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硕士班入学考试 参考书目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課程綱要科目代碼:科目名稱(中文):醫療、身體與台灣社會專題科目名稱(英文):Seminar on Medicine、Body and Taiwan Society全/半年:半年必/選修:選修總學分數: 3 每週上課時數: 3授課教師:范燕秋教師專長背景:台灣醫療史一、教學目標:本課程以台灣近代社會為主體,討論醫療和衛生活動與身體概念的形成或變動的關連。
本課程著重身體研究的取向,如:女性主義、傅科的研究、現代性的問題,或者人口的再生產、身體的管理、以及對身體內在的限制(禁欲主義)以及外在表現或象徵(商品化)等,並重視台灣近代社會發展的特殊歷史經驗,即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以來,透過西方帝國勢力、日本殖民統治以及中國政權的轉移等所形構的多元歷史因素。
教學目的:1,藉由研讀相關研究成果語史料,建立有關身體史研究基本概念,並進行台灣近代社會的相關研究。
2,培養研究生掌握與運用衛生史料的能力,包括相關語文能力的訓練以及對於史料的敏感度與實作的能力。
3,除研讀既有、已發掘的相關研究與史料之外,也嘗試開拓新史料、拓展新的研究視野。
二、教材內容:本課程認為身體史的研究,是藉著「身體」議題勾勒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現象,如:偉伯(Max Weber)所謂的資本主義的理性化(capitalist rationalization),即藉著規範、飲食、操練、法規等完成勞力的理性化,及隨之而來的身體理性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性;或者M. Foucault 特別關注建構身體管理的微觀政治,及人口監視的鉅觀政治,他關注身體如何被利用以符合資本主義社會,及國家官僚的需要;即身體管理的革新設計,解放新的身體力量與能量,以符合社會新的生產需要。
而身體理性化的特色之一是「醫療化」(medicalization),即是醫療知識實務之理性運用,生產健康、可仰賴、有效率的身體。
本課程為探討台灣近代社會有關身體的各種議題,至少涉及兩個層次,一者是從近代世界的角度,西方近代社會的相關發展如何影響到台灣,如透過晚清以來的西方勢力以及近代日本殖民的過程;另一者是從日本帝國變動的角度,殖民地台灣。
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研究生修读办法

論文口試委員之聘請,由指導教授推薦經系主任同意後,依學校規定辦
理口試事宜。
擬參加論文口試之碩、博士生,須於口試前至少三星期,將打字裝訂妥
善之論文初稿及提要,連同論文審查意見表(請至系辦索取),親自送交
口試委員。
4、博士班研究生論文考試,依相關規定辦理。
5、本所博碩士論文必須以中文繁體字撰寫,如有特例,可由論文指導教授
事宜,經所長推薦簽字後確定,再選定指導教授。
碩、博士生之資格考試委員與資格考試科目由指導教授與系主任商定。
碩、博士生因特殊情況需更換指導教授者,應向原指導教授報告,並提出書
面申請,經新任指導教授及系主任核可,惟以一次為限。
其他指導研究生事宜,依相關規定辦理。
三、選課
博士班研究生須通過第二外國語免修甄試專門科目考試,成績七十分為
及格。
二年級以上(含)博士生,應於每學期註冊時填具進度報告書。每學年
第一學期應另附上學年之研究報告及指導老師意見書。
博一須出席本系講論會或演講會,一年至少四次,並繳交心得報告於指
導教授。
四、研討活動
1、碩士班研究生至少出席本系學位論文口試二場,校內外重要學術研討活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研究生修讀辦法
一、依據
本辦法依據國立臺灣大學學則(87.6.24.)第四編研究所規定、國立臺灣大學研究
生修習第二外國文有關規定要點(85.5.15.)、研究所博士暨碩士學位考試規則
(86.6.21.)訂定之。
二、指導教授
碩、博士生入學後,至遲在第一學期課程結束前需先與所長商討其指導教授
動一次(會中發表論文或會後提出研討會書面紀要,至少五千字);在學
艺术史考研参考书目

艺术史考研参考书目(实用版)目录1.艺术史考研的背景与重要性2.艺术史考研的主要参考书目3.如何有效地利用参考书目进行复习4.艺术史考研的备考策略与建议正文艺术史考研作为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历来受到广大考生的关注。
对于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丰富的艺术知识,了解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应对考试的关键。
本文将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份艺术史考研参考书目,并分享一些有效的复习策略和建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艺术史考研的主要参考书目。
艺术史考研的参考书目众多,但以下几本书是考生必备的:1.《中国艺术史》:该书详细阐述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彩陶文化到明清时期的宫廷艺术,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是艺术史考研的重要参考书。
2.《外国艺术史》:该书以西方艺术为主线,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的艺术成就,对于拓宽考生的艺术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3.《艺术史学教程》:这本书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艺术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学术史,对提高考生的学术素养有很大帮助。
4.《艺术鉴赏》:该书以丰富的实例分析,介绍了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了解了参考书目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书目进行复习呢?首先,考生要通读各门课程的教材,建立起艺术史的整体框架。
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和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同时,要注意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多样性。
其次,考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论文、专著,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识。
