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

合集下载

分粥的故事

分粥的故事

分粥的故事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

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他们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

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债分粥。

可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

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

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债分粥。

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

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

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完整word版)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完整word版)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分粥的故事之启示(2009-06-26 22:45:39)转载标签:y理论分粥的故事效益原则成本效益阿克顿财经文/开心言分粥故事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使人们从中认识到管理活动中监督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和成本限制,进而得到监督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一、分粥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

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

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

可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

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

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分粥。

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

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

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分粥故事产生后即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冠之以“全球流行的故事”,并产生了一些变体,但故事的本质和主要情节大致无二。

分粥故事简练概括,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寓意性,一系列的分粥方法和效果带给人很多的启发,读罢不禁令人掩卷遐思。

有人用它来分析公权滥用的腐败问题,也有人用它来分析社会制度,但它更多的是以管理小故事的身份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分粥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这些分粥的方法吧!二、无监督下的权力滥用前三种方案都是由某一人来独自掌管分粥事宜,这个手握大权的分粥人可以是大家指定的,可以是后来替换的,也可以是由制度规定轮流担当的,甚至是群众选举的“德高望重”的,但是,不管哪一种产生方式,都带来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只要有机会,分粥人就会给自己分配更多。

从分粥中看团队管理

从分粥中看团队管理

从分粥中看团队管理在团队管理中,分粥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

分粥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团队成员,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要求。

这种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从分粥的角度探讨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

一、什么是分粥分粥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方式,源自于古代的宴会礼仪。

在古代,主持人会将热粥倒入碗里,然后按照礼仪规定的次序依次分发给客人。

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一份公平的份量,确保了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现代的团队管理中,分粥被引申为将资源和机会分配给团队成员,以达到公平、平等和高效的目标。

二、分粥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性1. 公平性团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通过分粥的方式分配资源,可以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平等地获得资源和机会,不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感到不公平。

2. 激励团队成员分粥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资源和机会,这就鼓励了团队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从而推动整个团队向前发展。

3. 提高团队凝聚力通过分粥的方式进行资源分配,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

团队成员将会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的需求,并愿意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

4. 提升工作效率分粥可以帮助团队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冲突。

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团队成员将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

三、实践中的分粥技巧1. 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作为团队的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兴趣和需求。

只有了解每个人的特点,才能更加公平地分配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建立明确的分配规则分粥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避免主观性和偏见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将资源和机会分配给最需要的团队成员,确保公平和公正。

3. 及时沟通和反馈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要及时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反馈。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分配策略,使分粥更加合理和高效。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七个人分粥的管理道理在某些场景下,可能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比如粥)平均分给多个人。

如果有七个人需要分一碗粥,管理粥的分配就至关重要。

以下是七人分粥的一些管理道理。

1. 确定清晰的目标和规则:在开始分粥之前,需要明确目标,即每个人应该获得相等的一份粥。

同时,制定一套公平的规则,确保粥的分配过程公正透明。

2. 考虑特殊需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偏好都不同。

有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粥,有些人可能对某种配料过敏。

了解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并在分配时进行相应的考虑。

3. 使用公平的分配方法:有多种公平的分配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轮流分配的方法,每个人依次取一小口粥,直到粥分完。

也可以采用让每个人分配特定的几勺粥的方法。

无论哪种方法,都应该确保每个人获得均等的机会。

4. 保持透明:在分粥的过程中,应该保持透明度,让每个人能够看到粥的分配过程。

这样可以避免不公平和偏好的产生,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的待遇。

5. 监督和纠正: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可能会发生错误或者不公平的情况。

因此,需要有一个监督机制来确保粥的分配过程没有偏差。

如果发现有不公正或错误的情况,应立即进行纠正,以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待遇。

6. 学会妥协:有时候可能会发生某些不可预料的情况,比如粥不够分给每个人一份,或者某个人需要更多的粥。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会妥协和协商,以找到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

7. 倾听和关心:在粥的分配过程中,倾听每个人的意见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关心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更好地管理粥的分配过程。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管理道理,可以有效地管理七人分粥的过程,确保公平公正的分配。

这些道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资源的管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公平和和谐的分配体系。

管理学小故事:分粥制度

管理学小故事:分粥制度

管理小故事:分粥制度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锅粥,量少,吃不饱。

于是,他们商量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喝粥问题。

最后,大家提出了多种分粥制度。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

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一个分粥人。

但是换来换去,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要忍饥挨饿。

于是我们又可得到结论:绝对权力导致了腐败和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品德高尚的人主持分粥。

