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2010投影)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描摹之细,独秀于林。
正因如此,我们简直无法在这样一篇论文中一一细述。
但为了说明本文的意旨,又不得不撮其要者列十例,以窥一斑。
1.小说开卷第1回讲了一段“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接着作者又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绛珠还泪”。
这两个神话故事,都能找到它们的所本,追根溯源又都属于“民俗”的范畴。
在整部小说中,这两则神话故事是贯穿始终的两条重要线索。
前者,那块补天不成的遗石是远古传下来的“石头”崇拜的风俗。
它幻化为宝玉脖子上的那块晶莹的玉坠,随身而藏,是“护身符”。
“石头”(玉)在,宝玉就聪明灵秀,“石头”(玉)不在,宝玉则浑浑噩噩、疯疯颠颠,最后归于青埂峰下。
出于青埂归于青埂,有始有终。
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没有重视,忽略了这条线索。
后者,“绛珠还泪”的故事,从西方灵河岸(神界)写到现实(红尘)的贾府,幻化(投胎)成林黛玉以泪水还报神瑛侍者(贾宝玉)的浇灌之恩。
这则故事取之于舜死,其妃娥皇、女英哭舜而泪化斑竹的传说。
林黛玉居处以竹掩映潇湘馆,以潇湘妃子为号,就是暗示这段姻缘,最终黛玉泪尽而亡,欠债的还了债。
民俗(神话传说),在曹雪芹的生花妙笔下敷演出一段美丽动人的小说故事,民俗资料成为了曹雪芹创作的源泉之一。
2.小说第2回,作者借冷子兴之口又讲出一个刚满周岁的贾宝玉“抓周”的故事。
所谓“抓周”,又曰“抓取”,这就是民俗的艺术再现。
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了这种民俗活动。
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中,已经有了“抓周”的记载。
又如小说第3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会时,他身上戴的“寄名锁”、“护身符”;第8回写到的“长命锁”、“记名符”;薛宝钗胸前挂的绣有“芳龄永继”、“不离不弃”八字的“金锁”和史湘云佩带的“金麒麟”,都属于民俗事象的艺术描写。
这种“民俗”,世代皆有,《清稗类钞·风俗》类中就作过记载。
3.小说中写了不少死人的情节,前四十回有秦可卿、秦钟、贾天祥、金钏儿、晴雯等人;中四十回有尤氏姊妹、贾敬等人;后四十回有林黛玉、贾母等人。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摘要: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编巨制中对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了充分的、艺术的展示,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
他为我们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时代的风俗民情的全貌,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风俗宝鉴”。
关键词:民俗文化. 红楼梦“千载红楼梦,再话一千年”,这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黛玉葬花这一节的结束语。
至今不曾记得,这使我对红楼梦这部可再话一千年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是什么使得这部小说能流传千古?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清代的民俗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
由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清代的中国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然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受到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所影响并发生变化。
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体性、变异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共有的特点,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民俗的民族性方面,满汉民族相互交汇,互相吸纳,走向融合。
2.南北民俗的互动与融合。
民俗有鲜明的地域性,南北地域不同,出现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柔弱等多方面的差异性。
3.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碰撞,外来民俗文化渗透到华夏民俗之中。
自汉唐以来,外来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输入中国,为古老的华夏民俗文化所吸纳。
总之,综观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构成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
它既有中国民俗构成、发展中的共同性,又有它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
二、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为“六礼”。
《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订婚时要“吃茶”,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是一句双关语,缘起于凤姐:“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
5、《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2010投影)

第五讲《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民俗是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1、岁时节日之俗:(《元妃省亲》)1.1《红楼梦》中写到的岁时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芒种节、端阳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过年等。
此外,还有立春、饯花神、小阳春、九九消寒会等。
