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

合集下载

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三味书屋导游词1 三味书屋位于鲁迅故里景区内,鲁迅少年时代曾在此学习了5年。

游人来到这里,总难免要回味一番儿时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字句,以及鲁迅在书桌右下角“刻下一个小小的‘早’字”的故事。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距不远,你可循着鲁迅的足迹,从百草园一路走过来。

出百草园往东走几百米,再过一座石板桥,就到了。

进了三味书屋,旧时私塾映入眼帘。

虽然后来有过重修,但里面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和课文中的描述相差无几。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匾额下挂着一副《松鹿图》,旁边摆的是寿镜吾先生的`像。

以往学生上课要先对着匾额和图行礼,才开始读书。

书屋中间一张八仙桌,后面的高背椅是先生坐的,四周是学生的课桌,由于是学生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各式各样。

鲁迅刻过“早”字的那张课桌躲在左边墙角,旁边有标识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这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当年鲁迅用过的原物,可惜有围栏挡住了,只能远看,上面的“早”字几乎很难看清楚。

三味书屋导游词2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

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

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台门斗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一户书香人家。

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大堂前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

关于“三味书屋”

关于“三味书屋”

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貌。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

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三味书屋的三味:古人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谓之三味;绍兴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先生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蔬菜,子书是酱油肉末等调料。

吃谷物是正道,表明了办学宗旨。

三味书屋导游词[5篇范例]

三味书屋导游词[5篇范例]

三味书屋导游词[5篇范例]第一篇:三味书屋导游词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鲁迅故里景区内,鲁迅少年时代曾在此学习了5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味书屋的导游词,欢迎参考!篇1:三味书屋导游词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

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

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

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

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

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

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

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

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

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

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

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

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为鲁迅留下深赢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课文,叫《三味书屋》,相信很多人对于鲁迅的三味书屋都再熟悉不过了,那你知道这“三味书屋”指的是哪三味吗?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鲁迅祖居内,距离鲁迅故居100米。

正如鲁迅笔下描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三味书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呢?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文章里,并没有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而且,各种版本《鲁迅全集》注解里对此的解释也不一样。

因此,即使读了这篇散文,一般读者也难解“三味”的真正含义。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

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

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

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

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

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

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味书屋导游词1三味书屋位于鲁迅故里景区内,鲁迅少年时代曾在此学习了5年。

游人来到这里,总难免要回味一番儿时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字句,以及鲁迅在书桌右下角“刻下一个小小的‘早’字”的故事。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距不远,你可循着鲁迅的足迹,从百草园一路走过来。

出百草园往东走几百米,再过一座石板桥,就到了。

进了三味书屋,旧时私塾映入眼帘。

虽然后来有过重修,但里面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和课文中的描述相差无几。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匾额下挂着一副《松鹿图》,旁边摆的是寿镜吾先生的像。

以往学生上课要先对着匾额和图行礼,才开始读书。

书屋中间一张八仙桌,后面的高背椅是先生坐的,四周是学生的课桌,由于是学生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各式各样。

鲁迅刻过“早”字的那张课桌躲在左边墙角,旁边有标识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这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当年鲁迅用过的原物,可惜有围栏挡住了,只能远看,上面的“早”字几乎很难看清楚。

三味书屋导游词2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

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

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台门斗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一户书香人家。

三味书屋的由来

三味书屋的由来

三味书屋的由来
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

鲁迅12岁在此书屋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间长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

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60年。

“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

“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

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关于“三味”,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也有新的解释,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懂事的名人故事

懂事的名人故事

懂事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懂事的名人故事:
1.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

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

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2.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要割草的时候还在玩耍,忘记了割草;要么是到了该回家吃饭的时候还在打着玩。

于是,毛泽东往往要被严厉的父亲打一顿。

3. 孔子小时候家里穷,他常常做一些家务活。

有一次,孔子看到母亲在蒸米饭时因锅里的米浆涨出来而很烦恼。

于是,他便拿着一块抹布,把饭上面的米浆都擦干净,使母亲看到后很高兴。

因为孔子很懂事,他母亲经常在外人面前夸奖他。

希望这些故事可以给您一些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读第三节,然后看投影片向 同学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 17岁在这里求学。
自由读课文5—8节: 1、课文中写了哪两种“早? 2、说说后园的蜡梅给你留下怎 样的印象呢?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
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
~~~~~
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
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 ~~~~~~~~~~~
~~~~~~~~~~~~~~~~
~~~~~~~~~
~冰~~~~清~~~~ 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
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 ~~~~~~~~~~~~~~~~
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
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梅 花 ,二 开十 得四 最番 早花 。信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 春天,要学梅花,作 “东风第一枝”。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作者 用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 梅花一样。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 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 延长了人的生命。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 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 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风 , 一 候 是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 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一次不得已的迟到, 使他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时时早,事事早, 深深地埋进心里,并且坚持了一生。
鲁迅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
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 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 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
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 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 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 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 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 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 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因此,毛泽东 尊称他为中国第一等圣人。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 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Hale Waihona Puke 蒋兰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