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浅谈明清肖像画造型艺术特色

浅谈明清肖像画造型艺术特色明清肖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明清时期。
在中国艺术史上,明清肖像画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绘画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清肖像画的造型艺术特色,既继承了传统的中国绘画特点,又受到了外来绘画风格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本文将从明清肖像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经济文化繁荣。
这一时期,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更加迫切,艺术创作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肖像画的兴起与明清朝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皇家和达官显贵的需要是肖像画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明清时期,肖像画成为时尚和流行的艺术形式,日渐成为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审美趋势。
在这一时期,许多艺术家开始致力于创作肖像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二、艺术特色1. 造型细腻明清肖像画在表现具体形象的过程中,注重画面的细腻和真实性。
艺术家们善于通过精细的线条和细致的表现手法,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特征和神态情感,使得肖像画更加栩栩如生。
在造型上,明清肖像画尤其注重人物五官的刻画,细致入微的表现出了人物的面貌特征,将人物的神态、气质、外貌、衣着、陈设等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
2. 精湛的技艺明清肖像画在技法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其绘画技艺之精湛,实属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绝。
在使用毛笔、颜料以及画面布局等方面,明清肖像画家们独具匠心,技法熟练,运用自如,使得作品在色调、线条、形态等方面彰显出了高超的技艺。
3. 受到外来绘画风格的影响明清时期,欧洲的绘画艺术对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明清肖像画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一些外来绘画风格的影响。
一些画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采用了西方写实主义的手法,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写意风格,在表现细节上更加真实、生动,使得明清肖像画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
皇帝的生活相册:解读明代帝王御容像及行乐图像

皇帝的生活相册:解读明代帝王御容像及行乐图像自19世纪摄影术发明之后,这种能复制真实的艺术形式,让那些处于工作、玩乐和居家生活中的人与事物,得以被精确、客观地记录下来,改变了人们眼中所理解的世界。
而在此之前,若要把当时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形象保留下来,最好的办法,则莫过于运用绘画这样的媒介。
明代统治者便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让皇帝的容颜、生活片段、或是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虽经数百年仍能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有意思的是,这些描绘精致入微且深富写实性的画作,究竟是捕捉真实,还是带有修饰或美化的功能?透过每次观看与解读,都会呈现饶富趣味的、不同的新意。
双面朱元璋谜样的太祖御容对于宫廷画家来说,其职业生涯中最具高难度和政治敏感度的工作项目之一,便是为拥有无上权力的帝王绘制肖像。
尤其是遇到明太祖朱元璋这位以暴戾统治而声名狼藉、且控制欲望强烈的国朝开创者,更是得战战兢兢,不能有丝毫松懈。
图1:《明太祖坐像》,台北故宫藏在目前传世的明太祖像中,最能代表其武功形象的,无疑是现藏台北故宫的《明太祖坐像》(图1)及《明太祖半身像》(图2)。
在前一幅坐像中,画家以接近正面的取角来画朱元璋的面庞,先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勾勒五官,再以墨染渲染面部凹凸立体的效果。
