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辽宁省数据理论摘要

合集下载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辽宁省统计‎局2011年‎5月11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

年平均增长‎率为0.3 2%。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9 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0603-辽宁省鞍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0603-辽宁省鞍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鞍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2011-06-01来源:鞍山日报鞍山市统计局2011年5月17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鞍山市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总人口[3]为364588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58403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1845人,增长1.73%。

年平均增长率为0.17%。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4]1232076户,家庭户人口为355300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3人减少0.35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50084人,占50.74%;女性人口为1795800人,占49.2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41下降为103.02。

四、年龄构成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30875人,占11.82%;15-59岁人口2636453人,占72.31%;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8556人,占15.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1017人,占10.7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7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4244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3835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0092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5542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薄壁结构在热声载荷下的疲劳寿命分析与试验验证

薄壁结构在热声载荷下的疲劳寿命分析与试验验证

薄壁结构在热声载荷下的疲劳寿命分析与试验验证王建;沙云东【摘要】数值研究了热声载荷作用下薄壁结构的动态响应,并开展了薄壁结构的热声激振试验,获取了薄壁结构的热模态频率与不同热声载荷下的动态响应结果.采用热声疲劳寿命预估模型,仿真分析了薄壁结构疲劳寿命随声压级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表明,试验与仿真的模态频率具有一致性,应变响应量级相同.屈曲系数由0增加到1.8,GH188金属薄壁结构疲劳寿命呈先降低后增大趋势.验证了热声试验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以及薄壁结构热声响应仿真方法与模型的有效性.薄壁结构在屈曲前/后过程中表现出稳定-失稳-再稳定的过程.【期刊名称】《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年(卷),期】2017(030)003【总页数】6页(P11-15,5)【关键词】航空航天;薄壁结构;热声载荷;疲劳寿命;试验验证;屈曲;模态频率【作者】王建;沙云东【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省航空推进系统先进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省航空推进系统先进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沈阳11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41.3experimentalverification;buckling;modal frequency航空航天薄壁结构在高温强噪声载荷作用下会使结构产生复杂的大挠度非线性响应[1-5]和快速交变应力,严重影响结构的疲劳性能,降低疲劳寿命。

这类问题也是航空航天薄壁结构在结构强度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故而开展高温强噪声作用下薄壁结构的振动响应仿真与热声疲劳寿命预估十分重要。

针对航空航天薄壁结构热声响应及疲劳问题,国外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薄壁板壳,尤其以四边固支矩形薄板为主要试验件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NASA Langley研究中心和美国空军W right-Patter⁃son飞行动力学实验室(AFFDL)为研究热声载荷下薄壁板结构的响应特征,采用行波管对铝板进行了热声试验[6]。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辽宁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关系。

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并基于此提出了通过发展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平台等方式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平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制造业逐渐成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它为国民经济中其他各行业提供了生产所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

制造业要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并且不断拓宽制造业的发展领域,寻找新增长点。

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将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知识和技术投入,而这些投入需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提供,这将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就很难迅速完成产业升级的过程,在制造业发展的现实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对较慢的地区都是没有得到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支持的地区,因此研究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特征将有助于分析两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行业的特点,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关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业两个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的文献主要是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或者融合发展角度进行研究。

如童洁、张旭梅等根据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点,从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关联提出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将加速制造业产业升级,并且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通过这种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大大提升两个产业的竞争力。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 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辽宁省统计局2011年5月11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