同时,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了解艺术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此外,艺术史考研的备考策略和建议也是考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2.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要求,提高应试能力。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入学参考书目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入学参考书目【书籍部分】1. 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台北:台湾商务。
2. 张心澄《伪书通考》上下册,上海:商务,1954。
3.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台北:桂冠,1994。
4. 齐文心等《国史史料学》上下册,台北:崧高书社,1985。
5.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台北:联经。
6.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翻印。
7. 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
8.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台北:木铎翻印,1983(翻印湖北人民出版社)。
9. 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艺文印书馆,或北京:中华。
10.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
11.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
12. 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 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1984。
14. 童书业《春秋史》香港:太平,1964。
15. 姚秀彦《先秦史》台北:三民,1984。
16. 杨宽《战国史》北京:人民,或台北:谷风翻印。
17.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
18.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台北:木铎翻印,1983。
19. Denis Twitchett(崔瑞德)等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
20. 钱穆《秦汉史》台北:东大图书。
21.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7。
22. 杜正胜《编户齐民》台北:联经,1990。
23. 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台北:华世翻印。
24. 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5.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台北:新文丰,1997。
26.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1957。
27.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或台北:台湾商务。
28.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
701艺术学基础知识参考书

701艺术学基础知识参考书以下是一些关于艺术学基础知识的参考书:1. 《艺术史》(Art History)- Ernst Gombrich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艺术史著作,全面介绍了从史前艺术到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它详细解释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并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图片。
2. 《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E. H. Gombrich这本书是另一部经典的艺术史著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了艺术的历史和演变。
该书以时间顺序呈现,并附有图片和注释,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的各个方面。
3. 《视觉的语言》(The Visual Language of Painting)- Robert Henri这本书深入研究了绘画的视觉语言和构图原则。
它详细解释了线条、形状、色彩和光影等元素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并提供了实用的技巧和示例。
4. 《艺术的目的》(The Meaning of Art)- Herbert Read这本书探讨了艺术的定义、意义和目的。
它讨论了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和目标。
5. 《艺术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Art)- Richard Grundy这本书介绍了艺术的基本概念、技法和风格。
它系统地解释了绘画、雕塑、摄影和建筑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技术和理论,并提供了实用的练习和案例。
6. 《艺术的力量:观念与实践》(The Power of Art: Ideas and Practices)- Richard Lewis这本书探讨了艺术与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它分析了艺术家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和表达,并探讨了艺术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以上仅是一些艺术学基础知识参考书的例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目标来决定。
the 台湾美术史专辑概要林伯欣guide download

親愛的師長、同學及朋友們:我在《典藏.今藝術》幫忙策劃的「台灣美術史」專輯,在這個月(三月號)出刊了。
專輯的策劃過程,從構思、討論、邀稿到出刊,一共耗費了近兩年的時間。
我們在2002年九月開始邀稿作業,這段期間我除了準備博士論文,絕大多數時間都花在這個專輯的籌備工作上,可以說是除了論文以外,兩年來用力最深的寫作計劃。
當然,專輯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不過,也勉強算是初步整理了近年來台灣美術史界的研究現況,期待大家能抽空去書店看看雜誌,讀後不吝給我批評和指教。
