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丨疾病:南方的“瘴气”是什么?
壮医“瘴毒”致病机制及防治经验浅述

2 特 色鼻饮 , . 3 凉脑快膈 鼻饮 , 是一种壮族独特 的卫生保健 习俗 , 壮族先民用它来预防瘴病 和中暑等疾患。《 岭外代答》 对 此有相应的记载 :邕州溪峒及钦州屯落 , “ 俗多鼻饮……鼻饮之 法, 以瓢盛少水 , 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 中, 瓢则有窍 , 施小管 如瓶 嘴插诸鼻 中……不与气相激 , 既饮必 噫气 , 以为凉脑快膈 莫若此也。 可见 , ” 鼻饮是通过把盐及 山姜 汁等消炎杀菌之物滴 于水 中 , 引水流入鼻 , 清洗疏通鼻腔 , 其作用是 “ 凉脑快膈 ”从 , 而产生 良好 的防病作用 , 与今 E药物滴鼻防病 的方法相似 t 5。 24 保健 习俗 , . 强身防病 壮 医常选用 红蓼 、 桐花 、 琼楠 、 婆 罗门皂英、 古柯等药物 , 用丝线把这些 药物串系 , 佩挂于颈项
21年 第 1卷 第 2 02 5 期
广西 中医学院学报
・ ・ 3
壮 医“ 瘴毒 " 致病机制及 防治经验浅述
李 凯风 , 覃文 波 , 汝铭 , 邓 吴小 红 。 黎 佳, 杨海 云 。 陆 500 ) 3 0 1 文 ( 西 民族 医药研 究 院 , 西 南 宁 广 广
关键词 : 瘴毒 ; 致病机制 ; 防治 ; 经验 ; 医 壮 中图分类号 : 2 R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8 7 8 (O 2 0 — 0 3 0 10 — 4 6 2 1 )2 00 — 2
传统体育活动有对山歌 、 风车 、 蹂 打扁担 、 舞拜 、 打磨秋 、 打秋 千、 打滚石等 ; 在重大节 1里还有抛绣球 、 3 赛龙舟 、 天灯等传 拾 统群众体育 活动 。此外 ,壮医还创编 了具有独特保健功效 的 壮拳 , 适合在各年龄层群众 中习练 , 体现 了壮医“ 未病先防” 的
瘴气是什么气体

瘴气是什么气体瘴气一般是指热带地区的一种气体。
在过去,我国人口主要集中于华北平原地区,以至于大多数南方地区人口稀少,原始森林较多。
再加上我国南方地区靠近海洋,降雨量非常多,以至于空气湿度非常大。
而且,原始森林的遮挡能够有效减少地面湖泊的蒸发量,使得当地非常潮湿。
潮湿、高温的环境最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在分解动植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和气体,比如:氨气,硫化氢以及甲烷、沼气等。
这些气体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空气内有毒气体较多,是有可能导致人体吸入有毒物质时而生病。
这些会导致人生病的气体被古人统称为瘴气。
瘴气的消失现如今,我们几乎很少听到某个地方会发生瘴气了。
一来是因为我们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辨别出导致人类生病的源头,比如:是病毒还是微生物,是有毒物质还是环境不适。
而瘴气的称呼过于笼统,逐渐被取消了。
二来是因为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越来越多,对疾病的传染源也了解的越来越多,我们能够查清楚导致人体生病的传播途径,并通过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来阻止疾病的传播。
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瘴气”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如果我们去非洲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在这里更容易患病。
原因仍旧是因为蚊虫,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蚊虫在这里依旧泛滥,虽然国际慈善组织曾经免费派发过蚊帐。
但由于非洲地区交通不便,村子与村子之间相隔较远,且没有车辆通行,以及当地文化习俗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上蚊帐。
再者,当地有猎杀野生动物的习惯,它们会以野生动物为食,导致接触到的病菌数量更多,种类也更多,患病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以至于这里至今有许多流行病在这里流行,比如:疟疾,登革热。
在过去,人们生存环境非常危险,尤其是热带地区,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至于人们不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人们将这些原因统称为“瘴气”。
