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古典建筑园林文化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附
目录
1 前言 (1)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 (1)
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意境美 (2)
4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考 (3)
参考文献 (3)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最璀璨的夺目的当属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
园林设计与布局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其深远意境。
这种意境这种诗情画意使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不单单是建筑美更是艺术意境之美,因画成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美意境美
1.前言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造园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融建筑、植物、绘画、文学、书法等于一体。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作为一个独立的园林体系而享有盛名,其中园林建筑有着独特的光彩。
园林建筑的造型美即景美、园林建筑外在的造型美。
园林建筑作为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偏重于构图外观的造型美,并由这种静的形态构成一种意境,给人以联想,特别是建筑的曲线美。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
园林建筑与文化一样是基于两种不同的目的而分别发展起来,园林建筑兴起的思想基础在于摆脱一般建筑的规则准绳的束缚。
大体上说, 这是符合中国园林建筑发展实际的一种分析, 在总的发展过程中, 愈是历史的后期, 园林建筑愈发得到充分的发展, 甚至可以这样说, 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注意力已经转注到园林建筑方面去。
所谓“宫室务严整, 园林务萧散”, 可以说是很好的阐释了中国古典建意匠的这种玄妙的二重性。
建筑形式只是一个外在表象, 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则要追溯到建筑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
对中国古典建筑深有研究的英国建筑师安德鲁.博伊德对中国的园林建筑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和分析: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 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
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
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 以及它们的扩大, 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
”当然, 将中国的园林建筑简单地归结为一种道家意识的反映是并不全面的, 中国园林同时还受到古人自然崇拜的影响。
园林中千姿百态、曲线优美的拱桥,石拱如环,矫健秀巧,有架空之感;廊桥则势若飞虹落水,水波荡漾之时,桥影欲飞,虚实相接;园中小亭,造式无定,风韵多姿,典雅秀丽,亭顶多用歇山式或攒尖式,呈抛物线状。
园中云墙的砖砌月洞,工艺精细,拱券轻薄,
顶部作波浪形,状如云头;底部依山起伏,墙身呈弧形,蜿蜒曲折,宛如轻罗玉带。
园林中的窗、门呈现出多种形状的图形。
几何形体的图案多由直线、弧线和圆形等组成,万字、定胜、六角景、菱花、书条、链环、橄榄、冰纹等全用直线,鱼鳞、线纹、秋叶、海棠、如意等全用弧线,而梅花和各式灯景等为两种以上线条构成。
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意境美
中国园林抒情写意的艺术个性,赋予园林单体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显得意境隽永,展示了一种理想美的人生境界。
意境美往往是通过文学命名来突出的,如苏州藕园主体建筑名“城曲草堂”,取唐代李贺《石城晓》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之意,以抒写园主夫妇不羡慕城中华堂锦幄,而甘愿在城弯草堂白屋过清苦生活的美好感情。
同样是旱船(舫) ,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填寺庙园林所提示的内涵却不同,耐人寻味。
中国园林的关键在于造景, 而造景的目的在于抒情, 总之必须有意境。
要把“诗情画意”写入园林, 即园林不仅要求做到美景如画, 同时还要达到情从景出, 要有诗意和诗情。
诗情和诗意结合园林的楹联, 更富有意境, 而且文字优美, 书法秀丽, 引人遐思, 回味无穷。
它以写景、写史、写人、写议、兼备各方。
一般对景抒情, 发感慨、书评论、洋洋洒洒, 因景生情, 由情联想, 发人深省。
如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名园叫沧浪亭, 在园内土阜最高处有一座四方亭, 沧浪亭上有一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水皆有情。
”这正是“清风明月”和“近水远水”美景引起诗人的感慨。
郑板桥在江苏镇江焦山别峰读书处有一幅对联:“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此对是作者面对斗室所发的感慨和“心远地自偏”的情愫。
写景抒情的佳对还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这些佳对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游人、园主在当时、当地由于客观存在的景象而激发出自身的情感, 情从景出, 有诗意、诗情和书法的配合, 使景物的意境更深更广。
中国园林和中国画是相通的。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形成了中国画的画面是无限的、流动的、连续的。
中国画的这些特点也应用于园林的有限空间, 有限的景物通过艺术处理,有形有色, 以至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塑造, 创造出无限意境。
这种艺术的处理手法就是“移情”和“联想”, 或称之为“比”与“兴”。
中国文学艺术善于应用“托物寄情”手法, 园林亦然。
园林中的一切景象, 无论是树木、花草、山石、水体、建筑, 往往被拟人化,物述人语, 使“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表达了”个园”的”春山淡冶而如笑”的情趣。
从古典园林的实例来看,苏州很多文人宅园中有以荷花为主题的景题、景点、或建筑的题匾。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多样的, 如借助名人、名诗、名赋、名词的成功, 让游人产生一种深邃的联想, 而看似普通的景色, 通过名人效应, 达到一定的意境, 也会使园
林的景色光彩倍增, 四方传颂。
中国园林的立意强调景观效果, 突出艺术意境创造, 但还注意到其功能问题。
所以, 在考虑艺术意境过程中, 有两个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结合在内, 这两个因素是: 园林建筑功能和自然环境条件。
如这两种因素不能结合, 园林的景观或艺术意境就会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如, 在封建社会王权和神权是统一的, 反映在皇家园林较明显, 特别是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 前者以佛香阁建筑群为全园的构图重心, 后者以白塔为控制的制高点, 这种具有强烈中轴线的对称空间艺术布局, 构成了极其宏伟壮丽的艺术形象。
从这两组建筑的艺术构思, 可看到古代造园在立意上如何结合这些怡情养性、礼佛烧香种种功能, 通过因地制宜改造地理环境, 巧妙地表现了园林建筑的艺术意境。
4.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考
综上所述,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 不可分割的。
所以, 中国园林艺术应该称之为: “凝固的诗, 立体的画”。
英国著名建筑师钱伯斯说: “中国园林意境和审美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他还说:”中国造园家不是花匠, 而是画家和哲学家”。
他对中国园林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中国园林与外国的园林不同, 其意境深远, 自成体系, 别的任何国家的园林也是无法比拟的。
思索片刻,有些叹息。
今天一些公园规划和风景游览区, 往往忽视园林的艺术意境, 致使设计平庸, 景观乏味;也有的在技巧上粗制乱造, 还有的“东施效颦”,弄巧成拙等现象。
但也有这样的情况, 虽然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意境, 却在建筑命名和匾题、景题上下功夫不够, 消弱了造景的效果, 经常见到的诸如: “水上餐厅、公园茶室、东大门、荷花池、山顶游廊”等。
一般化的称号,与我国优秀的园林建筑传统大相径庭, 文化品味不够、景观杂乱等。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不单单是建筑美更是艺术意境之美,因画成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建筑设计对情景交融的高度认识。
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我们也应传承历史文脉,注重情景交融。
我们现代园林建筑设计还应保留我国独特的园林建筑与情景交融相结合的特点,要尊重文化、历史传承,并使其发扬。
真心希望中国园林能够辉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波.故宫花园石子路中的吉祥图案—吉祥动物篇.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24(1):192-196
[2]朱耀廷.独具特色的北京清代王府文化.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年
[3]王名红. 风水与园林景观之间的关系.社科纵横.2009年第42期144-145
[4]品味苏州园林中“吉祥如意”的文化现象
[5]本课程光盘“中国古典建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