以下是這次專輯的內容:1.林伯欣〈再會台灣美術史:後九○年代的學術場景與研究概況〉(專輯前言)2.賴明珠〈「認同」與「書寫」的雙部曲:回顧我的台灣美術史研究歷程〉3.王淑津〈日本殖民地時代台灣美術史的「地方色彩」論題〉4.廖新田〈符號分析、意義詮釋與閱讀策略:日據時代台灣美術研究面向的思考〉5.盛鎧〈偶然性與必然性:對七○年代台灣美術史的歷史辯證思維〉6.林伯欣〈雙重鏡反的文化主體:從展覽機制看近代台灣的國家與美術〉附件是本次專輯的內容介紹。
另外,這期《今藝術》雜誌除了專輯的六篇文章以外,也收錄了兩篇極具學術價值的美術史論文:李淑珠〈陳澄波(1895-1947)年表的重編:以三份履歷表為依據〉、文貞姬〈東亞日據時代官方展覽的研究:比較臺展與鮮展繪畫作品中的鄉土意識〉,非常值得一讀。
如果您願意,請將這則訊息轉寄給有興趣的朋友,無論是美術界、或相關的人文藝術領域,我們都期待能引起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謝謝!「台灣美術史」專輯概要林伯欣賴明珠曾任職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1983-1989),現為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著有《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等書。
自1994年獲愛丁堡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歸國以來,賴明珠陸續以日治時期女性藝術家為題,發表多篇論文,可說是此論題目前最具系統性的研究。
近年來,她聚焦於桃竹等地的美術史,以贊助人的視角研究新竹「潛園」的文化活動,也深入山地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屢屢開拓新的史料與論域。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九十一学年度硕士班招生表演艺术研(精)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九十四學年度碩士班考試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理論類』複試注意事項一、複試時間表:二、考生報到注意事項:1、考生報到程序:a) 五月十四日〈星期六〉上午場請於09:10 ~ 09:30;下午場請於13:10~13:30至中國音樂學系大樓報到處〈中國音樂學系大樓三樓門口〉。
b) 繳交「准考證」、「身分證」及「複試費郵政劃撥儲金證明單」正本,辦理報到手續。
2、考生須依照時間表規定的時間內辦理報到手續,逾時未辦理報到者,以棄權論。
3、考生於報到後不得遠離,請於報到處等候應考。
4、考生均依考試次序等候叫號,由考生服務同學帶入試場考試。
叫號三次不到者,以棄權論。
三、複試注意事項:1、複試費新台幣1000元,考生請事先至郵局辦理劃撥〈招生簡章附表九〉。
2、複試應寄交之資料(請於5月11日前(郵戳為憑)以限時掛號寄至表演藝術研究所,請在信封上註明准考證號碼以及報考組類別)(1)「研究計畫」(以個人未來研究之主題為內容,五千字以內)一式三份,以A4紙打字裝訂。
(2)大學歷年成績單正本一份。
須附名次證明並註明全班(組)人數(應屆畢業生之成績計算至93學年度第1學期)。
3、專業術科考試一律背譜。
4、專業術科考試除鋼琴外,其餘樂器請考生自備,若需要大型樂器請事先繕寫申請書連同複試資料一併寄出。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九十四學年度碩士班考試招生委員會啟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組-演奏類』複試注意事項一、複試時間表:二、考生報到注意事項:1、考生報到程序:a) 五月十四日〈星期六〉上午場請於09:10 ~ 09:30;下午場請於13:10~13:30至中國音樂學系大樓報到處〈中國音樂學系大樓一樓門口〉。
b) 繳交「准考證」、「身分證」及「複試費郵政劃撥儲金證明單」正本,辦理報到手續。
2、考生須依照時間表規定的時間內辦理報到手續,逾時未辦理報到者,以棄權論。
3、考生於報到後不得遠離,請於報到處等候應考。
4、考生均依考試次序等候叫號,由考生服務同學帶入試場考試。
艺术史考研参考书目

艺术史考研参考书目摘要:一、艺术史考研的重要性1.艺术史在考研中的地位2.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二、考研参考书目的选择1.针对艺术史专业的参考书2.综合类参考书三、推荐的考研参考书目1.经典艺术史教材2.当代艺术史研究成果3.其他相关领域的拓展阅读四、如何高效利用参考书目1.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书籍2.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正文:艺术史考研参考书目是考研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提高考研成绩和培养艺术史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艺术史考研参考书目的选择及如何高效利用这些书目。
首先,艺术史在考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许多艺术类和综合类高校都将艺术史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
因此,针对艺术史专业的参考书是考研备考的基础。
这些书籍通常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史发展脉络,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艺术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综合类参考书,如《世界艺术史》、《中国艺术史》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考生更全面地了解全球艺术史发展的大背景。
在推荐的考研参考书目中,经典艺术史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艺术的故事》、《西方艺术史》等,这些教材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是备考艺术史考研的基石。
当代艺术史研究成果也是考生需要关注的重点,例如《现代艺术史》、《当代艺术理论》等,这些书籍反映了艺术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学术观点。
此外,其他相关领域的拓展阅读,如《艺术哲学》、《艺术社会学》等,也有助于考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把握艺术史。
在高效利用参考书目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书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分析艺术作品、撰写评论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艺术史素养。
