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0201016131843)

合集下载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以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3. 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了解不同的译本所呈现的风格和文化特色;4. 能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对诗歌的感性理解。

二、教学内容本课上,我们将学习《星星变奏曲》。

该诗由中国著名文化大师林语堂所著。

三、教学方法1. 朗读课文,集体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和重点强调。

2. 分组研读不同的译本,分析不同的翻译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意境传达效果。

3. 背诵诗歌,反复朗读,模仿大师朗读风范,体味音韵美感。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介绍林语堂,林语堂所写的《星星变奏曲》并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基础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特点及结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

2. 学生通过听课及课后阅读进行理解,发挥自由阅读的特性,积累课前或课后的知识。

三、分组研读不同译本并分析(25分钟)1. 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不同的译本,同学们在小组内分析文化背景、翻译风格、意境传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2. 小组跟全班学生分享他们对不同译本的分析结果。

四、背诵及朗读(30分钟)1. 教师给予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背诵,可以遵循分段背诵或整句背诵的方式,尽力体悟诗歌内涵。

2. 学生进行小组朗读,互相检查及提供反馈,孕育诗歌的感性理解,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在良好的氛围下感受音韵美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简要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五、作业1. 继续背诵《星星变奏曲》。

2. 了解自己的身边有哪些类似的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区分它们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宜于营造,教师在点赞学生时,语气宜平和、真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满满的奖励感。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假如……”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挡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终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究竟是一份“遥远的劝慰”。

意象的选择或许是很细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气氛不断地扼杀共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决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

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盼望的光亮。

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情愿/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抖动”,诗是美妙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躲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

但这样的审美往往非常遥远,太脱离现实,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予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

接着又由“谁不情愿”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爱”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严寒僵死状态、布满新奇蓬勃的活力。

明显,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漂亮浪漫的抱负,虽因现实之故,抱负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

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其次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旧憧憬光明、自由、美。

靠着这份坚决的信念,诗人便不再爱惜“在严寒中孤独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睬如星星抖动、白雪掩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憧憬无比美妙的抱负王国;只是太遥远的原因,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

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情愿”和“谁不喜爱”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行宣泄的`心情。

最终在英雄主义心情的支配下,布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鼓励。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星星变奏曲》。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了解抒情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化和生动化。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星星变奏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夜晚的星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和诗歌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3. 理解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阐述自己的理解。

4. 欣赏诗歌: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交流对诗歌的感受。

5. 探讨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7. 作业布置:背诵诗歌《星星变奏曲》。

写一篇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星星变奏曲》与其他诗歌的异同,如《夜空中最亮的星》。

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讨论和总结。

2. 创作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夜晚或星空为题材。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意境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星空相关的诗歌,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

(3)简介诗人顾城及其作品《星星变奏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美。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珍惜。

6. 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星星变奏曲》;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学会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2. 参考资料:关于《星星变奏曲》的解读、分析等相关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星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8. 作业:让学生背诵《星星变奏曲》,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星星变奏曲》的情况以及他们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文章的质量。

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3.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能力是否有明显提升?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并分享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悟。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6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6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6篇小星星变奏曲教案小星星变奏曲教材分析篇一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

(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预习案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是新时期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把你在文中遇见不熟悉的字或者词写在下面。

3.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这句诗?导学案一、导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齐背这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

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二、整体感知: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3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3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3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星星变奏曲》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凝望________安慰________柔软________疲倦________覆盖________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

3.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二、能力升级达标(一)阅读课内诗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5.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太湖县刘皈初级中学余金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艾。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撷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 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番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1、积累有关描写星星的词语
(1)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楕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杜牧《秋夕》
红烛秋光冷花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学生初读《星星变奏曲》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荧火京(ying)安慰(wui)闪烁(shuo)朦胧(mcnglong)
疲倦(juan)寂寞(mo)盖(fu)冻僵(jiang)柔软(rou)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纟冬、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
冬8(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爰的祖国》等,198()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強训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冬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商中毕业。

198()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矚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郴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国。

期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童、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

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悄境意蕴。

思考:
⑴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悄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

即诗意、泰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
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

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舒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整首诗哉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

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酪。

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

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⑵冬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一,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內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幕天、鸟、臼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这种表现方式。

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带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

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训性色彩等手段。

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涪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強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歸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題与变奏的关系。

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町谓名副其实。

四,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3、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象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晩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枝头”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歩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粮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晩;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朿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

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

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成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国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

歩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寒冷、残酷温情浪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