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
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
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改革开放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的最重要变革,它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样也对青年的流行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每一时期中所具有的特点各不相同。
一、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祖国建设,追求社会理想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
在那样的时代中,青年对于领袖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青年文化主要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
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
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他们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火热的青春。
正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的:“创造新的成绩,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设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
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
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化基本上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着力于批判反思,但同时兼备了价值重估和文化重建的成分。
80年代的青年文化虽不再复制权威与效仿主流体制文化,但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政治关怀依旧是当时青年文化的发展主脉。
二、80年代中后期:解构权威、寻求反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此时的中国社会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缺失和迷惘喧嚣。
21世纪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21世纪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21世纪是个新兴的世纪,生活中充满着新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将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
首先,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文化浪潮。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消亡,也带来了新的文化特色。
而在新的时代,科技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得以大大改变,而现代时代的生活节奏也更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是21世纪新兴的文化现象。
其次,各种新社交礼仪和文化出现了。
这些新社交礼仪和文化来自于各种新的媒体、技术和文化流派,比如电影、网络、时尚、音乐等等。
而这些新的社交礼仪和文化也给我们的社会风尚带来了新的影响。
比如以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交文化,它已成为社会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现象。
在21世纪生活中,多元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多元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而各种新的文化和社交活动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最后,21世纪生活中的公民参与现象出现了。
公民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21世纪出现的新媒体技术使得公民参与更加便利,虚拟投票、网络签名等新技术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总之,21世纪的生活中充满了新的文化现象,它们会让我们的
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有趣。
科技的进步、新社交礼仪和文化、多元文化,以及公民参与等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重要文化现象。
希望未来更多的新文化现象出现,也让21世纪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青少年流行文化

浅谈青少年流行文化摘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流行文化已成了当代重要潮流,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青少年,尤其是在校青少年,作为思想最活跃、最不稳定的群体最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
本文基于此,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群体;流行文化;特征;非理性因素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流行文化也深入到千家万户,信息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流行文化的发展导致了青少年在娱乐方式与内容上的升级,他们满足于操作最新的电子产品,需要最刺激的电子游戏,追求最时尚的音乐,欣赏最个性的卡通动画,编造最流行的打油诗,传送最新鲜的文字……。
一、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象(一)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游戏之中,无法自拔。
信息技术成为充满诱惑力的娱乐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
游戏厅里,许多青少年在游戏机前疯狂得忘乎所以、流连忘返。
(二)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从五六十年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到如今的周杰伦、王力宏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音乐成分发生了太多的改变,但有一点原则,流行音乐始终与时代同步,青少年愿意听到的流行音乐,是具有时代特色。
青少年的选择流行音乐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限于大陆港台,而且欧美日韩流行风对我国青少年的冲击不容小觑。
(三)卡通是青少年在流行文化领域内找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兼具更高自由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动画片与漫画的合称。