1.2民俗节日: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1.3北温带人种《忧郁的热带》,没有三日粮,缺水,块状茎,蛙肚有水1.4中华文化,东方文明除夕、过年:大年初三,盖茨访问中国,日程一年前定,中国春节五千年前定了书法中医治未病;戏曲,京剧、昆曲,三大体系2、衣食住行之俗(1)《红楼梦》中的服饰①人物衣着,不清不明②传统服装:节庆,不拘形式③传统服装不方便,胡服骑射之赵国;末班公交车后排汉服美眉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2)饮食(后文重点茶文化、饮食文化)①饮食南北之别六十二回芳官江南风味的饭菜:“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②红楼宴,是扬州西园饭店、扬州宾馆在中国红学会的热情帮助下,根据《红楼梦》中所描写菜肴名称、用料和烹调方法,查阅了明末清初饮食习俗和典故,在扬州菜的基础上烹调出的美味佳肴邓云乡《“茄鲞”试诠》(秦一民)“鲞”字乃浙江省的方言。
舟山群岛渔民历来有晒鱼干的习惯,并把干鱼称作鲞。
③邓云乡《高鹗的汤》(3)居住(建筑)①民居:四合院②家族中位置:贾政居中,贾赦东北角,贾母中轴线后端(4)“行”的民俗事象。
①贾府的女眷出行或坐轿或坐车②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3、婚丧嫁娶之俗(1)婚约①《红楼梦》诞生的时代,青年男女还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②这个时代还存在纳妾制度③贾府还残存着奴隶制(2)婚俗①《红楼梦》中具体写到婚嫁的民俗事象,有庚贴、三媒六聘、放定(下茶)、通书、合婚、过礼,这些都是议亲订婚时的事;女儿出嫁时,有开脸、上头、拜堂、拜天地、入洞房、交杯盏、揭盖头、坐床撒帐等仪式;婚后则有回九之俗,称谓也由小姐改呼某太太、夫人了。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
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
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
《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
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
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
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
"一时也道不尽。
《红楼梦》中民俗、风俗杂谈

《红楼梦》中民俗、风俗杂谈《红楼梦》是中国⽂化的⼀个⾼峰,它的成就不仅在⽂学⽅⾯,它包罗了中国的⽂化的⽅⽅⾯⾯,是⼀部中国⽂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当中涉及到的民俗、风俗描写,是红楼⽂化的⼀个缩影。
作为历史⽂化的伴随物,民俗事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犹如⼀缕缕七⾊丝线,将⼈物与故事⼀个个贯穿起来,编织出⼀幅幅绚丽多彩的⼈物图、风情画。
最终使它合成⼀幅万象纷呈、浑然⼀体的'风俗画卷',再现出⼗⼋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真实风貌!⼀、岁时节⽇之俗《红楼梦》中写到的岁时节⽇,有元宵节、清明节、芒种节、端阳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除⼣、过年等。
此外,还有⽴春、饯花神、⼩阳春、九九消寒会等。
这些岁时节⽇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时令,⾃古⾄今世代相传,成为⼀种民俗事象。
《红楼梦》有六回故事中写到元宵节和元宵节的活动。
⼩说开卷即写甄⼠隐抱⼥⼉英莲'看那过会的热闹',后来在看花灯中英莲被拐⼦拐⾛,伏下⼀幕令⼈感叹不已的动⼈故事。
元妃省亲的故事安排在元宵节期间,⼩说中写到元妃命太监送灯谜,贾府上下忙于猜灯谜、制灯谜的景象。
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中秋节,贾母率全府眷属赏⽉、联诗、吃⽠果⽉饼;除⼣,宁国府祭宗祠、吃年饭、喝屠苏酒……都是岁时节⽇的民俗事象。
⼆、祭祀风俗《红楼梦》第五⼗三回。
宁国府除⼣祭宗祠的描写可以看出:“众⼈围随着贾母⾄正堂上,影前锦幔⾼挂,彩屏张护,⾹烛辉煌。
上⾯正居中悬着宁荣⼆祖遗像,皆是披蟒腰⽟,两边还有⼏轴列祖遗影。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
槛外⽅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眷。
众家⼈⼩厮皆在仪门之外。
每⼀道菜⾄,传⾄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阶上贾敬⼿中。
凡从⽂旁之名者,贾敬为⾸。
下则从⽟者,贾珍为⾸。
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
左昭右穆,男东⼥西,俟贾母拈⾹下拜。
众⼈⽅⼀齐跪下,将五间⼤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隙空地……”《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祭祀宗祠的习俗是满汉相结合的产物。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反映了清朝封建社会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民俗传统文化的描写。
下面是一些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象征富贵的元宵灯笼在《红楼梦》中,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放灯笼来庆祝。
灯笼被认为是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象征物。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描述“灯谜”游戏表达了人们对于元宵节的热情和欢乐。
婚俗文化中的嫁妆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情节之一。
在小说中,嫁妆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
它代表了女方家庭对新娘的祝福和期望,也是家族传承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婚俗文化中嫁妆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依附性和家族结构的重要性。
