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体系结构
红楼梦文本分析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选拔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2.3.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队员信息表(必须如实填写)学号姓名所属院专业年级电话指导教师是否有笔记本周怡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2011 未选定段熙玉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2011 未选定林阳机电与信息工程软件工程2010 未选定注:如未选定指导教师可不填写“指导教师”一栏。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选拔赛)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评阅人评分备注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对《红楼梦》文本的计算机识别方法的研究与设计摘要本文通过对文本人物关系、文本结构分层、作者行文风格的分析来分析中文文本。
针对问题一,我们运用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建立模型从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文本,我们提取文本中和文本标题中的人名作为特征项,用matlab编程分别统计每个人名在各个段落中的频数。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文本进行的分析我们得出自变量与常数项几乎不相关,因此不需要采取主成分回归分析。
红楼梦经典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经典原文与解析红楼梦,自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完成后,便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章回结构、人物描写和意象运用等方面对红楼梦进行分析。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有独立的主题和情节,同时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在章回结构的运用上,曹雪芹巧妙地将故事划分为四大部分:“庆余年”、“转忧为喜”、“镜花缘”和“脂砚斋”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独立的故事进展,又通过人物命运的联系和转折,使整个故事呈现出回环的特点。
这种结构既体现了人生的起伏沉浮,又展示了命运的无常和转变。
在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上,曹雪芹塑造了一批丰满生动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了作品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有层次丰富的心理描写。
例如,贾宝玉既是一个深情厚意的男子,又是一个迷茫忧愁的思考者;林黛玉则是一个敏感多情的女子,她的矛盾情感和复杂命运给作品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因素。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刻画,曹雪芹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世界。
另外,红楼梦中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使作品更具诗意和哲理。
例如,凤凰、黄莺、百合等形象的运用,使人物和情节得到了象征和升华。
凤凰预示着尊贵和高洁,黄莺则代表着欢乐和生机,百合则意味着纯洁和无瑕。
通过这些意象的交替运用,曹雪芹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既美丽又富含哲理的虚幻世界,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在章回结构、人物描写还是意象运用上,都展现了曹雪芹卓越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通过对故事的反思和解析,读者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总结起来,红楼梦在章回结构上通过回环的方式展示了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转变;在人物描写上,曹雪芹塑造了一批丰满生动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作品的灵魂;在意象运用上,凤凰、黄莺、百合等形象的交替运用赋予了作品诗意和哲理。
红楼梦艺术评价

红楼梦艺术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曹雪芹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卓越的艺术表现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直备受推崇,被视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首先,从艺术表现上评价《红楼梦》,我们不得不赞叹曹雪芹在情感描写上的高超技巧。
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嬉笑怒骂,将人物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中,对黛玉和宝玉之间那种深沉的爱情,以及对家族命运的悲天悯人之情,都表现出了曹雪芹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和精湛的表达能力。
其次,从结构和形式上评价,《红楼梦》在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上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功力。
小说延续了中国传统叙事方式,采用了多元叙事视角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将宏大的家族命运叙事与个人感情纠葛相结合,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表达。
曹雪芹将小说分为五十四回,并进行了精心编排,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再者,从文化内涵上评价,《红楼梦》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的哲学思想、佛家的超脱境界等,赋予了小说深刻丰富的意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对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风俗和人性的洞察和思考,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载入史册的文化经典。
