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文字素材3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_说课稿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_说课稿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说教材《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以实验设计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酶,包括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以及酶的3个特性。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建立酶的概念、知道酶的特征,并能初步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探究中学习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体会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学习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本章的学习即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实验设计原则”的思想,又为后面学习新陈代谢打好基础,尤其是〈第三节呼吸作用〉、〈第四节光合作用〉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说出酶的化学本质。

②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原因。

③解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④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撰写实验探究性活动的实验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2).技能目标: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方案和别组同学的方案,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3)酶的高效性2)、教学难点(1)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一活动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决定和判断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探究的方向,设计实验的步骤,选择实验的材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检验结果……等等,无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这应该成为本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酶的特性,不能只局限于了解的层次,应该通过分析和引导,将学生的知识上升到理解的层次,才能达到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所伴随着的能量转换,领悟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细胞进行其他生命活动的基础的水准,达到课标的要求。

2020-2021高一生物1教师文档:第5章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含解析

2020-2021高一生物1教师文档:第5章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师文档: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含解析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

说明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说明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3.在探究实验中,学会控制自变量以及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1。

通过探究酶化学本质和特性的实验,养成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思维方式.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酸碱度对酶促反应的速率的影响,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1.细胞代谢(1)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细胞代谢的条件:需酶的催化.(3)意义: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1)实验原理2H2O2错误!2H2O+O2(2)实验过程和现象酶具有催化作用,效率更高。

(4)实验中变量的控制①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人为改变的变量。

如本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等。

②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如本实验中H2O2分解速率。

③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如肝脏的新鲜程度等。

(5)对照实验①含义: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②原则: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始终保持相同。

3.酶的作用原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原理: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二、酶的本质及特性1.酶的本质错误!2.酶的特性[连线]错误!错误!①高效性a。

高温、高压、强酸、强碱使酶失活②专一性b。

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③作用条件较温和 c.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提示:①-b②-c③-a3.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1)低温时,酶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

(2)最适温度或pH,酶的活性最高。

(3)高温、过酸或过碱时,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酶永久失活。

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知识点笔记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知识点笔记总结

第 5 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 1 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1.细胞代谢:指细胞内 的统称,是细胞的基础。

2.关于变量(1)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的因素。

(2) :是指 的变量,如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

(3) :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如 H 2O 2 的分解速率或酶活性。

(4):是指除自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如 H 2O 2 浓度,肝脏研磨液新鲜程度等。

3.对照实验:除了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它一般要设置组和组。

4.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5.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证明酶具有能力,同时也证明酶具有性。

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使细胞代谢在 条件下快速进行。

回扣教材 教材 79 页中,1~4 号试管中, 号试管是对照组,号试管是实验组。

二、酶本质的探索1.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没有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物质是并裂解后释放出来的。

3.毕希纳把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的引起发酵的物质叫 。

4.1926 年,美国的萨姆纳第一个提取出 ,并证明了脲酶是,其作用是分解。

5.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三、酶的概念和特性1.概念:酶是 产生的具有 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极少数是 RNA)。

2.特性(1):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1013 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 :在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 pH 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

酶变性的条件: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 ,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但 。

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想一想(1)酶的基本单位、合成场所是什么?氨基酸、核糖核苷酸;核糖体、细胞核。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势能溶剂水平较低,为“初态”。

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这部分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

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烷化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邻二醇的特点线粒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

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

酶促反应中被中所酶作用的物质就是指底物。

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

酶作为生物还原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1)改变相变速率,本身不被消耗;(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3)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3.影响酶作用的风险因素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处室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

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影响助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以,反应系统不中均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相差无几。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以后,反应量就达到一个值,此时即使再以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根本无法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整体表现活性,超过这个酶质量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范围内一定温度在反应反应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热量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增高升高而下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件共43页文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件共43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酶为生 活添姿 彩
我饿!我要吃~~吃~~吃~~
问题探 讨
这个实验要解 决 什么问题?
斯帕兰札尼在研究鹰的消化作用
是什么物质使 肉
❖ 准确地说,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 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
应目。前发现的酶有4000多种,它们分别催化不
同的化学反应。
酶的专一性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溶液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淀粉酶催化哪一种糖分解? 2.你又怎么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 pH
试一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 2.实验中选用何种试剂?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编号
1号试管
2号试管
一 每管各加入2mL淀粉溶液;
3号试管
0℃冰水 37℃水浴 60℃水浴
二 分别加入已恒温至0℃、 37℃、 60℃的
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 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 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 挥作用
毕希纳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 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
总结酶的定义 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 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三、酶(Enzyme)的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
块消失了?
思考:
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有 什么生理功能?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如何分析坐标曲线图? 酶促反应速度 v/mmol·s-1
(x,y)
Oa
b
c
温度 t/℃
如何分析坐标曲线图?
➢一看标(坐标): ✓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 ✓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二看点(特殊点):
✓定量分析曲线中的特殊点(如:起点、顶 点、终点、转折点、交叉点) ➢三看线: ✓定性分析特殊点间曲线单调递增或递减性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Ⅰ、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 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 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 进的。
斯巴兰札尼的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十八世纪时,人们普遍 认为鸟类的胃只能磨碎食 物,不能分解食物中的有 机物,也就是说,鸟类的 胃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 化学性消化。
什么是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产物)的减少量(增 加量)
比较无机催化剂和酶的催化效率? ➢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加热、Fe3+、H2O2酶使H2O2分解加快的原因是:
加热 Fe3+ H2O2酶
为过氧化氢分子提供能量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作用机理:降低活化能
➢一看标(坐标): ✓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 ✓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如何分析坐标曲线图? 酶促反应速度 v/mmol·s-1
(x,y)
O
温度 t/℃
如何分析坐标曲线图?
➢一看标(坐标): ✓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 ✓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二看点(特殊点):
✓定量分析曲线中的特殊点(如:起点、顶 点、终点、转折点、交叉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一、细胞代谢与酶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高中生物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解决方法:⑴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⑵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⑴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⑵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讲解、启发、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1、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细胞代谢的定义,酶的本质,酶的特性等。

