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陷入
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金融 危柏 —- —~ -
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 陷入衰退
刘 天 宇
口
前 ,美国华 尔街 危机 不仅迅速 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而且 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 经济蔓延。金融危机
嗣 可能 美元危 会向 机甚至经济危机发展, 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日 全球 益加大。
五次冲击 波的杀伤力越 来越大
l 美国 金融危机 或将导致世界经 济衰退
璧 霎 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主要股市大幅下挫 ,恐惧心理和信心危机笼罩整个市 嚣
场 ,即使 美国通过大规模救市计划 ,也未能阻止全球股市暴跌 。
受美国金融危机 击,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已经历了连续几个季度的利润下滑和越来越大的资产减记和信 ; 中
除出现负增长 的可 能性 。最新数据显示 , 9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 4 . 35,低于 8月份 的 4 . 99,为 2 0 01
8 3 %, . 但这是出口 3 拉动和一揽子经济计划刺激的结果。随着金融危 机的深化, 美国经济将继续放慢,不 董 排 1 年1 月以来的 0 最低点; 月 9 份失业率为61 就业岗位已 续 9 . %, 连 个月下滑。欧 洲经济增长也受到金融危 机 的阻碍。今年第二季度英国经济为零增长,采购经理人指数 已 8月份的4 从 5 3降至 9,的4 ,刨历史最低 嚣 E 1 l
目前,包括 或有负债在 内的美国债务 规模超 过 5 O万亿美元。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 ,美国 巨额债务 的支付 危机就会演变为信用危机。 因此,次贷危机只是一个 引爆器 ,其背后的 5 0多万亿美元的总债务才是真正的巨型 “ 火药库” 目前美 。
34
中国经济周刊 20 年第4期 08 7
严 重的一次银行倒 闭潮 :三是波及范 围扩大。 目前金融危机 已扩散 到全球 ,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各 国纷
美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思维范式

美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思维范式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界》 2018年第10期中美贸易战,一段时期以来成为了媒体、专家学者和管理者的关注焦点。
特朗普挑起这次中美贸易战,直接目的是试图以中美贸易严重失衡为由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开放市场,深层次目的是想重演20 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以遏制中国的复兴。
应当说,美国是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思维范式。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的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回应这种威胁。
美国为自己设置对手一直都是确保自身强势的战略惯性。
有关研究发现,美国有一个国际交往铁律:自1894 年GDP升为世界第一以来,哪个国家实力在全球排第二,哪个国家就将威胁到美国的地位,哪个国家就是美国的最重要对手。
更直白点说,当一国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60% 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甚至有可能快速赶超美国时,美国就一定会将其确定为对手,千方百计地遏制对手的成长。
不管是对当年的苏联、日本,还是现在的中国,概莫能外。
无疑,中美贸易战是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战之一。
20 世纪60年代美国和西德的贸易摩擦、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相对于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均属于“小儿科”。
当年,面对实力强大、意识形态相异的苏联,美国发动“冷战”,“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以及全部的物质力量”,对苏联进行全方位打压和遏制,导致苏联解体,美国自诩赢得了“历史的终结”。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了美国的“心病”。
尽管日本对美国亦步亦趋,社会制度效仿甚至由美国设计,但美国依然不断制造贸易摩擦,颁布了“自愿出口限制”,从1975 年~ 1991 年共发起301 调查15 次;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让日本陷入了“失落的20 年”。
美欧贸易战比美日贸易战次数更多,涉及行业范围更广。
二战后,美国向欧洲大量出口鸡肉。
1962 年,欧共体向美国的冷冻鸡肉产品施加关税壁垒,美国向WTO 前身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起诉;美国国会通过《1962 年贸易扩展法》,授权总统对贸易保护的做法进行还击。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9日,在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旋涡之中,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狂热的华尔街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一次大战和死亡2000万人的1918年全球大流感后,世界进入一个暂时的和平时期,人们开始享受灾难之后的欢愉:经过几年的调整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尤其是美国,它在许多经济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和稳定的国家。
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乐观的情绪为20年代的股市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1921年,美国资本市场新发行的证券是1822种,到1929年达到了6417种。
《纽约时报》工业指数从1921年的低点66.24反复攀升至1929年9月19日469.49的历史最高点。
当时,融资购买股票十分流行,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定金交易”花一美元买到价值10美元的股票,人们第一次发现赚钱的机会是那么多。
于是,大量中小投资者争相涌进股市。
每天,人们热切地讨论着股票走势,小道消息满天飞。
随着股价扶摇直上,华尔街陷入了狂热之中,电梯工、接线员和报童也和金融巨头一起玩起了股票。
华尔街甚至成了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参观的去处:每天早上,旅游者们夹道欢迎那些来上班的经纪人们,向他们鼓掌。
