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
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
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
《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
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
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
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
"一时也道不尽。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代社会生活的经典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的
民间节庆文化。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节庆活动,使读者对
清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红楼梦中,宝黛、薛宝钗等人在元宵节赏月、猜灯谜、放烟火等
活动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元宵节也象
征着辞旧迎新,人们在节日期间还会吃元宵、踏破福字等俗,寓意
着团圆和幸福。
2.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在
红楼梦中,贾母和贾宝玉等人都会前往墓地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也是感受大自然的好时机,人们会踏青、野餐、放风筝等,
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3.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红
楼梦中,元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表达了对众人平安健康
的祝福。
端午节还有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独特的传统俗,人们
也会亲手制作粽子,增进友情和家庭团聚。
4.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月圆之夜。
红楼梦中,贾母
和贾宝玉等人会在中秋节赏月、品尝月饼,并举行诗会等文艺活动。
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人们把月亮比作亲人,通过赏月来表达思念
之情。
红楼梦中的这些民间节庆文化活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
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民俗风情。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摘要: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编巨制中对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了充分的、艺术的展示,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
他为我们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时代的风俗民情的全貌,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风俗宝鉴”。
关键词:民俗文化. 红楼梦“千载红楼梦,再话一千年”,这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黛玉葬花这一节的结束语。
至今不曾记得,这使我对红楼梦这部可再话一千年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是什么使得这部小说能流传千古?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清代的民俗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
由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清代的中国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然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受到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所影响并发生变化。
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体性、变异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共有的特点,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民俗的民族性方面,满汉民族相互交汇,互相吸纳,走向融合。
2.南北民俗的互动与融合。
民俗有鲜明的地域性,南北地域不同,出现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柔弱等多方面的差异性。
3.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碰撞,外来民俗文化渗透到华夏民俗之中。
自汉唐以来,外来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输入中国,为古老的华夏民俗文化所吸纳。
总之,综观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构成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
它既有中国民俗构成、发展中的共同性,又有它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
二、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为“六礼”。
《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订婚时要“吃茶”,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是一句双关语,缘起于凤姐:“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本报告以红楼梦为案例,探讨了民俗文化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反映的传统婚嫁、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以及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批判。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为红楼梦既是对民俗文化的再现和传承,也是对封建制度和社会习俗的批判,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传统婚嫁文化红楼梦中描绘了贾宝玉、贾府众多女子的婚嫁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
我们分析了这些描写中的细节,包括嫁娶礼节、配偶选择、婚嫁流程等,明确了红楼梦对传统婚嫁文化的继承和再现。
二、红楼梦中的祭祀文化红楼梦中的许多情节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比如贾府的重大祭祀仪式,以及宝玉与黛玉等人的祭祀行为。
我们研究了这些祭祀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象征意义,揭示了红楼梦中对于祭祀文化的描绘和思考。
三、红楼梦中的节庆文化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这些节庆活动的庆祝方式、习俗特点和文化意义,发现红楼梦对于节庆文化的描写充满了情感与细致。