总之,艺术史考研参考书目是考研备考的重要资源,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中國繪畫史/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專書及圖錄:1. 楊新、高居翰、巫鴻、班宗華、聶崇正、郎紹君合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6)。
2. 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與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0)。
3.《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論文:1.方聞,〈中國繪畫何以是歷史〉(上,下),《當代》,191(2003/07),192(2003/08)頁84-96,50-71。
2.陳葆真,〈中國繪畫研究的過去與現在〉,《漢學研究通訊》,28 卷3 期(2009.08),頁1-16。
3.信立祥,〈漢畫像石的分區與分期研究〉,收在俞偉超編,《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石守謙,〈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故宮學術季刊》,第3卷,第2 期(1985),頁19-44。
5.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6(2004),頁1-48。
6.島田修二郎著(林保堯譯),〈逸品畫風〉,《藝術學》第5 期(1991), 頁249-275。
1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7. 各家關於《溪岸圖》的意見,《當代》,2000 年,4 月,152 期;2000 年,5月,153 期。
8.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996, 4),13 卷,3 期,頁83-104。
9. 何惠鑑,〈元代文人畫序說〉,《新亞學術集刊》(1983),4 期,頁243-257。
10. 李鑄晉,〈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上,下),《故宮季刊》,3:4,4: 1(1969),頁15-70,41-69。
11. Wai-kamHo , “Tung Ch’i-ch’ang’s New Orthodoxy and the Southern School Theory,” 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 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 (Princeton Univ, Art Museum,1976), pp.113-29.12. 傅申,〈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5(2003),頁205-297。
13. 傅申,〈王鐸及清初北方鑑藏家〉,陳瑩芳譯,原刊《朵雲》28 期,收於朵雲編輯部,《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頁502-522。
14. 徐澄琪,〈鄭板橋的潤格:書畫與文人生計〉,《藝術學》,2(1988), 頁157-170。
15.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8:2。
16. James Cahill, The Painter’s Practice (Columbia Univ., 1994), CH.3, “The Painter’s Studio,” pp.71~112.2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中國書法史/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專書及圖錄:1. 中國書法史編撰工作委員會編,《中國書法史》,vols. 1-7(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2002)。
2.《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vols. 1-6(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 徐邦達,《古書畫鑑定概論》(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2005)。
4. 傅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台北市:典藏出版社,2004)。
5. 白謙慎,《與古為徒和娟娟髮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武漢市: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
論文:1. Robert E. Harrist, “Writing, Landscape, and Representation in Sixth-Century China: Reading Cloud Peak Mountain,” in Wu Hung, ed., Between Han and Tang: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a Transformative Period (Beijing: Wenwu, 2003), pp.535-570.2. 啟功,〈蘭亭帖考〉,《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36-56。
3. Peter Sturman, “Wine and Cursive: The Limits of Individualism in Northern Sung China,” in Cary Liu, et al. eds, Character and Context in Chinese Calligraphy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pp. 200-31.4. 王連起,〈趙孟頫及其書法藝術簡論〉,《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 2,頁40-65。
5. 何傳馨,〈祝允明及其書法藝術(上)(下)〉,《故宮學術季刊》,9: 4,10: 1 (1992 3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年7, 10 月)。
6. 朱惠良,〈董其昌法書特展研究系列一~三〉,《故宮文物月刊》120, 122, 123 (1993 年3, 5, 6 月)。
中國陶瓷史/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專書:1.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台灣有胡氏出版社版。
2.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香港: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1987)。
