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
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

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低产茶园改造是目前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必须根据低产茶园的成因及其不同表现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根据我镇多年来低产茶园的改造经验,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改造园地,深翻改土1.对前无埂后无沟的梯地低产茶园进行开沟筑埂,即在梯地内侧挖15厘米深的“竹节式”横沟,在梯地前沿用草皮砖或石子筑成20厘米高的梯埂,保持梯层外高内低,园面向内倾斜,达到小雨水量不出园,大雨水量不冲园,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园保水、保肥、保土的能力。
2.对茶树长势差、长年失耕、土壤板结的低产茶园采取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的措施,结合冬季深翻增施绿肥、沼肥、蘑菇土、禽畜粪肥、饼肥等有机肥,配施钙镁磷、过磷酸钙等,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3.对土层浅、质地差的低产茶园采用客土、培土结合施用有机肥的方法,加深活土层,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
4.根据茶树喜温、喜湿、喜阴的特性,在茶园适当套种绿肥、铺草覆盖,改善土壤和茶园空气条件,为茶树生长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二、改造树冠,更新复壮1.对树冠上面分枝细而密,“鸡爪枝”多,新梢长势减弱,产量逐渐下降的低产园进行深修剪,在春茶后剪除“鸡爪枝”层10~20厘米,当年夏、暑、秋茶多留少采,恢复树势。
2.对树势呈半衰老和末老先衰、产量显著减少的茶树进行重修剪,春茶后剪去树高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当年夏、暑、秋茶合理打顶养蓬,年底可复壮树势。
3.对生产力已明显衰退、茶树十分衰老的茶园实行台刈措施,春茶前在离地面5~10厘米处砍去,及时清理树桩,增施有机肥。
通过春、夏两季定型修剪,暑、秋茶留叶采,重新复壮树势,培养丰产树冠。
4.对缺株少丛和密植程度低的茶园进行补植缺株。
在2~3月或10~12月,通过移栽、补苗、压条等技术手段进仔补植,提高茶树覆盖度,增加采摘面。
茶树树冠改造,必须结合其他技术措施,如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采养,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低产茶园是指产茶量较低、质量较差的茶园。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土壤贫瘠、茶树老化、病虫害多、管理不善等。
为了解决低产茶园发展问题,可以采取技术改造措施,包括改良土壤、更新茶树、防治病虫害、改善管理等。
下面就低产茶园发展问题和技术改造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1.土壤贫瘠问题:土壤贫瘠是导致低产茶园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贫瘠可能是由于长期连作、肥料施用不当、水分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
解决土壤贫瘠问题的技术改造措施主要包括:(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茶树生长需求,科学配比主要养分,如氮、磷、钾等,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
(2)改良土壤结构: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腐熟有机物、有机肥或磷肥,调节酸碱度,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
(3)轮作休耕:合理安排茶园的轮作休耕,避免长期连作,减轻土壤养分的流失和病害虫害的积累。
2.茶树老化问题:茶树老化是导致低产茶园产量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茶树老化主要表现为茶叶产量减少、叶片黄化、枝条稀疏等。
改善茶树老化问题的技术改造措施主要包括:(1)更新茶树:根据茶树的生长特点和产量表现,及时对老化的茶树进行更新,选用优质茶树品种,进行嫁接、移栽等技术操作,促进茶树生长、更新。
(2)修剪整形:采取适当的修剪整形措施,修剪掉老化枝条、死枝和病害枝条,促进新梢生长,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
(3)疏枝扦插:在更新茶树的同时进行疏枝扦插,培育新的茶树苗,为茶园的长期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补充。
3.病虫害多问题:病虫害是低产茶园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要解决病虫害多问题,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1)病虫害预防:茶园管理中要注重病虫害的预防,加强茶园的清洁、整洁工作,及时清理病虫害残留物,定期进行病虫调查,及时发现和预防病虫害发生。
