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
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
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
《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
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
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
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
"一时也道不尽。
红楼梦的中国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红楼梦的中国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贵族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像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首先,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与婚姻观念。
小说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家族的兴衰和家族成员的婚姻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族的延续和家族荣誉是至高无上的。
小说中,贾母作为贾家的家族长老,她的权威和地位不可动摇。
而贾宝玉作为贾家的继承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家族的关注和期望。
婚姻观念方面,小说中描绘了包括婚姻介绍、婚姻仪式、婚姻嫁娶等一系列传统的婚姻习俗。
这些家族制度和婚姻观念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族和婚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礼教与文化传统。
小说中,贾府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家族成员们要遵守各种礼教规范。
例如,封建社会中的男女有严格的性别分工,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小说中的贾母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妇女形象,她忠诚地履行着家庭妇女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小说中还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文化传统。
贾宝玉、黛玉等人都是文人雅士,他们的诗词才华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文化风尚。
再次,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家族仪式。
小说中,贾府的家族成员们都要遵循宗法制度,尊重家族的祖先和家族的规矩。
家族的重要仪式,例如祭祀祖先、祭祀家族的神灵等,都在小说中有所描写。
这些宗法制度和家族仪式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宗族观念和家族意识。
最后,红楼梦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宴会文化与民俗风情。
小说中,贾府的宴会场景频繁出现,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宴会礼仪和饮食文化。
宴会是贵族社会交际的重要场合,也是展示家族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
小说中的宴会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宴会文化和民俗风情,例如宴会的座次、宴会的菜肴、宴会的礼仪等。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贵族家庭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红楼梦》与满族风俗

《红楼梦》与满族风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本是汉人,祖居辽阳,在满族还没有入主中原的时候,曹家就已归隶于清兵的满洲正白旗包衣旗籍。
清入关以后,曹家世为清朝皇室内务府之奴。
我们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讨《红楼梦》这部“无朝代年纪可考”的奇书,就会发现书中充满了满族的习惯和风俗。
我们仅从以下十个方面来探研:第一,称呼。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俗,《红楼梦》中男女长幼、主奴之间的称呼,多为满族习俗。
老祖宗《红楼梦》中,称贾母为老祖宗。
如第三回,凤姐初见黛玉,说着便用手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
”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竞忘了老祖宗了。
”“老祖宗”本是男称,满族习俗把“高辈”女人称为老祖宗。
《清稗类钞》称谓类“太后之称谓”词条里说:“光绪朝,宫廷自皇帝以次,及于宫眷,均呼孝钦后以男称,有时亦呼老祖宗,又或称之为老佛爷,德宗则称之曰亲爸爸。
”孝钦后就是慈禧太后。
爷满族称爷,不是祖父的意思,而是对男性的尊称。
如第十六回中赵嬷嬷道:“我喝呢!奶奶也喝一盅。
怕什么!只不要过多了就是了。
我这会子跑了来,倒也不为酒饭,倒有一件正经事,奶奶好歹记在心里,疼顾我些罢!我们这爷,只是嘴里说的好,到了跟前就忘了我们……”这里的爷,指的是贾琏。
《老残游记补编》里,也有这样的记述:〔满族〕宋德胤139《红楼梦》与满族风俗/宋德胤“初次见面,可以称某大爷、某二爷,汉人称姓,旗人称名。
你看《红楼梦》里,薛蟠是汉军,称薛大爷;贾琏、贾环就称琏二爷、环三爷。
”《红楼梦》中就是这样称呼年轻的男主人。
奶奶满族称奶奶,不是汉族祖母的意思,一般是年轻已婚女人用得最多。
例如第十五回,老尼道:“这点子事,要在别人,自然忙的不知怎么样!要是奶奶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办的。
俗语说的:‘能者多劳。
’太太见奶奶这样才情,越发都推给奶奶了,只是奶奶也要保重贵体些才是。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间节庆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代社会生活的经典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的
民间节庆文化。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节庆活动,使读者对
清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红楼梦中,宝黛、薛宝钗等人在元宵节赏月、猜灯谜、放烟火等
活动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元宵节也象
征着辞旧迎新,人们在节日期间还会吃元宵、踏破福字等俗,寓意
着团圆和幸福。
2.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在
红楼梦中,贾母和贾宝玉等人都会前往墓地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也是感受大自然的好时机,人们会踏青、野餐、放风筝等,
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3.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红
楼梦中,元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表达了对众人平安健康
的祝福。
端午节还有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独特的传统俗,人们
也会亲手制作粽子,增进友情和家庭团聚。
4.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月圆之夜。
红楼梦中,贾母
和贾宝玉等人会在中秋节赏月、品尝月饼,并举行诗会等文艺活动。
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人们把月亮比作亲人,通过赏月来表达思念
之情。
红楼梦中的这些民间节庆文化活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
