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亲密一个合理的距离
合适的距离营造舒适的沟通氛围

合适的距离营造舒适的沟通氛围想要营造良好的沟通,还要营造舒适的沟通距离。
沟通距离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亲密距离,一般是0到0.3米,适用于恋人、亲人、父母、儿女之间。
陌生人进入这个领域时,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我们看到,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互不相识的人通常保持着僵硬的身躯,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而夫妻、恋人、父母与孩子则会依偎在一起。
如果最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在亲密距离中相处,会导致情感缺失,甚至会在生理上产生不良反应。
第二种是朋友距离,一般是0.3到0.8米,用于比较好的朋友之间。
人们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
一般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相遇,往往在这个距离内问候和交谈。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一般在0.8到1.2米之间。
这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
例如在银行排队取款、排队安检等,为保护客户私密,一般会要求其他客户在“一米线”之外。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一般在1.2米以外。
商务接待、公众集会,一般采用这个距离。
人与人交往中,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小伙,他向女友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的说“他竟然在离我2米的地方谈这种事”。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例如,在公交车上,当人很少的时候,男士就不能站在女士的身边,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小偷或者是色狼;如果车上人很多,这个距离就可以大大缩短。
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坐到远一点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侵犯他的自我空间。
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也较容易容忍别人的接近;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
在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有批评下属的情景发生,有位管理者就很懂得批评之道。
一天,他把下属先让进办公室,让下属坐在他对面比较矮的椅子上,而自己就坐在大办公桌后的座椅上,这种居高临下的氛围立刻就会给下属带来压力,利于管理者更好地批评下属的错误和缺点。
人际交往中要知道的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要知道的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要知道的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
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
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
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
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
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 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 ~360 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下载全文
下载文档。
亲密距离是一个人与最亲近的人相处的距离

亲密距离是一个人与最亲近的人相处的距离,在0到45厘米之间。
陌生人进入这个领域时,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我们看到,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互不相识的人通常保持着僵直的身躯,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而夫妻、恋人、父母与孩子则会依偎在一起。
如果最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在亲密距离中相处,会导致情感缺失,甚至会在生理上出现不良反应。
一项对比试验表明,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得快,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的速度会比那些不受抚摸的婴儿快出47%。
因此专家们认为,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敏感的距离,每个人都必须谨慎地把握这个距离。
个人距离的范围是45厘米到1米之间。
人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
一般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相遇,往往在这个距离内问候和交谈。
社交距离一般在1到3.5米之间。
其中1米到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
例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为了保护客户的机密,银行要求其他客户必须站在“一米线”之外。
2到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
商务会谈通常是在这个距离内,相互之间除了语言交流,适当的目光接触也是不可少的,
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
在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
因为这个景别的视觉效果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只有两米左右。
公众距离往往是公众集会时采用的距离。
一般在3.5米到7米左右。
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无法以正常的音量进行语言交流了。
距离职场礼仪

距离职场礼仪第一,亲热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通常所说的“亲热无间”。
其近段在15cm以内,彼此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互相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如拥抱、接吻等。
其远段在15cm~44cm之间,表现为挽臂执手,促膝谈心等。
这一距离有特别特定的场境和对象,一般属于私下情境,说静静话,或在贴心伴侣、夫妻和情人之间。
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面前或一般的异性之间是肯定禁止的,否则不仅不雅观,还会由于不行“礼”而引起另一方的反感甚至冲突。
其次,个人距离。
这在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表现为较少的直接身体接触。
一般近段在46cm~76cm之间,正好能互相亲切握手,友好交谈。
远段在76cm~122cm之间,已有一臂之隔,恰恰可能的身体接触之外。
这一距离通常为人们在交往场合所接受,它有较大的开放性,任何伴侣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第三,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热或熟识的人际关系,而是表达出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较正式关系。
近段在1畅2m~2畅1m 之间,一般消失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的交往。
远段在2畅1m~3畅7m之间,往往表现为更加正式交往的关系。
一些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人往往通过一个特大办公桌的相隔与下属交谈。
这一距离大都是考虑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
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教授与同学间的论文辩论等,以增加一种庄重的气氛。
第四,公众距离。
在这个空间中,人际间的直接沟通大大削减了。
其近段在3畅7m~7畅6m间,远段则在7畅6m以外。
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
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这个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由于互相间未必发生肯定联系。
在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的。
不同文化背景或民族差异、社会地位和年龄差异、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心情状态和交往场景差异,这些差异都影响着交往距离,所以在职场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需留意这些礼仪,以免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四种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这里有四种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1.亲密距离0-0.5m是亲密距离。
这是恋人、夫妇、父母、孩子和爱人之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可以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
近距离在0-15厘米之间。
这是一个“亲密”的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表达各种亲密的感觉,如爱抚、舒适和保护。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触摸对方的皮肤,直接感受对方的体温和呼吸。
恋人们非常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
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宽慰。
远距离亲密距离约为15-50厘米。
这是一个人们可以肩并肩、手牵手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窃窃私语。
在公共场合,只有爱人才能进入亲密距离的空间。
在公众面前,除了客观拥挤的场合,异性永远不应该进入这个空间,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即使由于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个空间,一个人也应该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分接触到另一个,更不用说保持眼睛盯着另一个了。
2.社交距离0.5-1.5m是社交距离。
在这个距离上,双方伸直手,可能会互相接触。
由于这段距离更开放,亲密的朋友和熟人可以随意进入这个地区。
3.礼仪距离1.5-3米是礼仪距离。
人们可以在这个距离打招呼,比如‘刘总,好久不见’。
这是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距离,如商业活动和国家活动。
采用这种距离主要反映了沟通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在一些领导和企业主的办公室里,他们桌子的宽度超过两米。
设计这种宽度的目的之一是在领导者与下属交谈时显示距离和尊严。
4.公共距离3米远是公共距离,双方只需点头。
如果他们大声喊叫,那是不礼貌的。
以上是介绍给每个人的四种常见社交礼仪距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给亲密一个合理的距离

