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5七年级语文下册 8 背影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第8课《背影》教案(鲁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8课《背影》教案(鲁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8课《背影》教案(鲁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坐着及其相关的经历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专门是行为描写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情感目标:珍视亲情,增进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教学难点明白得文章纯朴、含蓄、动人的语言教学方法采纳〝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观赏品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为新时代的青青年,尽管被父母浓浓的爱包围着,但大多数却认为理所因此,专门少真切地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

因此,我在开始讲课前,就用孟郊的«游子吟»带学生走进亲情的世界,由感受母爱到谈论父爱,为诵读、品悟父亲的背影蓄势。

或是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即兴改编为«世上只有爸爸好»二、播放«背影»的朗读录音,以纯朴的文字,感人的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再自由诵读,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此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在学生听录音带的时候板书文内重要的字词簌簌〔sù〕赋闲〔fù〕犹豫〔chóu chú〕差使(chāi)颓唐〔túi〕蹒跚〔pán shān〕琐屑(xiè) 交卸(xiè)三、作者及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闻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要紧作品:诗集«毁灭»«踪迹»散文:«匆匆»(七年级学过)、«荷塘月色»〔高一学〕、«背影»四、文章脉络第一部分〔!〕开篇点题,点出背影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第三部分〔7〕不后想念五、具体研习课文内容〔要紧运用教师提咨询,学生答咨询的方式〕1、教师提咨询:«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一文;(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的理解;(2)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人生哲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案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提高写作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背影》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背影”,提问:“背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 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父爱的伟大和无私;(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代表作汇报。

5.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背影”、“泪水”、“离去”等;(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亲情的感悟;(2)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背影》教案鲁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背影》教案鲁教版1

8.《背影》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理念
1.《背影》语言质朴,饱含真情。

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教法,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父子深情,品味本文朴实的文风。

2.品味生动的细节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父爱,回报父爱。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感悟作者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所传达的父爱深情。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细节中捕捉人物情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写作。
(二)教学设想
1.引入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进入课文学习。
-作业一:与家人一起阅读《背影》,分享自己的感悟。
-作业二: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背影》,以“我心中的父爱”为主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悟,注意作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家长参与作业:请同学们与家人一起阅读《背影》,并与父母交流课文的感受,了解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请父母在作文后留言,分享他们的感想和对孩子的期望。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背影》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朱自清所描绘的父亲形象,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会从细节中捕捉人物情感。
3.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父爱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父爱的共鸣。
-播放温馨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父爱的温暖。
2.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探究父爱主题。
-初步问题: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深入问题: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这些细节描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品读父亲《背影》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品读父亲《背影》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品读父亲《背影》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教学目标:1.挖掘深深的父爱,体会父辈生活的艰辛;2.学以致用,抒写真情,珍视亲情。

导入:有人说,父亲像一棵树,总是不言不语,却用他枝繁叶茂的坚实臂膀为树下的我们遮风挡雨、制造阴凉。

岁月如指尖的流水一样滑过,不觉间我们已经长大,而树却渐渐老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父亲,品读父亲,去感受他们生活的苦辛,懂得父亲威严里特殊的温馨。

过程:1.出示目标:(师)这节课我们要努力完成的两个目标(生齐读)。

2.(师)我们先来看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你觉得《背影》这篇文章在写什么?(父爱)父亲的爱体现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挖掘父亲的爱,同时把你的语言梳理好,创做成一节诗歌,咱们看看哪个小组父爱挖掘好、诗歌创作好。

(多媒体出示示范: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父亲的爱是……学生创作完成后展示并给予评价)3.父亲的这些爱,那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4.播放视频电视散文《背影》父亲怕月台的片段后,读第6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怕月台的背影来突出父爱的?(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在此时要对父亲的外貌做细致描写?写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运用了什么描写?作者为何要详细的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师):这时父亲的背影瞬间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

5.启示:写作中,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一个瞬间。

师:与《背影》一样,李森祥的《台阶》写的也是一位父亲,如果说,读罢《背影》你眼前挥之不去的是那蕴含着深深父爱的蹒跚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那么读完小说《台阶》,你眼前浮现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发言)6.父亲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用一生来修建台阶?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自尊、不甘人后、上进……)除此之外,从文本中,你还读出一位怎样的父亲?(多媒体出示:从句话,我读出了一个样的父亲。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相关背景信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感悟亲情,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家庭的情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增强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相关背景信息。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表达,感悟亲情的珍贵。

2. 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文本内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培养家庭观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课文文本。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信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和评价。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5. 情感教学(1)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第8课背影说课稿鲁教七级下

第8课背影说课稿鲁教七级下

《背影》说课稿各位评委、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

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

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七年级下册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

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⑴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与难点:⑴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⑵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5、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背影》教学实录鲁教版五四制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背影》教学实录鲁教版五四制

——《背影》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品与读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受到精神的熏陶。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在朗读中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突破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角关键句,加强朗读指导。

【教学难点】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关爱他人。

突破方法:补充文章写作背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学与学法教法:①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

③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④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想结合,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学法:①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③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去体验亲情,充分理解父母对儿女的真诚无私的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轻音乐《月光》学生准备:搜集朱自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心里是灰色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我们一直生活在爱的氛围中,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

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是我们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体会浓浓的父爱。

(背景音乐《父亲》)二、预习了解作者1、简介作者(投影出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

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2、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述: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首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3、明确学习目标。

(小黑板出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见黑板)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
(2)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3)乱七八糟的样子。

(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

(琐屑)
(5)衰颓败落。

(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一 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
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

(小黑板)
1、朗读第六自然段。

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儿子上车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

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子上车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小黑板)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小黑板)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

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1、背影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流泪:感动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流泪:惜别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流泪:思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