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艺术形象及现实意义
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作为这部伟大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孙悟空以其独特的性格、智慧和力量,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成长历程以及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古典名著的精髓,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提供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以及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力求揭示孙悟空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后,能够对孙悟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西游记》这部伟大的作品产生更深的兴趣和敬意。
二、孙悟空的基本形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位极为独特且饱满的人物形象。
他既有着非凡的神通广大的能力,又有着世俗化的性格和行为,这种复杂的性格设定使得他成为了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
孙悟空的形象被赋予了超人的能力。
他由一块神奇的石头孕育而生,具有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定身法等神奇技能,这些能力赋予了他无边的力量和智慧,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困难。
这种能力设定不仅突显了孙悟空的神性,也展现了他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智慧和能力。
然而,孙悟空并非只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
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世俗化的元素,如他的自尊、骄傲、好斗、机智、狡黠等,都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他有时会因为自己的自尊和骄傲而与人发生冲突,有时又会用机智和狡黠解决问题。
这些性格特征使得孙悟空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仙,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自己情感和想法的人。
孙悟空的形象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如他对于善恶的明确区分、对于师傅唐僧的忠诚保护等。
这些行为都展现了孙悟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西游记悟空形象的塑造

西游记悟空形象的塑造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以其独特魅力和英勇无畏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悟空形象的塑造,分析其特点和对故事的影响。
一、悟空的外貌形象孙悟空以其独特的外貌形象深入人心。
他通体金黄毛发,双耳垂肩,狮鼻火眼,面容堂堂。
他手持一根金箍棒,能变出七十二般变化。
这样的外貌形象不仅独具特色,也与悟空的个性特点相契合。
二、悟空的性格特点1. 机智灵活:悟空机智聪明,善于应对各种困境。
他在西天取经的旅途中,经历了众多危险和挑战,凭借着机智灵活的性格,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勇敢无畏:悟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敌人和困难,总是勇敢无畏,勇往直前。
他对抗各路妖魔鬼怪,不畏艰险,坚决保护师父和师兄弟。
3. 反叛孤傲:悟空在天地之间游走,自由自在,没有受到任何束缚。
他拥有超强的力量和能力,对任何威胁他的存在都保持反抗的心态。
三、悟空形象的象征意义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象,也承载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1. 自由和反叛:悟空以其自由和反抗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束缚的反抗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形象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2. 勇敢和无畏:悟空的勇敢和无畏精神,鼓励人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不退缩不放弃。
四、悟空形象对故事的影响1. 推动情节发展:悟空作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他的英勇行为和机智智慧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他在取经途中战胜各种妖魔鬼怪,解救了无数生灵,为师徒四人成功取得真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引起读者共鸣:悟空的形象有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读者能够从中看到对勇气和智慧的追求,产生共鸣。
悟空的形象激发了读者内心的正能量,启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总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深刻而全面。
他的外貌形象、性格特点以及象征意义,都对整个故事产生了重要影响。
悟空形象的塑造激发了读者内心的勇气和智慧,成为西游记中最受欢迎和具有影响力的角色之一。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解读及意义分析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解读及意义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之一,其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塑造了深刻的形象。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进行解读与意义分析。
首先,从外貌上看,孙悟空被描述为一个体态修长、面容英俊的猴子。
他拥有金色毛发和火红眼睛,在描写中常以“齐天大圣”来称呼他。
这种美丽而威武的外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突显出他与其他角色的不同。
其次是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他具备非凡智慧、勇气和战斗力强大。
虽然起初行为顽劣贪玩,但在师父唐僧陷入困境时,他展现出忠诚和责任心,并立志保护它们完成取经任务。
此外,孙悟空还精通变化之术,并拥有七十二般变化能力,在关键时刻可以化身成各种形态应对敌人。
再者是孙悟空所代表的正邪两面性。
在旅途中,尽管他杀伐决断,但他的善良和正义感使得他对待众生充满慈爱与怜悯之心。