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民俗风情。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本报告以红楼梦为案例,探讨了民俗文化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反映的传统婚嫁、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以及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批判。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为红楼梦既是对民俗文化的再现和传承,也是对封建制度和社会习俗的批判,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传统婚嫁文化红楼梦中描绘了贾宝玉、贾府众多女子的婚嫁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
我们分析了这些描写中的细节,包括嫁娶礼节、配偶选择、婚嫁流程等,明确了红楼梦对传统婚嫁文化的继承和再现。
二、红楼梦中的祭祀文化红楼梦中的许多情节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比如贾府的重大祭祀仪式,以及宝玉与黛玉等人的祭祀行为。
我们研究了这些祭祀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象征意义,揭示了红楼梦中对于祭祀文化的描绘和思考。
三、红楼梦中的节庆文化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这些节庆活动的庆祝方式、习俗特点和文化意义,发现红楼梦对于节庆文化的描写充满了情感与细致。
四、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批判红楼梦不仅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还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通过贾府的显贵奢华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歪曲。
同时,红楼梦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也表现在对于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爱情观念等方面。
结论:红楼梦作为一部民俗文化巨著,通过对红楼梦中蕴涵的民俗元素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嫁、祭祀和节庆习俗,以及封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红楼梦的研究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传统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反映了清朝封建社会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民俗传统文化的描写。
下面是一些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象征富贵的元宵灯笼在《红楼梦》中,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放灯笼来庆祝。
灯笼被认为是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象征物。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描述“灯谜”游戏表达了人们对于元宵节的热情和欢乐。
婚俗文化中的嫁妆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情节之一。
在小说中,嫁妆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
它代表了女方家庭对新娘的祝福和期望,也是家族传承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婚俗文化中嫁妆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依附性和家族结构的重要性。
儿童的游戏和玩具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儿童的游戏和玩具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小时候喜欢玩橄榄球和纸鹞,这些都是古代儿童常玩的游戏和玩具。
这些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儿童生活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和童年记忆的关注。
穿越时空的民歌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美丽动听的民歌出现。
这些民歌不仅仅是为了文学效果,更是传承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描写这些民歌,作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独特韵味。
赌博文化中的牌局赌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对赌博文化的描写。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小说中下象棋和掷骰子,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喜欢的赌博方式。
通过描写牌局,作者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赌博般的变化,更间接反映了社会风气和人性本质。
这些是《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民俗传统文化的例子。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能够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了解红楼梦中的风俗习惯

了解红楼梦中的风俗习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部以清代宫廷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感纠葛,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通过了解红楼梦中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文化。
一、婚姻习俗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婚姻习俗与清代的实际情况相符。
在清代的封建社会中,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首先是“纳采”,即男方家庭派人去女方家庭提亲。
然后是“纳征”,男方送礼给女方家庭,表示诚意。
接下来的“纳吉”是安排婚约仪式,由双方家长和亲戚见证。
最后,举行婚礼,进行正式的结婚仪式。
二、服饰习俗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服饰来展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女性的服饰中,襦(ru)袄、披肩、裙子等是常见的。
妆容方面,眉目轻描淡写,但唇妆浓艳。
男性则常穿长袍和衣襟高过膝的马褂。
婚礼上,新郎新娘穿着华丽的大龙袍和袍褂。
由于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各自的着装和妆容也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体现了清代社会的审美风格。
三、节庆习俗红楼梦中有许多文章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宵节,这一天作为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是一个家庭团聚、互送贺礼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元宵、猜灯谜、观赏花灯等。
除了元宵节,红楼梦中还提到了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四、宴会礼仪在红楼梦中,宴会是人们交流感情、展示身份的重要场合,因此宴会礼仪也显得非常重要。
宴会的桌席有着明确的分座次,座位与身份相关。
宴会上的招待礼仪非常丰富,包括敬酒、赏花、互赠礼物等。
主人还需按照规定的礼仪顺序与客人逐一敬酒,以示尊重。
同时,宴会上还进行诗词歌赋等文艺表演,以增加气氛。
五、居住习惯红楼梦中的人物居住在具有独特风情的府邸中。
在书中,府邸的构造和布局经常被提及。
例如,大门、正厅、主卧室等地方都有严格的规定,与一个家族的地位紧密相关。