2、完成教材中的实验。

七、教学程序第1课时[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 2O 2−→−酶2H 2O +O 2 2H 2O 2−−→−+3Fe2H 2O +O 2 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什么是活化能?
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较低,为“初态”。

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

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

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

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

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3.酶的化学本质及其组成
酶的化学本质除了具有催化活性的RNA之外几乎都是蛋白质。

但是,不能说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才称为酶。

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证据有以下几条。

(1)酶经酸碱水解后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酶能被蛋白酶水解而失活。

(2)酶是具有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使酶变性失活。

(3)酶是两性电解质,在不同pH值下呈现不同的离子状态,在电场中向某一电极泳动,各自具有特定的等电点。

(4)酶和蛋白质一样,具有不能通过半透膜等胶体性质。

(5)酶也有蛋白质所具有的化学呈色反应。

(6)与蛋白质的分子量相似,结构相似。

(7)在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也可变性沉淀。

(8)做元素分析,与蛋白质的元素含量相似,可以用氨基酸人工合成。

按照酶的化学组成可以将酶分为以下两类。

(1)单纯蛋白质酶有些酶只是多肽链,除了氨基酸不含任何其他化学物质,也就是说有些酶是单纯蛋白质,如胰脏的核糖核酸酶、淀粉酶等。

(2)结合蛋白质酶有些酶除了蛋白质外,还含有一些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类小分子物质或金属离子,即由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

结合蛋白质酶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脱辅酶,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因子。

脱辅酶与辅因子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即全酶=脱辅酶+辅因子。

在酶催化时,一定要有脱辅酶和辅因子同时存在才起作用,二者各自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作用。

脱辅酶部分决定酶催化的专一性,辅酶(辅基)在酶催化中通常是起着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传递作用,大部分辅酶是维生素或维生素的衍生物。

4.酶的简单分类
国际酶学委员会(I. E. C)规定,按酶促反应的性质,可把酶分成六大类。

(1)氧化还原酶类指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类,又可分为氧化酶和脱氢酶两类,如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2)转移酶类指催化化合物某些基团的转移,即将一种分子上的某一基团转移到另一种分子上的酶类,如转甲基酶、转氨酶、己糖激酶、磷酸化酶等。

(3)水解酶类指催化底物发生水解反应的酶类,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磷酸酶等。

(4)裂合酶类指催化从底物移去一个基团而形成双键的反应及其逆反应的酶类,如柠檬酸合成酶、醛缩酶等。

(5)异构酶类指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的酶类,如磷酸丙糖异构酶、消旋酶等。

(6)连接酶类指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为一分子化合物,同时还必须偶联有ATP的磷酸键断裂的酶类,如谷氨酰胺合成酶、氨基酸—tRNA连接酶等。

5.酶的作用机理
酶催化反应的某些独特性质为许多酶促反应所共有,可概括如下。

(1)酶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反应仅仅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另一类反应涉及到电子和质子两者或者其他基团的转移,大部分反应属于第二类。

(2)酶的催化作用是由氨基酸侧链上的功能基团和辅酶为媒介的。

(3)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范围通常是狭小的。

(4)与底物相比较,酶分子很大,而活性部位通常只比底物稍大一些。

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活性部位围着底物。

此外,一个巨大的酶结构对稳定活性部位的构象是必要的。

(5)酶除了具有进行催化反应所必需的活性基团外,还有别的特性,使酶促反应的进行更有利,并使更复杂的多底物反应按一定途径进行,这些已超过了较简单的催化剂的范畴。

酶的复杂的折叠结构使这些作用成为可能。

6.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

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

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

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7.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特征。

而构成新陈代谢的许多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都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神经传导等生命活动都与酶的催化过程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酶的参加,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进行。

因此,从酶作用的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对酶的认识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我国人民在八千年以前就开始利用酶。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禹时代,人们就会酿酒。

公元前12世纪周代已能制作饴糖和酱。

2 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已知用曲治疗消化不良的疾病。

凡此种种情况都说明,虽然我们祖先并不知道酶为何物,也无法了解其性质,但根据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已把酶利用到相当广泛的程
度。

西方国家19世纪对酿酒发酵过程进行大量研究。

1810年J.Gaylussac发现酵母可将糖类转化为酒精。

1857年微生物学家Pasteur等人提出酒精发酵是酵母细胞活动的结果,他认为只有活的酵母才能进行发酵。

Liebig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发酵现象是由溶解于酵母溶液中的酶引起的。

直到1897年,Buchner兄弟用石英砂磨碎酵母细胞,制备了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并证明此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也能使糖类发酵,说明发酵与细胞的活动无关,发酵是酶在起作用,从而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