孙悟空曾被封为“斗战胜佛”,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这种双重性让他成为一个丰满而立体的角色。
此外,孙悟空还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追求自由的形象。
师从菩萨观音,他渴望拥有不死之身并掌握更多神通异能。
然而,在面对天庭势力时,他选择反抗,并宣称要造反天宫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孙悟空所扮演的角色超越了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或者动物形象。
“齐天大圣”代表着无敌、至高无上、勇往直前等意义。
作为《西游记》中最出名也最杰出的角色之一,“齐天大圣”的符号意义在于展示人类内心深处崇高和不可阻挡力量存在可能性。
通过这个形象,《西游记》传达了几个重要主题:信念与坚持、责任与使命以及智慧和勇气。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解读与意义分析,展示了他作为主要角色对于整个故事发展和内涵的重要性。
通过表现出他外貌特点、性格特点、正邪两面性以及追求自由等方面,孙悟空成为一个独具魅力且深思熟虑的形象。
同时,“齐天大圣”代表了无敌力量和不可阻挡之意,体现了信念坚持、责任使命以及智慧勇气等核心主题。
这些都让《西游记》成为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和人生启示的伟大作品。
西游记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分析

简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思想意义孙悟空是吴承恩倾尽全力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传奇式的大无畏英雄形象。
他是大自然的产儿,有着独特的外形特征:猴的特点、人的性情、魔的威力。
三者相互融合渗透,生物性,传奇性、社会性融合为一体,升华为一个神奇的英雄人物。
一部《西游记》,处处都是他的英雄事迹。
"大闹天宫"突出了他在传统旧秩序束缚下酷爱自由、顽强抗争的思想性格;"西行取经"表现他在重重险恶的环境中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斗争精神。
诚然,孙悟空前后的身份和命运有着明显差异,然而,在思想性格上却可以说是自始至终是一致的。
刚强正直、爱憎分明,是孙悟空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并力图完成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敢于蔑视陈规陋习,冲决旧秩序。
他不畏强权,不怕恶势力,以惊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能力大闹三界。
只要他认为不正确,不合理,不正派的东西,就毫不留情地展开斗争。
对天宫至尊玉皇大帝和太白金星等是如此,就是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唐僧和观音菩萨,也敢不客气直陈己见,指出他们的某些错误行为。
如对唐僧的懦弱不堪的表现,他时常毫不客气地称之为"脓包"。
他有强烈而鲜明的爱憎感情,而且界线分明。
对一切害人精,他恨之入骨,为了将他们斩尽杀绝,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而对善良弱小的人们和自己的同伙,则充满深厚的感情。
在花果山时,与群猴情同手足,在取经途中,对八戒,沙僧则是患难与共。
机智勇敢、不屈不挠,是孙悟空思想性格的又一重要特征。
在他的心目中,从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如果说在大闹天宫中,主要是显出他的顽强勇敢,那么,在取经途中,则更多地突出了他的机智灵活。
他善于看穿一切妖魔鬼怪的任何乔扮伪装,无论上天入地都要调查清楚他们的来历和看准其弱点,从而想出制服他们的对策,不获全胜、决不罢休。
即令带上"紧箍儿"之后,他并不甘心完全驯服地成为玉帝佛祖的奴才。
反而,只要斗争需要,他还要值日功曹、山神土地、天兵天将供自己调遣,甚至连玉帝、佛祖也要为他效劳。
浅析初中语文《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及现实意义

12020.11爱情婚姻家庭 教育科研浅析初中语文《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及现实意义贾 琳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洚河流镇中学摘要:一部《西游记》,影响了几十代人几十代人,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可谓全书中最吸引人的英雄人物。
孙悟空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硬汉形象;他善恶是非分明并有着坚定彻底的斗争精神,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有着顽强的斗志。
总之,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
关键词:孙悟空;有胆有谋;善恶分明;顽强斗志;高度的事业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坚定的信念《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孙悟空是吴承恩在小说《西游记》里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他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从而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
他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作石猴,刚一出世就“射冲斗府”。
因为具有九窍,又一心求道,故而修成正果。
在西行途中,孙悟空凭着自己的本领,一路斩妖除魔,扬善惩恶,孙悟空功不可没被如来佛封为斗战胜佛。
下面我就孙悟空的形象加以详细分析如下。
一、孙悟空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硬汉形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自强不息,不屈服于命运的形象有着充分的展现,这一形象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丰满和完善的。
孙悟空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生命新境界的人,也就是说他的一切行为与经历都表明他渴望体验生命升华的成功,人生的每一次前进、升华所面临的挑战都造就了他不屈服与命运的精神形象,并深入人心。
二、孙悟空是一个善恶分明和顽强斗志的形象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取经途中,悟空的顽强反抗性格得到发展,升华为同一切妖魔鬼怪斗争的战斗精神,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师父的安危,以及取经大业的成败。
其勇于牺牲之志,感天动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彻底斗争。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研究

01 引言
目录
02 孙悟空形象分析
03 相关研究综述与展望
04 结论
05 参考内容
