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论(包括绪论,细胞功能)
第1章 绪论(教研版)

第一章绪论重难点解析1. 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人体的组成、常用术语;细胞、器官、系统的概念。
2. 细胞膜:光镜下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也叫单位膜。
3. 主要细胞器的功能:见教材P9表1-1。
4.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5. 上皮组织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分布于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6. 各种被覆上皮的分部。
7.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三种纤维的特性。
8. 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部,骨骼肌的光镜电镜特点、分类和分布。
9. 神经元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突触的概念及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神经纤维的构造及分类,神经末梢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概述一. 单项选择题知识点:解剖学姿势(1)1. 解剖学姿势中,不正确的描述是()A. 上肢下垂B. 下肢并拢C. 手掌相前D. 足尖向前E.低头答案:E相同知识点:人体的轴和面(2-7)2. 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是()A. 水平面B. 矢状面C. 冠状面D. 横切面E.纵切面答案:B3. 前后方向经人体的水平线称()A. 垂直轴B. 水平轴C. 冠状轴D. 矢状轴E.前后轴答案:D4. 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为()A. 正中矢状面B. 矢状面C. 水平面D. 冠状面E.额状面答案:D5. 冠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C6. 矢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B7. 横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A相同知识点:方位术语(8-14)8. 判断内、外侧方位,以何为准()A. 体表B. 四肢的附着部C. 正中矢状切面D. 腹、背E.头答案:C9. 以四肢附着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内、外B. 内侧、外侧C. 近侧、远侧D. 深、浅E.上、下答案:C10. 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前后B. 内外C. 上下D. 浅深E.左右答案: D11. 上和下的方位术语也可分别称()A. 近侧和远侧B. 头侧和尾侧C. 内侧和外侧D. 内和外E.头和脚答案:B12.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正中矢壮面者为()A. 内B. 外C. 浅D. 内侧E. 外侧答案: D13.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躯干者为()A. 内侧B. 外侧C. 近侧D. 远侧E. 内答案: C14.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近头者为()A. 上B. 下C. 近侧D. 远侧E. 内侧答案: A二 .填空题1. 常用的面有三种即()、()、()。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88学时)一、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基础免疫学绪论 1 1抗原 2 2MHC 1 1免疫系统 2 2 4免疫球蛋白 2 2补体系统 1 2 3细胞因子 1 1免疫应答 2 2抗感染免疫 1 4 5超敏反应 3 3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免疫学防治医学微生物绪论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他微生物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总论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机动合计221782102443216464211112422113122122554318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免疫学第1章免疫学绪论【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学发展简史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2章抗原【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第1节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状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特异性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标】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1绪论、总论

营养性或功能性管道进出的部位多形成凹陷 称门hilum(或porta)。
实质性器管
2.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小肠(十二 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 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消化腺:三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 颌下腺)、肝、胰。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 其树突聚集的部位。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 的部位。 皮质:在大脑和小脑,灰质位于表层,特 称为皮质。 髓质:在大脑和小脑,白质位于皮质的深 部,特称为髓质。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 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 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和 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 粗细不等的神经。
肘关节的运动:屈-伸
关节的运动:旋转
(4)关节的分类(按运动轴及关节面形态)
屈戌关节 单轴关节 车轴关节 椭圆关节 双轴关节 鞍状关节 球窝关节 多轴关节 杵臼关节 平面关节
关节的分类
按构成骨的数量分为:单关节和复关节。 还有微动关节,联动关节等。
4.骨骼肌
(1)形态
长肌
短肌
阔(扁)肌
(2)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女性外生殖器:大阴唇、小阴唇、前庭大腺等。
三、内分泌系统
1.组成 内分泌腺: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 松果体、胸腺。 内分泌组织:胰岛、睾丸间质细胞、卵巢的黄体 和卵泡等。 2.特点 (1)无导管,其分泌物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窦状隙壁 直接进入血液。 (2)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称激素,量 很小,但作用很大,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 育、生殖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血液供应丰富。
第1章 总论