但现如今技术表明,引发人们生病的并不是某种气体,更有可能是蚊虫传播以及微生物入侵。
找到了导致人体患病的原因之后,“瘴气”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如今只要我们做好防蚊虫措施,不接触野生动物,即使在原始森林中生活一段时间,也不会“瘴邪入体”。
从_障_到_瘴_瘴气_说生成的地理空间基础

[ 提 要] 瘴气研究是目前环境史 、 疾病史研究的热 点 , 但以往研究 没有解决 的问题 是 , 为什么 南方的 环境疾 病 被一致书写为 “ 瘴” , 而不是别的某种表述 ? “ 瘴” 原作 “ 障” , “障” 字在东 汉中后叶 (127 -200 年) 已具备描述环境 疾病的功能 。“ 瘴” 字则可能出现在西晋 至南朝 刘宋初 年的一 段时期 , 或 许是从 “ 障” 的俗 字 ——— “ ” 演 变而来 。 从字源 、 字义与文字的表达意象来看 , “障气” 之 “障” 凝结 了空间阻隔 意象与边 疆意象 , 这一概念 的生成 与广泛 使 用 , 则体现出中原汉文化强烈的地域意识 。
第 24 卷第 2 辑 2009 年 4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 nal of Chine se H isto rical G eog raphy
Vo l.24 , N o .2 Apr ., 2009
从 “障” 到 “瘴” : “瘴气” 说生成的地理空间基础
张轲风
(云南大学历史系 , 云南昆明 , 650091)
那么 , “障气” 说始于何时呢 ? 今本 《淮南 子 ·地形训》 已出现 “ 障气” 一词 :“ 土地各以 其类生 , 是故山气多男 , 泽气多女 ;障气多喑 , 风气多聋 ;… …” ⑥清人王念孙认为 , 这是后人 妄改的结果 : “ `障气' 本作 `水气' , 后人以 `水' 与 `泽' 相复 , 故妄改为 ` 障' 耳 (《礼 书》 引此已误)。 不知凡水皆谓之水 , 而水钟乃 谓之泽 (见 《周 礼 · 大司徒》 注), 且 `泽气' 与 `山气' 相对 , 后人以 `水' 与 ` 风' 气相 对 , 义各有取 。 改 `水' 为 `障' , 则义不可通 矣 。《太平御览 ·天部十五》 、 《疾病部一》 、 《疾 病部三》 (此篇内两引)引此并作 `水气' , 《酉 阳杂俎 · 广知篇》 同 。” ⑦清人于鬯则提出反对意 见 :“若王氏以 ` 障' 字为后人妄改 , 是直谓凭 空改出一 `障' 字 。 后人虽妄 , 未至此也 。” ⑧王 子今根据于鬯 、 梁履绳等人的意见 , 基本上认可 《淮南子》 里出现的 “障气” 就是 “ 瘴气” ⑨。 但 在笔者看来 , 后人妄改 “水气” 为 “障气” 的可 能性很大 。理由有三 :第一 , 唐宋文献 《酉阳杂 俎》 与 《 太平御览》 五 次征引该 条 , 皆作 “水 气” 。 甚至 , 清人编纂的类书 《渊鉴类函》 引该 条内容 , 亦作 “水气” 10 。这几乎是一个无可辩驳
地域偏见和族群歧视_中国古代瘴气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

地域偏见和族群歧视:中国古代瘴气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张 文关于瘴气与瘴病的研究,以往学界主要集中在疾病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医疗社会史范畴;由于所谓的瘴气与瘴病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包含多种地方性疾病在内的复杂疾病的统称,因而这一研究便失去了可靠基础;事实上,所谓的瘴气与瘴病,不过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对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地域偏见与族群歧视的 形象模塑 ,它更多的是文化概念,而非疾病概念。
随着近代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中国文化优势意识的减弱,瘴气与瘴病的概念也渐趋消失。
关键词:瘴气与瘴病 地域偏见 族群歧视 形象模塑作者张文,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地址:重庆市,邮编400710。
关于瘴气与瘴病的问题,学界的研究起步甚早,近年来随着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兴起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结以往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围绕着瘴气与瘴病的病理学进行研究,即讨论瘴气与瘴病到底是什么疾病,其中以冯汉镛的成果较具代表性; 第二阶段以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为主,主要对瘴气与瘴病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中以龚胜生等人的成果最具代表性; 第三阶段主要关注地理环境、人口迁徙与瘴气和瘴病的关系问题,其中以萧璠、范家伟等人的成果最为典型; 第四阶段则转而开始关注由瘴气与瘴病所反映出的人类文化变迁,其中以左鹏的成果为代表。