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保持基本公平,但不久有些人为了多分得粥而千方百计讨好他,于是,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最终导致不公平。

这种方法也不可取,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这种方法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分粥的时候,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互相扯皮,分粥速度极慢,每次分配完毕,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班分粥,但是同时规定,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拿粥。

结果,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几乎都是一样多。

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知道,如果碗里的粥量不同,那么,留给他的那碗肯定是最少的。

所以,他要尽可能做到每碗一样多。

同样的七个人,同样的活动,不同的分配制度和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分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管理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

同时也告诉我们,合理的管理制度要兼顾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两者利益统一起来。

关于七人分粥的思考关于七人分粥的

关于七人分粥的思考关于七人分粥的

关于七人分粥的思考曾听到一个关于七人分粥的故事: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初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故事所表述的道理很新鲜,但是后来结合当前中国的分配制度稍微想了想,感觉还是有点问题。

分配无外乎资源与利益的取舍,或者说是生产资料的划分,与其说是取决于生产所有制,倒不如直接说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

制度的运作维持需要支撑,这就是暴力机关存在的意义。

一方面,暴力机关掌握在谁手里,资源就由谁来分配,至于其他人的意见,只能说是具有“理论意义”。

回到故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首先,是什么?勺子在谁手里谁说的算。

其他人可能有意见,但仅供参考,夺勺,则意味着暴动。

其次,为什么?故事里只提到了抓阄、推选、组成、想出来等词汇,来决定由谁来掌勺。

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怎么选出来的才是制度,才是根源,至于怎么分,则是制度的衍生品。

最后,怎么样?轮流分粥就真的会满意吗?不一定。

回到制度上来,当前的多党制就暗符了此种情形,结果却并不如愿。

分粥的演变,其实也是人类历史的演变。

资源有限,物欲横流,再加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更不可能有“快快乐乐,和和气气”的那一天。

人民所想要只是拿着勺子,然后看着别人喝粥,至于自己,则是捞点稠的。

1/ 1。

“分粥”规则

“分粥”规则

“分粥”规则所谓“分粥”规则,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提出的。

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粥,可能有五种分粥的办法:一、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一样,负责分粥的人碗里最多最好。

二、大家轮流坐庄,每人一天。

每个人一周里总有一天胀得嘴歪眼斜,其余六天都是饥饿难耐。

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消除不公平,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

开始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便给拍马溜须的人和自己多分,分粥又变得不公平了。

四、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形成分权和制约。

这样,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察委员会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到粥分完毕,早就凉透了。

在没有精确计量的情况下,无论选择谁来分,都会有利己嫌疑。

解决的方法就是第五种——分粥者最后喝粥,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分粥者”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

因为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

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

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

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行业的规矩,不仅要管社会公众,更要管住业内人,内外统一管理标准,社会生活才能有序而不致乱套。

由于垄断着公共资源,“分粥者”就应当对行内外一视同仁,不得厚此薄彼。

比如,每到春运和节假日,铁路售票窗口有时连一张票也买不到,但人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票贩子手里拿到高出票面价格一倍以上的票。

票贩子的票有些就来自车站职工。

“火车票就是我们的节日‘概念股票’,不搞白不搞。

”一位铁路职工如是说。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监督管理措施,就是让“分粥”者无权最先“领粥”。

上述五种分粥制度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的“分粥者”个个都是自私鬼,没有一个是大公无私的。

正因如此,他们一有机会便会“以权谋私”。

论述四个乞丐分粥的故事

论述四个乞丐分粥的故事

论述四个乞丐分粥的故事
四个乞丐分粥的故事是一个寓言故事,旨在说明如何公正地分配财富。

故事讲述有四个乞丐,他们在一天晚上聚在一起分一碗稀饭。

第一个乞丐说:“我是为了能够生存而来的,因此我应该得到两碗稀饭。

”第二个乞丐说:“我很虚弱,需要更多的营养,我也应该得到两碗稀饭。

”第三个乞丐说:“我没有衣服保暖,所以我更需要食物来保持体温,我也应该得到两碗稀饭。

”最后一个乞丐说:“我没有牙齿了,只有舌头可以吃食物,我也应该得到两碗稀饭。


四个乞丐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最后决定分别分一碗稀饭。

突然,一个富人路过,看到这个情景,决定帮助他们。

他给每个人一个苹果,他们同意将苹果放在碗里,然后拆开并分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财富分配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是应该考虑所有人的需要和利益。