美国做了个噩梦危机已经悄悄降临,人们却没有注意到。
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机狂潮中被炒得离谱的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首先被刺破了。
然而,这丝毫没有给华尔街的疯狂带来多少警醒。
从1928年开始,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狂。
事实上,在20年代,美国的许多产业仍然没有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股市的过热已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完全脱节了。
1929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但美国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斯·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
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2004年,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破产,预告着次贷危机即将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同期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
我们先来了解下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008年十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剧烈的震荡和下跌。
之后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通过金融加速器(伯南克,1996)机制逐步影响实体经济。
在这一场危机中,没有一个国家是受益的,世界各国都是受害者,但是各个国家受影响程度不一样,有的被打的一蹶不振,有的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的表面受创,但是元气一点也没有损伤……这一次次贷危机带来的是21世纪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2007年世界十大经济体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俄罗斯,他们的GDP总量(单位:和人均GDP 分别如下:1美国总量139800亿美元,人均462802美元,2日本总体52900亿美元,人均41480美元,3德国总体32800亿美元,人均39710 美元,4中国总体30100亿美元,人均2280美元,5英国总体25700亿美元,人均42430美元,6法国总体25200亿美元,人均41200美元, 7意大利总体20900亿美元,人均35980美元,8西班牙总体14100亿美元,人均30820美元, 9加拿大总体13600亿美元,人均 41470美元, 10俄罗斯总体11400亿美元,人均8030美元。
美军四大劣势分析报告

美军四大劣势分析报告
1. 军事实力相对分散:美国军队的雄厚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存在一个劣势是实力相对分散。
美军在世界各地都有军事力量部署,需要维护长线供应链、物流和后勤等方面的支持能力。
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集中力量、快速行动的能力,美军的分散部署使其在远程作战中面临运输和协调等挑战。
2. 军费压力增加:美国军费开支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但其军费占比不断上升的劣势也不容忽视。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增加,美军所能获得的资源面临限制。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军费开支的相对降低,使得它们在特定领域内可能具备更大的优势。
3. 战略疲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频繁出现的军事干预和战争行动使其面临战略疲软的劣势。
疲劳情绪、战争疲惫以及国内外对于过度扩张的批评,都可能削弱美军的士气和国际合作的动力。
这种劣势使得美国在执行一些军事行动时面临更大的困难,且可能导致国际社会对其军事行动的质疑和反对。
4. 信息战争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战争已成为当今战争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美军在这方面存在劣势。
其面临网络攻击、信息窃取以及对抗他国的虚假信息传播等威胁。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敌对势力有可能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网络空间中对美军形成一定冲击。
总的来说,尽管美军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全球网络,但仍然存在
上述劣势。
面对这些劣势,美军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增强网络安全和信息战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加审慎地制定和执行军事行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争环境和挑战。
21世纪以来美国政治的新变化

21世纪以来美国政治的新变化(李琦学号111300657)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所面临的国内和国外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国际上,苏联与苏东阵营解体和两极体制不复存在,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来自外部的政治威胁空前减弱。
在新的国际政治态势下,“美国制定了野心勃勃的全球扩张战略,不仅要维护和巩固自己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还试图在世界各地传播美国的政治制度,使美国的民主模式在各地普遍推广”[1];在国内,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20世纪最后十年中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经济全球化进程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美国一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共同繁荣的发展景象。
但两个事件对美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那就是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
小布什上台后不到一年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恐怖主义在以残忍的流血方式迫使美国重新反省自己的同时,也给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要安全还是要自由成为摆在美国人面前的一道新难题。