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 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地区≥60岁老年人群不同年龄段血压控制最适值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地区≥60岁老年人群不同年龄段血压控制最适值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地区≥60岁老年人群不同年龄段血压控制最适值余碧韬;郑黎强;赵苗苗;邹莉玲;孙英贤;李觉【摘要】目的研究辽宁阜新农村地区≥60岁老年人群不同年龄段血压与不良结局发生的相关性,探讨不同年龄段血压控制最适值.方法将纳入人群按60~69岁、≥70岁两个年龄段进行分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在调整其他混杂危险因素后,探究不同年龄段血压与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60~69岁年龄段,相比参照组(收缩压120~129mmHg),收缩压<120mmHg或者≥140mmHg时,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性更高;≥70岁年龄段,相比参照组(收缩压130~139mmHg),收缩压<120mmHg或者≥150mmHg时,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性更高.60~69岁年龄段,相比参照组(舒张压80~89mmHg),舒张压<80mmHg或者≥90mmHg时,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险性更高;≥70岁年龄段,相比参照组(舒张压80~89mmHg),舒张压<80mmHg或者≥90mmHg时,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性更高.结论对于辽宁阜新农村地区≥60岁老年人群,60~69岁年龄段收缩压控制在120~139mmHg,舒张压控制在80~89mmHg,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性更低;≥70岁年龄段收缩压控制在120~149mmHg,舒张压控制在80~89mmHg,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性更低.%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ptimal blood pressure (BP)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population aged ≥60 years.Methods T otal 8516 residents aged ≥60 years were selected from Fuxin rural area,including 4897 aged 60-69 and 3619 aged ≥70.After adjusting confounding factors,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P and adverse outcomes were analyzed b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Results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set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of 20-129mmHg),subjects aged 60 to69 years with SBP<120mmHg or SBP≥140mmHg had a higher risk for adverse outcomes;subjects aged ≥70 years with SBP<120mmHg orSBP≥150mmHg had a higher risk for adverse outcomes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set (SBP of 130-139mmHg).Fo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subjects both in 60~69 age group and ≥70 age group withDBP<80mmHg or DBP≥90mmHg had a higher risk for adverse outcomes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set (DBP of 80-90mmHg).Conclusion The study from Fuxin rural area indicates that if SBP c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120-139mmHg,DBP c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80-89mmHg,people in age group 60-69 years would have a lower risk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while for those in age group ≥70 years the SBP and DBP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120-149mmHg and 80~89mmHg,respectively.【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38)004【总页数】7页(P102-108)【关键词】血压;老年人群;不良结局;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作者】余碧韬;郑黎强;赵苗苗;邹莉玲;孙英贤;李觉【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肺血管中心,上海 20009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流行病科,辽宁沈阳 110004;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肺血管中心,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肺血管中心,上海 20009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病科,辽宁沈阳 110001;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肺血管中心,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人口老龄化是我们目前不得不重视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区数据汇总
年 0-14岁 人数 22245.97 168.70 126.75 1209.30 610.60 348.26 499.70 329.27 458.04 198.56 1023.02 718.92 1069.90 570.57 975.04 1507.43 1974.59 796.35 1157.38 1761.82 999.14 173.47 489.80 1364.45 876.46 952.80 73.17 548.94 464.38 117.71 135.37 453.06 比率 16.60% 8.60% 9.80% 16.83% 17.10% 14.10% 11.42% 11.99% 11.96% 8.63% 13.01% 13.21% 17.98% 15.46% 21.88% 15.74% 21.00% 13.91% 17.62% 16.89% 21.71% 20.00% 16.98% 16.97% 25.22% 20.73% 24.37% 14.71% 18.16% 20.92% 21.48% 20.77% 龄 结 构 15-64岁 民族构成 65岁以上 汉族 少数民族 大专以上 高中(含中专)
人数 99843.34 1621.60 1056.84 5384.14 2690.08 1935.56 3423.99 2186.70 3054.35 1870.37 5986.19 4215.60 4274.50 2827.64 3143.08 7128.90 6641.88 4407.01 4768.59 7964.56 3178.20 626.08 2061.41 5796.62 2300.47 3135.10 211.76 2865.41 1882.56 409.49 454.37 1593.24

2010年辽宁省理论数据加强

2010年辽宁省理论数据加强
(3)___; (4)__;
}}}}
12、对二叉树的某层上的结点进行运算,采用队列结构按层次遍历最适宜。
int LeafKlevel(BiTree bt, int k) //求二叉树bt 的第k(k>1) 层上叶子结点个数
{if(bt==null || k<1) return(0);
BiTree p=bt,Q[]; //Q是队列,元素是二叉树结点指针,容量足够大
{int data; struct node *lchild,*rchild;}node;
int N2,NL,NR,N0;
void count(node *t)
{if (t->lchild!=NULL) if (1)___ N2++; else NL++;
else if (2)___ NR++; else (3)__ ;
if(level==k && !p->lchild && !p->rchild) leaf++; //叶子结点
if(p->lchild) Q[++rear]=p->lchild; //左子女入队
if(p->rchild) Q[++rear]=p->rchild; //右子女入队
(1)A和D是合法序列,B和C 是非法序列。
(2)设被判定的操作序列已存入一维数组A中。
int Judge(char A[])
//判断字符数组A中的输入输出序列是否是合法序列。如是,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i=0; //i为下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给出折半查找的递归算法,并给出算法时间复杂度性分析。

2、假设K1,…,Kn是n个关键词,试解答:
试用二叉查找树的插入算法建立一棵二叉查找树,即当关键词的插入次序为K1,K2,…,Kn 时,用算法建立一棵以LLINK / RLINK 链接表示的二叉查找树。

3、若第n件物品能放入背包,则问题变为能否再从n-1件物品中选出若干件放入背包(这时背包可放入物品的重量变为s-w[n])。

若第n件物品不能放入背包,则考虑从n-1件物品选若干件放入背包(这时背包可放入物品仍为s)。

若最终s=0,则有一解;否则,若s<0或虽然s>0但物品数n<1,则无解。

(1)s-w[n],n-1 //Knap(s-w[n],n-1)=true
(2)s,n-1 // Knap←Knap(s,n-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