此外,家具的摆放也有讲究,比如“炕”是格局十分明确的重要家具。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社会描绘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满族习俗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满族习俗,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满族习俗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满族习俗的生动描绘,如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婚丧嫁娶等。
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我们研究满族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进行研究。
我们将对满族服饰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我们将关注满族饮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其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关联。
我们还将对满族婚丧嫁娶等习俗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描写《红楼梦》作为一部描绘清代上层社会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仅反映了汉族封建社会的诸多习俗,也深刻地展现了满族的独特风俗。
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习俗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色彩,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例如,贾宝玉身上的蟒袍、马褂,以及他佩戴的玉佩、金链等,都是满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华丽与精致,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身份认同。
满族的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细致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摘要: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编巨制中对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了充分的、艺术的展示,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
他为我们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时代的风俗民情的全貌,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风俗宝鉴”。
关键词:民俗文化. 红楼梦“千载红楼梦,再话一千年”,这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黛玉葬花这一节的结束语。
至今不曾记得,这使我对红楼梦这部可再话一千年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是什么使得这部小说能流传千古?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清代的民俗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
由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清代的中国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然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受到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所影响并发生变化。
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体性、变异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共有的特点,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民俗的民族性方面,满汉民族相互交汇,互相吸纳,走向融合。
2.南北民俗的互动与融合。
民俗有鲜明的地域性,南北地域不同,出现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柔弱等多方面的差异性。
3.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碰撞,外来民俗文化渗透到华夏民俗之中。
自汉唐以来,外来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输入中国,为古老的华夏民俗文化所吸纳。
总之,综观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构成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
它既有中国民俗构成、发展中的共同性,又有它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
二、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为“六礼”。
《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订婚时要“吃茶”,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是一句双关语,缘起于凤姐:“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
”前有交待,厚则相互照应。
作者细密的构思,于是就有了凤姐的“吃茶”之说。
从字源学的角度讲,“茶”引入婚俗中至少是在唐、宋以后。
不过聘礼用茶,这与我国古代茶叶的兴旺发达有很大的关系。
这可以从历代论茶的著述中看出来。
例如唐代陆羽筑的《茶经》,晚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有“茶癖”,在吴地为官三年,写有《惠山后记》,《龙井》,其中提到了江南名茶产地顾渚、夫池、虎丘、罗界等地。
宋代经济发达,随着中茶叶的发展,市井之中就有了茶坊、茶肆。
后世议婚纳采称作“茶银”,“茶礼”。
清代表于令《西厢梦·凌窘》中:“母亲写下婚书,茶银五百亲收。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花花乎,轿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由此我们可见,至迟在南宋时期,“茶”已介入了婚姻之中,但只是以茶为婚礼的萌芽,还没有专门用“茶”当作纳采。
到了明代,才有婚俗中的“下茶”的专称。
明万历年间人许次纾《茶疏·考本》云:“茶不称本,植必子生,古人结昏(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
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许氏所谓“古人”乃指宋代而言,且“下茶”之礼寓有象征意义,取“一言而定终身”不可改变之意。
带有封建时代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这是以茶礼作为聘礼下定的民俗习惯在封建时期畸形发展的结果。
而祖籍江南金陵的贾家自然对“下茶”之礼都比较了解,所以凤姐说林黛玉“吃了我们家的茶”,字面意思是“尝了我送给你的茶”,潜台词却是“受了我们家的聘礼”的戏谑.引得在场的人都哄笑起来。
而这句话正好点中了黛玉的“心病” ,“林黛玉红了脸,一声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曹雪芹以传神之笔,通过江南婚俗中盛行的“茶礼”的巧妙运用,透露出了黛玉初恋宝玉的内心隐秘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写“宝钗出闺成大礼”时,我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就比较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蒙着盖头。
”不论从贾府的满人也好,或是从了满俗的汉人也罢,宝玉的婚礼过程正如书中所言,一是按“金陵旧例”来进行的,l这也正是汉族人典型的婚嫁习俗。
从礼仪习俗的演变格局来看,婚嫁制度比较完备传承也最为悠久。
在《红楼梦》中还记叙了其他的婚嫁礼仪,如女子出嫁前要“开脸”,婚后要“开箱”,薪婚时“交杯盏”,婚后要“回九”等等。
这些习俗现象,无不反映出婚俗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的存在。
三、《红楼梦》中的服饰民俗物质民俗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诸如饮食、起居、服饰,交通居室等等文化传统习惯的继承。
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中,对各种物质民俗的传承有着丰富的描述。
