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10原毁

合集下载

高中汉语必修五教案

高中汉语必修五教案

高中汉语必修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必修五中的关键词汇和语法点。

2.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4. 强化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单元:古代文学鉴赏1. 引入:通过展示古代诗词名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讲解:系统讲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包括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

3. 分析:选取《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表达。

第二单元:现代文学探讨1. 引入:介绍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2. 讲解:详细解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分析:以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为例,分析现代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4. 实践: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现代文学中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单元:修辞学的应用1. 引入: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2. 讲解:系统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分析:选取经典文段,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4. 实践:布置修辞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技巧。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写作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模拟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二语文北京版必修五学案 3.10 原毁

高二语文北京版必修五学案 3.10 原毁

10原毁《原毁》是韩愈创作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所谓“原毁”,即探究毁谤之由来。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面对“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歪风邪气,韩愈拍案而起,用笔做武器,指出“怠”与“忌”乃是诽谤的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的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这篇《原毁》。

12.识通假(1)强者必说.于言(“说”通“悦”,喜悦)(2)道德之行,难已.(“已”通“矣”,语气词)3.解多义4.辨活用(1)故人乐.为善(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乐于) (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3)即其新.,不究其旧.(新、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最近的表现、过去的表现) (4)己未有善.(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优点)(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5.分古今(1)其责己也重.以周(古义,严格;今义,重量、分量)(2)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古义,简少;今义,邀请)(3)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古义,学习、求进步;今义,修饰)(4)究其旧,不图.其新(古义,考虑;今义,图画)6.明句式(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2)彼,人也;予,人也(判断句)(3)舜,大圣人也(判断句)(4)强者必怒于言,懦者也必怒于色矣(介宾短语后置句)(5)将有作于上者(介宾短语后置句)1.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点评:这里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家的期望。

新理念新讲义高中语文教案 原毁教案

新理念新讲义高中语文教案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能结合语境翻译。

过程与方法:①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提高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②学习对比和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朴实、严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和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朴实、严谨、准确。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比较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选自哪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明确:《师说》是一篇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的论文,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提出来的。

由此可见韩愈是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的人。

其实,不仅仅是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社会中的其他一切不良现象,他都敢于批判。

比如当时社会中还出现了诽谤的不良现象,韩愈就针对这个现象写了一篇论辩文《原毁》。

那么,《原毁》写了些什么内容呢?韩愈是怎样批判诽谤的不良现象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原毁》。

一、作者简介。

见《(张中丞传)后叙》。

二、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三、释题:《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

四、整体感知本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原毁》是一篇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文章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

2. 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注。

2. 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如引言、和结论等。

3. 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介绍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如理性批评、建设性批评等。

4.3 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4 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回顾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巩固学习成果。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原毁》的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2)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引出《原毁》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教师讲解《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3)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对《原毁》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案例:教师提供一个关于诚信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分析。

4. 问题讨论:(1)学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诚信的问题,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讨论。

(2)教师提出一些关于诚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介绍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信为本。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诚信的议论文,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分析。

2. 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诚信的新闻或故事,进行分享和讨论。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提出的毁谤的起源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原毁》是古代哲学家韩愈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危害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毁谤观。

2. 文章主要观点:毁谤是人的本性,但应该有节制,正确的毁谤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3.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结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主要观点和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毁谤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毁谤的影响。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韩愈的背景和《原毁》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毁谤的看法,并分享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思考毁谤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毁谤。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思考方向。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原毁》全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籍:关于韩愈和《原毁》的研究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2 教学材料1. 文章复印:准备学生的阅读材料。

2. 讨论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毁谤的问题和案例,供学生讨论。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10原毁学案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10原毁学案

《原毁》吟诵·赏析晚春唐韩愈草树①知春不久归②,百般红紫斗③芳菲④。

杨花⑤榆荚⑥无才思⑦,惟解⑧漫天⑨作雪⑩飞。

【注释】①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

即花草树木。

②久归:谓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或过完了。

③斗:竞胜,比赛。

“斗”的内容指斗艳(红紫)争芳(芳菲)。

④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⑤杨花:柳絮,杨柳树之花,呈絮状,很轻,落时随风飘飞。

⑥榆荚: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⑦才思:才情,文思。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