儿童的游戏和玩具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儿童的游戏和玩具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小时候喜欢玩橄榄球和纸鹞,这些都是古代儿童常玩的游戏和玩具。
这些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儿童生活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和童年记忆的关注。
穿越时空的民歌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美丽动听的民歌出现。
这些民歌不仅仅是为了文学效果,更是传承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描写这些民歌,作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独特韵味。
赌博文化中的牌局赌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对赌博文化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小说中下象棋和掷骰子,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赌博方式。
通过描写牌局,作者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赌博般的变化,更间接反映了社会风气和人性本质。
这些是《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能够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红楼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观念。
小说中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受到严格的等级和礼仪约束。
贾府的婚姻制度也是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进行安排的。
例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姻被迫解除,正是因为他们的婚姻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规定。
这种封建礼教观念在红楼梦中被深入地揭示和批判,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
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例如,贾宝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情感丰富的人物,他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
林黛玉则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才智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赞美和尊重。
再次,红楼梦中的诗词描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追求。
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描写,这些诗词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例如,贾宝玉与黛玉相识时,他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了彼此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以诗词为表达方式的描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的崇尚和推崇。
最后,红楼梦中的命运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宿命思想。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是由于家族背景、社会地位和个人性格等原因所决定的。
例如,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他的一生注定要面对家族的命运。
这种宿命思想在红楼梦中被深刻地揭示和探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命运的思考和认知。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封建礼教观念、美学观念、文学艺术追求和命运观念的描写和探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考。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展示出它们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首先,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叙事角度来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楼梦》以贾、史、王、李四大家族为主线,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反映了中国古代家族观念的特点。
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与家族的兴衰荣辱密切相关,表达了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的内核。
其次,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价值观角度来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关系的深思。
这些情感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
传统中国人注重道德伦理、家庭和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助。
《红楼梦》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情世故和情感纠葛的深刻洞察,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情感价值的追求相吻合。
再次,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宗教与文化符号的使用角度来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的宗教和文化符号,如西天佛教的故事、道教的神仙传说等。
这些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吉祥、祈福和希望。
