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五讲选官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
选官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3、作用 整顿吏治、打击割据势力
(二)、谏议制度
1、必要性 2、演变过程 唐:门下省--宋:谏院 3、作用 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创设情境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 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 嫌 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 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 “忧” 字说如明何明?钱朝宰监吓察得百连官忙的磕厂头卫请特罪务。机这构个的小无故 孔事不说入明,了也什说么明?了明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 新的高度。
选官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选官制度
(一)、以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 2、军功爵制度 3、察举制和征辟制形成 4、九品中正制
(二)、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1、科举制度的形成
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
2、科举选官及其历史影响 为官僚队伍提供素质 较高的人才
二、监察与谏议
(一)、监察制度
1、必要性 2、演变过程 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唐:观察使--宋: 通判--眀:监察御史、按察使司、锦衣卫--清: 监察御史、按察使司
中 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及作用

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及作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监察与谏议制度犹如一双明亮的眼睛,时刻审视着政治的运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萌芽。
夏商周三代,设有史官记录君主言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君主的作用。
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改革政治制度,一些官职开始兼具监察职能。
秦朝统一六国后,正式建立了御史大夫制度。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负责监察百官,其权力较大,成为皇帝掌控群臣的重要工具。
秦朝还在地方设置监御史,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刺史位卑权重,他们可以“以小制大”,有效地遏制了地方豪强和官员的不法行为。
此外,汉朝还有御史中丞等中央监察官员,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变革。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监察制度也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隋唐时期,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隋朝设立了御史台,作为中央的监察机构。
唐朝则在御史台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台院、殿院、察院三部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同时,唐朝还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设立了观察使等官职。
宋朝的监察制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在中央,设立了谏院,与御史台合称“台谏”,共同承担监察职责。
此外,宋朝还制定了严格的监察法规,规范了监察官员的行为。
元朝的监察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设立了御史台,同时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监察网络。
明朝是监察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同时也强化了监察制度。
明朝设立了都察院,负责监察百官。
此外,还设立了六科给事中,负责对六部进行监察。
明朝还实行了厂卫制度,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监察的作用。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监察制度,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清朝的都察院仍然是重要的监察机构,但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高考历史考点5 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1.世官制: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即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2.军功爵制:秦朝按军功授爵,直接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
3.察举制:两汉实行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九品中正制: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5.科举制(1)形成、发展: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2)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考向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重点解读】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概况(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 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 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 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 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这表明隋唐时期()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3.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 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 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 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 4.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 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继承制度: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等级制度:宗法制、礼乐制地方制度:分封制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2秦汉时期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内外朝(西汉)地方制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4隋唐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节度使、都护府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5两宋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二府三司地方制度(或机构):文臣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主财政、军事上强干弱枝6元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中书省地方制度:行省制7明朝时期中央制度:内阁制、厂卫制8清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帝)、军机处(雍正帝以后)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1战国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下属组成人员: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纠察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阶段:萌芽2秦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长官)下属组成人员:御史中丞、侍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监察、弹劾地方机构:郡县组成人员:郡守,县长阶段:初步形成3汉朝时期【注1】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府(宪台)下属组成人员: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府长官)职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御史中丞负责文献记载地方机构:州组成人员:州刺史、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监察)阶段: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门下省、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御史职责:弹劾、纠察、文献记载、封驳地方机构:司隶台组成人员:司隶大夫阶段:发展5唐朝时期【注2】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内分台院、殿院、察院)、谏议大夫下属组成人员: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察院)职责:文献记载、监察、弹劾、规谏地方机构:道组成人员:监司官阶段:发展6宋朝时期【注3】中央(机构或人员):中书门下下属组成人员: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职责:监察、弹劾、谏议、审查诏令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通判阶段:发展7元朝时期【注4】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职责:监察、文献记载地方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人员:行御史、肃政廉访使阶段:发展8明清时期【注5】中央(机构或人员):都察院下属组成人员:给事中御史、监察御史职责:规谏、科抄、廷议、廷推地方机构:按察司(明代)组成人员:按察使(明代)阶段:完备本节注释及部分名词解释禅让制: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的两个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和监督政府官员。
这两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廉洁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选官制度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标准来选拔和任命政府官员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选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推荐制、考试制和举荐制。
推荐制是由地方官员或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推荐来选拔官员,旨在保障地方利益和挑选有政绩的人才。
考试制是指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这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选官制度,也是技术官选举的主要方式。
举荐制是指由地方官员和军队指挥官等举荐人才,然后由官方审核和决定是否任命。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经过唐、宋、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成为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
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级:县试、省试和殿试。
借助科举考试,人人有机会进入官场,通过不懈努力获得功名和地位。
科举考试不仅选拔了大量的政府官员,也为后世的才子提供了一个实现个人价值和政治抱负的途径。
除了选官制度,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也是保障政府廉洁和官员负责的重要制度。
在中国古代,设立官职来监察政府官员的行为非常普遍。
例如,唐朝设立了司勋员、刺史等职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宋代设置了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明清时期设立了都察院、东西厂等监察机构。
监察机构通过提供监督和建言的机会,为政府官员提供了一种监督渠道和反腐倡廉的保证。
监察机构通常由一群受到皇帝赏识的忠诚官员组成,他们拥有独立的调查和监察权力,可以对官员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制裁。
同时,监察机构也可以提出建议和谏言,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
监察机构的存在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廉洁性和负责性,有助于维护政府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两个制度,政府能够选拔到有才干和廉洁的官员,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和行政效率。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1、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
要举措;
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
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
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 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 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 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 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 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 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及第虽难,但及 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 林华选”。
利?
九品中正制
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 任用贤 小中正 核查 有识鉴 按九品评定 上报 大中正 的官员, 本籍州郡人 担任本 才等级 籍州郡 的大小 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 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 中正 核实 司徒
选用
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 吏部尚书 乡议之外,增加了“状”。 “状” “品”结合,较汉代严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门阀士族为政治的核心,寒
素人才难以入仕。 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
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
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 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
基础的政论见解。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如明法考律 令,
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相比而言,明经 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 须构思, 故难考。但进士虽难 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故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终为不美”的认识, 说明人们比较推重。后来进士科独盛, 士子更是 趋之若鹜。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本网小编整理了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希望大家今早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更多高考复习资讯本网站会不断更新,敬请随时关注。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
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
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
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度为世袭制,贵族世袭官职, 对人没有激励作用,不能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 和水平。 2、战国、秦汉时期:军功爵制。 平民有机会得到官职;社会形成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气; 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一、选官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各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孝、廉)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也容易形成 小集团。
一、选官制度
5、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积极影响: 1.为寒门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 社会基础; 2.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 3.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读书的风气, 促进教育发展; 4.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 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
5、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消极影响: 1.功利性强; 2.不注重动手能力,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到明清时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4.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归纳总结
时期 西周 战国、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依据 血统、出身 军功 品行(孝、廉) 门第 才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隋唐至清
二、监察制度
(1)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3)宋朝:中央——御史台; 地方——通判; (4)明清: 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地方——按察使司 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一、选官制度
4、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
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出现“累世公卿” 具。而靠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
力,到南朝已经走向末路。
一、选官制度
5、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至元继承并完善。 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清末新政) ,废除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