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
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
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
《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
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
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
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
"一时也道不尽。
红楼梦的中国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红楼梦的中国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贵族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像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首先,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与婚姻观念。
小说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家族的兴衰和家族成员的婚姻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族的延续和家族荣誉是至高无上的。
小说中,贾母作为贾家的家族长老,她的权威和地位不可动摇。
而贾宝玉作为贾家的继承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家族的关注和期望。
婚姻观念方面,小说中描绘了包括婚姻介绍、婚姻仪式、婚姻嫁娶等一系列传统的婚姻习俗。
这些家族制度和婚姻观念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族和婚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礼教与文化传统。
小说中,贾府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家族成员们要遵守各种礼教规范。
例如,封建社会中的男女有严格的性别分工,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小说中的贾母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妇女形象,她忠诚地履行着家庭妇女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小说中还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文化传统。
贾宝玉、黛玉等人都是文人雅士,他们的诗词才华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文化风尚。
再次,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家族仪式。
小说中,贾府的家族成员们都要遵循宗法制度,尊重家族的祖先和家族的规矩。
家族的重要仪式,例如祭祀祖先、祭祀家族的神灵等,都在小说中有所描写。
这些宗法制度和家族仪式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宗族观念和家族意识。
最后,红楼梦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宴会文化与民俗风情。
小说中,贾府的宴会场景频繁出现,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宴会礼仪和饮食文化。
宴会是贵族社会交际的重要场合,也是展示家族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
小说中的宴会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宴会文化和民俗风情,例如宴会的座次、宴会的菜肴、宴会的礼仪等。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贵族家庭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代社会生活的经典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的
民间节庆文化。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节庆活动,使读者对
清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红楼梦中,宝黛、薛宝钗等人在元宵节赏月、猜灯谜、放烟火等
活动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元宵节也象
征着辞旧迎新,人们在节日期间还会吃元宵、踏破福字等俗,寓意
着团圆和幸福。
2.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在
红楼梦中,贾母和贾宝玉等人都会前往墓地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也是感受大自然的好时机,人们会踏青、野餐、放风筝等,
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3.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红
楼梦中,元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表达了对众人平安健康
的祝福。
端午节还有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独特的传统俗,人们
也会亲手制作粽子,增进友情和家庭团聚。
4.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月圆之夜。
红楼梦中,贾母
和贾宝玉等人会在中秋节赏月、品尝月饼,并举行诗会等文艺活动。
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人们把月亮比作亲人,通过赏月来表达思念
之情。
红楼梦中的这些民间节庆文化活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
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民俗风情。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本报告以红楼梦为案例,探讨了民俗文化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反映的传统婚嫁、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以及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批判。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为红楼梦既是对民俗文化的再现和传承,也是对封建制度和社会习俗的批判,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传统婚嫁文化红楼梦中描绘了贾宝玉、贾府众多女子的婚嫁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
我们分析了这些描写中的细节,包括嫁娶礼节、配偶选择、婚嫁流程等,明确了红楼梦对传统婚嫁文化的继承和再现。
二、红楼梦中的祭祀文化红楼梦中的许多情节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比如贾府的重大祭祀仪式,以及宝玉与黛玉等人的祭祀行为。
我们研究了这些祭祀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象征意义,揭示了红楼梦中对于祭祀文化的描绘和思考。
三、红楼梦中的节庆文化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这些节庆活动的庆祝方式、习俗特点和文化意义,发现红楼梦对于节庆文化的描写充满了情感与细致。