八十年代中期,《天空之城》,《龙猫》,《铁臂阿童木》,《圣斗士星失》等一批日本动画登陆中国,与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一起第一次被中国青少年所认识,并与其丰富的想象,紧凑的剧情与轻松的幽默感迅速地占领了青少年文化市场,也紧紧吊住了青少年的胃口。
(四)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念古诗改成的现代流行的打油诗,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又如“你真是一个天才——天生的蠢材;你真是一位美女——美国的妓女;你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位歌星——哥伦比亚的猩猩”……(五)学生即将毕业时互赠留言,表达祝愿的做法由来已久。
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趋势及引导策略

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趋势及引导策略廖启云《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9日 07 版)青少年流行文化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传播对象,以流行趣味为引导,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反映青少年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是青少年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潮流,正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传播并渗透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并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思想、价值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把握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趋势,优化青少年流行文化环境,引导青少年合理消费流行文化产品或服务,对于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传播范围具有国际化发展趋势。
文化无国界,流行文化更是如此。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传媒的发展,加快了个人和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间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加速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趋势。
外来流行文化迅速传入国内,对我国本土文化造成强烈冲击,也对青少年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在流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进程中,国内青少年模仿和追逐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流行文化,并迅速融入世界青少年流行文化潮流。
青少年流行文化内容形式具有多元化发展趋势。
流行文化是青少年认识和接触社会的手段,是其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工具。
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出现,推动着青少年流行文化向着内容更加异彩纷呈、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趋势发展。
在内容方面,流行饮食、流行服装、流行电子产品等物质生活丰富多彩,流行语言、流行歌曲、流行书籍等精神生活绚丽多姿。
在形式方面,青少年流行文化呈现出简单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青少年更加追求通俗易懂、简单易用的文化产品,更加追求贴近生活、回归自然的文化服务。
青少年流行文化生产消费具有产业化发展趋势。
流行文化满足了青少年的文化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流行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文化。
21世纪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21世纪生活中的文化现象21世纪的生活中,文化现象一直在变化着,文化表现出来的元素也在不断地增加着。
在当今的时代,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
21世纪的生活中,科技发展成为了文化现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也改变了人们观看文化的方式。
新兴科技如互联网、移动通信、多媒体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与彼此沟通、分享、创造。
在21世纪的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类文化成为了交融的一部分,融入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
在这种新文化体系中,文化元素和个体特征通过共同探索形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
在21世纪的文化现象中,媒体亦扮演重要的角色。
媒体赋予思想的影响力,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它也可以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世事。
同时,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媒体也对人们的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
另一方面,21世纪的文化现象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现象也导致了文化鸿沟的出现,富人和穷人对文化事物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差异。
此外,本世纪的生活中还有其他文化现象,如跨文化学习和可持续文化发展,这些现象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跨文化学习旨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持续文化发展则旨在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文化财富。
总之,21世纪的生活中,文化现象发展迅速,文化多样化和多元化是21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全球化加速文化元素的融合,媒体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社会经济发展也对文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还有跨文化学习和可持续文化发展等概念,这些现象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21世纪,文化现象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加速了人类文明进步、延续文化传统、开拓新世界的历史进程。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