综观这四个不同时期的研究脉络,大致上是逐渐脱出瘴气与瘴病本身的病理学分析,转而关注瘴气、瘴病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方面,这一发展趋势无疑是正确的,它不仅反映出学界研究旨趣的转变,也显示了学界对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倾向。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关于瘴气与瘴病是什么疾病的问题,学界仍未有一个统 民族研究 2005年第3期参见冯汉镛: 瘴气的文献研究 , 中华医史杂志 第11卷第1期;冯汉镛: 四川的瘴气及其防治 , 巴蜀科技史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见龚胜生: 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 地理学报 第48卷第4期;梅莉、晏昌贵、龚胜生: 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7年第2期。
形容荒凉的成语(精彩5篇)

形容荒凉的成语(精彩5篇)形容荒凉的成语及解释篇一杳无人烟:僻远无人居住。
形容荒凉,偏僻。
枯枝败叶:败:衰败。
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
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兔葵燕麦:形容景象荒凉。
败井颓垣:犹言房毁墙坍。
形容村舍荒凉。
鸡犬不闻: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满目荆榛:荆:荆条,灌木。
榛:树丛。
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
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
偏乡僻壤: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人迹罕至:罕:少。
人很少到的地方。
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蛮烟瘴雾:指南方的烟雨瘴气。
借指荒凉地区。
形容荒凉的成语篇二1、颓垣败井:犹颓垣废井。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2、案萤干: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干了。
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3、茅封草长:茅:茅草;封:封闭;长:生长。
长满茅草。
形容野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4、青苔黄叶:青苔遍地,落叶纷飞。
形容山居人家沉静荒凉的景象。
5、鼪鼯之径: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
同“鼪鼬之径”。
6、颓垣败壁:犹颓垣废井。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7、荒郊野外:指人迹罕至,空旷荒凉的郊外。
8、荒烟蔓草:荒烟:空旷荒凉的原野上的雾气;蔓草:蔓生的野草。
比喻空旷偏僻,冷落荒凉。
9、鸡犬不闻: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10、荒山野岭: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
11、白草黄沙:沙:沙碛。
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
同“白草黄云”。
12、投山窜海:山、海,荒凉边远之地。
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地区。
13、蔓草荒烟:蔓草:蔓生的野草;荒烟:空旷荒凉的原野上的雾气。
比喻空旷偏僻,冷落荒凉。
14、杳无人烟:僻远无人居住。
形容荒凉,偏僻。
15、投畀有北:放逐到北方寒冷荒凉的地方去。
16、荒烟野蔓:荒烟:荒凉原野上的雾气;野蔓:野草。
形容冷落荒凉的`景象。