“‘9·11’事件让美国明白,自身正在面临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形象危机。
尤其是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开始后,‘反美主义’大大超过了以往”。
[2]2008年,一场新的危机再度降临美国,尽管这场危机不以生命和流血为代价,但作为美国经济支柱的金融体系的崩溃给美国政治带来的冲击更为深刻,经济因素开始成为影响美国政治的决定因素。
近三年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救市计划,刺激经济复苏,随之而来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迅速扩大,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9年已经超过了10%”。
[3]如果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企业的危机的话,那么2011年的美债危机则是政府的危机。
高额的债务和财政赤字不仅使美国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还造成了围绕提高债务上限问题的政治危机。
2011年7月,民主党和共和党就是否以及如何提高债务上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直到美债违约期限的最后一刻才达成妥协。
美国步入衰落,中国正迅速崛起

美国步入衰落,中国正迅速崛起导语美国现在是最强大的帝国,它正处于相对的衰落中,中国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没有其他大国与之能比。
01 一个帝国的生命周期正如人类的生命周期一般持续80年(上下)且没有两个完全相同但大多数是相似的一样,帝国也有一个类似的生命周期,并且它有自己的典型模式。
例如,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在人生的第一阶段,我们在父母的指导下,在学校学习,直到我们18-24岁,然后我们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我们工作,成为父母,并照顾那些想要成功的人。
我们一直这样做,直到55-65岁,那时我们进入第三阶段,我们不再承担义务,最终死亡。
很容易就能知道人们处于什么阶段,因为有明显的标记。
人们知道识别自己所处的阶段并且基于此来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明智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国家。
图中显示了主要阶段。
这是我在上一章分享的超级简化的典型大周期。
图1 帝国兴衰的典型大周期简言之,在一套新的规则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之后,通常会有一个和平和繁荣的时期。
随着人们习惯了如此,他们越来越多地押注繁荣将持续下去,他们也越来越多地借钱并用以支出,这最终导致了泡沫。
随着繁荣程度的提升,贫富差距也在扩大。
最终,债务泡沫破裂,导致印刷货币和信用以及内部冲突的增加,导致某种形式的财富再分配的革命,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是暴力的。
通常,在周期的后期,赢得上次经济和地缘政治战争的领先帝国相对于繁荣时期崛起的竞争对手来说,实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大,在糟糕的经济条件和大国之间的分歧下,通常会有某种战争。
在债务之外,革命和战争导致经济、国内和世界秩序的崩溃,并带来新的赢家和输家。
然后,赢家聚集在一起,创造新的国内和世界秩序。
这是历史上反复发生的事情。
图表中的线条代表了过去500年11个最强大帝国的相对实力。
在下面的图表中,你可以看到美国和中国所处的周期位置。
正如你所看到的,美国现在是最强大的帝国,它正处于相对的衰落中,中国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没有其他大国与之能比。
美国经济陷入节俭悖论

美国经济陷入节俭悖论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涵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
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
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
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
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
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首先我们看一下节俭于个人的好处是不是存在,打个比方,比如你本来有100元钱,想吃5个包子,但考虑到节俭因素,你只买了4个,这时候你表面上是节俭了,也得到了更多的存款,但凭什么逻辑认为存款越多就有好处?可能有人认为你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作他用,比如买一个雪糕。
这时对你而言又有什么好处,那个雪糕给你带来的满足就一定能大于那个你原本想买的包子?如果不是,即雪糕不如包子,你何必多此一举。
如果是,那么你早就会想到只卖4个包子,再买一个雪糕,甚至只卖3个包子再买一个雪糕和一包瓜子。
既然你本来就会这么做,那又谈什么节俭。
当然你还可以永远不用那些存款,这样又对你有什么好处?或者你的儿子或者孙子们会帮你花这些钱,这也可能是一种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收入陷阱”来看美国金融危机
唐志良(长沙理工大学)
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欲望的无穷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陷阱”,使得一个国家的发展充满曲折性。
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收入方面,同样也存在不同层次的“收入陷阱”:低等收入陷阱或者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高等收入陷阱。
所谓低等收入陷阱,通常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国家等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催生贫困,长期被“锁定”在贫困之中而难以自拔。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几位发展经济学家揭示了贫困陷阱产生的根源,如,纳克斯(Nurkse)于1953年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理论、纳尔逊(Nelson)于1956年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理论,以及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深刻地指出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和贫困的累积性恶性循环之中,用纳克斯的话说:“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对一个国家来说,打破贫困陷阱的锁定,关键是一方面是加大储蓄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是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善于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力量。