引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深入 人心。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其形象独特,深入人心。本次演示 将从孙悟空形象的特点、形成原因、艺术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对相关研究进 行综述和展望。
其次,孙悟空的自由精神还体现在他的性格上。他不仅拥有猴王的机智和狡 黠,还具有人类的勇敢和智慧。他无所畏惧,无所不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 战,他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他的性格充分体现了自由的人格精神。
再次,孙悟空的自由精神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习惯上。他喜欢无拘无束,不受 任何束缚。即使在取经路上,他也经常独自行动,不受唐僧的约束。他的行为习 惯充分体现了自由的人格精神。
2、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尽管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首先,研究方法 相对单一,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出发,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其次,对 于孙悟空形象形成原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探 究还有待加强。最后,在孙悟空形象的艺术价值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 开拓。
吴承恩的悲剧思想体现在对人性、宗教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在《西游记》中, 吴承恩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如唐僧的懦弱、八戒的贪念、沙 僧的沉默等,这些性格特质加剧了取经路上的困境。同时,吴承恩对宗教进行了 批判。他认为宗教信仰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往往因为信仰不坚 定而陷入魔障。他对时代的看法也颇为悲观,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不断地修 炼和提升,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富饶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情节设 置,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其中的主要角色孙悟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人 格形象,赢得了无数人的共鸣。本次演示将从孙悟空的人格形象之一——自由的 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形象《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一,其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了我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全面评估和探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形象。
一、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是作者吴承恩精心塑造的,他具有非凡的力量和智慧,同时又有着人性化的情感和矛盾。
在他大闹天宫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勇猛无畏、聪明机智的一面,也呈现出他的顽皮、桀傲不驯的性格特点。
二、孙悟空的背景和成长经历孙悟空出生于猴群,后来被封为齐天大圣。
他在东胜神州花果山水帘洞中修炼成精,获得了猴王传授的绝世武艺和神通异能。
这样的成长背景为他大闹天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的自信和勇气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孙悟空与其他人物形象的关系在大闹天宫的过程中,孙悟空与天宫诸神、玉帝等人物形象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与玉帝的对抗、与天兵天将的厮杀,展现出了孙悟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四、孙悟空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通过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人物形象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许多启示。
孙悟空的机智和勇敢可以启发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勇敢,他的顽皮和桀傲不驯也能鼓励我们保持个性和坚定。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丰富、多维的角色,他的形象不仅在故事情节上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启示。
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解孙悟空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中的精髓,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指导。
五、孙悟空的情感与人性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的勇猛和智慧,还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情感和人性。
在他被困五行山下的五百年中,他一直渴望着获得重生的机会,表现出了对自由和生命的执着追求。
他也展现了对师父唐僧和师弟沙僧的深厚友情和忠诚,透露出了一个温暖而真挚的内心世界。
孙悟空的人性化形象为《西游记》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使得这部古典文学作品更加饱满和丰富。
人物介绍——孙悟空

人物介绍——孙悟空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于古代小说《西游记》。
以下是对孙悟空的详细介绍:一、生平及背景孙悟空,又称美猴王,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
他是出生于花果山的一只猴子,因具有神通广大的能力,被赋予了“石猴”的称号。
在小说中,他被描绘为一个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猴子,具有高超的武艺和智慧。
二、性格特点1.叛逆和反抗精神:孙悟空性格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的叛逆和反抗精神。
他不仅对天宫进行了多次破坏,也敢于挑战玉帝的权威。
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强权的不屈和对自由的追求。
2.机智聪明:孙悟空以机智聪明著称。
他多次化险为夷,成功解决各种难题,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3.勇猛果敢:孙悟空的勇猛果敢也是他性格中的重要特点。