17、颓垣废址:犹颓垣废井。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18、雨井烟垣:比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19、白草黄云: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
20、枯枝败叶:败:衰败。
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
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神秘蛮荒的岭南世界:原始森林,瘴气,蛇虫,还有食人族

神秘蛮荒的岭南世界:原始森林,瘴气,蛇虫,还有食人族对大多数人来说,“广东”这个地名意味着繁荣富裕。
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这种状况形成的年代很晚,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那里都意味着神秘蛮荒,先秦时期尤其如此。
假如能穿越到2000年前的岭南、加入到征服这里的秦军当中,你会发现这里以连绵的热带雨林为主,最直观的感受首先是气候既潮湿又炎热,闷得透不过气来。
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是一通暴雨,把你浇成落汤鸡。
布衣裋褐一天到晚紧贴在肌肤上,要么是汗水要么是雨露,就没有干的时候。
革甲、帐篷、粮食动不动就发霉,铜铁的兵器上总凝结着露水,很容易生锈。
你还要小心“瘴”。
如果看过《三国演义》,你一定记得蜀军在渡泸水时的遭遇。
这是南方山林常见的现象,一些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后会形成尸胺、腐胺等有毒致病的有机化合物,如果尸体恰好又浸泡在洼地或沼泽的死水中,那就成了细菌蚊虫最好的培养皿,这种水再被湿热的天气一蒸腾,就形成了瘴气。
古人还按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等多种,明代笔记《赤雅》描绘了瘴气升起的样子:远看一道气柱冲天,过一会逐渐散成黄雾;半空中像弹丸那样大小,慢慢变得如车轮四下散开,人必须伏在地上才能躲过它。
现在你换成小船,在溪流和沼泽间缓慢行驶,神秘蛮荒的气息扑面而来。
头顶的参天林木几乎遮蔽了苍穹,密林深处传来各种动物的鸣叫,鸟雀飞来飞去,看到一个个蓝绿色的小点没有?那就是最有名的翠鸟,也叫“翠凤”“翡翠”。
《说文解字》称,“雄赤曰翡,雌青曰翠。
”就是说雄鸟叫“翡”,羽毛为赤色;雌鸟叫“翠”,羽毛为青色。
美丽的羽毛给它们带来了杀身之祸,历史上南方政权经常向中原王朝进贡这种鸟,赵佗立国后就曾向汉文帝进献了上千只翠鸟。
如今翠鸟已是珍稀保护动物,请坚决抵制“点翠”用品,也呼吁生产者们使用替代品。
后世一些关于岭南的笔记还记录了不少神奇生物,比如白雉,也叫白鹇,白羽上带有黑纹,鸟喙是红的,尾巴长二三尺。
传说周成王时期,岭南地区的越裳部族就进献过这种鸟。
宋人笔记中关于疾病的论述

关键词: 近代; 来华西方人; 中医观 中 图 分 类 号 : R- 03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胁; 南方的风土物候似乎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 翻旧说。可见, 他们在现世持有客观反省的态度。
疾病与许多神秘不可控制的力量, 足以使人丧命。 虽然宋人仍不乏存有疾病是与土候有关的看法,
的 确 , 南 方 的 瘴 溪 、瘴 气 、瘴 毒 曾 被 历 代 文 人 视 为 然而对于南方与疾病的相关传述, 宋 人却有着理
犹如到生命经验的边缘, 当他们来到 未开发的南 有人持有地气与土气相应之见, 如曾敏行“刘执中
方, 面对文化、地理物候、风土人情迥异的环境, 内 心的焦虑在面对疾病时爆发出来。南方全然陌生
彝知虔州, 以其地近岭下, 偏在东南, 阳气多而节 候偏”[2] 之类的說法。但是正如曾巩《南湖行》诗所
的环境、医疗资源的不足, 使他们面 临生命的 威 云 : “生 長 江 湖 乐 卑 径 , 不 信 中 州 天 气 和 ”, 勇 于 推
在宋代, 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不少文人如 欧 阳 修 、苏 轼 、黄 庭 坚 、陆 游 等 皆 通 医 学 及 养 生 之 道, 其中尤以苏轼最为突出。在《东坡志林》、《仇池 笔记》、《苏沈良方》、《道枢》、《类说》等著作中, 都 有 苏 氏 养 生 之 论 。如 认 为 “养 生 者 必 以 胎 息 为 本 ”, 详尽生动地叙述了胎息的具体练法, 即想象呼吸 之 气 “如 熏 炉 之 烟 , 烹 鼎 之 气 ”, 而 且 “心 不 起 于 念 ”, 强 调 入 静 与 存 想 , 不 同 于 晋 唐 时 期 强 闭 呼 吸 之练法, 已有较大的进步。