四、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批判红楼梦不仅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还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通过贾府的显贵奢华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歪曲。
同时,红楼梦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也表现在对于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爱情观念等方面。
结论:红楼梦作为一部民俗文化巨著,通过对红楼梦中蕴涵的民俗元素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嫁、祭祀和节庆习俗,以及封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红楼梦的研究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反映了清朝封建社会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民俗传统文化的描写。
下面是一些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象征富贵的元宵灯笼在《红楼梦》中,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放灯笼来庆祝。
灯笼被认为是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象征物。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描述“灯谜”游戏表达了人们对于元宵节的热情和欢乐。
婚俗文化中的嫁妆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情节之一。
在小说中,嫁妆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
它代表了女方家庭对新娘的祝福和期望,也是家族传承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婚俗文化中嫁妆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依附性和家族结构的重要性。
儿童的游戏和玩具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儿童的游戏和玩具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小时候喜欢玩橄榄球和纸鹞,这些都是古代儿童常玩的游戏和玩具。
这些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儿童生活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和童年记忆的关注。
穿越时空的民歌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美丽动听的民歌出现。
这些民歌不仅仅是为了文学效果,更是传承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描写这些民歌,作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独特韵味。
赌博文化中的牌局赌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对赌博文化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小说中下象棋和掷骰子,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赌博方式。
通过描写牌局,作者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赌博般的变化,更间接反映了社会风气和人性本质。
这些是《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能够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了解红楼梦中的风俗习惯

了解红楼梦中的风俗习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部以清代宫廷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感纠葛,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通过了解红楼梦中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文化。
一、婚姻习俗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婚姻习俗与清代的实际情况相符。
在清代的封建社会中,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首先是“纳采”,即男方家庭派人去女方家庭提亲。
然后是“纳征”,男方送礼给女方家庭,表示诚意。
接下来的“纳吉”是安排婚约仪式,由双方家长和亲戚见证。
最后,举行婚礼,进行正式的结婚仪式。
二、服饰习俗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服饰来展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女性的服饰中,襦(ru)袄、披肩、裙子等是常见的。
妆容方面,眉目轻描淡写,但唇妆浓艳。
男性则常穿长袍和衣襟高过膝的马褂。
婚礼上,新郎新娘穿着华丽的大龙袍和袍褂。
由于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各自的着装和妆容也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体现了清代社会的审美风格。
三、节庆习俗红楼梦中有许多文章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宵节,这一天作为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是一个家庭团聚、互送贺礼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元宵、猜灯谜、观赏花灯等。
除了元宵节,红楼梦中还提到了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四、宴会礼仪在红楼梦中,宴会是人们交流感情、展示身份的重要场合,因此宴会礼仪也显得非常重要。
宴会的桌席有着明确的分座次,座位与身份相关。
宴会上的招待礼仪非常丰富,包括敬酒、赏花、互赠礼物等。
主人还需按照规定的礼仪顺序与客人逐一敬酒,以示尊重。
同时,宴会上还进行诗词歌赋等文艺表演,以增加气氛。
五、居住习惯红楼梦中的人物居住在具有独特风情的府邸中。
在书中,府邸的构造和布局经常被提及。
例如,大门、正厅、主卧室等地方都有严格的规定,与一个家族的地位紧密相关。
此外,家具的摆放也有讲究,比如“炕”是格局十分明确的重要家具。
红楼梦中的节日文献综述

红楼梦中的节日文献综述《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涵盖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以下是红楼梦中的几个重要节日以及它们在文中的描写和作用的综述:1. 真宗生辰: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荣府内祈福真宗生辰。
这一节庆活动以庙会的形式展开,贾府中的人们参与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节目和民间传统活动。
这个节日凸显了贾府的荣华富贵,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和庙会文化。
2. 冬至: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较为详细的描写。
贾府为此举行盛大的宴会,全家人齐聚一堂,共进团圆饭。
同时,这一节日也被用来表达人物情感,比如贾母等人对贾宝玉的宠爱和关怀。
3.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一个寓意团圆和笑语盈盈的节日。
在红楼梦中,贾府举办了盛大的元宵灯会。
贾宝玉和其他人物参与其中,观赏花灯,吃元宵,唱戏等。
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展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感情的交流。