他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都勇往直前,不畏强敌,敢于冒险。
三、技艺和能力1.七十二变:孙悟空具有七十二变的能力,可以变成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这种能力使他在小说中多次成功地隐藏身份,完成任务。
2.筋斗云:孙悟空拥有一朵神奇的筋斗云。
这朵云可以让他在空中翻滚,快速飞行,使他在战斗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3.金箍棒:孙悟空的兵器是一根名叫“如意金箍棒”的神奇棍子。
这根棍子可以根据他的意愿变化大小,增强他的攻击力。
四、影响和形象1.文化影响: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戏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2.现代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孙悟空的形象也逐渐渗透到流行文化中。
例如,在一些现代电影和电视剧中,孙悟空通常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幽默感和亲和力的角色,如《大话西游》和《功夫之王》等作品中的形象。
而在另一些作品中,他则被描绘成一个更加严肃和庄重的角色,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形象。
五、评价和解读1.文学价值:孙悟空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在《西游记》中的地位相当于欧洲文学中的哈姆雷特或浮士德,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中孙悟空艺术形象及现实意义作者:马淑君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孙悟空追求个性自由的形象和为人类造福的探索精神的分析,试图对困扰人们的个人自由与社会意志,这一难以解决的人生难题,作一解答。
关键词:孙悟空个性自由追求精神现实意义在中国四大名著当中,《西游记》是唯一一部倾其全书之力,主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的作品,也可以说《西游记》百分之八十的价值在孙悟空的身上。
《西游记》问世四百年来,一直吸引、征服着无数的读者,只要一提起《西游记》,大家马上就会想到那个精灵古怪、神通广大、有着七十二般变化、手拿如意金箍棒的美猴王孙悟空。
作者在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寄托了他的情感、他的理想抱负、他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认识、甚至对客观规律的揭示等等。
一.孙悟空的形象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分析,切入点很多。
我们从《西游记》文本本身结构入手,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自由而战的美猴王;二是西行路上的孙行者。
1.为自由而战的美猴王孙悟空对自由的追求是从最根本的自然生命开始的。
《西游记》第一回写孙悟空的出世:“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五官具备,四肢皆全。
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①”孙悟空是聚天地精华孕育而生的一只石猴。
天生地养,没人教他基本的生活常识,更没人教他社会生活礼仪,自然保持着一种天性的淘气。
作品还描写他出世后的生活情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②出世后在野间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闲散不知世事,天真烂漫随性之极。
这些先天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以后的率性、反叛、乐观、崇尚自由的性格特点。
即使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点。
在《西游记》前七回中,争取自由始终是一个反复回响的主旋律。
孙悟空虽然在世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当他有一天突然想到暗中还有个“阎王老子管着”,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忽然忧恼,堕下泪来”。
通臂猿猴告诉他,可以寻仙学道长生不老。
孙悟空东海学艺,为了跳出三界五行,超越死亡对生命的限制。
学艺归来的美猴王神通广大,为保花果山洞天福地,他下东海闯龙宫借金箍棒;阎王强拘他的魂魄,他闹地府,涂改生死薄,使九幽十类尽除名。
他追求上天入地的个人无限的自由都做到了。
宇宙世间的秩序等级成了他最大的障碍,他势必要对这个秩序进行挑战。
第一次大闹天宫是因只安排他做了个未入流的“弼马温”。
他深感自已这个“天生的圣人”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个人的尊严受到了侮辱,“玉帝轻贤”,“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叫我替他养马?”“活活的羞煞人!”于是打出南天门而去。
第二次请他上天,虽然依着他给了个“齐天大圣”的空衔,却是有官无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尊重,于是他“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反出天门。
他说“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在美猴王的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向往自由的强烈的个性精神。
孙悟空大闹天空最终还是失败了,如来易如反掌地将他压在五行山下,因为作者并不赞同孙悟空“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2.取经路上的孙行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西游记”,在向理想高峰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成长。
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磨难,唐僧师徒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些磨难不外乎是三个方面:一是克服自身的欲望。
孙悟空与唐僧走上取经之路,第一个需要除去的就是六个拦路的强盗,他们是“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西游记》中把他们称为“六贼”。
不仅要克服外界事物对内心的诱惑,还需克服自己内心的心魔。
在真假美猴王中,假悟空六耳猕猴不同于小说中的其他妖怪,他不吃唐僧肉却要唐僧的行李与通关文牒,他没有详细的出身介绍,不知在哪里出生,不知住在哪里,更不知道是在哪里学得一身了不起的本事,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另一个孙悟空的自我,最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了;二是来自自然界的考验。
需要克服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幻化的妖魔,如火焰山、通天河、黄风怪、大蟒蛇等;三是社会势力的影响。
很多神通广大,凭借孙悟空个人力量不能解决的妖魔,大多都与神佛有关。
