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耕在中国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2023—2024学年度高中统编版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1)依据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家庭纺织民间冶金作坊官府纺织作坊(2)材料反映的手工业劳作方式有哪些?材料三中世纪西欧的庄园(3)观察图片,概述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
默写过关知识深化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从夏商周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蚌、石农具的数量远多于青铜农具,青铜礼乐器、青铜兵器的数量也比青铜农具要多得多。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青铜器被贵族所垄断B.青铜器的铸造水平低C.奴隶制社会经济凋敝D.农业非主要生产部门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铮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3.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
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
据此材料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埃及公元前4000年,开罗附近的墓地中发现残余铁砂;约公元前26世纪,在金字塔内挖出铁制镰刀赫梯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古希腊在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地增长中国公元前6世纪首度出现铁的使用。
中国古代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

畜力
牛耕普遍
牛耕推广 出现耦犁
三国时期 唐代时期
高(铁器时 代)
翻车 筒车
自然力
曲辕犁
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 东汉毕岚发明三国马钧改进
筒车
二、农耕技术
1.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
一、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 3、春秋战国: 铁器牛耕
原始农业的形成 此后铁犁牛耕(以家庭 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 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 要耕作方式。
新石器时代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 春秋战国: 铁农具 牛耕
——
唐代时期
曲辕犁
农具的进步
时期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耒、骨耜、石镰
原料材质
灌溉工 动力变化 具
原始社会 石斧、石铲、木 商周
石、木、骨、蚌 (石器时代) 以木、石、骨、蚌 为主,青铜器很少 (青铜时代)
—— ——
人力
耒、耜 由刀耕火种转为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古代 —— 铁农具,标 汉 代 安装犁壁、 志社会生产 —— 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 力的显著提
其他原因:
统治者的政策 江南经济本身的发展 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2、过程
第一阶段: (孙吴、东晋、南朝)
江南地区初步发展,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第二阶段: (中唐以后)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阶段: (南宋)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1.农具和牛耕技术: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背景: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感受我国画家笔下的劳动画面

费曼学习法--实操步骤
1 获取并理解 费
32 根据参考复述 仅靠大脑复述
曼 学
54 循环强化 反思总结
习 法
6 实践检验
费曼学习法-实操
第一步 获取并理解你要学习的内容
(一) 理 解 并 获 取
1.知识获取并非多多益善,少而精效果反而可能更好,建议入门时选择一个概念或 知识点尝试就好,熟练使用后,再逐渐增加,但也不建议一次性数量过多(根据自 己实际情况,参考学霸的建议进行筛选); 2.注意用心体会“理解”的含义。很多同学由于学习内容多,时间紧迫,所以更 加急于求成,匆匆扫一眼书本,就以为理解了,结果一合上书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想要理解,建议至少把书翻三遍。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前面你可能觉得自己学的都还不 错, 那么最后这步帮你再次验证,也帮你进一步加深理解;
2. 把你学到的内容分享给别人; 3. 如果别人通过你的语言能比较容易的理解,说明你掌握的还不错; 4. 如果你觉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别人却依然搞不懂, 除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很大的原因是你自己还没搞清楚这个知识;
如何利用规律实现更好记忆呢?
超级记忆法-记忆 规律
记忆中
选择恰当的记忆数量
魔力之七: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曾对短时记忆的广 度进行过比较精准的测定: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记忆 广度为7±2项内容。
超级记忆法-记忆 规律
TIP1: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记忆数量——7组之内! TIP2:很多我们觉得比较容易背的古诗词,大多不超过七个字,很大程度上也 是因为在“魔力之七”范围内的缘故。我们可以把要记忆的内容拆解组合控制 在7组之内(每一组不代表只有一个字哦,这7组中的每一组容量可适当加大)。 TIP3:比如我们记忆一个手机号码18820568803,如果一个一组的记忆,我 们就要记11组,而如果我们拆解一下,按照188-2056-8803,我们就只需 要 记忆3组就可以了,记忆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与技术改进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与技术改进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河北任素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
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种植推广等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工具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①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②“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白虎通义》③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荒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铁锄范战国铁双镰范战国时期的铁农具铸造铁农具示意图(4)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碎土的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汉代牛耕图耧车曲辕犁(5)唐朝时,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制造了曲辕犁。
2.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1)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2)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1. 牛耕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重要性牛耕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牛耕的起源、特点、优势等方面分析牛耕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牛耕对中国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牛耕的历史演变牛耕作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一种主要生产方式,自古代渭水流域地区起源后,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本文将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来论述,分别是起源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相对成熟阶段、走向衰落阶段,紧密联系了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因素。
3. 牛耕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从农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牛耕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牛耕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包括牛耕和耕作工具的配搭、空间和产量的提高以及农业劳动力的减少等。
4. 牛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对农业生产力提升的贡献,牛耕也对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文将从地方经济的角度分析牛耕如何支撑和促进了当时的地方经济,包括劳动力的提供、市场的扩大以及对于各种生产方式的补充等。
5. 牛耕带来的产业变革随着牛耕技术的逐渐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农业生产、畜牧业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并引领着当时的中国经济形态。
本文将从产业变革的角度剖析牛耕对当时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并探讨牛耕带来社会变革的机制及其产生的具体效应。
以下是5个具体案例:1. 黄河流域的牛耕改革由于河流地势复杂、灌溉系统不全等原因,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牛耕技术的出现为黄河流域农业的提升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文将剖析牛耕技术与当地灌溉富有关联的历史经济背景,并分析黄河流域的牛耕改革如何业内创新,最终扭转了靠耕作来获取丰收的局面。
2. 秦岭淮河流域的牛耕表现秦岭淮河流域经历了目前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著的国家统一和农业生产力提升。
牛耕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随着流域的农业发展而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