(2)有针对性的防治:针对具体的病虫害,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生物制剂、植物保护剂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村级茶园低产改造实施方案低产茶园的改造

村级茶园低产改造实施方案低产茶园的改造近年来,由于村级茶园在种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茶园产量低下,质量差,效益低。
为了提高村级茶园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其良性循环发展,需要实施低产茶园的改造。
针对此问题,本文将介绍村级茶园低产改造实施方案及其改造方案。
一、低产茶园的改造对策1. 优化种植结构在村级茶园中,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是导致产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针对此问题,应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化种植结构,增加适宜栽培的优质品种,提高品种的综合效益。
2. 加强管理村级茶园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管理水平不高也是导致低产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茶园改造中,应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科学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实施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养护和采收等措施,使茶园达到高产、高效、稳产的状态。
3. 修复土壤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到茶叶质量和产量。
在茶园改造中,应注重土壤修复工作。
采取病虫害防治、有机肥施用和发掘地下水位等多种措施,修复村级茶园中的土壤质量,提高产量和质量。
4. 技术改造村级茶园中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需要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分层管理、定向修剪等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二、村级茶园低产改造实施方案1. 制定改造计划针对村级茶园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茶园现状等不同因素,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明确目标和计划实施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 加强宣传在改造过程中,针对当地茶农宣传低产茶园的改造意义和方法,让茶农们理解、认同、支持改造工作,提高收益和茶园的品质。
3. 执行技术改造加强与茶业技术专家的合作,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提升村级茶园的科技水平,采用适合当地茶园的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出。
4. 着力组织实施改造茶园是长期性的工作,对于当地茶农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因此,需要组织起来,对茶园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改造的顺利实施。
5. 实现改造效果在整个改造过程中,需要对改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价改造的成效,对改造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达到改造村级茶园的最佳效果。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谭鸿振茶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可塑性,只要找出本地区茶叶低产的原因,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段,对症下药的措施,仍然有办法将产量很低,树势衰弱的茶园改造成为优质高产茶园。
改造低产茶园的方法很多,但总的归纳起来不外是两个方面,即改造地上部和改善地下部。
1、改造地上部,重新培养妤树冠改造地上部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重修剪和台刈。
(1)重修剪凡树龄较大.树势较衰弱.茶蓬枝条零乱,枝叶稀疏,鸡爪枝多,生长无力,芽叶瘦小产量低下的茶园茶树,都可采用重修剪的方法使树枝更新复壮。
所谓重修剪就是离地30~50厘米,从骨干枝上剪去上部的全部细弱枝叶,只保留原来的骨架让它重新发芽生长的一种修剪法。
重修剪的具体高度应视茶树的衰老程度和长势强弱而定。
树龄较小的,树势衰退程度较轻的,过去重修剪过的宜高位重剪(即离地50厘米剪为宜),树龄大,衰退较严重,过去曾重剪过的茶树,剪的程度就应偏重,而且剪口应比上次重剪的部位低(只许有一个伤口)。
在同一片茶园中,茶树重修剪的高度应保持一致。
重修剪的工具一般用弹簧剪,整枝剪,也可用镰刀割。
无论用什么工具都要做到剪口平滑,成斜面,枝干不破损。
对残留在骨干枝上的小毛枝和根颈处长出的弱枝,要尽量剪除干净。
重修剪时间一般在春茶采收后进行,这样可减少当年经济损失。