最后,从影响和价值上评价,《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文学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其影响之深远,传承之久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外文学交流的桥梁。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化传承,都离不开《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它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永恒的名著。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卓越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赏析红楼梦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族衰亡过程的描绘,对封建社会末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律、道德、宗教、婚姻等制度以及与这些制度相联系的封建思想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刻、系统的解剖和批判,从而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而即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痛绝以及他向往自由的理想。
小说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集中反映了如下社会内容:(一)残酷的经济剥削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腐朽的国家机器和黑暗的封建政治。
(三)虚伪的封建道德和肮脏的精神灵魂。
(四)复杂的内部斗争和激烈的权利争夺。
(五)罪恶的等级界限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除宝黛爱情描写之外,《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它能够通过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出重大深广的历史真实,它能够正确处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关系,它能够敏感地从封建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发现、捕捉和表现矛盾。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极具特色。
如: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塑造出动人的形象,在环境大体相近的人群中写出性格迥异的人物,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以物件写人、以色彩写人、以诗词写人、以景物写人等等。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具有严密而又完美的特点,其一,以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背景,逐步引出情节主线;其二,主线之所在,以重笔突出写来;其三,按事物发展的逻辑,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地展开主线;其四,九派横流,一线贯穿,以主带副,同时推进。
《红楼梦》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就语言体式而言,它有纯粹的口语体、略含文言的白话体、平浅通俗的文言体、古典散文和韵文四种。
其描写语言在物象描写、人物神情描写、人物动态描写、活动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其人物语言更具特色,主要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体系,次要人物的语言则力求性格化。
《红楼梦》的版本

3.据以过录的底本,由几个本子拼凑而成。4.若 干回文字的版本倾向很奇特。从各本之间的渊源 关系看,它是处于己卯本、庚辰本和王府本的中 间状态。这几回书,可能是从己卯本向王府本演 变中的过渡本。 5.是120回的“全本”。后40回有21回大体上同程 乙本,有19回与程甲、程乙本都有较大的差异, 总的倾向是比较简略。 现有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戚序本3
2.戚正本: 或称“有正本”,系“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 的简称。是脂本中最早的印本,它的底本是“张 开模旧藏戚蓼生序本”。张本归于狄葆贤(有政 书局老板)之后,据以为底本,石印出版,时为 清末民初之交。由于有政书局用摄影制版印刷, 所以戚正本反映底本,即戚张本的面貌,是任何 过录本所不能比拟的。但与戚张本略有差异。
甲戌本8
如第1回“满纸荒唐言” 诗眉批: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 怅怅! 此为持曹卒于壬午年(1763)论者的首要依据。
甲戌本9
4.文字有许多独异于各本的特殊之处。 第1回,石头得到一僧一道的帮助,幻化为美玉, 于是被夹带下凡,于“还泪案”中带到了人间。 这个完整的情节,与各本都不同。各本都因脱落 了这段文字而随之产生一些不易解释的问题。由 于甲戌本保存了这段文字,一些问题就得到了完 满的解决。 第5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梦魂与警幻仙子 之妹“兼美”成亲的一段情节,与各本也不同。 由此可以看到各个稿本之间的演变状况。
甲戌本8
2.了解原批本。传抄比较仔细,书的中 缝、靠紧下框有“脂砚斋”3字。虽不是 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手批原本,是过录 本,但它据以过录的,是比较接近脂砚 斋原用的手批本。通过此本,可以了解 脂砚斋原批本的概貌。 3.大量脂批。有不少是不见于他本的。 为研究作者和创作,以及散佚部分的情 况,提供极为重要线索。其价值远远超 越了版本本身。
《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

《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天才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并评估其对中国文学历史产生的影响和价值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用于介绍文章的主题与目标。