而其中的服饰,则更多地反映了清初满汉两个民族之间风俗文化上的互相影响。
服饰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民俗,一种物质文化,它的继承和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联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
《红楼梦》中的一些服饰,有的是明代旧制,有的则是满清礼服。
例如贾宝玉的衣服:1、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柚。
(第三回)2、身上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 (第十九回)3、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 (第五十二回)选种‘箭袖“是袍子的袖子的袖口有马蹄袖的满州袍子中的一种,原为射箭时遮盖手背用,后来逐渐发展到凡正式礼服都有箭袖,选与明朝服装不同。
其区别之处是;是年十一月,复诏定官民服饰之制、削发垂辩。
于是江苏男子,无不箭衣小袖、深鞋紧袜,非若明崇桢之宽衣大袖,衣宽四尺,袖宽二尺,袜皆大统,鞋必浅面矣。
即幼童亦加冠于首,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
”是年是清顺游四年丁亥。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清代此后的服饰都已基本定型。
虽然这位贵族公子贾宝玉穿的是满清礼服,但又常常“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第三回);“戴着束发银冠” (第十四回),这又恰巧是明代旧制,所谓:老降少不降也。
其时宝玉年龄尚不满二十岁,和这种情况相合。
而且,并非满清王朝的王公贵子都穿满清礼服,清高宗弘历也喜穿汉服:“高宗在官,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
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在高宗的影响之下,朝中其他的宗室亲王不免要效仿。
这在《红楼梦》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北静王世荣头上戴着洁白簪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鞋带” (第十四回)。
不但亲王着汉服,而且寻常的满族百姓家里的妇女也穿汉服,当然更不用说官宦之家了。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对芳官这样描写道:“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
结成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
”在第三回中,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这与芳官的一个样,是清代满族世家子弟幼年时的普通发式。
男子梳辫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拓跋魏以来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经契丹、女真蒙古大同小异.至清代又保留了下来,是一种民族自身审美意识追求的反映。
不管是哪一种民俗现象,它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一个地区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习惯的继承、总是受一定地区、民族以及社会的人们的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
这种独特的心理定势,决定了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民族风格习惯不会轻易地遗弃,同时也不会一成不变地周守下来。
有些民族习惯在时光的历史长河里,.会渐渐地淡化,甚至会逐渐消逝。
例如,《红楼梦》中的人物所穿的船底鞋到如今己没有了痕迹。
并且,有一些民俗现象由民俗圈的影响而使民俗在传承上呈现出并不单一的延承,如《红楼梦》中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比汉族更为明显。
其中的敬老之俗便是如此。
但民俗的这种变异性并不会游离于人们潜在的心理力量之外其基干部分还是保留着的,成为一种民俗类型。
由于民俗这一文化现象在时间上的继承性以及空间上的传播性,使它在民间不断地得到生存和发展。
所以,才使《红楼梦》中丰富而古老的民俗内容长期延承下来.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清王朝时期的民俗现象提供了事富的资料。
四、《红楼梦》中的节日民俗节日民俗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随季节、时序的变化,使人们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习惯。
一些民俗习惯经过演变和继承以及发展,逐渐成为民族节日。
我们中华民族有带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
例如当代还存盛行的傣族泼水节,白族的火把节。
这种节日民俗是民俗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形式,与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关,有着比较浓烈的文化色彩。
这些在《红楼梦》中描写的“元宵节” ,“中秋节”、“芒种日”等等节日中的风俗习惯里就有所表现。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写道:“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 春节贴“门神”,除夕之夜的放花炮,玩烟火之俗,是用以压邪的民俗现象,南北朝时期梁朝宋懔的《荆楚岁时记》:“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腰之鬼。
”说的就是避邪、压邪。
众人围绕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
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跪下。
”这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拜影”的过程。
“拜影”这种习俗在北宋时期的辽国兴起,为满族人所继承。
汉族也有这种习俗。
这是由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而来的。
由于对祖先崇拜的无意识作用.而使其构成了一种文化的普同理象.但又同时存在着文化的特异性。
在汉族习俗之中,主祭的理应为男性,满族则是女性。
在宁国府除夕“拜影”活动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这是满人祭礼。
元宵节时,“至十五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小班戏,满挂各色佳灯。
”支中所指的佳灯,就是灯笼。
在元宵节时,烟笼上都附有灯谜,这源亍明朝,而灯笼的发明则是在南北朝时期。
元宵灯节的出现是与古代人类对火的崇拜有关。
火的发明与运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最早由源予对太阳的崇拜,带有巫术的意义。
在今天云南大理,四川凉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还有火把节这一习俗。
后来,随着人们对火的性能有所了解和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这种古老的自然崇拜逐渐变为人们的生活信仰和习惯。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芒种节,闺中儿女“设按各色礼物,祭饯花神”,第三十一回写端阳佳节“蒲艾管门,虎符系臂。
” 这些生动的节日民俗,都是体现着较为浓郁的文化色彩。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民俗早期是人类生活对物质条件的适应。
例如门上插蒲苇,是为了避邪。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民俗意义也发生了改变,逐渐演变成娱乐。
所以说生活的层次与范嗣的不同,节日民俗所表现的文化则反映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和心理结构的特征。
《红楼梦》如同一部巨大的清王朝时期的风俗画卷。
它以百科全书式的容量,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
它所展示的民族习俗,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一定状态下的心理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