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依图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了解四大地形区的地形特征,认识地形的复杂性。

识记主要河湖。

2.阅读图文资料,知道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3.了解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学生活情况。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学生产、居民学生活等内容,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南方地区的范围、地形特点、气候特点2.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和主要农产品。

难点:认识四大地形区的特点,分析与之相适应的气候、农业学生产和居民学生活情况。

【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3.查找南方四大地形区地形特点和南方人民饮食的的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南方地区的景观图片、挂图学生:复习上册课本我国的地形、气候和农业的知识【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南方地区的茶园、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田、都江堰图片):依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把我国划分成四大地理区域,大家还记得是哪四大地理区域吗?学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师:这几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景观?学生:南方地区。

教师:南方地区山清水秀,河湖众多,稻田成片,渔业发达,和咱们北方地区的景观大不相同。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都进南方地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四大地理区域,很自然地过渡到南方地区,再配合展示几幅反映南方景观的图片,使学生倍感亲切,激发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效果较好。

导入二:教师(播放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视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教学目标】①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

(历史解释)②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

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

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自主学习:(1)【温故知新】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答案提示:采集、渔猎;(2)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答案提示:不可以;教师指导: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狩猎这种方式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

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4.河姆渡人的生活
出示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及意义?他们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
对同学的回答表示赞同,继续出示粮食作物和生产工具的图片及文字材料,想一想河姆渡人是怎么生活的?
出示水牛骨、狗骨等图片,提问学生从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请大家讨论回答。
①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等;
②黄河流域:大汶口遗址、陶寺遗址、半坡遗址等。
通过识图,准确定位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
02稻作农业的繁荣
1.稻作农业2.地理范围3.遗址代表
准确讲授稻作农业的含义,即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
出示地图和图片,请同学结合课本P11页发现稻作农业的地理范围。
你们能说出稻作农业都有哪些典型的代表遗址吗?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出示古人类像,提出北京人通过采集、狩猎获得食物,山顶洞人通过采集、狩猎和捕鱼获得食物,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为什么?
思考仅靠采集和渔猎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因为他们的生产生活还会受到季节、天灾、食物来源不稳定等等因素,引出只有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才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有关远古时期古人类的相关知识,但依旧缺乏对原始社会、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深层次理解,也较少接触与自身所处时代相距较远的原始社会,材料分析、识图归纳等能力也需要逐渐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讲解这一课乃至这一单元时要注意将知识揉碎,趣味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回答】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高中地理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地理编写人:崔桂芳审稿人:王勇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

第二部分“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

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初二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业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地理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
授课类型
新授
一、教材分析
《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学生知道“土地奉献”、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
带水果
秦岭一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阅读] 读图“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认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人教版九年级地理电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地理电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地理电子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地理电子教案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目标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注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的分类,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即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也即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的特点。

那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发展何种农业比较好,或者说才算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5.2 农业的区位选择”5.2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读图]读教材第6页图5。

4,分析我国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农业景观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板书]学生讨论: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

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小麦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教师归纳: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7页图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课时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 (一)农业生产活动 1.定义: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实例: A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B我国民间有这样的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农业的特点: (1)季节性(周期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2)地域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注意: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关键是理解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时间规律性。同时要注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有所减弱。 实例: 水热配合好的平原、三角洲地区——种植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 多数山区——发展林业→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垦荒种田会引起土地荒漠化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的地区——不能围湖造田→阻塞水道,洪水泛滥 3.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粗放农业: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分

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 密集农业(集约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工厂化生产方式。)

自给农业: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生产,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普遍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个农场一般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饲养一种畜和禽

原始农业

按农业的发展历史分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区位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发展变化 差异 影响 自

气 候 光照 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可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使热量 积温的多少直接限制作物的生长期

和耕作制度

降水 过干和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

按投入多少分 按产品用途分 地 形 平原 适宜发展耕作业和机械化作业

之有利于农业生产,但要

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 山区 适宜发展林牧业,农作物分布有垂直

变化

土 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

社 会

市 场 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郊型农业

交通运输 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政 策 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

可用下面简图表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三)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1. 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 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 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渔 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水 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 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 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 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 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 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 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2. 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 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 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 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 水 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第二课时

三、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混合农业 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主要农产品:羊毛、小麦 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主营带:墨累—达令盆地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国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 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主要问题:水源和灌溉问题 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1)问题: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2)产生的原因:①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雨稀少。②墨累——达令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地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涸。③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3)解决的措施:东水西调。 2.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 (1)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种植历史和地位 主要分布区 东亚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中国(秦岭一淮河以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国 东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 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菲律宾等 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 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

生产历史 约有7000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食 生产地位 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 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2)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墨累—达令盆地 混合农业的优点

澳大利亚的农业 3.商品谷物农业 (1)概况 ①概念: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②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③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 ④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⑤分布地区:主要是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主要影响 自 然 因 素 地势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 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第三课时 4.大牧场放牧业 (1)大牧场放牧业概况

(2)潘帕斯草原发展 气温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大牧场放牧业的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区位优势 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阿根廷为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 发展牧牛业 大打机井,开辟水源

特点 原 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旱涝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分布国家 美国、阿根廷等 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 新西兰、南非 以牧羊为主 自然条件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适合于放牧牲畜 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的地区

特点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