只见这位脸部蓄八字胡及短须、面庞微带粉红的太祖皇帝,头戴黑色翼善冠,身着绣有团龙纹样的黄绫袍,坐于宝座上,一派威仪凛然、器宇轩昂的模样。
至于后一幅半身像,其人物装扮和面部描写,皆与前幅坐像十分相似,只是画中人物的胡须已染白,分明为太祖老年的样貌。
《明史·太祖本记》曾以“姿貌雄桀,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来形容明太祖的相貌;何乔远编撰的《名山藏》亦提及太祖“日章天姿,凤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贯顶”。
观此两幅画中帝王端庄丰伟的形貌特征,与历史文献之记载大致吻合,再加上其穿戴之衣冠服饰亦与《明史·舆服志》所记“定冠以乌纱胄之折角向上,其后名‘翼善冠’,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带用玉,以皮为之”一致。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代容像 绘制较为 流行 和普遍 ,传 世至今者不 少,对于研 究当时的风俗人 情、绘 画表现技 法等有较大参考 价值。本 文通过对 3时社会 ' - 背景进行 简要梳理 ,从 而得以将明代容 像的绘制表现和技法进行简要解析。
【 关键词 】明代;容像;肖 像画;表现;技法
中图分类号 :J 2 1 1 . 2 5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O 【 ) 7 一 ( ) 1 2 5 ( 2 【 ) 1 6 ) 1 O 一 0 1 5 8 — 0 1
《 戏剧之家 》2 0 1 6年第 1 0( 下) 期
总第 2 3 6期
明代容像 的绘制表现及技 法浅析
张 丽
( 湖 南工 艺关术 职业 学 院 湖 南 益 阳 4 1 3 0 0 0)
【 摘 要】 容像是 中国古代人 物 肖 像 画的一种 表现形 式,集展示和教 化意义于 一体 ,盛行于 官方和民 间。 明
容 像 是 记 录具 体 某个 人 音 容 相 貌 的 人 物 肖像 画 ,是 中 国 代 表 官 员 等 级 的 明代 官 服 补 子 网 案 、袍 服 底 纹 尤 其 是 皇 帝 特 古 代 人 物 肖像 画 的一 种表 现形 式 ,有 头 像 、半 身 像 、全 身 坐 旨赏 赐 的蟒 袍 图案 等 ,更 是 荣誉 性 的标 志 ,在 很 多 容像 绘 制 像、 全身站像等多种表现形式 , 表 现 的人 物 有 单 人 、 双人 ( 夫 中被 表 现 得 尤 为精 致 ;相 比之 下 ,人 物 相 貌 虽 各 有 不 同 ,却 妇 ) 、多 人 ( 祖 孙 几 辈人 ) 不 等 ,很 多 容像 中 还 配 以 简 单 的 在 笼 统 化 、概 括 化 的神 态 表 现 和 过 于精 致 的冠 N X  ̄L , 下 而被 背 景 或 场 景 以衬 托 主体 人 物形 象 ,在 没 有 照 相 技 术 的 时 代 , 弱 化 了 。如 此 ,容 像 方 可令 观 者 肃 然 起 敬 ,达 到教 化 子孙 、 容 像 是 中 国古 代 逼 真 记 录 个 人 相 貌 神 情 的 重 要 手 段 。 维 系 社 会 风 尚 的 目的 。 容 像 起 源 较 早 ,唐 宋 以来 ,帝 王 和 重 臣 身 着 标 明 身 份 之 二 、明代容像 的绘制技 法浅析 袍 服 的 容 像 便 被 收藏 于宫 禁 和 其 他 官方 机 构 ,以 为 缅 怀 和 褒 出于 高 高 悬 挂 于家 中或 宗 祠 ,起 到教 化 作 用 ,故 明代 容 奖 。而 在 明清 两朝 ,容 像 的绘 制 和 使用 更 为 兴 盛 ,明 清 两 朝 像 的 尺 幅 通 常 较 大 ,人 物 身 着 袍 服 、形 象 接 近 真人 大小 ,这 传世容像 中的人物 多为全 身坐像 ,身着 官方认 可并标 明地位 就 意 味 着 绘 制 时 ,长 线 条 的运 用 较 多 。大 尺 幅 的容 像 在 绘 制 等 级 或 身 份 的袍 服 、头 戴 冠 帽 ,仪 态 安 详 、双手 交叠 相握 于 时 ,画纸常竖立于斜面 上,以便 于画师进退 自如 ,把握整体 腹 前 或 自然 倚 靠 于座 椅 扶 手 ,人 物 神 情 多栩 栩 如 生 ,具 有 高 观 感 。 中 国工 笔 画 的精 髓 是 线 条 表 现 、与 书法 相 通 ,而 容 像 度 的 写 实 概 括 性 ;而 不 同容 像 中 人物 所 着 之 冠 服 、背 景 中 的 上 方 还 常 以书 法 对 像 主 生 平 做 简要 介 绍 ,因此 容 像 常 常也 是 器 物 等 ,又 多 成 为 今 天 艺 术 l T作 者 和研 究 人 员 探 讨 当 时社 会 书 法 与 绘 画 的结 合 ,具 有 艺术 价 值 和 文 献 价 值 。 明代 前 期 和 面貌和风土人情 的重要依据 。相对 而言 ,明代容像虽 然传 世 中期的容像绘制 ,多注重表现人物相貌而服饰等级符号着 墨 至 今 者 不 如 清 代 多 ,但 明代 不 同时 期 容 像 的绘 制 技法 、表 现 稍 弱 ,而 明 后 期 甚 至 清 代 的 容 像 表 现 ,则 人 物 神 情 逐 渐 走 向 风 格 和 内容 较 为 丰 富多 彩 ,而 清代 容 像 则 似 乎 已成 定 律 ,所 程 式 化 、脸 谱 化 ,而 袍 服 及 流 行 的 表 现 方 式 和 技 法 在 前 后 期 差 异 不 大 。故 本 文 以 明代 容 则 表 现 得 愈 发 精 致 ,这 一 切 与 社 会 风 尚的 变 迁 和科 举 制 度 登 像 为 例 ,对 其 社 会 背 景 进 行 简 要 梳 理 ,从 而对 明代 容 像 的 绘 峰 造 极 所 对 人 的 影 响 密 切 相 关 。 自此 ,容 像 的 绘 制 技 法 走 向 制 技 法 做 出浅 析 。 了程 式 化 ,其 艺 术 价 值 大 打 折 扣 。