通过使用这些符号,作者在小说中渗透了对于人生意义和命运安排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宗教信仰和符号意义的重视。
最后,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文学表达形式来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楼梦》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写意画的表现形式、对音韵的追求等。
小说中的对白、诗词的运用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通过这种形式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将一部家族史写成了一部千秋传世之作,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民俗是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1、岁时节日之俗:(《元妃省亲》)1.1《红楼梦》中写到的岁时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芒种节、端阳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过年等。
此外,还有立春、饯花神、小阳春、九九消寒会等。
1.2民俗节日: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1.3北温带人种《忧郁的热带》,没有三日粮,缺水,块状茎,蛙肚有水1.4中华文化,东方文明除夕、过年:大年初三,盖茨访问中国,日程一年前定,中国春节五千年前定了书法中医治未病;戏曲,京剧、昆曲,三大体系2、衣食住行之俗(1)《红楼梦》中的服饰①人物衣着,不清不明②传统服装:节庆,不拘形式③传统服装不方便,胡服骑射之赵国;末班公交车后排汉服美眉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2)饮食(后文重点茶文化、饮食文化)①饮食南北之别六十二回芳官江南风味的饭菜:“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②红楼宴,是扬州西园饭店、扬州宾馆在中国红学会的热情帮助下,根据《红楼梦》中所描写菜肴名称、用料和烹调方法,查阅了明末清初饮食习俗和典故,在扬州菜的基础上烹调出的美味佳肴邓云乡《“茄鲞”试诠》(秦一民)“鲞”字乃浙江省的方言。
舟山群岛渔民历来有晒鱼干的习惯,并把干鱼称作鲞。
③邓云乡《高鹗的汤》(3)居住(建筑)①民居:四合院②家族中位置:贾政居中,贾赦东北角,贾母中轴线后端(4)“行”的民俗事象。
①贾府的女眷出行或坐轿或坐车②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3、婚丧嫁娶之俗(1)婚约①《红楼梦》诞生的时代,青年男女还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②这个时代还存在纳妾制度③贾府还残存着奴隶制(2)婚俗①《红楼梦》中具体写到婚嫁的民俗事象,有庚贴、三媒六聘、放定(下茶)、通书、合婚、过礼,这些都是议亲订婚时的事;女儿出嫁时,有开脸、上头、拜堂、拜天地、入洞房、交杯盏、揭盖头、坐床撒帐等仪式;婚后则有回九之俗,称谓也由小姐改呼某太太、夫人了。
②交杯盏和上头(3)丧葬之俗:①天文生,又称阴阳生,写殃榜②出殡陈百戏③悬影与拜影(喜神,徐复祚《一文钱》,马槽,背影)4、宗教信仰之俗4.1原始思维,野性思维,原始宗教。
人类社会发展必经阶段(1)萨满教贾府中之宁府里,确有未露名的女萨满。
萨满很像贾珍儿媳秦可卿。
萨满的责任:①维系氏族和睦团结。
秦氏人缘深得贾宅两府上下人心;②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有“敏知”、“预言”等奇能。
萨满天职“先知先觉,未雨绸缪”,“凡事不预,临渊何悲”,一心为氏族兴衰系念。
秦氏与凤姐预卜未来,显出奇能睿智;③萨满善引领族人,在祝祭或梦幻中谒拜某些神 或魂灵。
宝玉进秦氏房中梦游“幻境”④萨满擅治病,又擅于导引应婚男女健康媾合,传房术,助氏族人丁兴旺;⑤萨满又能死后灵魂示警,预报吉凶;⑥在实际生活中,穆昆(族长)与萨满是族权与神权的施行者,互为左右臂,彼此依赖,关系非同寻常。
(2)巫婆跳神:二十五回(3)寄名4.2祖先崇拜4.3宗教情怀,一僧一道,淡化教派人要有所敬畏,否则“本我”会膨胀。
自我、超我无法养成5、人生家庭礼仪之俗5.1晨昏定省5.2《红楼梦》中写宝玉“抓周”到成年订婚、结婚也是人生礼仪的一部分5.3命名取字号贾家五代人是按“范”字来取名的。
第一代贾演、贾源是水字旁,第二代是取“代”字在中间,第三代是“文”字旁,第四代是“玉”字旁,第五代是“草”字头。
女孩子则“范”春字,有“元迎探惜”四位小姐。
各种人物身份、地位不同,有的本名之外还有乳名(小名)、字、号,本号之外有别号、绰号(外号)、法号、谥号种种。
如小戏子们一律是艺名。
5.4“间接请安”①《红楼梦》第24回,贾赦生病,贾母命宝玉前去探视②《那桐日记》有关“间接请安”的记载6、游艺娱乐之俗斗草、斗鸡走马、赶围棋、解九连环、抹骨牌、抓瓜子儿、掷骰子、斗叶、放风筝、赏雪、打公番、打天九、打双陆,抢新快、玩影戏人子、唱莲花落、拈龟儿、击鼓传花、听像生儿、打围、射圃,酒桌上还有拇战、占花名、酒令、唱小曲儿、猜谜说笑话,等等。
7、语言之俗(1)谜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偈语、歌谣、行业语,等等。
(2)满汉合璧,中外相间。
二、《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特点三、《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科学家们在有关茶结构的报告中指出,茶叶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化学成分,如有机化学成分中就包括“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色素”及“脂多糖”、“咖啡碱”等化合物。
它的无机化学成分,如矿质元素,包括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都是抗衰老与营养价值。
(一)焙茗:一个与茶史有关的小人物1、茗。
茶,古书上所载其名很多荈、蔎、葭萌、荈诧、槚、茶、茗,2、“焙”皮日休《茶舍》诗:湖上汲江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诗中的“焙”、“蒸”、“研”、“拍”,都是制茶工艺的程序。
二、贾母:“我不吃六安茶”1、中国茶叶分类1.1根据制造方法和品质分类(1)绿茶----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
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
(2)红茶----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
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