只有当我们共享财富,才可以实现公正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粥
七个晦气鬼住在一起,每天就能得到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于是就产生了谁来分粥和如何分粥的问题。

一开始,他们没有认识到其中有什么学问,所以就由抓阄来决定每天谁掌勺分粥,于是抓到阄的人总能吃的饱一点。

这样,每个人就都想能多掌几次勺,于是都在各自的床头请来了自己的菩萨,有请释迦摩尼的,有请观音菩萨的,有请济公的,还有请关公的,个个求神拜佛,祈求好运,一时间好像大家都有了信仰了。

领导看见了很满意,觉得有信仰的人心善,总比没信仰的人好。

但是运气总是不那么好的二个臭手觉得吃亏,总觉得饿肚子,而且心里不开心就更觉得肚子饿,于是提出反对,说这看似参与机会均等的游戏,但实际结果是我们天天饿着!不如轮流更合理,每周每人都分一次粥。

既然有人反对,于是大家按生日大小的顺序每天轮流掌勺分粥。

一开始还行,但是几周之后,每个人都只能是在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吃饱一点。

领导看到因为吃饭而暴露出的每个人的私心,以及由此在他们中间引起的矛盾和思想混乱,很是生气,大骂缺少道德修养。

领导认识到不组织学习不改造人的危害性了,于是就让大家学习企业文化、背弟子规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决定由考试成绩最好的那一位专门给大家分粥。

这一招果然有效,大家对吃饭问题的意见减少了很多。

但是就在领导表扬他们之后的二个半月,又不行了。

有几个机灵的总是挖空心思去讨好那位学习优秀者,甚至贿赂他,而他呢,得了人家的好处,手里的勺子不由自主地端不平了,于是整个小团体又乌烟障气了,又没文化了。

这次领导没有训斥,只是无奈地说:你们还能有出息吗?领导说罢拂袖而去。

这回七个人都不好意思起来,于是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

但是,一碗粥中的米粒多少、米汤多少是很难看准的事情,所以他们常常争论,扯皮,简单的事情变得太复杂了,大家都很郁闷。

分粥怎么竞是那样地麻烦呢?于是他们一起愁眉苦脸地请教博士。

博士讲了二点,第一:心态决定命运啊,你们只是习惯于坐享其成,所以越分越穷,你们就不能快长点本事,更多地体现出你们的价值来,那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粥了!只看到自己碗里的粥和你们大桶里的粥,怎么就看不到大锅里的粥!市场的粥、社会上的粥呢!
第二,好方法才有好结果,你们还是轮流分粥吧,只要让分粥的人等在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就可以啦。

结果,情况确实变了,分粥的人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都尽量分得平均些。

于是,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一门心思地到外面多挣粥去了,日子越过越好。

领导看到他们这半年的变化,在集团大会上很是感慨地说:一个分粥竟有如此多的学问,这叫政治学还是经济学?还是分粥经济学?分粥如此,看来,咱们的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的学问不就更有研究了吗!人重要还是制度重要?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天地之别,同样的中国人不就是制度的不同吗?看来制度比人更重要啊!
大家热烈鼓掌。

有个年轻人却站起来发问:如果再来一个坚持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中央领导会怎么样?譬如毛泽东重生,还有你那制度吗?还是人最重要吧?
领导急了:这是政治问题,是你胡说的吗?我们一直强调人是我们唯一的资源,现在要改一改了,制度也是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制度也是重要的生产力。

至于领导人问题嘛,啊!要允许接班人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都是人嘛!不过,要是实践证明了有个接班人不胜任,他就是不愿意下来,谁也换不了他该怎么办呢……?嗯……
领导突然冒出了个灵感:“为了保证我们的股票市值年年升攀,保障企业永不垮台,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能纠错和能换马的制度保障,那样,若干年后,领导一不小心犯了方向性错误时,就能依靠制度比较快地得到纠正;在选择了不胜任的领导时,也能依靠制度比较容易地更换。


“因此,所以,制度建设比培养接班人更重要,更靠谱。


“因此!”
领导突然得意地说:“我今天说制度是重要的,没有错吧!”
领导接着发挥:“要是有一天,我们建立了一种企业完全可以不依赖任何个体而具有独立生命力的运行制度,就像美国政府的总统随便换,但美国政府就是不会夸。

有了这种让企业自身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制度,有一天,我觉得干累了,就到庙里当一年和尚,企业照样活得很精彩、发展的更快,那就好啦!”领导开心地结束了自己的讲话。

201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