浅谈明清肖像画造型艺术特色

浅谈明清肖像画造型艺术特色明清肖像画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着独特的造型艺术特色。
在明清时期,肖像画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风格。
以下将从构图、造型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对明清肖像画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在构图上,明清肖像画更注重人物的形象和内在特质的表现。
在肖像画中,艺术家会尽可能地还原人物的真实面容和神态,通过精确的描绘和构图手法来塑造其形象。
明清肖像画在构图上也更加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通过对人物面部的精准刻画和身体的适度处理,使得整幅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美观。
明清肖像画在造型手法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特色。
在画面的细节处理上,明清肖像画更加注重笔墨的使用和线条的表现,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更多的信息和情感。
明清肖像画对光影和明暗的处理也相当考究,既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形态特征,又能够突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明清肖像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对人物的整体形象和气质的描绘,使得肖像画更具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
明清肖像画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明清肖像画注重用色的精准和细腻,运用淡雅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气质特征,使得整个画面更具内涵和意境。
明清肖像画还会在画面的背景和布局中运用寓意丰富的色彩,以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和趣味性。
明清肖像画在色彩运用上注重细腻和抒情,通过对色彩的灵活运用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传达画家的审美情感。
明清肖像画在造型艺术上具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法获得了艺术界的一致赞誉。
通过对构图、造型手法和色彩运用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明清肖像画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肖像画的发展脉络和特色。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对明清肖像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肖像画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内涵。
浅析《明人十二肖像册》的艺术特色

文化纵横立的景物描写,为我们鲜明地勾勒出柳宗元的独立人格形象。
景物描写的细致化。
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上,形象传神,精微细致,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但前代作家无法相比,后世作家也难以企及,这也是体现其山水游记创造性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柳宗元善于以简洁的语言和明丽的语句来刻画自然山水。
落笔极为细致,笔触到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形象勾勒出景物的整体印象。
尤其是《永州八记》中的景物描写,让读者叹为观止,如历来被人们称颂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描绘的游鱼画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此处用语新奇,观察细致,描摹甚微,动静巧妙结合,对游鱼的描写极其逼真又富于神韵,犹如读者亲历小石谭,达到了生动自然的艺术效果。
