区自然地理特色和环境问题。

能够利用地区图和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剖析地理环境的地划分异规律。

年份读设问知考向(全国文综Ⅰ,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北京文综,41(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种类,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色和成因2017(江苏地理,27(1))2017年3月,中国某旅行团从温尼伯搭车前去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丛林带挨次过渡为________。

这类景观带的变化表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

(全国文综Ⅰ,37(2))剖析勘探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目较少的原由。

2016(全国文综Ⅰ,10)磷高积累区是(全国文综Ⅲ,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对比,点苍山此刻(新课标全国文综Ⅱ, 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2014为该群岛中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体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两大功能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经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此中生物起到了重点作用。

两大功能:生产功能和均衡功能。

3.两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的演化过程。

一个因素的演化陪伴着其余各个因素的演化,每个地理因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地理因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浑身”。

某一地理因素的变化会以致其余因素以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方法技巧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剖析剖析地理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特色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剖析某一地区自然景观的成因,如联合地理地点剖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剖析地理环境某一因素变化以致其余因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18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8-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热点难点突破)

18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8-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秦岭B.喜马拉雅山C.阿尔卑斯山D.阿巴拉契亚山答案 B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此盆地由三个“U”形谷组成。

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有关天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为北坡,B为背风坡B.A坡植被比B坡的更为茂盛C.L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D.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3.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 )A.冰雪融水提供优质水源B.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C.多样植被营养丰富D.高寒缺氧提高耐力答案 2.D 3.A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A坡雪线高于B坡,雪线以下同一自然带A坡高于B坡,则可推知A坡既是阳坡又是背风坡,B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故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

B坡的自然带数量多于A坡,故B坡植被更为茂盛。

L自然带介于山地草甸带和山地草原带之间,且海拔较高,又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该山顶部有高山冰雪带,海拔2800米处有“U”形谷分布,故可以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第3题,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海拔高,高寒缺氧的环境提高了焉耆马的耐力;盆地地形,盆地内部平坦开阔,有利于形成其善奔跑的特点;多样植被为其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了其较小的体型特征。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位于浙西北的西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丰富。

读“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4~5题。

4.西天目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5.M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B.落叶阔叶林带C.常绿硬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答案 4.A 5.D下图为“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放牧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等四大名校2018届高三联考文综地理试题
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约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以内。

素有“千湖之国”的美称,地理环境南北各具特色。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与中部以丘陵为主,南部沿海以平原为主。

芬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86%,乳畜产品世界闻名。

(1)芬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所体现的主要地域分异规律及判断依据。

(2)分析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的自然地理原因。

【答案】(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随着纬度的升高,热量降低,农业生产方式由种植业向林业及狩猎业过渡。

(2)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时,多锋面雨;极地东风将北冰洋水汽输入,降水量较大;该地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解析】(1)据图可知,随着纬度的升高,芬兰的农业生产类型从种植业向林业及狩猎业过渡,这种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分布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影响,因此,亚寒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的自然地理原因,实际上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成因,主要考虑纬度、大气环流、地形地势等方面。

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时,多锋面雨;极地东风将北冰洋水汽输入,降水量较大,形成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其影响之下,形成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二、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三)文综地理试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
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

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

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王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

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 ;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3)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洋(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a的解读,总结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图中反映出了曲线整体分布的高度、曲线的变化,曲线分段对比等不同。

(3)本题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山体为北美洲西部山地。

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由“山体效应”可知,山体内部温度高于山体外部。

在依据题干提示“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即可得出结论。

三、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综地理试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

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
藓植物。

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

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

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解析】山顶苔藓矮曲林植被茂密,空气湿度大,水汽易凝结成雾,又被称为“雾林”。

山顶多雾、气温低、土壤贫瘠,植物生长慢。

山风强烈,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矮曲。

保护原因可以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科研价值等方面分析。

(1) 山顶苔藓矮曲林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

山顶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

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所以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

(2) 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

山顶海拔高,气温低,热量少。

山地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缓慢。

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

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所以山顶苔藓矮曲林长成“矮曲”。

(3) 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变化是自东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由西向东降低。

原因是山顶苔藓矮曲林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由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向东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