如比丘国国丈白鹿怪是寿星南极老人胯下的白鹿、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是南无弥勒座前司罄的黄眉童儿、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为太上老君看金炉银炉的两个童子等等。
现实社会的现象巧妙的融入作品中。
面对这些磨难孙悟空一路西行以斩妖除魔为乐事。
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是“买卖来了”。
驼罗庄李老者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诺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取笑他说“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
预先就唱个诺!”他常常为了战胜妖魔,不知疲惫不辞劳苦。
与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变的独犀大王大斗时,他五上天庭,多次变化,就连妖怪都受不了说:“你几番敌不过我,怎么还来送命”。
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总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师徒四人在狮驼岭被三怪捉住,唐僧哭鼻子,八戒、沙僧便也一齐放声痛哭,惟有孙悟空却笑道:“师父放心,兄弟莫哭,凭他怎地,决然无伤。
等那老魔安静了,我们走路。
”所以值日功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
一个“喜”字,揭示了孙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
这也应该是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二.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全面把握孙悟空的形象,就要全视角,多层面地理解这个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要从作者所处时代来认识,也要从民族文化和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来研究、剖析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1.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人类共有的天性。
在中国古代和外国的早期神话中,就有鲧和普罗米修斯命运极为相似的神祗。
在孙悟空原型说中,哈努曼、无支祁的身上我们也能够找到孙悟空的渊源。
从这个视角来审视《西游记》就不难看出,孙悟空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中反复出现的形象。
同时如果我们仅从人类共性方面来理解孙悟空的个性自由精神,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游记》会出现在十六世纪的中国。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是猴行者的身份。
“铜头铁额”是神话传说中蚩尤兄弟的外貌特征,而蚩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典型的凶神恶煞的反面形象。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还写到猴行者曾因偷过十颗仙桃,被王母捉住打了三千八百铁棒,当他二万七千年后,保护唐僧取经再次路过此地,唐僧让他再去偷桃时,他却不敢去了。
这说明包括猴行者本人在内的整个社会对他的那种叛逆精神的否定。
这是因为,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宗法集体主义,是不能接受像猴行者这样,具有巨大能量而又桀骜不驯的叛逆者的。
直到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兴起。
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主观能动性,提倡“知行合一”,这种早期启蒙思潮对人们的影响,使追求个性自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有了新的评价与转变。
在某种意义上,孙悟空正是这种打破束缚,心灵狂放的体现。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个性自由给予了充分的张扬,而且是把它作为一种善的化身得到充分的肯定,这不仅表现在作品前半部分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些精彩的艺术描写,同时在作品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
2.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体现人类共有的追求在取经过程中,作者所肯定的已经不只是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了,而是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这一点,仍然具有整个人类共有的原型精神,中国的夸父追日,西方的浮士德精神,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小说第八回交代取经缘起的时候有过清楚的说明。
如来让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因为“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所以要传三藏真经“劝人为善”。
取经是以“普度众生”为目的的。
《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和褒扬的态度,但已超越了对个人自由价值的执着,而把“普救众生”作为更高的人生追求。
孙悟空放弃了花果山闲适的生活,走进了取经队伍。
在追求过程中,排除万难,求得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成了作者心目中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作者塑造这两大原型精神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对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应如何因势利导,使其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最后达到世界大同和人人解脱的高远境界。
注释①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北京第三版,第一回第 3页。
②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北京第三版,第一回第 3页。
参考文献〔1〕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39页。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281—293页。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149—160页。
(作者介绍: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教学,研究方向宋元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