4.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悼念逝去的亲人。
在红楼梦中,贾府也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扫墓。
清明节的描写在文中有一定的悲怆色彩,反映了生死离别的主题。
5. 十五夜:十五夜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红楼梦中也有对这一节日的描写。
在贾府中,人们观赏月亮、赏花灯、赏桂花,同时还举行了合家团圆的宴会。
这一节日的描写表达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和家庭的和谐。
红楼梦中的这些节日描写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也通过庆祝活动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进一步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这些节日描写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 祝珊珊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引言:在《红楼梦》这部旷世杰作中,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个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而且还把各类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们了解贾府是如何由鼎盛,跌落到家散人亡的悲惨命运。
在《红楼梦》中回回可以找到一些民俗事象,曹公把各类民俗事象作为丝丝彩线,融入故事之中,使各色人物鲜活呈现。
本文我们讨论《红楼梦》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中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希望增强大家的民俗文化意识,了解民俗生活背后的贾府命运的走势。
1 民俗的概念在中国,“民俗”一词出现较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根据钟敬文先生的分类,《红楼梦》中涉及的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物质民俗文化,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那些可感知的存在。
社会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与家庭、民族,甚至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组成关系,包括社会制度、岁时节日等方面。
精神民俗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文化现象,它一般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等。
语言民俗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等。
岁时节日,属于社会民俗类,也被我们称为“传统节日”,主要是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特定时日。
2 《红楼梦》中的三个节日2.1 《红楼梦》中的三次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和“上元节”等,大家一起吃元宵(或汤圆)、踩高跷、放烟火等。
《红楼梦》第一回中第一次提到元宵习俗。
民间闹元宵的民俗有人们扮演各式杂耍人员,边行进,边表演,另有五彩花灯,火树银花。
正是在这样以一个狂欢节,香菱被家仆霍起带出赏灯而遭拐卖,自此开始了自己多灾多难的一生。
第二次元宵节是在第十八回中,我们看到“金银焕彩”“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等,在“元妃省亲”中,我们看到从景致到排场无不显得极尽奢华,这使得娘娘本人都感叹“太过奢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中的“俗事”——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
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
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
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
[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正文】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
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
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
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大观园中的民俗事象可谓无所不包。
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
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
以《红楼梦》的节日叙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第十八回的元宵节描写、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的芒种节描写、第五十三至五十四回的年节描写、第五十八回的清明节描写以及第七十五至七十六回的中秋节描写等。
[2]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事象。
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夜、灯节,时在正月十五日。
《红楼梦》有六回故事中写到元宵节和元宵节的活动。
小说开卷即写甄士隐抱女儿英莲“看那过会的热闹”,后来在看花灯中英莲被拐子拐走,伏下一幕令人感叹不已的动人故事。
元妃省亲的故事安排在元宵节期间,小说中写到元妃命太监送灯谜,贾府上下忙于猜灯谜、制灯谜的景象。
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子;中秋节,贾母率全府眷属赏月、联诗、吃瓜果月饼;除夕,宁国府祭宗祠、吃年饭、喝屠苏酒……[3]都是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
除此之外,还有像立春、小阳春、饯花神这样的小节。
其次,《红楼梦》中的“衣食住行”也是被津津乐道的。
由于贾府是士族之家,所以就连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十分考究的。
从穿衣吃饭再到居住行走,都被描摹的十分丰富。
先拿人物的衣着来说,其中典型人物的服饰造型优雅、色彩丰富、质料华贵、佩饰精美。
例如贾宝玉的礼服着装:“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图……”[4]寥寥数语就已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如此详尽逼真。
当然,一谈到《红楼梦》,人们都会对其中的饮食记忆深刻。
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边品尝一边长见识。
如著名的“茄鲞”、“银耳鸽子蛋”、“杏仁茶”等等。
除此之外,红楼中的出行场景也是十分壮观的。
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时,有时乘轿,有时坐车。
贾母、王夫人奉召进宫也是乘轿。
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
秦可卿大出丧时,贾赦一辈上车轿,贾珍一辈骑马。
这些都体现出世家大族男女、主仆在“行”的方面的严格区别。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的建筑和园林,其式样、风格中也透露着大量的民俗信息。
再次,“宗教信仰”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