在《袁家渴记》中作者对袁家渴所见之景的刻画也极其细致,将山水、草木、花卉、石头等全都摆在读者眼前,这些景物在柳宗元笔下被描摹得生动而细致,准确又传神。
山水游记的诗化。
柳宗元不仅是卓越的散文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因此受诗歌创作艺术的影响,他的山水游记带有独特的诗性美。
他在创作时常常学习诗歌的手法,运用独特的意象开拓新奇、如诗如画的意境。
句式上也常常借鉴诗歌,在游记中长短句结合,使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节奏感,有很强的音乐性。
其山水游记的诗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山水之景的选择上,柳宗元好写“弃地”之景。
自古以来,文人爱竹以表高洁心志,周敦颐独爱莲花,足以新颖,而柳宗元更为独特,他倾向于那些无人问津、不为人知的深幽的小景点,这些景点往往是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是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被人弃置之地,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唐氏弃地”、偶然邂逅的西山、無人问津的石渠,都影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幸命运。
第二,意境的开拓。
柳宗元山水游记诗化的另一大特点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柳文写景往往融入他遭贬后抑郁忧愤的心态,所以好写清幽之景、冷寂之美,构成幽冷凄清的意境。
浅论明代群体肖像画的表现方式和技法

群 体 肖像 画 是 人 物 画 中 的一 种 表 现 形 式 ,中 国历 史 上 较 是 对 当 时 社 会 面 貌 和 生 活 方 式 的展 示 。
美术视点 ຫໍສະໝຸດ 张丽 :浅 论明代群体肖像画的表现方式和技法
浅论 明代群体 肖像 画的表现 方式和技法
张 丽
( 湖 南 工艺 美术职 业 学院
【 摘
湖南 益阳 4 1 3 0 0 0 )
要】 群体 肖像 画是人 物 画中的一种表现形 式, 中国历史上较 早 即有为 多人群体描绘相 貌、姿态及场 景
早 即 有 为 多 人 群 体 描 绘 相 貌 、仪 态 及 场 景 等 的人 物 画 、风 俗 二、明代群体 肖像 画的表现技法浅析 画 出 现 。 魏 晋 时 期 的名 士 群 体 “ 竹 林 七 贤 ” 以其 各 自独 特 的 作 为 社 会 地 位 相 对 较 为 低 下 的职 业 画师 而 非 文 人 、官 僚 才 学 和 为 人 处 世 姿 态 颇 受 后 人 敬 仰 ,故 以这 七 人 为 主题 的 画 艺术家的画作 , 《 五 同会 图》卷和 《 十 同年 图》卷这两件群 像砖 、瓷 器 装 饰 图 案 、群 体 肖像 画 等 艺 术 形 式 ,被 历 代 文 人 体 肖像 画 中 凸 显 官 员 、弱 化 仆 从 和 随 员 的表 现 方 法 ,或 为 等 画 家 所 创 作 。 随 着 历 史 文 明 的进 步 和 经 济 文 化 水 平 的发 展 , 级 心态 之使 然 ,而 官 员 们 不 分 尊 卑 地 交 往 则 又 体 现 出 同乡 同 职业 画 师 逐 步 从 文 人 艺 术 家 群 体 中分 离 了 出来 ,包 括 群 体 肖 道 者 之 间 的 情 谊 。两 幅 画 卷 中 的官 服 式 样 、补 子 形 制 等 ,与 像 画 在 内 的 人 物 画 、风 俗 画 也 开 始 逐 步 趋 向于 表 现 技 法 写 实 其 他 历 史 文 献 中 所 记 载 的 明弘 治 年 间 的样 式 大 体 一 致 ,故 画 化 、表 达 内容 实 录 化 ,成 为 当时 社 会 风 俗 、人 文 底 蕴 、精 神 卷 既是 写 实 、 也 是 实 录 ,是 当时 社 会 风 尚 、 官 场 文 化 的记 录 。 风貌 的 写 照 。 这其 中 ,明 代 群 体 肖像 画 以其 鲜 明 的时 代 特 色 总 的说 来 ,这 两 幅传 世 画 卷 因 尺 幅 不 大 ,画 师 绘 制 时 少 有 长 和 文 化 氛 围 ,成 为 中国 古 代 人 物 画 中艺 术 价 值 和 文 献 价 值 的 线 条 表 现 ,表 现 技 法 重 在 主 要 人 物 的相 貌 、神 态 描 绘 ,细 笔 双 重 载 体 ,本 文 即 以部 分 传 世 画 卷 为 例 来 浅 要 论 述 明代 群 体 精 描再稍作渲染 ,以简略传神为要务 ,加之服饰场景贴近现 肖像 画 的 表 现 方 式 和 技 法 。 实 、详 略 得 当 ,令 整 个 画 作 主 旨鲜 明 ;如 此 写 实 化 、实 录 化 明代群体 肖像 画的表现方式初探 的 画作 ,具 有 艺 术 和 文 献 的双 重 价 值 。至 于 画 卷 的空 间 形 态 《 五 同会 图 》卷 和 《 十 同年 图 》卷 是 明代 传 世 群 体 肖像 和 构 图 中无 西 方 式 的 透 视 视 角 ,则 实 为 彼 时 西 方 科 学 艺 术 尚
略说《明人肖像册》

略说《明人肖像册》
《明人肖像册》是明代画家费少华创作的一幅画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人物肖像作品。