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包括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写作技巧与手法以及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等内容。
第三部分将着重解读《红楼梦》中的叙事结构与写实表现,包括叙事方式的改革创新、调和传统与现实主义元素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揭示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深入探讨《红楼梦》中运用到的意象与象征,包括道德意象、自然景物描绘和意义呈现、色彩符号与隐喻表达方式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红楼梦》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创新特点,并讨论其对中国文学历史的影响和价值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红楼梦》作品中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创新,探究其对中国文学历史产生的影响与价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叙事方式、写实表现以及意象与象征的运用等方面,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红楼梦》,同时也可以从中吸取启发,进一步推动中国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2. 红楼梦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创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独特价值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创新而备受赞誉。
在这一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采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和手法,并通过精细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展现了卓越的写作才华。
2.1 艺术形式的独特性红楼梦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首先,它采用了架空虚构的故事世界,将现实生活中各色人物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人物体系。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思考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思考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镜花水月。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儒家、释家和道家等各种思想与文化相互渗透、融汇贯通,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并分析其意义、影响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与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大纲”部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目录和架构。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这个话题进行简要概述以及解释文章的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思考”,我们将具体探讨儒家、释家和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然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意义与影响”部分将论述这种融合思想对个人修养、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智慧带来的重要意义。
而在“红楼梦中儒释道合一的局限性与挑战”部分,我们将全面剖析这种思想的限制和面临的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文章内容,并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红楼梦》中的儒释道合一思想,以推动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建设。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并从中寻找对于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性意义的价值。
同时,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传统文化与多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推动今日社会个体与整体精神层面的发展和进步。
2.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思考2.1 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红楼梦》中儒家思想主要通过书中人物的言行和故事情节进行展示。
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角,他身上具有很强的儒家特点。
首先,他注重家族传统和礼仪规范,在他的心目中,家庭和社会地位至关重要。
其次,在面对困境时,贾宝玉常常表现出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并愿意为他们付出。
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中的“以孝养亲、以友安邻”的核心价值。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一系列关于孝道、忠诚和义气等儒家美德的情节,如对待父母亲人尽孝、守住自己的清白和信义等。
2.2 释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红楼梦》对于释家思想也有所涉及。
红楼梦文学常识

红楼梦文学常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吴承恩创作,发表于1792年,全书共120回,以贾宝玉家族为背景,以贾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人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描写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沧桑变迁。
红楼梦的文学特点:
一、宏大的情节结构:红楼梦以贾宝玉家族为背景,以贾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人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情节结构。
二、丰富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从贾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到贾迎春、贾琏、贾宝玉、贾宝琴等次要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体系。
三、精细的社会描写:红楼梦以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华和人性的沧桑变迁,其中既有贵族阶层的宫廷生活,也有庶民百姓的家庭生活,给读者以深刻的社会印象。
四、细腻的语言表达:红楼梦全书以细腻的语言表达,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和感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16回(1-8,13-16,2528);脂评,凡例故事;胡适所得,现藏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2)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第31回至40回之总目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之题记,故称“己 卯本”。41.5.5回,藏抄主人是怡亲王,现藏北京图书馆; (3)庚辰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称“庚辰本”。实存七十八回,有 “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字样 ;抄写年代较早、最完整,保存的脂 批也最多;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4)戚序本:《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 》 戚蓼生为乾隆34年进士,题序冠于卷首,因称“戚序本” ,现 藏上海图书馆 ; (5)其他抄本: 王府本、南图本、杨藏本、列藏本、舒序本、郑藏本、甲辰本 等13种之多。 (6)刊印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 乾隆56年,程伟元和高鹗排印120回《红楼梦》的木活字本,相 隔仅七十天,次年又修订重印。前者今称程甲本,后者即为程乙 本。
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所谓“曹学”:
指研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家世的学问,人们称之为曹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曹学的问题: (1)作者生卒年月:
曹的生卒年没有文献资料的记载,是脂评、友人诗句中存年的約数推断出来 的。一说卒于乾隆27年壬午年除夕(1763),一说卒于乾隆28年癸未除夕 (1764),还有“甲申”说(1764春)。
2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佳园结构类天成(明义)。 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 成(何其芳) 。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真正做到了“形式完 全与内容相适应”,他的作品的结构布局完全 是从服务于基本思想出发的(吕启祥)。 《红楼梦》一书就像一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宝藏,其原因就在于作品具有特殊的框架结构。
红楼梦的整体结构
夏:第31回至第54回。 主写大观园内的全盛场景,宝黛爱情的发展, 大观园的生活及其他情节的发展。 主要事件:
(1)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2)群芳成立诗社(菊花诗、螃蟹咏、芦雪庵); (3)宝黛情定(宝玉挨打、梦兆绛云轩、情悟梨香 院、麒麟伏百首双星); (4)祭宗祠、开夜宴(极盛); (5)晴雯补裘、鸳鸯抗婚、妙玉赠梅、薛蟠挨打、 香菱学诗、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等;
红楼梦的结局问题
“后40回”的版本:
除了高鹗补得120回本《红楼梦》,还有48回的《红楼梦 补》、48回的《补红楼梦》、24回的《红楼梦影》、30回的 《后红楼梦》、以及刘心武的108回本《红楼梦》。
全书的结局问题:
十二钗的结局、贾府众人的结局等探轶问题 ,代表人物周汝 昌,以及刘心武的“秦学”。 探轶多来源于对判词、曲文、谶语、曹家家世、脂砚斋评语 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 王熙凤:一从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佛手与板儿,刘姥姥起名字逢凶化吉 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判词风筝;凤凰风筝;中秋夜宴; 妙玉:中秋联诗,…故不能不屈从于枯骨…; 贾家:一捧雪;元宵灯谜-炮仗;
3 对体系结构设计的启示
顶层设计很重要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对全局的 掌控; 多条线索的设计 “多视图”,为体现中心思想而服务; 情节推动的设计 各视图的相互嵌套设计; 关键连接点的设计 枢纽节点的设计,以及接口与相互关系
红楼梦的整体结构
秋:第55回至第78回。 主写宝黛爱情的成熟、大观园由盛转衰,为 贾府转衰做铺垫。主要事件:
(1)探春理家; (2)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茯苓霜; (3)宝黛爱情成熟(慧紫鹃情辞忙试玉); (4)寿怡红开夜宴(园内盛极); (5)尤氏姐妹的遭遇; (6)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晴雯、芳官、司棋、宝 钗); (7)桃花社与柳絮词;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 联诗悲寂寞;
红楼梦的版本问题
红楼梦的脂评问题
所谓“脂评”: 指的是以脂砚斋为代表的曹雪芹周围圈子中人的评语,在批语中出 现的署名有十个,最主要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二人;现存约三千多 条,眉批、行间侧批、正文中双行小字夹批以及回前回后的总评、 题诗等,用色有朱色、有墨色;部分批语有署名和纪年; 脂评批者都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他们了解作者的家世盛衰和生平 遭遇,熟知《红楼梦》创作背景和素材来源,脂砚斋和畸笏叟长期 参与小说的抄写整理,因而他们所写下的评批具有不同于一般小说 评批的宝贵的文献价值。脂评有别于毛批三国,金批水浒,“脂 学”。 脂评的价值: (1)脂评的文献价值上文已涉及的如对曹雪芹卒年的记述和对曹 雪芹著作权的肯定等。有关作者的家世生平脂评还提供了不少佐证。 (2)借助脂评,还可推考《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3)脂评本身还有对小说的主旨、寓意、谐音、笔法、用语、炼 字等方面的评点,都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赏鉴。 脂评的疑团: 脂砚斋到底是谁? 有兄弟说、叔父说、史湘云说等。
