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域的形成
课件2:3.6农业地域的形成

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商品率 较高,为混合农业。
[答案] B
2.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
成这一特点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水源不足
B.土壤贫瘠
C.洪涝频繁
D.气温较低
(2015·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下图, 回答(1)~(3)题。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
D.资金雄厚
(2)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
域是上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
[答案] D
5.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 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考查学生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 的很少主要是因为当地城市化快速发展,对花卉、蔬菜等需 求量变大,为适应城市市场的需要,桑基、蔗基鱼塘转变为 花基、蔬菜基鱼塘,即桑基、蔗基鱼塘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 不一致,故A项正确;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适用于南方一些 地势低洼、水源丰沛的地区,在南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 B项错误;该农业生产模式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故C项 错误;桑基、蔗基鱼塘为当地传统农业,可以适应当地水热 条件的变化,故D项错误。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目录
• 农业地域概述 • 农业地域发展历史与现状 • 农业地域形成因素分析 • 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 农业地域发展策略与措施 • 农业地域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农业地域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农业生产区域。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 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也是影 响农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因 素。
技术条件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可 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 地域。
02
农业地域发展历史与现状
世界农业地域发展历史
原始农业阶段
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 为生,农业生产活动简单, 无固定农业地域。
要。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 规模。
交通
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成 本。
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效率有重要 影响。
技术条件
农业技术
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等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畜牧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 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 根廷等国。
乳畜业
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 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主要分布在北 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
地域性、综合性、稳定性、独特性。
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一、农业地域的形成1.自然条件:农业地域的形成首先要依赖于自然条件,包括土壤质量、气候特点、水资源等。
例如,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充足的水资源对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2.人文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还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农业发展较为发达,技术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农业生产效率更高。
二、农业地域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阶段:农业地域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以手工耕种、粗放经营为特点,生产效率较低;而现代农业则以机械化、规模化和科技化为特点,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农业专业化:农业地域的发展还表现为农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业生产逐渐从综合经营向专业化分工发展。
不同地区专门从事一些特定的农业生产,如粮食种植区、蔬菜产区、果树种植区等。
3.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地域的发展还伴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壮大。
农业产业链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对农业地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推动。
三、农业地域的区域差异1.物质基础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如土地质量、气候特点、水资源等,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地域的发展。
例如,北方地区的农业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而南方地区的农业以稻米、油菜等作物为主。
2.经济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也影响了农业地域的发展。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农业生产效率更高;落后地区则相对滞后。
3.政策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业政策也会对农业地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政府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会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和效益。
总结起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到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链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
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政策差异也会造成农业地域的区域差异。
农业地域的形成

答案:(1)①A ②D ③B ④C 因地制宜 地域性 (4)混合
⑤E
(2)基塘生产
经济
生态
(3)
读某地 (31°N,120°E)土地利用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 ③ ④ ① 花卉、蔬菜等产品产值高,城市 需求量大,易腐烂,不易远距离运输,应布局在近郊
(1) 图甲是某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图,计划布局以下农业区:①粮食
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小麦的耕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农民可跟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 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 应性
• 新颖形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我国农耕区
生产谷物
饲养家禽
家庭生产 规模较小
11.关于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B.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 C.农场生产有明显的忙闲两季 D.生产规模较大,但机械化水平不高 12.限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水源 B.地形 C.热量 D.光照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畜牧业
乳畜业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 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世界上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以种植业为主 的农业地域、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种植业 和畜牧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
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下图是珠江三角洲农民改造低洼易涝地的“桑—蔗—塘—鱼” 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再 投 资 桑 复 |合 蔗 生 |态 塘 系 |统 鱼 ① ③ ④ 滤 泥 ⑤ ② 提 高 经 济 效 应 提 高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低 洼 易 涝 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人们因地
制宜、合理利
用农业土地,
逐渐将自然环
境改变成不同
类型的农业地 域。
在普洱,种茶还 是咖啡,作为农户, 你又将如何选择?请 说明理由。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以我国云南保山为例
咖啡树、咖啡果实、咖啡豆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 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就 是农业生产活动。
பைடு நூலகம்
世界咖啡种植区
【活动】
尝试归纳 世界咖啡 种植区的 分布特征。
推测世界咖 啡种植区的 主要自然条 件。
在回归线之间的“咖啡生长带”基本具 备了咖啡树生长的几个理想自然条件:
• 高温多雨,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 1000~1800mm,无霜害。
• 日照充足,但过于强烈的光照会抑制咖啡 树的成长,故各个产地通常会配合种植一 些荫蔽树。
• 理想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通风、排水 性能良好的山地。
• 足够湿气和水分且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
中国地形图
中国 ·云南 ·保山
探究二:请你作为咖啡种植技术员,分析 早期保山咖啡树颗粒无收的原因。并结合咖啡 树的生长习性,提出一个可行性解决措施。
通过措施解决了咖啡树颗粒无收的问题,保山的咖 啡每亩单产产量达到400公斤。每年4、5月份是最后一批 咖啡果实成熟的时候,咖农们都在咖啡园里忙着采摘, 采摘下来的成熟果实再经过分拣、清洗、去皮、晾晒, 等待着收购季节的到来。
探究三:经济作物咖啡稳定而大量的产出, 请你作为种植户,探讨实现咖啡种植的经济效 益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小粒种咖啡在保山落地生根,并迅速在云南的普洱、
临沧、德宏等地推广。近年,云南省普洱市政府积极引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农业地域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农业地域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
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不均;3.土地资源总量不少,但是山地多,干旱区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高;4.农耕史悠久,耕地质量好,但后备资源不多;5.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均农产品拥有量少;农业综合生产。
新课标第二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统