发现社会康复方面存在 的问题,为社会对残疾 人提供帮助提供依据。
弥补病史和一般临床 检查的不足,容易早 期发现问题,制定全 面合适的康复治疗计 划,掌握患者病情, 指导康复工作。
总结:
• 1.信度 • • 2.效度
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 信度高,效度未必高 效度高,信度必然高
临床检查的对象包括一切急性、慢性疾病以 Nhomakorabea重症、危症患者;康复评定局限于有功能障碍的病伤残患 者临床。检查寻找病因,了解病理过程,治疗疾病本身;康复
评定侧重了解有无功能障碍及其程度,残存的功能状况, 挖临掘床潜检力查、对改象善病功情能复、杂提、高多日变常;生康活复活评动定能对力象,多最数终生提命高体 生征存平质稳量,。病情相对稳定,波动小。
临床检查以实验室或仪器为主,局限在个体, 花费多;康复评定以测量、询问和实地测试为
主临,床花检费查少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和手术;
康复评定后治疗主要为功能训练、代 偿、环境改造或功能适应。
六类残疾
• 视力残疾: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双眼视野缩小, 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包括盲及低视力。 (0.02,0.05,0.1,0.3)(视力残疾人数1200多万)
实现早期治疗。对于已确诊有严重出生缺陷的胎儿,要及 时进行选择性终止妊娠手术,防止严重出生缺陷发生。 • C.第三道防线 • “三级预防”是指在新生儿时期,对有出生缺陷的患儿及 时干预,采取有效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措施,防止先天性 疾病的发生或加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通过评定,可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活动能 力的了解,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目标, 增强信心,提高对治疗的积极性,促使患者 更加努力的帮助自己、主动地参与治疗。
六类残疾
肢体残疾: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 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 及活动受限或参与局限。 智力残疾: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 碍。此类残疾个体活动和参与受限,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 的支持。 精神残疾: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病人的 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此外,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残疾称为多重残疾。
医学细胞生物第五版知识点大全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地球上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细胞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1.概念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
研究内容分三个层次:显微(细胞)水平----光学显微镜技术亚显微(亚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物理学方法2.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细胞研究特点: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关注细胞间的相互关系,阐明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机制和规律,包括:⑴生长、发育⑵分化、繁殖⑶运动⑷遗传、变异⑸衰老和死亡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学(genomics)细胞生理学新兴领域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分支学科细胞社会学细胞组学(cytomics)膜生物学染色体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模式生物细菌---基因调控、细胞周期等酵母---蛋白质分泌和膜的起源线虫---细胞凋亡的调控果蝇---分化细胞系的产生斑马鱼---脑和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小鼠---(包括培养细胞)肿瘤等疾病模型拟南芥---器官的发育和模式二、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细胞生物学的两种重要研究方式:1.表型特征分子机制2.生物大分子其对细胞功能或行为的影响因此,细胞生物学也被称为: 细胞分子生物学或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二节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一、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创立1. 细胞的发现•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Hooke观察到了软木塞中的蜂窝状小室,并将其命名为cell(细胞)。
•自1677年开始,荷兰科学家A. Van Leeuwenhoek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到了包括精子、细菌在内的活细胞。
2.细胞学说的创立•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
病理生理学总论