四、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批判红楼梦不仅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还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通过贾府的显贵奢华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歪曲。
同时,红楼梦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也表现在对于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爱情观念等方面。
结论:红楼梦作为一部民俗文化巨著,通过对红楼梦中蕴涵的民俗元素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嫁、祭祀和节庆习俗,以及封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红楼梦的研究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反映了清朝封建社会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民俗传统文化的描写。
下面是一些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象征富贵的元宵灯笼在《红楼梦》中,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放灯笼来庆祝。
灯笼被认为是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象征物。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描述“灯谜”游戏表达了人们对于元宵节的热情和欢乐。
婚俗文化中的嫁妆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情节之一。
在小说中,嫁妆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
它代表了女方家庭对新娘的祝福和期望,也是家族传承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婚俗文化中嫁妆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依附性和家族结构的重要性。
儿童的游戏和玩具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儿童的游戏和玩具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小时候喜欢玩橄榄球和纸鹞,这些都是古代儿童常玩的游戏和玩具。
这些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儿童生活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和童年记忆的关注。
穿越时空的民歌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美丽动听的民歌出现。
这些民歌不仅仅是为了文学效果,更是传承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描写这些民歌,作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独特韵味。
赌博文化中的牌局赌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对赌博文化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小说中下象棋和掷骰子,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赌博方式。
通过描写牌局,作者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赌博般的变化,更间接反映了社会风气和人性本质。
这些是《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能够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社会描绘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满族习俗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满族习俗,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满族习俗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满族习俗的生动描绘,如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婚丧嫁娶等。
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我们研究满族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进行研究。
我们将对满族服饰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我们将关注满族饮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其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关联。
我们还将对满族婚丧嫁娶等习俗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描写《红楼梦》作为一部描绘清代上层社会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仅反映了汉族封建社会的诸多习俗,也深刻地展现了满族的独特风俗。
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习俗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色彩,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例如,贾宝玉身上的蟒袍、马褂,以及他佩戴的玉佩、金链等,都是满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华丽与精致,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身份认同。
满族的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细致的描写。
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 祝珊珊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引言:在《红楼梦》这部旷世杰作中,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个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而且还把各类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们了解贾府是如何由鼎盛,跌落到家散人亡的悲惨命运。
在《红楼梦》中回回可以找到一些民俗事象,曹公把各类民俗事象作为丝丝彩线,融入故事之中,使各色人物鲜活呈现。
本文我们讨论《红楼梦》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中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希望增强大家的民俗文化意识,了解民俗生活背后的贾府命运的走势。
1 民俗的概念在中国,“民俗”一词出现较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根据钟敬文先生的分类,《红楼梦》中涉及的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物质民俗文化,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那些可感知的存在。
社会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与家庭、民族,甚至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组成关系,包括社会制度、岁时节日等方面。
