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上厘米和米第四课时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第4课时 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爽爽文库汇编之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7例8,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和P9~10“练习一”中第8~11题。

▶教学目标1.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直观体验1.复习旧知识。

师: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同学们能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吗?【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经验,很容易说出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导入新课。

师:看来大家前几节课都学得不错,那你们的学习单完成得怎么样呢?【学情预设】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用到了“厘米”和“米”的地方,例如:尺子的长度约是15厘米,筷子的长度约是20厘米,门高约2米,跳绳长约2米……师: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物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7例8。

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读课件上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根据教科书编写的要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四课时《认识线段和画线段》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四课时《认识线段和画线段》人教版

课堂小结
像 、 同、 学们这样,直直的这,可节以量课出长度你的线们就是都线段。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再沿尺子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填空:下图中是线段的有( )。
先在纸上对应刻度0和刻度3处各画一个点。
(1)先确定一个端点。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刻度0为起
先在纸上对应刻度0和刻度3处各画一个点。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几
右端对着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厘米的地方。 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刻度0为起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刻度0为起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这样直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线就是线段。
温馨提示: 像


这样直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线就是线段。
(1)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这此条题线 错段在的没长有是正2确厘掌米握。线段的基在本特判征。断是不是线段时,一定要满足三个条件:(1)线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和画线段》
小学数学
复习旧知
填一填。
(1)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米 )作单位。 (2) 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 (3) 80厘米+20厘米=( 1 )米。
情境导入
走哪条路最近? ① ②

情境导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一第8题。

例8是一节解决问题的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前面例1~例5的教学,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会测量物体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这些都为例8尝试估测物体长度打好了基础。

通过例8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初步建立的1厘米和1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提高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和估测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做好铺垫。

(二)核心能力通过这节课,要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长度单位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类比、观察,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长度的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长度的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学习重点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五)学习难点有逻辑地表达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想法。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教学课件,直尺。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测量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借助自己的身体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想一想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还记得自己的身高有多高吗?(二)课堂设计1.检测预习,新知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比一比的游戏。

要求:我说你比,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2米。

昨天在家大家都已经量过自己的1拃的长度了,谁来说一说你的一拃有多长?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身高?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复习唤醒学生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表象,为新授课做准备。

】2.问题探究生活中到处都有长度需要测量,瞧:这是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的场景。

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2、动手感知: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文5具)盒、大数树学书高的8面米以。及课桌的面,看谁的面大呢(? )
(6)教室长10厘米。
( m)
拓展训练
想一想
小红
小军
小刚
90厘米
1米20厘米
小三刚位的小身朋高友是比大身于高9,0厘小米军,最小高于,1小20厘 米红。最比矮如,:小9刚1厘的米身,高9可2厘能米是,95厘米, 1(米2厘米),厘1米米1。8厘米。
四、总结: 教学过程
(3)房间高3厘米。
(m)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每面国旗隐含的共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3..通冲过突购设物疑等,活深动化使理学解生。体验数学与(生4活)密字切联典系厚,培6养米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人民币(,提c高m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点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列方程?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 问吗?
谢 谢 观 看!
拓展训练 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师:这里有一些各种各样的钟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钟表可以表示秒?
四、总结:
(1)数学书长26米。
( cm )
(1)、学生自学教科书P73—P74的内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现,在但, 是请摸同出学红利球用的手次上数的都学会具比用摸自出(己蓝的球2方的)法次灯摆数一少管摆。长,(验也50证有厘一可下能米。出。现红球比蓝球多的情况(,但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
解答合理吗?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基础训练
1.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我的脚印
长60(cm)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线段)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

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

(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

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比长短,画线段1. 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认识厘米(教科书第61~63页例2、例3、例4和“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课时围绕长度单位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米)来解决问题。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如测量物体长度、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长度,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概念和方法。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教学用长度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用尺子、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度的差异,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3. 知识讲解:讲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 问题解决: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来解决。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6.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长度单位的概念、换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通过图表、示例和关键点摘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作业设计1. 测量家中或学校的物品长度,记录数据,并尝试进行单位换算。

2. 设计一道关于长度单位的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与长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也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和着重讲解的部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PPT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PPT课件

(2)用一拃的长度和旗杆的高度比一比,显然13厘米不合 适。旗杆比一个小朋友的身高高很多,相当于13个小朋友 的身高,所以13米比较合适。
规范解答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米 ) 小明身高124( 厘米 )
黑板长2( 米 ) 课桌高90( 厘米 )
1、一张单人床长2
米。…………………………………………( √ )
2、一块橡皮擦厚10厘 米。……………………………………( ×)
3、一支自动水笔的长是16厘
米。………………………………( √ )
4、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5 米。……………………………………( ×)
5、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 些。……………( × )
1.填空。
1支铅笔长25(厘米 ) 操场的旗杆高13( 米 )
1本书长22(厘米 ) 根粉笔长约10(厘米 )
2.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

厘米
刷牙,8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
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里)。
1、下面三条线中,( ②)是线段。 ①② ③ 2、要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应该用( ③)来量。 ①三角尺 ②米尺 ③卷尺 3、你的椅子大约高(①)。 ①45厘米 ②45米 4、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②)。 ①厘米 ②米
1.黑板长3( m )
6.窗户的高大约是2( m)
2.小刀长5( cm )
7. 图钉的长是1(cm)
3.电视屏幕宽29(cm ) 8. 语文书长21( c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谈话:如果我们想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却没有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它、一庹的长度。量前交代可以自己量一拃的长,同学互相帮助量一步、一庹的长,量后记录在书中第55页的空格里。学生测量、填写。指名说出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金山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内容量一量
复备栏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2、探索并掌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学生分小组测量、记录、讨论。
(2)测量篮球架的高。
提出要求:不爬到篮球架的上面,你有办法量出篮球架的高吗?
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测量。
各小组进行测量。
(3)各小组自选测量对象、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回家测量自己家房子的长度、院子的长度或其它物品的长度。
谈话:最好是记住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他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填写在课本第54页中间的括号里。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提问:通过量,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你能量出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2、估测物体的长度。
讲述: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就可以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一件物体,用一拃、一步或一庹先估测,再选用合适的尺子量一量进行验证。
小组活动,然后指名汇报。
3、到篮球场上去量。
(1)测量篮球场的长。
提出要求:每个小组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用3米长的绳子测量,第二次用你们认为合适的尺测量,记录两次测量的结果,并进行比较。讨论一下你更相信哪个测量结果,为什么?
学生各自折纸、测量,再指名回答。
讨论: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问:把你量出的这条折痕的长度与长方形的边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刚才你们量长方形的边和折痕的长度是用什么尺量的?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由于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边长和折痕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提高实际测量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长方形纸,每组一条3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提问: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尺子介绍给大家?
指名上来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