《苏沈良方》载: “上张安 道 养 生 诀 ”, 介 绍 了 他 “闭 息 内 观 , 纳 心 丹 田 , 调 息 漱 津 ”的 锻 炼 方 法 , 并 说 自 己 平 生 “颇 留 意 养 生 ”, “其初效不甚觉, 但积累百余日, 功不可量, 比之服 药, 其效百倍”, 在养生史上有一定影响。宋人对药 材的了解甚多, 以宋代药名诗在宋诗里占有相当 的数量与份量即可知 , 如黄庭坚有《药名诗奉送 杨 十三子问省亲清江》、《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等 , 其 《荆 州 即 事 药 名 诗 八 首 》之 二 : “前 湖 后 湖 水 , 初 夏半夏凉。夜阑香梦破, 一雁度衡阳。”[4]1211 在赞美 荆州住所环境优雅, 寄托对意中人相思之情的同 时 , 天 衣 无 缝 地 谐 出 了 4 种 中 药 名 : 前 胡 ( 湖 ) 、半 夏、兰( 阑) 香、杜( 度) 衡。黄庭坚为杨子健作《通神 论 序 》, 自 谦 不 懂 医 术 , 认 为 医 术 是 “儒 者 罕 学 , 学 之亦 不能到其渊 源。”[4]1487 他常与 医家往来 , 亲 自 制作一些丸剂自用或赠人, 也常指导友人治疾之 方 , 其 晚 年 居 于 南 方 所 作 《宜 州 乙 酉 家 乘 》中 仍 可 看見这样的记载: “( 二月) 二……累日苦心悸, 合 定 志 小 丸 成 ”[4]2335, “三 月 初 十 …… 送 含 笑 花 兩 枝 , 作順氣丸成。”[4]2339 当时文人有相当程度的医药知 识, 到了南方有足够的医药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宋
=关于宋代至明代南方的瘴病及其历史的研究_冯翔 (2)

衰; 各地区瘴情的轻重差异 , 反映了此地方中原文化 所涵化的 深浅程度 . ” 吴长庚的 《瘴 、蛊 、槟榔 与两广文化》 则是将古代广东和广西的瘴 、 蛊、 槟榔这 三个事物有机的结合起来 , 揭示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 的关系 . 文章末尾探讨了瘴在历史中的文化象征 , 指 出政治上的“ 人为之瘴” 导致人们的痛苦更甚于山岚 [ 3] 瘴气 . 以上所列举的文献一般对瘴 、瘴气 、瘴病究竟为 何病不作新的探讨 , 而沿用以往的医学文献或医学史 文献的结论 , 即认为瘴病对应于现代医学的恶性疟疾 ( Pernicious malaria) , 也就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 播的传染病 . 这个结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 而 且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杰出的医学成就 . 医学家姚永 政 1935 年深入瘴气区云贵两地作实地调查 , 指出“ 瘴 气” 实则是恶性疟疾 . 姚永政 、林梁城 、 刘金邦的《瘴气 病之研究其一 : 贵州及广西边界瘴气病之真相》 详 细记载了他们进行的医学研究过程 : 他们对贵州南部 ( 主要集中 于安龙县) 的 80 名瘴气病人进行 血液检 查 , 均发现了疟原虫 , 并对 117 个 12 岁以下儿童进行 了血 液 检 查 , 统 计 发 现 这 些 儿 童 的 脾 肿 指 数 为 35 . 90 %, 疟原虫指数为 50. 43 %, 这是他们认定瘴气 病就是恶性疟疾的主要依据 . 该文同时也列举了史籍 上的瘴气病记载 , 尽管作者并没有明确写上“ 史籍上 的瘴气病就是恶性疟疾 ” 这样一句话 , 但作者把史籍 上的瘴气病等同于民国时期的瘴气病 , 实际上已经认 定史籍上的瘴气病就是恶性疟疾 . 这个结论在很长时 间内为医史界所认可 , 如 李耀南的结论与之 基本相 同 , “ 疟疾在云南以往称为瘴气 , 但所说的瘴气不是完 全归之于疟疾 , 至于何种瘴是何种病或何时的瘴是何 种病 , 我不敢下定论 , 但记载的瘴 气根据其地区 、时 节、 内容 , 有 90 %以上是疟疾 , 这是肯定的 . ” 当然 也有学者比较谨慎 , 认为瘴病比较复杂 , 包含多种疾 病 , 如冯汉镛认为瘴病包括十种病 : ( 1) 疟疾 , ( 2) 痢 疾,( 3) 温病 , ( 4) 脚气 , ( 5) 沙虱热 , ( 6) 中毒 , ( 7) 喉科 [ 6] ( P44 -46) 病,( 8) 痈疽 , ( 9) 指头感染 ,( 10) 脱发 . 对于历史中的瘴病是否只对应于现代医学的恶 性疟疾这一种疾病 , 目前的历史学界其实都是公认瘴 病包括多种疾病的 . 但历史学界认为瘴病一般是现代 医学的恶性疟疾 , 也就是说历史学界公认瘴病的主体 就是疟疾 , 或恶性疟疾 . 尽管历史学界承认文献中高 寒地区的瘴病和某些症状的瘴病记载不是疟疾 , 如对 于史籍记载的北魏和平元年( 公元 460 年) 时期的瘴 气( “ 秋七月乙丑 , 刘骏遣使朝贡 . 壬午 , 行幸河西 .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