内容摘要
总之,史学流变下的中国园林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从古代 到近代,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园林史研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园林史研究,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 园林文化,并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如粗俗语言、恶搞文化等。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和讨论。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中国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它紧扣时代脉搏,反 映了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同时,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突破了传统的语言规范,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幽默感。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具 有明显的群体
流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技术发展的推动以及网民群体更 迭等。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在流变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由最初的简单符号和缩写,逐渐发展为涵盖图片、 短视频、表情包等多种形式。其传播范围也从虚拟网络扩展到现实生活,成为人 们日常交流的重要部分。然而,伴随网络流行语的繁荣,一些负面现象也随之出 现,
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心态的重 要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女性气质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和传播更加广泛和多样 化,这些流行语不仅代表了女性的声音和诉求,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 位和角色。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以反映女性气质的网络流行语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流行语视域中 的女性气质流变。
2、性别歧视词汇的消解
一些传统的性别歧视词汇在网络流行语中逐渐被消解,例如,“三从四德”、 “红颜祸水”、“妇人之见”等,这些词汇不仅代表了性别歧视的思想,而且也 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地位和形象。而现代的网络流行语则更加注重女性的独立自主 和平等地位,
略论21世纪流行语的变化及成因

略论21世纪流行语的变化及成因作者:曹继红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09期[摘要] 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或新鲜事物出现时,都会随之产生相应的流行语。
进入21世纪,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诞生了第四媒体计算机网络,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准确、生动地反映着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与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变化,它的变化是一把衡量历史变迁的尺子。
文章从21世纪流行语的类型、产生途径、变化发展的成因以及对待流行语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流行语类型途径成因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或新鲜事物出现时,都会随之产生相应的流行语。
进入21世纪,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诞生了第四媒体计算机网络,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准确、生动地反映着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与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变化,它的变化是一把衡量历史变迁的尺子。
21世纪流行语的类型近2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神州大地日新月异。
各种新词语、新用法也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又诞生了许多新名词:彩信、网上购物、反恐、与时俱进……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新产生的词语大概有1000多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3个新词“呱呱坠地”。
主要体现在:1.社会生活类这类词语中有关婚姻、恋情及家庭的占了多数,如:暗恋、傍大款、包养、单身贵族、丁克家庭、花心、婚外情、家庭主男、全职太太等。
此外体现当代都市生活及消遣方式的也为数不少,如:都市病、个人空间、黄金周、假日经济、快餐文化、农家乐、派对、陶吧、蹦迪族、AA制等。
2.科技信息类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许多科技专业词汇日益成为普通词汇。
科技类词语如:DNA、克隆人、遗传工程、转基因食品、IC卡、MP3、笔记本电脑、硬件、软件、电子钱包、电子图书馆、数字电视、激光手术、空间垃圾、载人航天等。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总稿)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青年处于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
青年所处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对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青年也在创造和累积具有自身属性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就是其表层的、集中的,也是颇为典型的代表。
2005年,“超女”浪潮风靡全国,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这也是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主体的。
这些流行文化,看似各有特点,形成的源头又不尽相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文化的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势不可挡,流行文化在我国青年中掀起阵阵热潮且呈现持续升温状态,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缩小,流行文化的触角已经伸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校园也不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大众媒体造势之外,同时也关系到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自身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和各自的文化结构,涉及到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生活态度。