给亲密一个合理的距离作者:李蕊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第03期小编的话追求快乐和幸福大概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目的。
我们如何能得到幸福,幸福的重要的支持因素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幸福是建立在金钱、名誉、地位等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关系较大的这些要素的基础上,但心理学家却持反对观点。
他们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案例1:包办让父母失去自我结了婚的小严,到现在还在安排父母的起居。
劳力劳心,自己总是要为父母操持一切,得到的却是父母生活被拘束与无奈,让父母心中产生了束缚感。
专家分析作为已婚子女,父母辛苦了一辈子,给自己成家立业,让他们安享晚年,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小严觉得为他们操持好一切,不让他们操心,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子女孝敬,老人本应该高兴。
但子女为父母安排一切的同时,忽略了老人的感受,而且两代人之间对事物的认知和审美等有很大的差异,包办让父母感觉失去自我,似乎生活被子女所控制,亲密过度,让老人感到拘束和无奈。
可子女做的一切也都是好意,自己如果说的太多,怕孩子不高兴,父母也不愿与子女沟通,告知自己的想法。
老人的想法子女并不知晓,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地为父母劳心劳力,却不知道这种爱的方式,让父母痛苦不堪言。
在中国,这样三代同堂的家庭很多,由于沟通不畅彼此不能袒露心声,导致了两代人都很累,为了“爱”对方,让他们活在痛苦中。
案例2:窒息的爱会让彼此崩毁为人父母的小韩,虽然孩子已经12岁,上六年级,却总感觉他依然是襁褓中的婴儿。
由于过于担心儿子的安全,她每天恨不得24小时监视宝贝儿子,上学和放学都亲自接送,凡事都溺爱和顺从孩子,本想让其过得幸福快乐,但换来的却是孩子的逆反和顶撞。
小韩心理承受已经到了极限,辛劳的父母,付出那么多为何遭此冷遇?她百思不得其解。
专家分析12岁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地飞跃发展,进入“心理断乳期”,也就是第二反抗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社交中空间距离该如何把握

社交中空间距离该如何把握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的频繁,根据人之间的关系亲密、身份地位等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这样对于双方都是合适的而不至于感觉有压力或者尴尬,那么社交中空间距离该如何把握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把握社交空间距离的方法。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社交中空间距离该如何把握1 .亲密距离。
如果是亲近的人如情侣,闺蜜,死党,父子母子等交往,可以采用此距离,是在45CM以内。
2 .私人距离。
一般的朋友交往常用到这个距离,在45 ~120 厘米之间,这个距离伸手可以握到对方手但不容易接触到身体,适合讨论个人问题。
3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一般为正式交往,如工作场合的交往交谈,属于礼节上的,120 ~ 360 厘米之间距离。
4 .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多于360 厘米的距离,多为不相认识,用于演讲者和听众关系上的距离。
55、在社会交往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商务活动中,要根据社交活动的对象和交往目的,选择、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
延伸阅读:从距离看出你的人际关系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
同时,彼此间的对话,也和双方距离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埃特瓦特、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
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
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
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
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
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生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4.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米)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距离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距离1 .亲密距离亲密距离在45 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
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
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
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2 .私人距离私人距离一般在45 ~ 120 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 .社交距离社交距离大约在120 ~ 360 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 .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指大于360 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人际交往禁忌禁忌一:热衷于探听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而有些人热衷于探听,事事都想了解的`明明白白,这种人是要被别人看轻的。
你喜欢探听,即使什么目的也没有,人家也会忌你三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探听人家私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禁忌二:喜欢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
禁忌三:进出不互相告知你有事要外出一会儿,或者请假不上班,虽然批准请假的是领导,但你最好要同办公室里的同事说一声。
即使你临时出去半个小时,也要与同事打个招呼。
这样,倘若领导或熟人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待。
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禁忌四:有事不肯求助轻易不求人,这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