引申指一些人不懂事,不知道惜时。

⑧惟解:只知道。

⑨漫天:遍布空中。

⑩作雪:装作雪,装雪的模样。

【赏析】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

“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

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即目所见。

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

草树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草树”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

她们不藏拙,不畏讥,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

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

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

预习·导引【走近文本】1.背景链接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原毁》教学设计

《原毁》教学设计

《原毁》教课方案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吴晓辉【教课目的】1、整理常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借助讲解,能通译全文。

2、理清文章的构造,领会正反说理的妙处。

3、学习韩愈谈论文构造谨慎、说理透辟、逻辑严实的写法。

4、领会作者优时伤事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教课目的的1、2【教课时数】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并达成配套的练习,大概解决字词问题。

【教课手段】制作ppt课件。

【教课过程】一、导入: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及古文运动简介四、整体感知课文全班朗诵课文后思虑:全文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指引学生借助各段中心句认识各段内容)明确: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露“毁”的社会本源及危害。

第四段:写作企图及改变这类民风的殷切梦想。

(论“毁”与“治国”)五、详细研读第一段1、第一段分几层来阐述的?各层写了什么?2、作者为何要写舜和周公?3、为何详写古之君子责己也重以周?【投影】舜(仁义)责己重周(不怠)求、责、思、去、就古之君子周公(多才多艺)待人弊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待人轻约(人乐为善)待人长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六、详细研读第二段【投影】责人待人弊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待人长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本质以大家待其身,今之君子而以贤人望于人待己廉——自取也少——易于知足,自欺欺人七、详细研读第三段1、为何说怠与忌是诋毁的本源?2、作者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归纳以后,又用自己经历作例证,剖析“忌”的心理及表现。

说一说是怎样来举例剖析的?3、诋毁的危害是什么?(联系苏东坡被贬黄州)4、为何详写“忌”这一方面?八、第四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谈论明确: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号召当权者纠正这股诋毁的歪风,又意味深长,寄望了作者对国事的希望。

九、回首并小结【投影】态度对照看法+ 阐释+ 例证+ 结论古之君子——责己重周(舜—德;周公—才)责、求、去、就(名人例证)今之君子——待己廉待人轻约责人详原毁揭露来源怠者不可以修(略写)忌者畏人修(详写)(自己经历为例)说明企图得吾说而存之1、文章的主旨在于探究诋毁之本源,从古今君子之对照下手,先古后今,有正到反,最后揭露本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毁》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归纳主题: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二、深入探究
1.讨论一:韩愈认为产生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忌。

你有不同看法吗,生活中的诽谤难道仅仅因为怠惰或忌妒,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此环节,尽量引发学生深入探究,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


2.讨论二:千年之前,韩愈写此文是为针砭时弊,那现在,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三、写作提升
1.思考:读完此文,这篇文章在句式结构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明确:对比、比排式;反问句式。

追问: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思考这样的句子能使文章收到什么效果?
①对比、比排句式
明确: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效果:并列双行的对比排比句式,让议论气势充沛,纵横开合。

②反问句式
明确: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效果:小结前文,加强语气,句式相似,形成呼应,使论证更加有力,文章更加严谨。

2.课堂训练:用对比比、排或反问手法论证“合适的位置”的观点。

参考示例:
屈原怀抱一腔报国之情,投身汩罗,成为一缕英魂,我们能说这是悲哀的吗?也正是屈原这样,才使他的赤诚留传人间,使他得到解脱。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过着隐士般闲适的生活,我们能说这是悲哀的吗?也正是归隐田园,才使他的清白永存人间,不与官僚同流合污。

魏征辅佐李世民,做一位忠诚的臣子,我们能因为他是前朝臣子而认为他不义吗?也正是继续进谏,才使他千古扬名,才成就“贞观之治”。

合适的位置能使你的生命升华,合适的位置能使你干出一番伟业。

——《寻找合适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韩愈文章,人们称作“奇”,说他的散文奇特而不平凡。

我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确实见识了韩愈这篇议论性散文的不平凡之处,既懂得了待人待己之道,又学习了他文章结构严谨、气势磅礴的特点,对我们今后的写作很有帮助。

五、作业
1.写一篇材料议论文,尝试使用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语言气势。

2.比较阅读:阅读《师说》《进学解》,体会韩愈论说文结构严谨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