精神民俗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文化现象,它一般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等。
语言民俗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等。
岁时节日,属于社会民俗类,也被我们称为“传统节日”,主要是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特定时日。
2 《红楼梦》中的三个节日2.1 《红楼梦》中的三次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和“上元节”等,大家一起吃元宵(或汤圆)、踩高跷、放烟火等。
《红楼梦》第一回中第一次提到元宵习俗。
民间闹元宵的民俗有人们扮演各式杂耍人员,边行进,边表演,另有五彩花灯,火树银花。
正是在这样以一个狂欢节,香菱被家仆霍起带出赏灯而遭拐卖,自此开始了自己多灾多难的一生。
第二次元宵节是在第十八回中,我们看到“金银焕彩”“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等,在“元妃省亲”中,我们看到从景致到排场无不显得极尽奢华,这使得娘娘本人都感叹“太过奢靡了”。
试论《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红楼 梦》中写 到的糖果 、茶点 、菜肴 、羹汤 ,以及成 左”。古人认为 “左为 阳,右为 阴” (《礼记·杂记 》 )这里
桌 的筵宴菜肴绝大部分都是 当时的精 品 ,代表着当时最高的 黛玉是懂礼的 ,所 以先不坐 ,待到贾母说明缘 由才敢坐下 。
饮食水准 。他们 “吃 ”的艺术 ,美食 辅之美器 ,调味之精 ,
文字评论
试论 《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蔡 郎与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 学与传媒 系 四川成都 611731
摘要 : 《红楼梦 》—— 中国文学 史上的一颗瑰 宝,人们不仅被 其永恒的艺术魅 力所吸引 ,而且也为它所展示的一幅幅生 动的社会风俗 画卷所倾倒 。俗话说 的好 “民以食 为天”。 《红楼梦 》的饮食文化也经常被人 津津乐道 ,体现 了中国饮食文化 的精 髓 。
致的描 摹 ,我们 可 以感 受到 中华饮 食文 化基本 精神 :食之
在 《红楼梦 》中所描 写 的生 日宴 、寿宴 、省亲宴 、家
精、食之美 、食之情 、食之 礼 ,反映了饮食文化与 中华传统 宴 、接 风宴 、诗宴 、灯谜 宴 、合欢 宴 、梅花宴 、海棠宴 、
文化的密切联系 。
螃蟹宴 、 中秋 宴 、端阳 宴 、元 宵宴 等都有 体现 。例 如 ,第
一 套精致的茶具。例如贾母花厅上 ,摆设 的洋漆茶 盘里就放 参 考文 献 :
着 旧窑十锦小茶 杯。王夫人居坐的正二 室里 ,也是茗碗瓶茶
[1】曹 雪芹 高鹗 .红楼梦 】.北京 :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的鸡爪一拌就是。” 凤姐这段话让刘姥姥瞠 目结舌,摇头吐 “礼 ”。 在 《红楼 梦 》第 三回林妹妹进贾府 中就有写到黛玉
舌说道 : “我的佛祖 !倒得来 十几 只鸡来 配它 ,怪道这个味 来 的第一 天贾母 传饭的情景 : “贾母 正面榻上独坐,两旁 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楼梦看中国姓名:***班级:******学号:********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
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和“宗教信仰”。
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
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红楼梦;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正文】“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
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
书本是将圣贤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吉本在封建社会时期,《红楼梦》是一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弘中华之传统文化于海内外的华夏瑰宝。
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稳如泰山,五岳之首的不朽名著,集当时文明成果之精华的百科全书。
在我看来,《红楼梦》如同一朵兀自从百花园中绽放出来的光鲜艳丽、艳冠群芳的百花之最,不同于昙花的转瞬即逝,却有如梅花的傲骨红梅,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原因除了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成就之外,更因为它是一本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各基本层面的巨著。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
一.《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宗教信仰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
宗教信仰也被称为一种“心理民俗”,它也是人类心理活动和信息的传承。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 《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求入于无生之域”, 来向我们“示其解脱之道”。
我们从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惜春、紫绢等人遁入空门, 以及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说中, 确实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和顿悟解脱的禅意。
小说中也写到许多寺庙景观,和尚道士尼姑,他们念经说法、布道化缘、僧道度缘。
从水月庵、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清虚观到大观园内的栊翠庵;从小尼智能儿偷情到老尼净虚的图财害命;从王姑子说法、马道婆的魇魔法到贾敬炼丹烧汞、妙玉的带发修行,把宗教迷信之风俗散布在世俗的贾府内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哲学派别有:儒、佛、道。
这三中宗教派教,往往是相互渗透的,《红楼梦》之中,这三种思想错综复杂的得到了体现。
《红楼梦》中,儒家思想反映的也比较复杂。
这一点,在宝玉身上有所体现。
虽然他“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的表率”,但是“父兄、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之遗训”,却始终是“不敢违逆”的。
于是有了宝玉虽对贾政等人追求功名、专习四书五经不赞许,却也不得不勉强应对。
在遵从父母之命错娶宝钗时,也并没有随黛玉而去,反而参加了科考。
最后出家时,也走到贾政船头,磕了一个头。
此处可见宝玉亦或是曹雪芹还是抱有一定的君臣思想的。
而宝玉的自始至终,对四书五经八股,对所谓的仕途经济不屑一顾,称自己为“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对于宝钗、湘云、袭人此类的劝说均视为“混帐话”,而又与和他不同“俗人”,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可见这也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曹雪芹反对的是封建,而他也并非儒者,于是他的无可奈何便造就了《红楼梦》的亦儒非儒。
《红楼梦》一开头,叙述石头的来历,是女娲补天所遗漏后修炼通了灵性。
经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
这一僧一道,又贯穿全书的始终。