It is applicable to work report, lecture and teaching
第一页,共14页,
新课标教材 jià ocá i 第二册
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 nóngyè 地域类型
第四页,共14页,
资料 zīliào :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 liáng shi zuò wù 之一,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在 生长季节需水量大,要求田地平整、灌溉便利,肥 料多;同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劳动力 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类型.
第五页,共14页,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第七页,共14页,
你知道 吗
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
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 广 tuīguǎng ,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杂交水稻在 我国累计推广 tuīguǎng 了2亿多公顷,增产粮食 3亿多 吨,因此,袁隆平获得了我国首届 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 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与创造奖等,
第二页,共14页,
一、季风水田 shuǐtián 农业
1、主要 zhǔyào 分亚洲季风区 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第三页,共14页,
阅读下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yīn sù ,完成思考题,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 dìxíng 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气候 水源
地形/土壤
市场
交通运输
劳动力
科技
政策
农业地域
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 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 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 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的形成实质是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问题5
指出图中的区位因素
劳
动水力源源自气 候问题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
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暖湿
自然 因素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
水源
灌溉条件好(墨累河、达令河)
土壤
土地肥沃
劳动力
社会 经济 因素
市场 科技 政策
18世纪,英国的流放犯人;地广人稀;一两名工人、专业剪羊毛工人 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给国,也是世界畜产业的主要产地之一
策;牧民去淘金,牧地转为耕地;农场一般靠近主要公路,便于 将农场生产的小麦、羊毛运往沿海一带市场 经济: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给国,也是世界畜产业的主要产地 之一 科技:机械化、农业生态系统、休耕轮作
谢谢
澳大利亚亚混合农业的类型: 耕作业(小麦)、畜牧业(牧羊)
问题2
混合农业的分布区域: 东南部和西南部
问题3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
生产结构 经营方式 耕作方式
特点 以种植业(耕作业)与畜牧业结 合的混合农业
多为家庭农场,规模大,机械化 水平高
休耕轮作制
问题4
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 流放犯人开发牧场、牧者有其地(以畜牧业为主); 牧民去淘金,牧地转为耕地(畜牧业、耕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耕区的新型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将低地挖地成塘,基上种蔗、果树、桑树,塘中养鱼,因地制宜, 将蔗、果、桑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 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 的混合农业。
基塘系统中的“塘”就是池塘,“基”就是指把各个池塘隔开的土埂,基上栽桑 的叫桑基,种蔗的叫蔗基。
丝厂
养蚕业
蚕沙(蚕粪)可以做鱼的饲料, 而且含有蚕沙成分的塘泥对桑 树根发芽有催生作用
放 牧 区
休 耕 地
小 麦 区
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 小麦牧羊农场的农事安排
月份 小麦 种植 绵羊 饲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犁地、播种(忙碌) 放牧
生长季节(农闲)
收割(忙碌)
配种、剪羊毛(忙碌)
放牧
2. 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生产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农业地域的形成
—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为例
一、农业地域
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 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农业生产地区。 特点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 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成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混合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二、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为例
概念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 的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混 合农业
小麦—牧羊带 分布: 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
3. 该农业的好处是( B ) A. 可以少占耕地 B. 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C. 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 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 富的优势 4. 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D) A. 地形和土壤 形和气候 B. 水源和土壤 C. 水源和气候 D. 地
1. 澳大利亚地区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A) ①水草丰美 A.①② ②气候条件适合 B.①②④ 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 ④没有食肉猛兽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读右图“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完成1—4题。
2. 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C ) A. 种植园农业 C. 混合农业 B. 乳畜业 D. 水稻种植业
糖厂
养鱼业
种甘蔗
植桑业
桑基 泥为肥料 种植作物
鱼塘
蔗基
泥为肥料种植 挖地成塘,堆泥成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作物 基,池中养鱼
基塘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水源: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地形: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 土壤:水稻土,肥沃 市场需求:市场广大 交通运输:水、陆交通非常优越 劳动力:丰富 政策:农业政策支持
典型:墨累--达令盆地
地广人稀
1-10人/平方千 米
气候:1月气温在20~25℃之间、 年降水量在300~750㎜之间 ——适合小麦和牧草生长。
300mm-750mm 20℃
雨影区
墨 累 河
山地雨影效应—— 兴修水利,东水西调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区位优势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 地形 地势较平坦(中部平原) 然 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暖湿,适宜 小 气候 因 麦和牧草生长 素 灌溉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水、东水 水源
西调)
社 会 经 济 通 交通发达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 市场 有固定的销售市场(国际市场) 科技 机械化程度高 政策 政府扶持鼓励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
以牧为 主
流放犯人开发 牧场 “牧者有其地”
耕牧并 重
牧民去淘金 牧地转为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