如果为使茶树恢复得更好,在春茶前(3月份)重修剪更为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在夏茶后重修剪。
(2)台刈所谓台刈就是一种比重修剪程度更重的改造茶树的方法。
这种更新法是距地面5~10厘米,从主干处锯断,除去地上部全部分枝,只保留一个光树桩。
凡树龄大,枝干枯老,主干灰白,树势衰退严重,茶蓬小,几乎失去生产能力而只能维持生存的茶树就要实行台刈法进行改造,使之从主干和根颈处重新发出新枝,在良好的培育管理下。
重新养成树冠,恢复生命活力。
台刈一般是用手锯,也可用刀砍,主干细的用弹簧剪也行。
台刈时间一般宜在春茶前进行。
(3)留壮去衰留壮去衰法又叫局部台刈法,即只刈去茶丛中粗老衰败的枯条,留下生长比较强壮的枝条。
浅谈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

浅谈低产茶 园改造技术措施
柴 昆
( 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农业 技术 综合服务 中心 贵州 都匀 5 5 8 0 0 0 ) 摘 要 : 茶叶种植是新农业项 目重点 , 既 能丰 富农业种植品种类别 , 进一步增加 了农 民实际收益水平 , 又能改善 生态环 境, 绿化荒 山, 减少水土流失 ,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为 了改 变传统茶 园种植模 式 , 构建新型茶 园改造方案 , 不仅提 高了茶 叶 种植效率, 也能够激发农 民参 与种植的积极性。据此 , 结合 多年在 茶产业发展 中经验 , 对茶叶种植发展现状 , 特别对低产茶
物肥增气或者燃烧法对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调整。
( 2 ) 要做好低温冻害的预防工作。
会提高棚 内的湿度 , 因此可在土 壤上部覆盖 一层铺底膜 , 采用这 种方法对降低棚 内湿度 、 减少 土壤中水分蒸 发量很有效 , 使棚 内
预防工 作主 要应该在大棚内和大棚外 两个方 面进行 , 棚内中 湿度环境维持在 适当范围内, 以保证蔬菜健康、 快速生长。
参 考 文 献
程中存在 的不足之 处可以增加大棚的收益, 有效提 高蔬菜质 量。
常明显。进行通风换气 时, 需要确保棚外 具有 较高 的温度 , 防 止 [ 1 ] 高大成.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初探【 J J - ] E 京农业 , 2 0 1 4( 3 ): 4 9 - 5 0 . 通风换气后棚内的温度下降 ,同样 对蔬菜正常生 长造成一定 的 [ 2 ] 毛成 华 . 浅谈大 棚蔬 菜种植 管理 的有效 方法 [ J ] . 农 业 与技 术, 2 0 1 2 , 3 2
粗根或老根在切断愈合后能够很快发出新生白色幼嫩细根且这种新根的增长极为迅速一般在切断后半年就可以形成健全的有效吸收根两年后就能形成完整的新根系每条粗侧根断口上所长出的新根分布范围约达3030cm32园土改良321砌坎保土茶叶种植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构成在保持现有种植规模下实现效益增收必须依赖于先进的茶叶服务体制从技术条件开始进行升级改造才能全面实现收益服务管理改革与发展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近年来,中国茶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随着茶叶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茶园产量逐渐下降,出现了低产茶园的问题。
低产茶园已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低产茶园的问题原因入手,分析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改造措施,以期为解决低产茶园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低产茶园的问题原因1. 土壤质量下降土壤质量是影响茶园产量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茶园的不断种植和开垦,土壤的质量逐渐下降。
土壤酸碱度失衡、养分流失严重、病虫害增多等问题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和产量。
2. 农业生产技术滞后在一些茶叶生产基地,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栽培管理滞后。
对于茶园的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存在误区和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低产茶园的出现。
3. 自然环境恶劣一些茶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不佳,年降水量不足、温度波动大、土壤肥力低等因素影响了茶树的正常生长。
二、低产茶园技术改造的必要性1. 提高茶园产量技术改造是解决低产茶园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技术改造,可以有效地提高茶园的产量,提高茶叶的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 保护生态环境技术改造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茶园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茶叶的综合竞争力。
对于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应该进行土壤改良。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相结合的施肥模式,减少化肥使用。
