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之旅:解读《红楼梦》中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化之旅:解读《红楼梦》中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化之旅:解读《红楼梦》中的传统价值观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一次深入探索。

本文将从传统家庭观念、礼仪与道德准则、封建礼教以及女性地位等方面解读《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

1. 传统家庭观念1.1 家族至上在《红楼梦》中,家族至上的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整个故事发生在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中,家族的荣辱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标杆。

这种传统价值观强调个人理想与家族利益的平衡,并推崇亲情、尊老爱幼等美德。

1.2 父权主义父权主义是古代中国家庭观念的核心之一。

在《红楼梦》中,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威,孝顺、尊敬父亲成为子女应有的行为规范。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家族结构的特点和传统的尊卑秩序。

2. 礼仪与道德准则2.1 礼教思想《红楼梦》中深刻描绘了传统礼教思想的影响。

人们注重尊卑有序,遵循一套严谨而细致的礼仪制度。

不同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礼节和应对方式,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

2.2 忠孝两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两全,即既要对国家忠诚,也要对家庭孝顺。

《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贾母和王熙凤等角色的塑造,展示了忠孝并重的传统美德。

3. 封建礼教与婚姻观念3.1 婚姻合规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婚姻是由家族进行安排,并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

《红楼梦》中几乎所有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决定的,而非双方自主选择。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婚姻制度的特点和婚姻观念。

3.2 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传统封建礼教中重要的准则之一,意味着结婚双方必须等级相当、家庭背景相似。

在《红楼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其中就有许多因为"门当户对"而引起的矛盾和痛苦。

4. 女性地位与家庭角色4.1 家庭责任和义务女性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被赋予了家庭责任和义务。

她们应该服从父亲、丈夫和儿子,在家庭中担任养育子女、维护家族荣誉等角色。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刻思想内涵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一、历史与社会背景《红楼梦》描绘了18世纪晚清社会的封建世家荣府的衰落。

这一历史时期正值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各个家族都在争夺权力,而荣府的衰败也意味着整个封建社会的瓦解。

《红楼梦》通过对荣府衰落的叙述,折射出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道德体系的崩溃。

二、文化底蕴的体现1. 传统礼教的影响《红楼梦》以封建家族为背景,展示了传统礼教在封建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

在荣府中,对于家族规矩、孝道以及男女有别的观念都十分重要。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角色人物,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通过争斗和矛盾的展开,展示了传统礼教的局限和失效,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反思。

2. 古典诗词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其中既有对唐宋诗词的引用,也有对作者自己创作的新诗。

这些诗词不仅是作品的装饰,更是对情感与命运的表达。

通过古典诗词的运用,作者构建了一种复杂而精细的情感世界,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思想内涵的体现1. 命运与个人选择的对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是由神仙所决定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命运的强调。

然而,作品中也强调了个人的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比如贾宝玉,他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虽然感到无奈,但最终选择了离开,通过个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品中的命运观念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对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命运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2. 性别与社会地位的困境《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和权益的缺失。

尤其是贾府中的女性角色,在男权社会中处于被动和被压抑的地位。

然而,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并非完全没有反抗,她们通过机智和智慧,以及情感的表达来反抗命运和现实的束缚,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坚强。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沧桑,仍被广泛地阅读和研究。

本文将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探究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观念与传统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也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人物,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价值观。

它既批判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继承。

二、人生哲学与情感.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族兴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情悲剧,深刻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有情人的遭遇,揭示了人生的苦短与无常。

此外,《红楼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珠玉满堂的世界,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并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和感性追求。

三、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红楼梦》表达了许多文化价值观,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魅力,另一方面,它还是我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扇窗口,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世界之所以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原因。

此外,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文学艺术的无限魅力与美感所在。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小说。

它不仅表达了文化价值观,传递感性趣味,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现实与权力斗争。

我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深度解读和理解有助于我们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珍爱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美好传统。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这部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的长篇小说中,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与思想的深度。

一、红楼梦的文化底蕴(1)家族文化:红楼梦以贾府作为故事背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描写对象。

通过对这些家族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古代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家族文化的内涵。

例如,贾府代表着中国古代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家族的世代传承和荣耀的追求。

(2)宗法制度:红楼梦中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家族内的等级观念、亲属关系的固定规则,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

通过对这一制度的描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封建伦理。

(3)儒家思想:红楼梦中贯穿着儒家的思想,展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忠孝、礼仪、孝道等观念贯穿于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引导。

二、红楼梦的思想深度(1)现实与理想的对比: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描写,展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贾宝玉代表了追求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者,但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他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个人追求的限制与禁锢。

(2)女性地位与男权社会:红楼梦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探讨了女性地位与男权社会的关系。