红楼梦的整体结构
春:第6.5回至第30回。
全书多路情节并行展开。主写贾府“烈火烹 油,鲜花着锦”的回光返照之盛、大观园之 “春”、宝黛爱情试探、主要人物出场。主 要事件:
(1)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送宫花(人物出场); (2)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3)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4)群芳入住大观园; (5)宝黛情试(比通灵、读西厢、宝钗戏蝶、黛玉 葬花,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等); (6)闹学堂、叔嫂逢鬼(家庭矛盾); (7)小红、龄官
红楼梦的情节线索
《红楼梦》里虽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大故事、小故事, 但最基本的故事情节有四个,这四个故事情节纵横 交错,成立体型,成多维时空交叉。
(1)以假故事引出真故事
贾雨村与甄士隐一组故事,在全书中时隐时现,贯穿始终, 起到介绍背景作用,同时又起到推波逐澜的作用; (2)以虚幻神奇故事映衬现实人生的故事 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二玉的木石前盟,二宝的金玉之缘; 宝黛爱情故事; (3)以小故事牵出大故事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贾府兴衰故事; (4)以甄宝玉的故事对比贾宝玉的故事 甄家与贾家是世交,两家的家庭背景极其相似,两家的两 位公子都叫宝玉,两位宝玉又有同样的相貌,同样的性情, 同样的爱好。两个家庭又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由烈火烹油到 门庭萧索的巨变。两个宝玉的经历,与太虚幻境中两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遥遥相应。
红楼梦的关键人物
《红楼梦》有300多个人物,人物关系异常复杂。 其中依据情节来分析,最关键的人物有三个:
(1)贾宝玉
宝黛爱情的中心人物;群芳命运的见证人;贾府兴 衰的见证人;“假”宝玉;
(2)王熙凤
十二钗之一;宝黛爱情的见证人;贾府兴衰的直接 参与者;
(3)贾母
贾府的支柱;宝黛爱情的守护者;大观园的护卫者; “明白人”;
(2)曹雪芹的家世:
新红学考证派的主要阵地;胡适、周汝昌、冯其庸等 。
(3)曹雪芹著书之谜:
少年在江南度过一段锦衣纨裤、温柔富贵的生活;青年时期的曹雪芹在遭逢 变故中阅历人生;约自乾隆九年(1744)起,开始了他“十年辛苦不寻常”的 创作,在此期间曾在右翼宗学做过“笔帖式”之类的文墨工作,与敦氏兄弟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晚年贫居西山 。“著作权”问题。
凭借这批辛勤发掘和收集的资料,运用考证学的方法,周汝昌对曹雪 邓云乡: 87版连续剧民俗指导:金饰、衣饰、祭祖、骑射等; 刘心武的“秦学‘。 小说批评派在红学诸流派中最具现代意义、参与者最众、论著最多、 芹及其创作都有系统和独到的见解,构成了自己的红学体系。 “吐默热红学”:在人物生活原型、故事发生地、情节历史依据等都和 前景也最广阔。 传统红学:作者洪昇、杭州,“五子”和“七子”。
红楼梦的整体结构
冬及结语:第79回后。 应主写贾府的衰败和群芳的“飞鸟各投林”,“落 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照应第5回的总体结局 设计。 待探轶:
(1)迎春误嫁; (2)探春远嫁; (3)元春之死; (4)惜春出家; (5)凤姐的被休与死; (6)黛玉之死 (7)宝钗婚姻; (8)湘云结局; (9)袭人嫁蒋玉菡; (10)情榜等等;
1 红楼梦研究简介
红楼梦的基本问题
红学流派与代表红学家
红学流派与红学家
红学流派 题咏派 索隐派 考证派 文艺批评派 百科全书派
( ( 11 )从《红楼梦》的细致描写研究我国的历史与文化。 )将西方考证学方法引入到红学研究中。 ( 1 )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来评价《红楼梦》。 ( ( 22 ) ) 当代兴起。 “考证”起于五四运动。 ( 2 ) “文艺批评”起源较早,但未得到重视。 ( 1 )以寻求小说影射之“本事”及“微言大义”为特征。 ( ( 33 )代表观点: )代表人物: ( 3 )代表人物: (( 1 )用诗词歌赋来吟咏小说的内容和发抒读后的感想,即 2) “索隐”起于乾嘉时期,清末民初大热。 大观园:顾平旦(大观园研究课题的开创人)、周汝昌、宋淇《论大观 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于 1921 年,廓清了索隐派的种种迷雾,考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于 1904 年,第一次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 “题咏”,是一种传统的赏鉴和批评方式。 得了《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世 ; --” 自传说“。 园》等; (3)代表观点: 来评价。认为《红楼梦》乃“宇宙之大著述”,写了人生的苦恼及解 ( 2)从著书伊始至民国初年。 诗词曲赋: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判词、联诗、酒令、戏 俞平伯《红楼梦辨》:专注小说本身,是用文学的眼光去看《红》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顺治与董鄂妃小婉说; 脱之道,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在当时反响不 文、谶语等; 的,和胡适有很大的不同,非自传; “怨而不怒”。 ( 3)脂砚斋、畸笏叟;永忠、明义;“护花主人”王雪香; 陈康祺等: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情事。 大,被考证派和索隐派的论战所淹没; 吃:李国文《红楼梦写吃》;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1947年初版,1976年再版,几乎涉及了有关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主康熙朝政治状态说,认为“吊明之亡, “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戚蓼生;程伟元、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何其芳《论 《红楼梦》的全部问题,成为此前红学研究的一个总结。 茶:胡晓明《红楼梦与名茶》; 1998年再版, 揭清之失”,以金陵十二钗拟清初江南名士; 高鹗;林则徐; 红楼梦》、吕启祥《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