下面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画面构图、画家的绘画技法、作品的意境和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对《明人肖像册》进行略述。
《明人肖像册》是费少华于明代中期创作的一幅画作,该画原是明代帝王、贵族和重要官员的集体肖像画册。
当时,明代中期正是中国绘画艺术出现和发展的黄金时期,肖像画的创作也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题材。
费少华以其精湛的绘画技法和独特的构思风格,成功地将各位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表现出来,使观者对明代社会政治、文化和艺术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明人肖像册》中的画面构图严谨而有序,人物构图清晰明了,各个形象呼应和协调统一。
整幅画面均分为四开,每一开都以帝王的肖像为主,左右两侧则是大臣和官员的肖像。
整体呈现出一种规整、端庄、庄重的感觉。
作品中,每个人物的面部特征、服饰及佩戴的饰品都被画得十分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细节。
费少华在《明人肖像册》的绘画技法上,采用了水墨写意及临摹写实相结合的方式。
他以精尽人物形态的描摹,将形体、面容、眉目等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且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他运用了精湛的水墨技法,使人物的服饰、饰品和背景都变得丰富而有质感。
整个画面笔触细腻而有力,形成了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艺术意境上,《明人肖像册》不仅仅是一幅人物肖像画,更反映了当时明代社会政治的格局和人物性格的特点。
作品中的帝王形象庄严威武,具有权威性和威严感,象征着君权的放大。
而画中的大臣和官员形象则以谦逊、忠诚和聪明的气质展现出来,使整幅画更加饱满和具有层次感。
从《明人十二像册》中分析中国人物画造型手法

从《明人十二像册》中分析中国人物画造型手法
《明人十二像册》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中国人物画集。
该书共有十二卷,分别收录了十二个人物形象的画作,包括男女老少、官僚等各种人物形象。
这些画作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特征,也展现了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手法和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造型手法的分析:
1. 线条整洁明快
《明人十二像册》中的人物画作,线条简洁清晰,整体美观。
明代人物画的画风注重以线条为主体,通过简洁的构图和自然的线条表现人物特征和精神状态。
2. 短勾点画
嘴唇、眼角、鼻头等部位常常使用短勾点画,用极少的笔触就能表现出准确的细节,非常精致。
3. 造型逼真
《明人十二像册》的画作中,人物形象逼真、有血有肉。
画家注重对人物形体特征和气质的捕捉和表现,力图使人物栩栩如生。
4. 提取人物精华构图
画家通过提取人物精华来构图,如《宝坻福星》中的画作提取
了女神的美貌,突显了其神秘与高贵。
5. 颜色浓郁
《明人十二像册》的画作中颜色浓郁且质朴,用色较为均匀,增强了画面的鲜明度和表现力。
总之,《明人十二像册》展现了中国人物画的深厚底蕴和造型手法,其线条的整洁、逼真的造型和浓郁的色彩使得画作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作者:张丽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0期
【摘要】容像是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的一种表现形式,集展示和教化意义于一体,盛行于官方和民间。
明代容像绘制较为流行和普遍,传世至今者不少,对于研究当时的风俗人情、绘画表现技法等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文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进行简要梳理,从而得以将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和技法进行简要解析。
【关键词】明代;容像;肖像画;表现;技法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58-01
容像是记录具体某个人音容相貌的人物肖像画,是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头像、半身像、全身坐像、全身站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表现的人物有单人、双人(夫妇)、多人(祖孙几辈人)不等,很多容像中还配以简单的背景或场景以衬托主体人物形象,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容像是中国古代逼真记录个人相貌神情的重要手段。