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红茶较适于冬季饮用(3)青茶----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 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
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4)白茶:我国福建省独有(5)黄茶:黄茶----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黄芽茶”(系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制作而成,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黄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
(6)黑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亦称紧压茶砖茶、沱茶、普洱茶等1.2再加工茶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1.3以其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2、茶叶命名(《闲闲堂茶话》)2.1产地命名: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屯溪绿茶祁门红茶君山银针都匀毛尖太平猴魁天山绿茶顾渚紫笋平水珠茶峨眉毛峰2.2以茶叶的形状命名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
参2.1茶名2.3其他独特命名(1)大红袍(2)铁观音(3)太平猴魁传说:2.4民间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俗谚。
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中有273处,写到的茶名就有好几种贾母不喜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普洱茶”(“女儿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
三、妙玉:“这是旧年蠲(juān)的雨水”1、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到茶与水的关系。
他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2、陆羽在《茶经》中把自然界的水分为三个类型: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3、《红楼梦》中写到煎茶用水的情节第41回:第23回宝玉写了《冬夜即事》诗云“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唐人陆龟蒙在《煮茶》诗中就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之句。
近代科学分析证明,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为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其汤色清明,香气高雅四、茶具:“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1、茶具(如盛茶用具、煎水用具、选茶用具等),陆羽《茶经》列了24种之多。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就作过转述:陆羽“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储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这24种茶具,即:风炉、筥(jǔ)、炭挝(即“抓”)、火策、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鹾(cuó,盐的别名)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熟盂、碗、畚(běn)、札、涤方、滓、方、巾、具列。
2、唐宋时代茶具以黑釉茶盏为时尚,明清则多用白瓷和青花瓷明代以来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制茶壶(紫砂图片)3、贾府茶具:(1)茶房与煮茶的用具(2)一般茶具(3)“品茶栊翠庵”中的茶具:“斝瓟匏”(斝jiǎ,古代青铜制的酒器;瓟bó,小瓜;匏páo,葫芦的一种,即匏瓜)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点犀盉(hé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
五、茶俗:(1)“以茶祭祀”《红楼梦》中写到“以茶祭奠”多处,(2)“以茶论婚嫁”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②《红楼梦》中“以茶为媒”、“以茶论婚嫁”有两处第15回写宝玉、秦钟到馒头庵,让智能儿倒茶事,虽是调笑之意,但是以茶论婚的风俗的表现。
第25回“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3)家常饮茶(4)客来敬茶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苏轼,解缙,郑板桥六、茶入诗词(1)晋代就有左思等人写下了咏茶诗赋多篇。
唐代以降,如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等人的咏茶诗白居易一生嗜茶成癖,留下了五十余首咏茶诗,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宝塔形的诗。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苏东坡写过几十首咏茶诗,把“佳茗”比作“佳人”。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以回文诗的形式咏茶“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
”回读,则成为:“窗晴斗辗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漾倾酒尽落花空”(2)以歌颂茶的情性来抒发个人的襟怀,借茶喻己,借茶明志。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3)《红楼梦》写到“茶”的诗词:①回前诗:《红楼梦》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回前诗有一首: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