尤其是林黛玉的形象,她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与矛盾,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个体所表达的自我意识与反抗。

(3)命运与宿命观念:红楼梦中各个人物命运的起伏和结局,凸显了对宿命观念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思辨。

人物的命运常常是受到宿命的支配,但也有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红楼梦在不同人物的命运中呈现了中国人对于“命运”现象的深入思考。

结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讲述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史,描绘了清朝时期官场、贵族、商人、妓女等社会阶层的风貌和生活,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红楼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小说中既有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引用,也有对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文学名篇的涉猎。

它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通过这一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这也是《红楼梦》在文化领域得以长久流传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依然存在于当代社会,因此这部小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小说中所反映的官场腐败、家族贵族的衰落、商人阶层的崛起等问题,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因此这部小说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同时,《红楼梦》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如妒忌、虚荣、贪欲等,这些人性弱点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因此这部小说对于当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它既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也有着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小
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人性弱点,因此它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心得:文学意义和影响

《红楼梦》心得:文学意义和影响

《红楼梦》心得:文学意义和影响文学意义和影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风格和纷繁复杂的情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

本文将从文学意义和影响两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传世之作。

一、文学意义1.描绘全面人性《红楼梦》通过对各种人物的刻画,准确地描绘了人性的多面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它涉及到了贾、史、王、薛四个大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婚姻人际关系、家族财富的分配和传承,展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而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充满了灵性、真实和丰富的人性特征,如林黛玉的敏感性、彩霞的精细和情感的复杂性等等。

他们或代表了贵族、官僚、商人、小妾、婢女等各个社会阶层的形象,其群像结构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一种准确刻画人性的作品。

2.真实生动的描绘《红楼梦》语言优美、艺术高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作者通过描绘各种生动的具体情境和丰富的人物心理、丰富的细节描写等让读者深入感受到完整的情境,真切的感受每一个细节。

乃至诗词、壁画、歌舞、花鸟等元素的细腻描摹,让其鲜活的再现了乾隆时期的清代古板、浪漫富足之美。

在描写张爱玲所称的情色风俗时,也是直抒胸臆、毫不掩饰的表现出来,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3.富有思想性《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智慧的启示。

它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衰败,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丑恶,使我们认识到道德、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性。

其丰富多彩的情节、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情感丰富的概念,构成了一个古代优美的文化宝库,无论莘莘学子还是有志追求人文精神的读者,都可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二、文学影响1.被誉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作为古代小说能够成为这样的巨著,在当时是颠扑不破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指高堆进。

几乎是受到了所有文学人士的一致认可,无论是从创作风格、意义、主题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同,被称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的思想意蕴及文化价值

曹雪芹的思想意蕴及文化价值

曹雪芹的思想意蕴及文化价值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名著,该书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曹雪芹的思想意蕴及文化价值在我们日常的思考和文化研究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曹雪芹的思想意蕴1. 人性关怀曹雪芹在描绘人物时,常常从人性出发,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性的扭曲。

比如奶娘王熙凤,曹雪芹描写她“不指望前途,不找出路,不计较得失”,揭示了她内心中的寂寞和空虚,同时也暗示出她的心中还存在善良和热爱。

曹雪芹通过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性中善与恶相对、复杂多变的一面。

2. 反封建思想《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弊端的作品。

曹雪芹对于封建社会中贵族的卑劣行径进行了深刻揭露,如金玉良缘、迎春瑞雪、雪芹谢家、宁府风月等章节均讲述了权力斗争带来的丑陋。

曹雪芹通过描述富贵人家中的女性的命运,探讨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处境,使人们认识到封建制度对于人民的压迫和苦难。

3. 人居自然思想《红楼梦》中的描写常常将人居与自然结合,曹雪芹借此体现了人对于自然的关注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理念。

如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对答:“平生无事不登三宝殿,今独登临水阁,何也?”“前三宝殿,乃凭虚造索,是故却去。

今日来此,自觉亲近自然,故登无所谓殿宇之类。

”通过此对话,曹雪芹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启示人们追求自然之美以及增强与自然亲和力的重要性。

二、文化价值1. 重要意义《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极端文化价值的文学巨作,能够帮助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应用方面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

同时,它又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历程和时代变迁。

2. 文学影响力《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曹雪芹独具匠心的人物刻画和精致入微的描写,塑造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文学思想和文学风格,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3. 文学艺术价值《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文学作品,其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和美学价值。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的赏析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的赏析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的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的赏析,即叙事结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一、叙事结构《红楼梦》的叙事结构非常复杂,可以被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林黛玉梦中的故事,第二层是书中的故事,第三层是作者生活经历和哲学思想的反映,第四层是全书的象征内容。