可以通过植物覆盖、大田间栽植乔木、灌木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酸碱度。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滞后的问题,应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浇水、科学除草、做好病虫害防治等重要工作。
3. 科学规划茶园在茶园的科学规划上,可以采用错峰种植、梯田造林等方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减缓自然环境恶劣的影响。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一、茶园低产概念与低产指标茶树的生物学年龄很长,由几十年到上百年。
生产栽培的茶树一般在十五年之内,产量能稳步上升并达到高额丰产优质水平;十五年至二十五年,在良好的培育条件下,可以保持高产、稳产,以至略有增产。
以后随着生物学年龄的继续增长,树势趋向衰退,茶叶产量表现不稳定,即使在良好的培肥水平之下仍然是趋向自然减产。
另一种情况,茶树虽然在经济栽培年龄范围内,但因栽培技术措施不当,茶树产量与树龄呈现着明显的不相适应,结果,茶叶产量也很低。
生产上常把这两类茶园统称为低产茶园,即泛指那些栽培历史较久,树体机能衰退的老茶园,以及种植年限虽然不长,但因种种原因导致茶树机体衰退的未老先衰茶园。
此类茶园,在茶叶生产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茶叶产量的迅速提高。
低产茶园改造,对一个单位或一个茶区来说,首先碰到的就是如何确定低产界线。
确定指标的原则,必须要有生产依据。
就正式投产的茶园来说,其低产指标可以是低于计划指标的,也可以是低于正常产量水平的,还可以是低于平均产量的。
在实践中,大都把低于平均产量水平的茶园,列入低改范畴,并放在优先改造之列。
低产茶园的改造工作宜做全面规划,按先后次序分年分批实施,以期达到平衡增产的目的。
二、低产原因与改造依据茶树的个体发育过程,是遵循着由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发展规律的。
人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收获茶叶。
壮年期茶树,长势旺盛,在良好栽培条件配合下,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如茶园覆盖度、单位面积芽密度均能获得最大值,是茶树产量的高龄期。
随着树龄的增长,在多年采摘与修剪的条件下,茶树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这种变化在地上部的反映,是育芽能力显著减弱,新梢节间变短,叶片变小变薄,对夹叶增多,并出现回枯枝梢,茶叶产量逐渐趋向自然减少。
茶树机能的衰退,往往是树冠的衰退最易为人们察觉。
其实,机体的衰老主要还是从根部开始。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根部多年定位,而且占地有限,年复一年地在原地吸收与代谢,根际环境无法更新,或在长时期内得不到土、肥、水等的改良与补充,根际的衰老与萎缩,必然引起地上部生长的削弱。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要点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要点低产茶园的茶叶产量,因树势的衰弱、发芽能力的降低、土壤性质的恶化和茶树的缺株断行等而造成减产。
因此,改造低产茶园,一定要找准茶园低产的原因,因地、因树、因园制宜。
主要应抓以下几条措施:一、深耕改土一是从茶行内侧距茶树主茎20~30厘米处,开挖一条带状肥槽沟,切断茶树半部侧根和枯衰根系,生土翻出,表土回沟,同时每亩施入厩肥1000~1500公斤,普钙50公斤,或亩用尿素20公斤、普钙50公斤、硫酸钾10公斤混合后施入茶园;二是平整梯面,同一条梯面,一定要基本达到等高水平,对梯埂受损或茶行偏向埂头的,要做好培梯工作;三是时间应选择在5~10月进行,切忌严寒干旱的冬春季实施。
二、改造树冠茶树修剪应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因园、因树,对树冠进行轻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等。
轻修剪:树冠高度控制在1米以内,剪去鸡爪枝、枯枝、地脚枝,达到树冠整齐一致;重修剪:剪去树高的三分之二,高度控制在50~60厘米,保持树型基本骨架;台刈:离地面15~20厘米处剪去主干;树冠改造时间为春茶后至秋茶前,即5~8月为宜。
三、改园一是用2~5年生茶树及时按节令(5~7月)补齐缺株断行,提高茶园单位面积株数;二是改变不规范的种植方式,及时对茶树种植较差或茶树稀疏的茶园,进行移密补稀、更新换种和重新规划垦殖;三是完善茶园的沟渠、路等区划和生态建设,清除园内外对茶园生产有影响的一切杂木林和其它设施,园区内每亩茶园宜保留或种植5~7棵良性遮荫树。
四、改造后的管理1.加强病虫害防治茶树修剪后首先要及时进行1~2次病虫害防治;其次剪口萌芽以后和整个抽梢阶段,由于芽叶比较细嫩和正遇高温多湿季节,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2.加强管理合理应用“疏、养、剪、采”方法,培养丰产树势、树形和树群结构。
疏-及时疏除剪口上萌发密度过高且比较弱的芽梢;养-留养剪口上具有一定数量,分布均匀和密度适宜的强壮骨干枝梢;剪-做好留养枝梢及树冠的定型修剪;采-低改后的茶蓬必须经过1~2季的养梢及其树冠定型修剪,然后即可应用采高留低、采大留小、采顶留边等方法调节和培育丰产的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