容像起源较早,唐宋以来,帝王和重臣身着标明身份之袍服的容像便被收藏于宫禁和其他官方机构,以为缅怀和褒奖。
而在明清两朝,容像的绘制和使用更为兴盛,明清两朝传世容像中的人物多为全身坐像,身着官方认可并标明地位等级或身份的袍服、头戴冠帽,仪态安详、双手交叠相握于腹前或自然倚靠于座椅扶手,人物神情多栩栩如生,具有高度的写实概括性;而不同容像中人物所着之冠服、背景中的器物等,又多成为今天艺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探讨当时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的重要依据。
相对而言,明代容像虽然传世至今者不如清代多,但明代不同时期容像的绘制技法、表现风格和内容较为丰富多彩,而清代容像则似乎已成定律,所流行的表现方式和技法在前后期差异不大。
故本文以明代容像为例,对其社会背景进行简要梳理,从而对明代容像的绘制技法做出浅析。
一、教化意义下的明代容像绘制表现
容像是人物肖像画中的一种,容像人物必着当时官方所认可的代表身份等级的冠服且仪态端正。
可见容像类似于今天公职人员的证件照、领导人标准像等,具有公示和强烈的教化意义。
明朝是中国科举制度走向登峰造极的开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家国同构的宗法农业社会里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不仅是一个人命运的逆袭,更是家族世代的荣耀;为科举入仕者绘制容像悬挂于家中、百年以后请入宗祠,是农业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家庭和家族对族人、子孙后代进行长久教化的一种仪式,也因此,明代的容像数量会大大多于前朝。
作为肖像画,容像的绘制当然要高度写实、真实地表现具体人物,注重描绘其神情的自然平和,符合“仁、义、礼”的教化要求;然作为容像,“容”在前“像”在后,观者主要瞻其装容和威仪,而“像”——相貌倒在其次。
明代很多容像所描绘的人是官员父母、早已作古,因为官员受到皇帝表彰并将荣誉性等级称号授予祖宗三代,故画师根据他人描述绘制容像,而所绘者并不曾经眼。
教化意义下的明代容像绘制,着重表现像主所着冠服、令其身份等级信息一目了然,代表官员等级的明代官服补子图案、袍服底纹尤其是皇帝特旨赏赐的蟒袍图案等,更是荣誉性的标志,在很多容像绘制中被表现得尤为精致;相比之下,人物相貌虽各有不同,却在笼统化、概括化的神态表现和过于精致的冠服对比下而被弱化了。
如此,容像方可令观者肃然起敬,达到教化子孙、维系社会风尚的目的。
二、明代容像的绘制技法浅析
出于高高悬挂于家中或宗祠,起到教化作用,故明代容像的尺幅通常较大,人物身着袍服、形象接近真人大小,这就意味着绘制时,长线条的运用较多。
大尺幅的容像在绘制时,画纸常竖立于斜面上,以便于画师进退自如,把握整体观感。
中国工笔画的精髓是线条表现、与书法相通,而容像上方还常以书法对像主生平做简要介绍,因此容像常常也是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具有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明代前期和中期的容像绘制,多注重表现人物相貌而服饰等级符号着墨稍弱,而明后期甚至清代的容像表现,则人物神情逐渐走向程式化、脸谱化,而袍服及其身份等级符号和背景中之器物则表现得愈发精致,这一切与社会风尚的变迁和科举制度登峰造极所对人的影响密切相关。
自此,容像的绘制技法走向了程式化,其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三、结语
容像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起到教化的作用,具有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明代的容像因为其绘制表现的侧重点逐渐有所迁移,其艺术价值有所降低、文献研究价值则略有提升;容像的绘制技法与其他书画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浅析了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技法,以图抛砖引玉,笔者将在对中国古代人物画表现技法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发掘。
参考文献:
[1]李志平.中国书法艺术[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2]田卫平,吴冰,盖东生.中国美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作者简介:
张丽(1980-),女,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任教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讲师,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