宗教信仰也被称为一种“心理民俗”,它也是人类心理活动和信息的传承。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 《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求入于无生之域” , 来向我们“示其解脱之道”。
我们从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惜春、紫绢等人遁入空门, 以及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说中, 确实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和顿悟解脱的禅意。
小说中也写到许多寺庙景观,和尚道士尼姑,他们念经说法、布道化缘、僧道度缘。
从水月庵、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清虚观到大观园内的栊翠庵;从小尼智能儿偷情到老尼净虚的图财害命;从王姑子说法、马道婆的魇魔法到贾敬炼丹烧汞、妙玉的带发修行,把宗教迷信之风俗散布在世俗的贾府内外。
最后,闲话《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红楼梦》中的人儿都是“不差钱”的。
于是,这些主子们在吃喝之余,便想着法儿的玩乐。
所以小说中也记述了许多游艺活动。
例如:猜谜、赶围棋、抹骨牌、掷骰子、击鼓传花、占花名、行酒令、听小曲儿、放风筝,等等[5]这些游艺活动平常已多,节日更盛。
主子们公开玩,奴婢们私下玩,各寻各的开心。
小说中还特别提到了,贾府养戏班,买小戏子的重要情节。
围绕着唱戏、点戏、听戏的活动,便施了不少笔墨,也写出了姿彩纷呈的民俗事象。
二.《红楼梦》民俗文化的特点首先,《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数量大、范围广、描摹细。
其中的民俗风情描写,遍被全书,蕴含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典范意义。
翻开《红楼梦》,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绛珠还泪”的传说;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到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回回可以找到民俗风情事象。
[6]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曹雪芹都把民俗风情事象作为一种背景,作为一种烘托,揉进艺术的构思之中。
其次,《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民俗文化亦南亦北。
从饮食上看,既有像鲈鱼莼菜这样清淡的南方菜品,又不乏奶子、鹿肉这样极具北方特色的佳肴。
[7]在穿着服饰上,不仅穿绫罗绸缎、也时常披着裘皮、毛衣等等。
而在游艺的项目上,如赏雪、打围这样的项目都具有地道的北方特色。
像放风筝一类的游戏,则属于南方民俗。
所以说,小说中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民俗事象,体现了《红楼梦》时代南北地域文化交流、大融合的趋向。
最后,《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民俗是雅俗共赏的。
民俗并非都是“俗”,它同样有雅俗之分。
《红楼梦》在当时社会里是作为通俗小说出现的,由于是作家的个人创作,写的又是贵族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因此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呈雅俗相间,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达到雅俗共赏的精妙境界。
例如,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个个才华横溢,吟诗填词,唱曲猜谜,弹琴下棋,都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但是,来自乡间的积古婆子刘姥姥、皇商出身的薛蟠,出口就是“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绣房窜出大马猴”等俗而又俗的笑话。
[8]《红楼梦》中的人物因地位、身份、年龄的不同,从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民俗表现也有差别,体现的民俗意趣迥异。
这就是曹雪芹从民俗写人物、写他们性格的妙处。
三.《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民俗事象的艺术再现。
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除具备现实生活中民俗的实用性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第一,民俗事象的描写渲染了小说的环境气氛,并揭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红楼梦》是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兴衰际遇来揭示封建制的黑暗、腐朽,并最终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
例如,小说中通过秦可卿之丧的风光、元妃省亲的奢华以及各种节日活动来将这个士族之家的“盛”写到极致,但到了“宁国府祭宗祠”之后,贾府便渐渐露出了下世的光景。
又如在小说中大费笔墨的描写看戏、听戏、点戏,也是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
曹雪芹充分地运用了民俗事象,使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直至全书结局,都围绕全书的主题展开、发展到完成。
第二,在民俗事象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个性、鲜明。
《红楼梦》中描写的数百个不同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堪称古典小说的典范之作。
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的冷子兴、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和拿出“护官符”的小沙弥,栊翠庵品茶时的妙玉,说话逗人发笑的刘姥姥,醉骂的焦大,撕扇撒娇的晴雯,扑蝶的薛宝钗,唱戏的芳官……[9]每一个人物无不是在一种民俗氛围中展现其形象、其性格,而在展现这些人物形象、性格时又离不开民俗事象的描写。
民俗事象的描写,氛围的营造,都是巧妙地寓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全书的悲剧结局。
第三,民俗事象的描写推进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正是在贾雨村,冷子兴相遇酒肆,二人闲谈慢饮中开始的。
而酒有着助兴和消解“礼”的作用。
《红楼梦》中写饮酒听戏、饮酒唱曲、饮酒联诗等场景,这一切都在小说情节中发挥了烘托气氛、推进发展的作用。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
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一部描绘了清王朝时期我国主要民俗现象的生动的民俗学著作。
它就像是一枚珍贵的化石,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见证着中华民俗文化的发展!参考文献:[1]《红楼梦大辞典》,总目第1~2页。
[2]《红楼梦》,目录第1~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3]参见郭若愚著《红楼梦风物考》,第265-32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4](百度知道)[5]参见高国藩著《红楼梦民俗趣语》,台湾里仁书局1996年1月版。
[6]参见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7]参见秦一民著《红楼梦饮食谱》,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版[8]参见高国藩著《红楼梦民俗趣语》,台湾里仁书局1996年1月版。
[9]参见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