绪论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主要内容:1、总论主要讨论疾病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机制。
2、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所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变化,包括脱水,水肿,缺氧,休克…3、各论主要讨论各器官系统共同的病理过程以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心、肝、肺、肾、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疾病模型复制(整体、器官、细胞、数学模型)复制方法:自然发生、人工诱发、基因工程2、临床观察:在无损人体健康条件下,临床研究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二、病因学病原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1、原因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2、条件⑴诱因指能加强病因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⑵危险因素指与某一疾病具有明显相关,但尚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三、发病学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1、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⑴稳态的失衡与调节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⑶因果交替⑷局部—整体关系2、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⑴神经机制⑵体液机制⑶细胞分子机制四、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死亡——生命活动停止脑死亡——大脑、脑干功能永久丧失(哈佛标准)1、不可逆性深昏迷2、自主呼吸停止3、脑神经反射消失4、脑电波消失5、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正常水、钠代谢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1、血液5%,组织液15%,跨细胞液2%,细胞内液40%。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细胞大纲解析完整版】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细胞大纲解析完整版】第一章绪论(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1.1.了解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其内容要点和意义*细胞的发现(1)1665年,英国学者胡克发现细胞,研制了能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2)荷兰学者列文虎克,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与原生动物,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细胞学说的创立(1)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2)18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强调细胞只能来源于细胞,它们靠分裂繁殖。
人们通常称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和1866年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细胞学说的内容要点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所构成;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分裂)产生,并且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细胞学说是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等的基础,并且细胞学说的建立为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后人们才逐步开始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因此细胞学说的建立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了细胞的概念,同时孕育了细胞学的产生;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先于进化论20年,是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基石)1.2.了解细胞学经典发展时期:原生质理论的提出,细胞分裂和细胞器的发现,细胞学的建立*原生质理论的提出原生质:指构成细胞的全部生活物质,呈复杂的胶体系统(普金耶和冯.莫尔命名)1861年由舒尔策提出原生质理论,认为组陈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各种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分化出质与核。
细胞生物学绪论

细胞生物学绪论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基本结构。
因此,细胞生物学对于理解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的组成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细胞的结构细胞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基本单位,它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围结构,它既能够隔离细胞内外环境,同时也具有维持细胞内稳定性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中间的物质基质,它包含着许多细胞器和分子,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它包括着DNA分子和其他重要的蛋白质分子,主要控制着细胞的遗传信息和生命活动。
2. 原核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类型。
原核细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细胞结构,它们没有真核双层膜,而是只有一个单层膜包裹着细胞内部物质。
相对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则更为复杂,它们拥有着更多的细胞器和分子。
其中,最显著的区别是真核细胞有着一个分隔膜包裹着细胞的遗传物质,这种膜就是细胞核膜。
此外,真核细胞还有着许多重要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3. 细胞的功能细胞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和生命活动。
其中,细胞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养活、生长和繁殖。
细胞通过细胞膜来控制物质的进入和排出,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则负责控制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和生物合成。
此外,细胞还能通过各种信号传递和响应机制参与许多生理、生态和免疫反应等生命活动,这也使得细胞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细胞生物学也不断地取得了新的突破。
例如,近年来,细胞命运和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同时,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新兴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也使得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总之,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重要的学科,在揭示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的组成和功能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稳态
3.反射
4.负反馈
5.内环境
二、填空题
6.反射弧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7.机体的内环境指位于细胞间的外液。
8.刺激引起某组织兴奋时,如果阈值较低,表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较高。
9.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标志是动作电位。
10.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
三、单项选择题
1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D )
A.体液性调节
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12.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cC )
A.细胞内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D.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1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D)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刺激与反应
D.阈值
1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A.反射
B.反应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1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B)
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射
C.分娩
D.血液凝固
16.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B)
A.减压反射
B.排尿反射
C.体温调节
D.血糖浓度的调节
17.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D )
A.收缩反应
B.分泌
C.神经冲动
D.电位变化
18.可兴奋细胞包括( C )
A.神经细胞、肌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脂肪细胞
19.体液调节的特点错误的是(D )
A.必须通过血液起作用
B.作用范围广、时间持久
C.反应速度慢
D.反应准确
四、问答题
20.何谓神经调节?简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参考答案
1.兴奋性:是指细胞或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
5.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6.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7.细胞外液
8,兴奋性
9.动作电位
10.负
11.D
12.C
13.D
14.A
15.B
16.B
17.D
18.C
19.D
20.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其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反射活动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