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干,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代表的文化体系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影响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丰富、深化与发展。
因此,全面了解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定位,分析青年所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对于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对待流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相关理论(一)青年流行文化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陆提出,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年流行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年流行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
青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相似,但更多的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在的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特稿版中国青年研究→04/2009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少年中广泛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社会关系表演性、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实际上是一代代青少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存状态的一幅幅写真,追求梦想、艰难跋涉、曲折成长的一串串脚印。
转瞬之间,21世纪又快迈完第一个10年。
2000年至2008年这9年里,青少年流行文化又经过了怎样的流变历程?青少年流行文化本身具有极度的复杂性、灵活性、多样性、易变性,要找到一条鲜明的主题来概括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显得非常困难。
笔者尝试以时间为序,对崛起于当年并在随后产生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
2000年:《大话西游》咸鱼翻身引导“无厘头”文化1995年上映并被誉为“十大烂片”之一的《大话西游》,当时有耐心完整看完它的人很少,但到了2000年却突然“乌鸡变凤凰”,不仅热了《大话西游》和周星驰,更让广东佛山的一句形容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但并非没有道理”的俗语“无厘头”,成为随后几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代名词。
“无厘头”文化在青少年中最初的表现便是语言的模仿,《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不仅在口头上被不断地重复着,更是被青少年结合具体场景演绎出了若干个版本。
直到今天,“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和“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这两句台词依然在青少年口中不断重复和演绎,青少年语言风格打上了夸张、讽刺、自嘲、啰嗦的印记。
实际上,青少年“无厘头”文化不仅体现在各类电影、书籍、音乐、电脑游戏等文化产品上,更表现为他们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
青少年穿“无厘头”风格的服装,裤子可以变成衣服穿,衣服可以当作裙子用,一样东西可以变出许多新奇的风格;青少年以“无厘头”思维考虑问题,他们特别喜欢追新,对生活充满新奇的幻想,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任何事情都不大惊小怪,不为世俗牺牲嗜好;青少年有“无厘头”的行为习惯,如喜欢玩人间蒸发,做事不按常规逻辑,夏天找麻辣烫,冬天寻冰淇淋,白天睡觉,夜晚玩耍。
虽然“无厘头”文化已不再是当下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主导,但它作为文化因子,仍将长期存在于青少年流行文化之中。
2001年:《蓝色生死恋》引来阵阵“韩流”在20世纪90年代“日流”盛行的时候,已经有摘要: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少年成长脚印与发展写真,是一代代青少年梦想与追求的记录。
本文以时间为序,对2000年以来具有较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梳理,以期窥见21世纪初期我国青少年发展的心路历程,把握“80后”、“90后”青少年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青少年;流行文化;热点流变□万美容叶雷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24本刊特稿Ben Kan Te Gao中国青年研究→04/2009“韩风”吹来,但“韩风”变成“韩流”,如果要找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应该非2001年被引进到大陆的《蓝色生死恋》热播莫属。
从此,“韩流”阵阵,甚至有人称其为我国青少年的“精神后花园”。
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韩流”要素体现在影视、音乐、图书游戏、服饰饮食、娱乐运动、美容、旅游等各个方面。
在影视方面,首先热播的是《蓝色生死恋》及其续集《冬季恋歌》,至今,中国引进的韩剧已经超过2000集,2005年湖南卫视引进的《大长今》更是创下了17%的收视率;在音乐方面,虽然大多青少年听不懂韩语,但他们大都会“呼啦啦”几句,“酷龙”、“HOT”、“神话”、“BabyOX”的音乐遍布大街小巷;在图书游戏方面,除了《青青草》、《浪漫满屋》、《我叫金三顺》等韩剧影视书畅销之外,《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安静的热情》等青春读物也排到了畅销榜的前列,电脑游戏《天堂》、《仙境传说》、《天上碑》、《奇迹MU》、《精灵》、《传奇》更是吸引了无数玩家;在服饰饮食方面,随着韩剧的热播,格子裙、黑西装、羊绒长外套、泡泡服等相继流行,头发也争相染成金黄色,韩国料理、泡菜、烧烤都成为青少年的时尚饮食;在娱乐运动方面,韩国劲舞、街舞成为青少年的新宠,韩国跆拳道馆也开遍了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在美容方面,青少年掀起了使用韩国化妆品的热潮,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韩国化妆品出口市场第一位,2003年韩国化妆品出口中国是1695万美元,2004年、2005年,分别达到了4311.6万美元和6273.1万美元,到韩国整形或者整成韩国美女也成为青少年的时尚追求;在旅游方面,因受韩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把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仅2004年,中国游客就给韩国贡献了7.8亿美元外汇收入。