一个国家打破了低等收入陷阱后,经济就会快速发展而进入“起飞阶段”,进而会迈入中等收入阶段。
在该阶段,同样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如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低等收入陷阱”后,会快速进入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达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了大量的矛盾,而相应的制度创新往往滞后,这导致这些矛盾有集中爆发的趋势,国家发展战略也难以执行或很容易失误、易受外部冲击,进而使得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创新,一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构建能缓和或化解主要矛盾的新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当一个国家打破了中等收入陷阱后,经济社会又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进而迈入高等收入阶段,这同样会面临“高等收入陷阱”。
在高等收入阶段,一方面,由于收入高,消费就会旺盛,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被削弱,这会导致生产率停滞不前、经济活力下降,而且该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将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来推动,这也使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人们为了维持高消费,就会疯狂地去追求财富,从而使大量资本流入到金融、房地产服务等赚钱快的服务部门,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则由于资金的不足而不断相对萎缩,这使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严重扭曲,为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可见,“高等收入陷阱”是指国家收入高,往往会催生消费主义盛行,进而导致国家创新能力下降,经济结构严重扭曲,经济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
打破“高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创新,一是制度创新,以重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生产行为等经济行为;二是技术创新,以催生一场新的产业革命,重振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这说明了美国已经成功地突破了“低等收
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迈入了高等收入阶段。
在这高等收入阶段,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1.3%下降为2007年的11.7%,而以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为主导的服务经济占GDP的比重长期以来高达70%左右,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美国消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制造”,美国国内消费、投机盛行,这使得长期以来位居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美国近二十年来都没有什么重大的科技创新,大量的资金都流向了华尔街,虚拟经济火热,实体经济呈不断相对萎缩趋势,这说明了美国已经陷入了“高等收入陷阱”。
正是由于该陷阱,使美国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相对下降,经济活力持续降低,产业结构扭曲严重,虚拟经济过于庞大,而过小的实体经济是难以长期支撑这么庞大的虚拟经济的,这些因素的存在最终使得始于2007年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为了打破“高等收入陷阱”,美国政府在大力强调创新,如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以此来明确今后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重振国家制造业,这一是积极深化计算机、飞机、汽车、武器、成套设备,以及为大企业配套的机械、电子零部件等现有高端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工程、医疗信息、航天航空、电动汽车、纳米技术、环保等新兴产业,试图引领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如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推动下,美国推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科研、教育、新能源、医疗信息、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重点;2010年8月美国政府公布了《2010制造业促进法案》,且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强调,继续完善自由企业制度以驱动创新,同时,对基础研究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2011年2月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披露的《美国的创新战略:保障经济增长和繁荣》也强调,制造业技术创新是未来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可见,美国试图是通过创新来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突破“高等收入陷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通过大发展国内基础设施,积极推行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战略;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对外开放,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这两种基本战略的引导下,我国成功地摆脱了低等收入陷阱,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起飞阶段,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而顺利迈入了中等收入阶段。
为此,我国未来要想顺利崛起,就需要谨防目前的“中等收入陷阱”和未来的“高等收入陷阱”,这关键还是要大力强调创新,积极进行好的新制度和新技术供给,以互动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避免发展中的“收入陷阱”。