3. 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譯),《陶磁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0)。
4. 榮新江等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栗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畫出版社,2004)。
5. 謝明良,《陶瓷手記》(台北,石頭出版社,2008)。
論文:1. 謝明良,〈從階級的角度看六朝墓葬器物〉《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1998)。
2.長谷部樂爾著(羅慧琪譯),〈唐代陶瓷史素描〉,《藝術學》11(1994)。
3.謝明良,〈記黑石號(BatuHitam)沈船中的中國陶瓷器〉《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3(2002)。
4.李民舉,〈宋官窯論稿〉《文物》1994 年8 期。
4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5.陸明華,〈兩宋官窯有關問題研究〉《上海博物館館刊》8(2000)。
6.劉新園,〈景德鎮瓷窯遺址的調查與中國陶瓷史上的幾個相關問題〉,收入《景德鎮出土陶瓷》(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1992)。
7.劉新園,〈景德鎮明御廠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之研究〉收入《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展覽》(香港:香港市政局,1989)。
8.臧振華等,〈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4 本3 分(1993)。
青銅藝術史/ History of Chinese Bronze專書及圖錄:1.羅森,《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劉岱總主編、陳芳妹等撰,《中國文化新論—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3.朱鳳翰,《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李濟,《安陽》(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5.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6.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83)。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5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9. 林嘉琳(Katheryn M. Linduff),孫岩主編,《性別硏究與中國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0. 許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1. 《中國青銅器全集》(十六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論文:1.李濟,〈如何研究中國青銅器-青銅器的六個方面〉,《故宮季刊》1:1,1966(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9)。
2.劉莉、陳星燦,〈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從二里頭和二里崗時期的中心和邊緣的關係談起〉,《古代文明》第一卷(北京:文物,2002),頁71-134。
3.陳芳妹,〈商代青銅藝術的發展──工藝與身份〉,《故宮商代青銅禮器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1998)。
4.陳芳妹,〈藝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會—殷商青銅器藝術史研究方法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0),頁181-248。
5.陳芳妹,〈區域與時代風格間的激盪──西周青銅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及禮制發展大勢變因試析〉,《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 中研院史語所,2000)。
6.陳芳妹,〈商周「稀有」青銅器類的文化意涵――所謂「邊緣」文化研究的意義〉,《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9 期(2005.09),臺北,頁1-62。
7.陳芳妹,〈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故宮學術季刊》23:1,2005,頁267-332。
6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8. 貝格立,〈南方青銅器紋飾與新干大洋洲墓的時代〉,《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論文集》(香港:兩木,1997)。
9.巫鴻,〈史前至先秦美術考古〉《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5)。
10.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複雜的青銅鑄造術〉《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05),頁33-73。
11.陳昭容,〈性別、身份與財富----從商周青銅器與墓葬遺物所作的觀察〉,《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19-86。
中國建築史/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專書:1. 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市: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4)。
台灣建築史/History of Taiwanese Architecture專書:1. 黃蘭翔,《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南天書局,2013)。
台灣美術史/ History of Taiwanese Art專書:1. 黃才郎執編,《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台北市:文建會,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