僧、道、女娲补天,便是佛家中所言,神女仙师了。
同时,书中所写前世今生,因果所报,也正是佛家所一贯提及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段《好了歌》的中心意思是说世界上你看所有的好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你只有把所有的好全都结束,所有的好都看穿,不追求,你的灾难、你的痛苦就可以结束。
所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和好变成了、了变成好同样的。
这里所表达的好了之辩,色空之悟从宗教的观点看,就如同佛家思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书中第一回提到的甄士隐,不慕名利,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
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见到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
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后者才是真理。
这副对联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红楼梦》中的巫婆神汉,却是地道的民间信仰,如马道婆那种铰纸人、扎针等习俗。
萨满教贾府中之宁府里,确有未露名的女萨满。
萨满很像贾珍儿媳秦可卿。
萨满的责任维系氏族和睦团结。
秦氏人缘深得贾宅两府上下人心;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有“敏知”、“预言”等奇能。
萨满天职“先知先觉,未雨绸缪”,“凡事不预,临渊何悲”,一心为氏族兴衰系念。
秦氏与凤姐预卜未来,显出奇能睿智;萨满善引领族人,在祝祭或梦幻中谒拜某些神或魂灵。
宝玉进秦氏房中梦游“幻境”萨满擅治病,又擅于导引应婚男女健康媾合,传房术,助氏族人丁兴旺;萨满又能死后灵魂示警,预报吉凶;在实际生活中,穆昆(族长)与萨满是族权与神权的施行者,互为左右臂,彼此依赖,关系非同寻常。
在二十五回中巫婆跳神寄名祖先崇拜宗教,一僧一道,淡化教派。
人有所敬畏,否则“本我”会膨胀。
自我、超我无法养成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翻开《红楼梦》,章章节节中都充斥着中国古代的民族风情。
大观园中的民俗事象可谓无所不包。
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
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小说第二回提到了刚满周岁的贾宝玉“抓周”的故事。
所谓“抓周”,又曰“抓取”,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了这种民俗活动。
又如小说第三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时,宝玉身上戴的“寄名锁”、“护身符”,第八回写到的“长命锁”、“记名符”,薛宝钗胸前挂着的“金锁”和史湘云佩带的“金麒麟”,都属于一种祈福用的民俗饰物。
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事象。
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夜、灯节,时在正月十五日。
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子;中秋节,贾母率全府眷属赏月、联诗、吃瓜果月饼;除夕,宁国府祭宗祠、吃年饭、喝屠苏酒……都是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
除此之外,还有像立春、小阳春、饯花神这样的小节。
《红楼梦》中的“衣食住行”也是被津津乐道的。
由于贾府是士族之家,所以就连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十分考究的。
从穿衣吃饭再到居住行走,都被描摹的十分丰富。
先拿人物的衣着来说,其中典型人物的服饰造型优雅、色彩丰富、质料华贵、佩饰精美。
例如贾宝玉的礼服着装:“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图……”寥寥数语就已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如此详尽逼真。
当然,一谈到《红楼梦》,人们都会对其中的饮食记忆深刻。
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边品尝一边长见识。
如著名的“茄鲞”、“银耳鸽子蛋”、“杏仁茶”等等。
除此之外,红楼中的出行场景也是十分壮观的。
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时,有时乘轿,有时坐车。
贾母、王夫人奉召进宫也是乘轿。
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
秦可卿大出丧时,贾赦一辈上车轿,贾珍一辈骑马。
这些都体现出世家大族男女、主仆在“行”的方面的严格区别。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的建筑和园林,其式样、风格中也透露着大量的民俗信息。
《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红楼梦》中的人儿都是“不差钱”的。
于是,这些主子们在吃喝之余,便想着法儿的玩乐。
所以小说中也记述了许多游艺活动。
例如:猜谜、赶围棋、抹骨牌、掷骰子、击鼓传花、占花名、行酒令、听小曲儿、放风筝等等。
这些游艺活动平常已多,节日更盛。
主子们公开玩,奴婢们私下玩,各寻各的开心。
小说中还特别提到了,贾府养戏班,买小戏子的重要情节。
围绕着唱戏、点戏、听戏的活动,便施了不少笔墨,也写出了姿彩纷呈的民俗事象。
小说中也写到大量的诗谜、酒令和各种节日民俗游戏。
诸如“斗叶”、“猜谜”、“说笑话”、“投骰子”、“解九连环”、“击鼓传花”、“赏雪寻梅”,还有元宵灯节、除夕祭宗祠、端午贴符、中秋赏菊吃蟹等等,无不是突出民俗文化的魅力。
具体的祭祀风俗可见于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在《红楼梦》的祭祀描写中,是贾母带着儿子儿孙、侄儿侄孙、儿媳孙媳等等,上上下下所有族中之人一起祭祀,规模宏大,秩序井然。
这种祭祀礼仪即不是汉俗也不是满俗。
而是满汉祭祀风俗的一个融合。
汉族信奉儒教,在祭祀宗祠时,以男性为主,女性是不得入祠的。
焚香、献礼、献帛、献爵均由男人去做,族中女性是不得参与的。
而满俗祭祀刚好与汉俗相反。
在满俗中女性是主祭,这已是满族祭祀的古老风俗了。
满族大祭时,上好供品,留下主妇,其余族人到门外静候,关门,这时主妇在神殿内行九跪九叩首礼……所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祭祀宗祠的习俗是满汉相结合的产物。
《红楼梦》描写的节庆活动很多,其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讲到是宁国府过春节的场面。
时令一到腊月,就该治办年事了,而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所以宁国府贾珍那边先把宗祠打开,派人打扫,同时收拾供器,为祭祀作准备。
其次是压岁,就是发放压岁钱。
三是送年礼。
四是向本府子弟们发放年物。
五是贴对联,换门神。
这些都属于过年的准备。
祭祖的时间在年三十,这是过年的最大礼仪,祭罢宗祠,大队人马再到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
供品以菜饭汤点酒茶为主,每一道菜都按一定秩序传至供桌上。
大年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前后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拜年、吃年酒。
朋友亲戚,迎来送往,彼此互拜。
吃年酒包括请吃和赴吃,但礼仪上不宜重复,所以需要事先一一拟好日期单子。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年的尾声,又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红楼梦》有六回故事中写到元宵节。
小说开卷即写甄士隐抱女儿英莲“看那过会的热闹”,后来在看花灯中英莲被拐子拐走,伏下一幕令人感叹不已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