可以这样讲,“韩流”对中国青少年文化的影响几乎是无微不至。
2002年:短信文化方兴未艾催生“拇指文化”随着手机成为新一代的通讯工具,我国于1998年成功发送了第一条短信,到2002年,使用手机发送短信已经大为普及,并成为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并诞生了以手机为载体的“拇指文化”。
青少年“拇指文化”以手机为基本载体和工具,融合网络以及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日益壮大的文化现象。
目前,“拇指文化”涉及的主要领域有短信、文学、拍照、视屏等。
青少年短信文化主要有包括幽默调侃、整人短信、黄段子在内的娱乐休闲类,包括谈爱情、叙友情、节假日祝福在内的情感交流类,包括手机版报纸、各类信息预告通知在内的信息沟通类,包括人生感慨、事件评论在内的评选宣泄类。
青少年手机文学不仅包括传统文学的手机版,更包括青少年创作的适合手机传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它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新特征的文学样式。
青少年手机拍照是伴随着手机融合了数码相机的功能,在青少年中兴起的一种时尚,特别是由此兴起了偷拍行为,对个人隐私构成了重大挑战。
手机视频既包括手机视频通话聊天,也包括通过手机收看的音乐影视,更重要的是青少年自己制作视频,并以彩信的形式相互发来发去。
可以预见,随着手机功能的进一步增加和强化,“拇指文化”在未来将更加兴盛和壮大。
2003年:《木子美的博客》引发网络“客来客往”1987年,一封名为“跨越长城”的电子邮件经过5天成功发到了德国,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正式诞生。
从此,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即网络文化。
2003年之前,网络文化最明显的特征主要是以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网络文学、浏览新闻为主要内容的大众化阶段;2003年以《木子美的博客》为标志,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进入了小众化的阶段,黑客、闪客、博客、播客、威客、牛客、哄客、拍客、掘客……川流不息,客来客往。
2003年,一个网名为“木子美”的某杂志编辑在“博客中国”上公布自己的性爱日记,一时引起轰动,甚至造成博客中国网络拥堵,让人们真正知道了“博客”这个概念。
随后,博客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诞生,2006年按耐不住的新浪网推出了其博客频道,并请名人大肆宣传,各大门户网站顺势跟进,博客走向了普及。
在博客红红火火的同时,网民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有爱好flash的“闪客”群体,制作视频并在网上播放的“播客”群体,出卖智力在网上找活干的“威客”群体,以打破记者垄断新闻生产为宗旨在网上报道新闻的“牛客”群体,以在网上起哄为乐的“哄客”群体,以拍照并上传到网上为乐的“拍客”群体,以网络投票、跟帖25专题特稿版中国青年研究→04/2009为基础推荐优秀网料的“掘客”群体,以在网上公布自己真实信息为乐的“晒客”群体……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创意的发展,新的网络群体将不断产生,而网络新玩意的实验者和倡导者也毫无疑问是青少年。
2004年:网络音乐还未过去,“嘻哈文化”又已兴起2004年,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对业已存在但未大行其道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进行挖掘的一年。
这一年,青少年流行文化有两件耀眼的事情:一是以刀郎、杨臣刚为代表的网络歌手的歌曲红遍神州大地,二是以周杰伦热、街舞、街头篮球为代表的“嘻哈文化”(HIP-HOP)成为青少年新的时尚。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网络歌手也就出现了,第一个靠网络走红的歌手,应该是唱过《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雪村,他的一句“翠花,上酸菜”至今还在流行。
随后,网络歌手越来越多,其中刀郎和杨臣刚在2004年曾红极一时,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虽然创作在前两年,却在这一年最流行。
虽然此后几年网络歌曲依然层出不穷,但都未能超越2004年,就连2007年的《涨停也不卖》在全民炒股的背景下也没能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
但同样是在2004年达到顶峰的“嘻哈文化”(HIP-HOP),却在随后几年不断丰富形式,发展了起来。
“嘻哈文化”是在美国雅皮士流行文化衰落之后,20世纪70年代在黑人中逐渐兴起的一种青年时尚文化,他最初是一种黑人舞蹈风格,后来包括了四个元素,即DJ(打碟)、RAP(说唱乐)、Breakingdance(街舞)、Graffiti(涂鸦)。
但发展到今天,其内容远远超出了这四个要素,滑板、街头篮球等表演性质的体育运动和一系列有着鲜明风格的服装装饰及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应该纳入“嘻哈文化”的范围。
以RAP风格走红的周杰伦、陶喆等歌手,又使得“嘻哈文化”进一步流行。
2005年:《超级女声》唱响草根“秀(show)潮”无论是娱乐界,还是在青少年流行文化领域,2005年的标志性事件无疑是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
以今天的视角看“超级女声”,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了,而是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符号,我们把这种流行文化现象概括为“秀潮”。
青少年“秀潮”流行文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选秀”,二是“作秀”。
由于2005年、2006年“超级女声”的成功商业运作,除了湖南卫视2007年举办的“快乐男声”,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对这种形式进行了模仿,纷纷推出“选秀”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的“我型我show”等。
但由于广电总局在2007年加大了对日益泛滥的“选秀”节目的管理,“选秀”节目进入一个优胜劣汰的阶段。
除了靠“选秀”一夜成名之外,青少年开始通过“作秀”推销自己,如网络诞生了网络“晒客”,以及由此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推手群体”,他们成功制造了“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最美乡村女教师”等网络名人;另一方面,青少年乐于大胆自我展示,只要到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的BBS站去看一下,就知道大多数论坛设有“个性展示”板块,并且人气很旺。
甚至有的青年,公开在街头打广告征婚,在校园挂横幅求爱,他们希望通过“作秀”达成自己的心愿。
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带出“恶搞文化”武汉男孩胡戈恶搞陈凯歌大片《无极》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2006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一个标志,从此恶搞文化大行其道。
有人说,“恶搞”起源于日本的Kuso(库索),但之间的差别已经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