这四个层次相辅相成,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在《红楼梦》中,作者采用了极其复杂的时间结构,利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如回想,梦幻,笑话,讽刺等。

同时,作者也利用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来构建叙事结构。

例如,书中的主角贾宝玉曾经拥有一段和薛宝钗的感情,然而因为叶经天的出现,这段感情得不到继续。

此外,本书中还描写了众多的情节和事件,如林黛玉的死亡,贾宝玉的赴京等,这些情节和事件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二、文学价值《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巅峰。

这部作品不仅在古代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在当代也广受好评。

第二,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无论是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还是语言和风格,都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第三,它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部描述清朝封建社会生活的作品,它为我们了解清朝封建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三、思想内涵《红楼梦》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悟空性,返璞归真”。

作者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恋、宝钗对抗宝玉的冷漠和心灵的沟通,告诉我们人们应该珍爱自己的天性和品行。

尤其是贾宝玉的出家,林黛玉的自杀,它们都向人们传递着人生的意义。

此外,作品还探讨了性别、宗教、婚姻等社会现象,对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历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四、艺术风格《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部典型的典雅小说,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隐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部《红楼梦》成为世人永远评说的对象。

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关注,决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主题。

对于《红楼梦》来说,似乎还不止于它那个众说纷纭的主题,更重要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和超越。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

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

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

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

《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

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

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

在西方,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人们逐渐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当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而且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始终没有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嬗变出来。

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

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

曹雪芹不但借贾宝玉之口明确提出了这种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皆然相反的“褒女贬男”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

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
的实际掌权者是王熙凤,贾府最有远见的人是秦可卿,贾府最有管理才能的人是探春,贾府最有才华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班小姐,贾府最纯洁、善良,最有个性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群丫头……而且作者对他们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贾府的男人们,他们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无耻,贾敬修道炼丹,企求长生不老,贾赦胡作非为,贾政是个假正经,至于贾珍、贾琏、贾蓉、贾瑞等人就更不用说了。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褒女贬男”的价值偏向。

这种观点看似或许有些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实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表达方式,其实他是通过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褒扬,否定传统的那种“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他骨子里所追求的其实就是男女平等,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再次,《红楼梦》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视社会秩序轻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局限,充分表达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大的特色是重视社会秩序,轻视个体生命的苦难;社会秩序的稳定是最高的价值追求,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牺牲个体生命的幸福在所不惜。

漠视个体生命的苦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念。

当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些微弱的声音表达过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但这些声音过于微弱了,往往完全被主流文化的声音所掩盖。

《红楼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有力地唱响了轻视社会秩序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声音。

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对待宝黛爱情悲剧的态度。

宝黛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纯洁和真挚的,这无庸置疑,但最终却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手中,而贾母、王夫人在选择他们的命根子贾宝玉的妻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绝不会是爱情这种个体生命的追求,而是这个未来的媳妇能不能担当起贾府未来女主人的重任。

于是,他们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薛宝钗,牺牲林黛玉。

正是他们的这种选择使象征个体生命追求的“木石前盟”输给了象征人间秩序的“金玉良缘”,最终造成了宝黛爱情悲剧。

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作者绝没有为此讳饰,而是特别真实地展现给了人们,并对悲剧主人公给予了极大同情,从作者的这种价值偏向中不难看出他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幸福,而不是社会伦理秩序。

其次,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言行和情感也证明了这一点。

贾宝玉和林黛玉无疑是作者倾注心血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和追求无疑也折射出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追求。

先看贾宝玉,他不但厌弃功名富贵,而且公开表达对封建伦理秩序的不满,他喜欢厮混在脂粉堆里,是因为那些女孩子葆有生命本来的天真、善良和纯洁,还没有被社会环境毒化。

每当这些弱小的女孩子和无形而庞大的社会伦理秩序发生冲突时,他总是站在这些弱小的女孩子一边。

再看林黛玉,她似乎从来不懂得怎样看风使舵、讨好贾府上下人等,以争取自己和贾宝玉婚姻的筹码,她似乎不会这样做,也不屑这样做,在那个为了自己利益明争暗斗甚至不惜丧失人格的环境中,她却把自己的自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她从落红中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所以才有常人难以理解的“葬花”之举;她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透过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可以明显地同看出作者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幸福,而非社会伦理秩序。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有许多东西被人们争论不休,甚至有些争论已经
掩盖了人们对《红楼梦》的真正解读。

但《红楼梦》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自然有其永恒的东西蕴涵其中。

我认为这永恒的东西就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和超越:诗化小说的特征不但是对中国传统小说模式的提升和超越,而且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至于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和个体生命的关注,不但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更契合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基于此,《红楼梦》不愧为一部名著,它不断被人言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