编者按:由于编者工作的失误,误把程念祺先生的一篇征求意见的未定稿(《小农经济“低投入-产出”效应分析之一》)当作定稿上传,并把作者名字误作“程德祺”。
编者在此郑重地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现把作者所寄在《史林》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取代原来误发的文章,并请读者在利用和引用该文时应以此文为准,切勿引用误发的未定稿。
(2006/4/10)内容简介: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中,牛耕的使用,有一个经济上的可行性问题。
西汉小家庭农业的精耕细作,不利于使用牛耕。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牛耕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耕牛出租的普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小农同居家庭对牛耕成本的分摊。
唐宋时期,一牛一犁的普及和小农核心家庭平均人口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牛耕的发展,五六口人、五十亩地和一头牛,成为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
明清时期,小农核心家庭的土地配置和人口逐渐减少,牛耕逐渐退出,农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小,并且越来越重视精耕细作。
关键词:牛耕成本、家庭规模、精耕细作、农业经营规模在《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一文中,笔者论证了中国小农经济的低投入-产出问题。
本文则以工具和动力的低成本趋向为题,分析这种低投入-产出在中国经济史中的不利影响,分析的中心是牛耕与小农家庭规模的关系问题。
一、西汉小家庭农业的精耕细作不利于使用牛耕按《管子》所言,战国时期的小农,其必备的种地工具,不过“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2。
可见,农业劳动依人力而为,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
农史专家指出:“六国一个劳动力的耕作能力还停滞于28.57亩,即11.9大亩(折合今8.211市亩),与《淮南子》所说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差不多,说明六国主要还是人力耕,犁耕不是主流,所以耕作效率低。
秦则能耕54小亩,折合22.56大亩,即今15.525市亩,如不用畜力耕,决不可能。
根据我们推测,秦在农耕中还利用了铁犁。
”3秦国是否已普遍使用牛耕,兹不论。
但是,在西汉中期以前,畜耕并不具有普遍性,则是可以肯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耕在中国
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我国具有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而牛耕则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出现,无疑是我国古代农业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传早在商代就开始用牛驾车,郭沫若先生根据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提出商代已出现牛耕。
更多学者比较赞同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如当时的居民在起名字时,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
子耕;还有“犁牛之子骍且角”(《论语·雍也》)这样“犁”和“牛”连用的句
子。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
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以上都证明在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
所熟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在东方出现。
商鞅变法后,史书记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秦策》),秦国也普遍使用牛耕。
商鞅为了发展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
”(《盐铁论·刑德》)秦简上记载: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
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受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
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当时人们已经力求“耕者且深”,并已经注意识别土壤,因地制宜,农业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西汉初年,牲畜比较缺乏,连天子出行都很难凑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马。
一般农民只得用人力耕作。
为了促进耕畜繁殖,汉政府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
到汉武帝时期,在黄河流域牛耕逐渐盛行起来。
牛耕技术在东汉得到普遍推广。
史书记载,当时的九真郡太守、庐江太守教百姓用犁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垦辟倍多,境内丰给”的景象。
这一时期,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
嘉峪关市境内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块《牛耕》画像砖,佐证了当时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很普遍。
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的“耙”。
“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
至今,有些农村仍在使用。
在江苏、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也出土了很多东汉的牛耕画像图。
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区出土了汉代的铁犁铧、犁壁和犁范,说明牛耕在东汉应用广泛。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技术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节省了劳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
时至今日,虽然牛耕已逐渐被机械化设备所取代,但其在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